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江口裕二一大早來到報社,坐在編輯部的辦公桌邊。
年過五十的他戴上老花眼鏡。
作為業內知名文學家和批評家,他的工作是閱讀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
所在《文藝春秋》是比較商業化的雜誌。
當初江口裕二選擇來這裏,在小圈子引起不小震動,因為詩歌寫作是小圈子文化。
基本都是在同人雜誌上刊登,沒有稿費。
詩人和作家認為寫作賺錢是件羞恥的事情。
很長一段時間,江口裕二也是這樣認為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聽到‘金錢才是人的最大驅動力’這樣的話,認識到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
詩歌沒落,很大一部分願意就是圈子的封閉性。
江口裕二想借助著商業雜誌推廣詩文,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觸。
他的遠見不被理解,在文學圈,甚至有人偷偷打上叛徒之名。
幸虧早年的出色創作積累足夠威望,那些人還不敢太放肆。
話說迴來,投稿的信件都被助手拆開,擺放在桌前。
輕抿一口烏龍茶,他閱讀第一封信件。
幾分鍾後,江口裕二略顯無奈放下手,他想到好友曾經的告誡。
“不是因為我們才導致小圈子文化,是小圈子文化導致我們。”
言下之意,因為作家純粹依靠天賦。
第一封信的內容是一篇詩歌,毫無章法,也不具備美感。
盡管如此,江口裕二迴信還是小心翼翼。
作為一名編輯,他知道很多剛嚐試的年輕人心比天高。
因為創作無法具現化看到成績和好壞。
很多人把一時衝動認為是天賦的表現,第一篇作品就嚷嚷著震動文壇。
要是評價寫的不如意,反而會認為你徒有虛名,沒有眼光,甚至說你刻意打壓。
編輯部每個月都能收到威脅的信件。
因為評價寫的認真,效率很慢,等到江口裕二拿起一封叫宗昌作家的俳句時,已經快要中午。
疲憊的他沒有立馬閱讀,摘掉眼鏡,捏了捏鼻梁。
“俳句啊。”
他感歎一聲,現在非常少見。
已經沒有誰完全是以俳句詩人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麵前。
不知不覺,俳句已經離得人們很遠,仿佛是上個時代的事情。
江口裕二饒有興致戴上眼鏡,目光凝聚在紙上。
他有輕微的強逼症,會默讀紙上內容,有時會說出聲。
“
露水的世,
雖然是露水的世,
雖然如此。
”
轟!
看完最後一段,江口裕二心頭猛震,頭皮發麻,瞳孔迅速擴張。
仿佛迴到少年時,第一次閱讀鬆尾芭蕉作品時候那種驚豔和震撼。
努力平複下心境,品讀著這段俳句,一種侘寂和無奈在心中蔓延。
他迴顧起自己這一生,百感交集,久久不能自拔。
這段俳句有著魔力,把他拖入到莫名狀態。
迴過神來,竟發現已經過去半個小時!
他抬起輕微顫抖的手,拿起圓肚鋼筆,但是遲遲沒有落下。
他不知道該怎麽寫評價,最終一字未落。
江口裕二起身,來到主編辦公室。
“老師。”
主編見他進來,立馬起身,非常恭敬。
“下期扉一的內容我想用這個。”江口裕二表明目的。
“扉一?老師這是發現好作品嗎?”
主編大吃一驚,這麽久一來,江口裕二是第一次提出這個要求。
江口裕二沒有多說,把信紙遞過去。
“俳句?”
主編一怔,他還以為是詩歌呢。
俳句往往隻有一段話,如果不是特別好的內容,用在扉一很浪費啊。
不過看清楚俳句的內容後,他立馬打消顧慮。
江口裕二迴到辦公桌,問助理要來信封,找到上麵的電話號碼,撥打過去。
“莫西莫西。”
電話那邊是一個很溫柔的女人聲音,“這裏是黑木家,你找哪位?”
“請問宗昌在嗎?”江口裕二問道。
“宗昌?沒有這個人,你可能打錯了。”
江口裕二皺眉,詢問地址是否符合。
“啊,地址是沒錯,不過這裏住的是我侄子,上一任租客才搬走沒多久。”
“搬走了?”
