第三站是煉鐵所,這塊地方最大,光各種原料堆積如山,鑄炮所。槍械所也遷到這裏,此處位於山腳,有一條大溪流過,風景還算不錯。


    眼前一群光膀子的漢子正在圍著一件東西忙碌。


    這些人來自一個家族,姓周,族長叫周祥,本來是廣西民間冶鐵工匠,整個家族以煉鐵為生,大明不禁民間煉鐵,所以煉鐵業非常發達,可以用萬噸來計量,是唐宋的好幾倍,後來的清朝,即使是乾隆時期連這時候的崇禎末年都比不過。


    一年前周家被對手陷害誣告賣鐵給義軍,全家吃了官司,本來要發配充軍,正好李明哲打探到,花了五千兩銀子將這些人贖了出來。


    周祥一家感恩戴德,舉家遷移到台灣。


    劉少康的出現,周家人立刻過來行禮,“草民周氏一族見過大都督。”


    “沒事,沒事,大家不要約束,該做什麽還做什麽,有周老陪著我就行了。”


    周氏之人剛到台灣時見過劉少康,知到這位大都督不拘於禮,說話隨和,應了一聲就趕緊忙手頭之事。


    “大都督,莫要見怪,我們正在製作澆灌鐵包。”


    所謂鐵包就是用來盛放鐵水的,外層為鑄鐵裏層為耐火層。


    “進度不錯,而且我看已經造了三個煉鐵爐,不知道能不能出鐵?”


    當下的煉鐵爐就是以前的土爐,兩人多高,用耐火磚砌成。


    雖然看似簡陋,但卻集合這個時代的大成工藝,要知道此時的明朝冶鐵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首先,爐子擁有出鐵口,爐門,爐心,方便出鐵和操作。


    其次使用焦炭做燃料,劉少康早就命人燒製焦炭,方法就是前世小視頻裏民間土法煉焦。還有鼓風設備,明朝已經有了水力鼓風機,使用原料裏加了螢石,降低出鐵溫度,可以大大提高煉鐵效率和質量。


    發明了生熟鐵串聯法,鐵水從煉鐵爐裏流出直接進入炒鐵爐中進行加工,變成熟鐵。以前的工藝是先把生鐵做成鐵錠,然後再進行熱處理加工,串聯法跳過溶解鐵錠的工序,大大提高了熟鐵的生產效率。


    創造蘇鋼法,生鐵與熟鐵並鑄,在爐口讓生鐵融化,淋到熟鐵之上,可以根據用途改變含碳量,得到需要的鋼種,其中就有可以達到後世普通工具鋼的水準。


    另外,還改良了宋代的灌鋼法,使得到的鋼條更加堅韌。


    “請大都督放心,老夫煉了一輩子鐵,廢爐的時候屈指可數,而且這裏的礦石乃是上上品,還有大都督提議加的蓋子和煙囪,比以前的爐子溫度要高很多,保證出都是好鐵水。”


    在這方麵劉少康沒有發言權,雖然他知道有一種攪煉法煉鋼,可這種煉鐵爐構造很複雜,需要工人在近距離高溫下攪拌,產量也不高,無法獲得大量鋼水,還不如蘇鋼法實際。所以,隻參考了一種精煉反射爐,用來給鐵水提純。就是給這個時代的爐子加個穹頂蓋子,由耐火磚和鑄鐵頂組成,可以反射溫度,使爐內溫度更高,這樣的高溫鐵水就可以更好的去除雜質,澆築鐵炮時氣孔沙眼就會少許多,想要煉鋼,等以後各種工藝人才齊聚也不遲。


    “那就好,如果鐵料上乘,每人都會給獎勵!”


    “謝謝大都督,您就瞧好吧!”


    劉少康沒有離開,就在不遠處的涼棚坐下,和李明哲一邊聊天一邊等待。


    一個小時後,周祥唿喝一聲,“要出鐵了!”


