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果如龍十三所料,臨近內鄉縣城,已近黃昏。


    遠遠望去,縣城後麵的丘陵上依舊煙霧繚繞。


    「大當家」


    尚子義說道。


    「按照您的吩咐,在縣城後麵的山上一氣開了二十口大窯,其中十口用來冶鐵用來冶鉛等,剩用來作為烘幹、折彎窯使用」


    「還是與靈石縣城一樣,冶鐵爐比大明的高、寬都多出一丈左右,大明的冶鐵爐每爐可出鐵料兩千斤,我等的可多出一千斤左右」


    「也用上了淋鋼法,其中用來鍛造銃杆、火炮的使用的是木材作為燃料,所出鐵料較好,其餘刀、槍頭、箭頭、盔甲等用的是鄧州的煤炭,同樣使用船隻運來的」


    「如此的話,十爐窯每日可出三萬斤鐵料也就是三百石,不過由於用上了蘇剛製造的法子,每日隻能使用一半的爐窯冶煉礦石,一半的則用來將生鐵與熟鐵放在一起煆燒,作為夾鋼法是也」


    「這樣的話,一半的爐窯用上了淋鋼法,加上夾鋼法的,每日最多可出兩百石精鐵」


    「用淋鋼法所出鋼料全部用在火銃、火炮上,用夾鋼法的則用在其它物件上」


    龍十三點點頭,所謂的夾鋼法、淋鋼法實際上都是他根據後世在書上看到的東西講給山西的冶匠聽後他們自己摸索的,此時江南一帶用的是淋鋼法,俗稱「蘇鋼法」。


    雖然夾鋼法、淋鋼法早已有之,但各地都敝帚自珍,並未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廣,當然了,作為朝廷肯定會向使用了淋鋼法的江南或者接近江南法子的福建、廣東兩地的鐵商下達繳納鋼料的任務。


    至於為何在北京、南京冶煉不出來,民間商人自然以礦石含鐵量、雜質、淬火用的水質等不同敷衍過去,朝廷倒是大方得很,並沒有追究。


    除了上述三個地方,其它地方冶煉所得大多數是質量一般的鐵料,想要上等的鐵料,則需要花大價錢購買才行。


    此時的物價,蘇鋼價比糧食,金貴得很。


    龍十三現在不缺人手,但是卻缺鐵礦石,因為夏館鎮的鐵礦石品位較低,需要放置大量的鐵礦石才能煆燒出上述數量的鐵料。


    也就是說,一爐想要出三千斤鐵,至少要投入一萬斤礦石才行,這還是在提前做好了選礦(將被礦石上的雜質提前用小錘敲掉)所致。


    若不選礦的話,就要投入一斤才行!


    龍十三記掛著窯場,下了船之後並未馬上進城,而是直接去了那裏。


    因為他知道,按照工序,黃昏時分正是最後一批開窯的時候。


    果然,當一行人趕到窯場時,正好碰到了開窯!


    負責窯場的是交口堡的一位老冶匠,見到龍十三後自然是激動不已,雖然他們在山西時已經按照龍十三教給他們的法子實現了淋鋼法、夾鋼法的冶煉,但並沒有達到眼前這樣的規模。


    龍十三走到一座準備用淋鋼法冶煉精鐵的爐窯前,隻見一名上身精赤的黑瘦漢子將出鐵水的封口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然後爐窯前一大堆人都排著隊推著一個個放著熟鐵錠的小車等候在出口前麵。


    「噗呲」


    爐水遇到空氣後立即發出一陣聲響,然後那些人趕緊推著小車從出口麵前走過,走過時,正好讓爐水淋在生鐵上。


    由於熟鐵是經過鍛打的,含碳量較低,而生鐵由於是使用木材/煤炭煆燒的,含碳量正是最高的時候,並且上麵孔洞較多,二者一混合、滲透,再稍微鍛打一下,就可以得到含碳量適中的精鐵。


    這種精鐵不僅硬度較強,還有一定的韌度,正是打製兵器的上佳材料,這是因為,如果鐵料太硬,則易碎、易斷,若是太軟自然也不行。


    剛才尚子義說


    有的爐窯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的,以此時的技術,是不可能得到上好的焦煤的,隻能用普通煤炭冶煉,得到的鐵料孔洞較多,正好與使用木材冶煉的生鐵混合。


    每一個人推著的小車上麵放置的鐵料約一石重,大約三十人左右過去後,這一爐鐵水就能完全與生鐵混合、滲透了。


    這個過程還是很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是車毀人亡(小車),不過此時的匠人多半既。


    ,當鐵水與熟鐵融合時,會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膽子不大的顯然是幹不了這個活計的。


    當然了爐窯出水的時間肯定有先有後,否則一個爐窯就要配三十個這樣的人,龍十三手裏的人再是富裕也不可能這麽幹,因為一座窯還有上料工、添加煤炭、木材的,照看鼓風機的,查看爐溫的(憑經驗),怎麽著也需要十個人才行。