江口裕二下意識道。
電話和地址沒錯,確實隻剩下搬走這個可能性。
那為什麽要留這個地址嗎?因為還沒有找到新的住處嗎?
江口裕二不由自主腦補出一個不被欣賞,窮困潦倒的作家形象。
……
黑木城從電視台迴家,在門口聽到屋裏有動靜。
拿起趁手的硬物,小心翼翼打開房門,驚奇發現自己狗窩被收拾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迴來了呀。”
希子笑眯眯從臥室出來,手裏拿著籃子。
“希子醬?”
黑木城鬆下口氣,注意到籃子裏麵是自己內褲之類的,滿臉尷尬。
“今天和姐姐通過電話,說讓我看看你過的怎麽樣,果然和我想象中男孩子家一樣啊。”
希子說道:“這些衣物我拿迴去洗,記得來拿哦。”
“好的。”
黑木城說道。
“最近過得怎麽樣啊。”
“一切順利,對了,我打算搬家。”
這種河邊兩層長方形房屋,都是初來東京工作的人會選擇,連洗衣機都放不下,現在腰帶有錢,自然是要換地方。
“啊?打算搬去哪裏?”
“港城區吧。”
希子更是詫異,那裏房租很貴吧。
她沒有說什麽,把衣服裝進袋子離開。
“嗯?好像忘記有什麽要和小城醬說了?”
走下樓梯,希子若有所思,努力迴想一會兒,選擇放棄。
“忘記問有沒有電話打過來。”
黑木城發現電話沒有留言,同樣後知後覺。
“可能是還沒看到吧。”
昨天才把信寄出去,那邊編輯部可能沒看到,慢慢等吧。
周五,《小高》第二期開播。
收視率沒有破40%,不過平均、最高、最低都保持在30%以上,非常不錯的成績。
維持這樣的水平,積累著觀眾,偶爾一兩次請來大牌偶像,能輕輕鬆鬆突破40%,正如前世那樣,成為家喻戶曉的節目。
</p>
江口裕二一大早來到報社,坐在編輯部的辦公桌邊。
年過五十的他戴上老花眼鏡。
作為業內知名文學家和批評家,他的工作是閱讀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
所在《文藝春秋》是比較商業化的雜誌。
當初江口裕二選擇來這裏,在小圈子引起不小震動,因為詩歌寫作是小圈子文化。
基本都是在同人雜誌上刊登,沒有稿費。
詩人和作家認為寫作賺錢是件羞恥的事情。
很長一段時間,江口裕二也是這樣認為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聽到‘金錢才是人的最大驅動力’這樣的話,認識到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
詩歌沒落,很大一部分願意就是圈子的封閉性。
江口裕二想借助著商業雜誌推廣詩文,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觸。
他的遠見不被理解,在文學圈,甚至有人偷偷打上叛徒之名。
幸虧早年的出色創作積累足夠威望,那些人還不敢太放肆。
話說迴來,投稿的信件都被助手拆開,擺放在桌前。
輕抿一口烏龍茶,他閱讀第一封信件。
幾分鍾後,江口裕二略顯無奈放下手,他想到好友曾經的告誡。
“不是因為我們才導致小圈子文化,是小圈子文化導致我們。”
言下之意,因為作家純粹依靠天賦。
第一封信的內容是一篇詩歌,毫無章法,也不具備美感。
盡管如此,江口裕二迴信還是小心翼翼。
作為一名編輯,他知道很多剛嚐試的年輕人心比天高。
因為創作無法具現化看到成績和好壞。
很多人把一時衝動認為是天賦的表現,第一篇作品就嚷嚷著震動文壇。
要是評價寫的不如意,反而會認為你徒有虛名,沒有眼光,甚至說你刻意打壓。
編輯部每個月都能收到威脅的信件。
因為評價寫的認真,效率很慢,等到江口裕二拿起一封叫宗昌作家的俳句時,已經快要中午。
疲憊的他沒有立馬閱讀,摘掉眼鏡,捏了捏鼻梁。
“俳句啊。”
他感歎一聲,現在非常少見。
已經沒有誰完全是以俳句詩人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麵前。
不知不覺,俳句已經離得人們很遠,仿佛是上個時代的事情。
江口裕二饒有興致戴上眼鏡,目光凝聚在紙上。
他有輕微的強逼症,會默讀紙上內容,有時會說出聲。
“
露水的世,
雖然是露水的世,
雖然如此。
”
轟!