    劉少康等人趕緊快步走過去,在安全地帶觀看。


    就見一個黝黑漢子的用鐵釺捅開出鐵口,熱浪湧出,隨即紅彤彤的鐵水流出,這一層是鐵渣順著一條出鐵溝流進一土坑內。


    隨著顏色變化,終於橙紅色鐵水流出,有一漢子立刻封堵鐵渣口,鐵水流入一鐵包之內。


    “好鐵!”


    這時,張大力帶人過來,正好趕上出鐵。


    “屬下見過大都督!”張大力等人先給劉少康見禮。


    “免禮,大力,你看這鐵水是否可以直接鑄造鐵炮。”


    “當然可以,我們就是來取鐵水,看看大都督給的秘法是否可行。”


    “那就太好了,立刻進行鑄造。”


    劉少康期待已久,如果成功,自家不用再為火炮發愁。


    張大力又和周祥打個招唿,招唿幾個幾個幫工拴上六匹騾馬,將鐵包拉走。鐵包有兩對鐵輪,地麵是磚石砌成的凹槽,輪子在凹槽裏行進,不用擔心偏航。


    劉少康從不質疑古人的智慧,雖然有缺陷,可也省時省力。


    “鐵水有了,可以改進為鐵軌道,那樣更加省力,等迴去畫張圖,讓他們進行鑄造。”


    很快,眾人轉場,來到鑄炮所,就見這裏搭建一個個木頂棚子,周圍是雙層柵欄,可以隨意加裝木板,做到遮風擋雨。


    鐵包運到一處磚坑,使其出鐵口盡可能的貼近模子。


    模子有兩個,一個是泥模,一個是鐵模。


    這是泥模鑄炮法和鐵模鑄炮法,鐵模結構穩定,可以重複使用,同時可以減少蜂窩氣孔,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華夏鐵模鑄炮法始於清朝,然而因為清朝的鐵水不過關,鐵模因為散熱太快,而內部散熱慢,造成很大的溫度差,導致炮管內外應力拉扯,結構被破壞,反而變得更脆,不堪大用。


    解決這一問題的是大洋對岸的漂亮國,一位叫羅德曼的人發明了一種空心內冷法,從炮管內部降溫,同時在外部加溫,使內外平衡緩慢降溫,為此他造出了非常優秀的鑄鐵炮,從最小的幾磅炮到二十英寸的岸防巨炮,為聯邦的勝利做出不小的貢獻。


    劉少康給張大力畫了圖紙,不過怎麽達到這個溫度平衡是個問題。


    鐵模伸出一個冷卻芯,外麵是一層耐火土做成的襯套,裏麵是三組u形鐵管,鐵管兩端一個入水口一個是出水口,並同處於一個蓄水池內。


    結構有些複雜,但如果能造出優於這個時代的火炮,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大力等人先操作鐵包將鐵水倒入泥模內,泥模鑄炮法很簡單,隻需要從模口倒入鐵水,灌滿即可。


    接著轉換位置,給鐵模倒入鐵水,值得一提的是鐵模底下是燒紅的煤炭,這些煤炭四四方方,非常齊整。


    鐵水很快倒完,張大力吩咐一聲,“注開水!”


    蓄水池裏是開水,有工人用人力鼓水設備往鐵管裏不間斷的打水,循環不能斷掉。


    “加涼水,減火炭,一點點來,不要多了。”


    這就是羅德曼鑄造法,整個降溫是非常緩慢的過程,據說超大口徑火炮需要三天時間,劉少康造的是110mm拿破侖炮,他不知道羅德曼造炮的數據,所以用最笨的方法一點點來。


    第一種,要求兩個小時內完成降溫,第二種四個小時,第三種八個小時,直至十二個小時。最後再實驗這幾種火炮強度,最優那種就是所需要的,不求能夠像羅德曼火炮那樣能打上千發炮彈,哪怕能達到一半也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海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冬青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冬青茶並收藏明末大海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