看完最後一段,江口裕二心頭猛震,頭皮發麻,瞳孔迅速擴張。
仿佛迴到少年時,第一次閱讀鬆尾芭蕉作品時候那種驚豔和震撼。
努力平複下心境,品讀著這段俳句,一種侘寂和無奈在心中蔓延。
他迴顧起自己這一生,百感交集,久久不能自拔。
這段俳句有著魔力,把他拖入到莫名狀態。
迴過神來,竟發現已經過去半個小時!
他抬起輕微顫抖的手,拿起圓肚鋼筆,但是遲遲沒有落下。
他不知道該怎麽寫評價,最終一字未落。
江口裕二起身,來到主編辦公室。
“老師。”
主編見他進來,立馬起身,非常恭敬。
“下期扉一的內容我想用這個。”江口裕二表明目的。
“扉一?老師這是發現好作品嗎?”
主編大吃一驚,這麽久一來,江口裕二是第一次提出這個要求。
江口裕二沒有多說,把信紙遞過去。
“俳句?”
主編一怔,他還以為是詩歌呢。
俳句往往隻有一段話,如果不是特別好的內容,用在扉一很浪費啊。
不過看清楚俳句的內容後,他立馬打消顧慮。
江口裕二迴到辦公桌,問助理要來信封,找到上麵的電話號碼,撥打過去。
“莫西莫西。”
電話那邊是一個很溫柔的女人聲音,“這裏是黑木家,你找哪位?”
“請問宗昌在嗎?”江口裕二問道。
“宗昌?沒有這個人,你可能打錯了。”
江口裕二皺眉,詢問地址是否符合。
“啊,地址是沒錯,不過這裏住的是我侄子,上一任租客才搬走沒多久。”
“搬走了?”
江口裕二下意識道。
電話和地址沒錯,確實隻剩下搬走這個可能性。
那為什麽要留這個地址嗎?因為還沒有找到新的住處嗎?
江口裕二不由自主腦補出一個不被欣賞,窮困潦倒的作家形象。
……
黑木城從電視台迴家,在門口聽到屋裏有動靜。
拿起趁手的硬物,小心翼翼打開房門,驚奇發現自己狗窩被收拾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迴來了呀。”
希子笑眯眯從臥室出來,手裏拿著籃子。
“希子醬?”
黑木城鬆下口氣,注意到籃子裏麵是自己內褲之類的,滿臉尷尬。
“今天和姐姐通過電話,說讓我看看你過的怎麽樣,果然和我想象中男孩子家一樣啊。”
希子說道:“這些衣物我拿迴去洗,記得來拿哦。”
“好的。”
黑木城說道。
“最近過得怎麽樣啊。”
“一切順利,對了,我打算搬家。”
這種河邊兩層長方形房屋,都是初來東京工作的人會選擇,連洗衣機都放不下,現在腰帶有錢,自然是要換地方。
“啊?打算搬去哪裏?”
“港城區吧。”
希子更是詫異,那裏房租很貴吧。
她沒有說什麽,把衣服裝進袋子離開。
“嗯?好像忘記有什麽要和小城醬說了?”
走下樓梯,希子若有所思,努力迴想一會兒,選擇放棄。
“忘記問有沒有電話打過來。”
黑木城發現電話沒有留言,同樣後知後覺。
“可能是還沒看到吧。”
昨天才把信寄出去,那邊編輯部可能沒看到,慢慢等吧。
周五,《小高》第二期開播。
收視率沒有破40%,不過平均、最高、最低都保持在30%以上,非常不錯的成績。
維持這樣的水平,積累著觀眾,偶爾一兩次請來大牌偶像,能輕輕鬆鬆突破40%,正如前世那樣,成為家喻戶曉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