    混合完成後的鐵料就需要運到一旁的精鐵坊進行鍛打了,龍十三沒有水力鍛錘,隻能靠人工,幸虧他別的沒有,匠人倒是豐富得很。


    經過鍛打後的鐵料便是精鐵了,便可以運到縣城的作坊進行進一步的處理,或製作火炮,或製作銃杆,或製作盔甲兵器,等等。


    如此往複,一爐鐵水、一萬斤鐵礦石隻能每日隻能出一斤精鐵就是七斤。


    這還是兩日的產量,每日也就三千斤左右。


    而龍十三的火銃、火炮製作成品率都不高,加上由於小強師火銃兵練習、使用頻繁,到了一兩年就需要重新更換銃杆了,必須大量製備。


    目前小強師火銃兵一杆火銃大約十二斤,最少需要二十斤鐵料方能製成(主要是鑽膛廢品較高),三千斤若是全部用到銃杆上,最多能製作出一杆。


    龍十三眼下火銃兵,看起來一個月就能滿足全部火銃的需要,但由於這些鐵料不可能全部用來製作火銃,再加上後續鍛打、鑽孔、鑽膛的工序花費時間較多,能在半年時間達到這個要求就不錯了。


    再走到一座用夾鋼法煉製精鐵的爐窯麵前。


    與淋鋼法相比,夾鋼法就簡單一些,無非是將生鐵、熟鐵提前綁在一起,然後再投入爐窯進行冶煉罷了,燒完之後讓爐窯冷卻,然後將重新凝結在一切的鐵團取出來鍛打就是了。


    由於爐窯裏本身雜質就較多,在兩種鐵料的混合中顯然極有可能再次混進去,雖有以後的鍛打,但畢竟沒有淋鋼法可靠,不過用其來製作冷兵器、盔甲還是足夠了。


    龍十三一直等到全部十座爐窯全部出水、封窯完畢後才離開。


    然後就在窯場與眾匠人一起吃了晚飯才迴到縣城裏。


    內鄉縣城是大明與南陽府城、裕州城一起新修的城池,都是方圓八裏左右,城池西南角就是作坊區。


    還沒走進,便聽到了一陣叮叮當當的打鐵聲。


    先到製作冷兵器的作坊看了看,由於鐵料質量上乘,所有的冷兵器,包括長刀、單刀、騎刀、槍頭、槊頭、箭頭都是用模具鑄造的,在城裏自然不能使用大爐子了,都是一座座小爐。


    不過正是由於爐子小,一架鼓風機就可以爐溫達到目標溫度,加上特意挑選的上好木材,出水後就可以一一倒到做好的模具裏。


    等到冷卻後稍微鍛打即可,模胚的分量、大小自然要比成品大山一些,通過鍛打、淬火、切割後就可了最終的成品。


    如果鐵料質量不過關,就需要鐵匠通過自己鍛打的頻度、淬火的次數來獲得質量好一些的成品,那樣的話,效率會比眼前這樣低出三倍以上,也就是說,人家十天功夫就能幹出你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活計。


    這個活計出來的最終成品還不一定達標。


    眼前這一整套流程都是龍十三與匠人們在山西反複合計、試驗後才最


    終確定的,在山西時,龍十三所需的火銃大多來源於繳獲,雖然都是京師火器營的精品,但鐵料的質量如果與現在的相比估計還要差一些。


    至於如何打製銃管,眼下龍十三並沒有落定的法子。


    此時的大明,依舊采用的是將煆燒過的鐵料卷在一根直徑恰好與銃眼差不多大小的鐵棍上反複鍛打所成,龍十三的工匠主要也是這樣做的。


    不過來到南陽府後,他也讓人試驗了用模具鑄造銃管(類似於火炮)、已經在煆燒過的銃管上鑽孔的法子,具體效果如何,正是龍十三想要查看的。


    在見到用模具法製作銃管的工序後,龍十三立即就打消了這個注意,讓他們暫時不要這樣做了。


    無他,由於銃眼極為細小,若是采用鑄造火炮的法子,那就太費時費力了。


    而在用鑽孔法製作銃管的工坊麵前,他倒是長久駐足觀看。


    所謂鑽孔法,則是將一根鍛打的差不多的實心銃管再次充分煆燒(半硬半軟)後,立即拉到鑽孔房,兩人站在古時中國人用來鑽木頭的拉鑽附近。


    就是那種一個十字架,上麵綁著繩子,先將繩子套在木頭上,鑽孔時雙手握住鑽柄上下搖動的器具。


    但要用來鑽鐵料,雖然是軟化的鐵料,就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平衡性,二是力氣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都不是龍十三想出來的,二是他提出來後工匠們自己琢磨出來的。


    這種用來鑽孔的拉鑽連在一根固定的、提前測過正好與地麵水平的裝置上,鑽孔時一邊站一個人,分別握住一端鑽柄即可。


    下麵的實心銃杆也是如此,其一端也固定在某個裝置上,然後對準確定好位置的銃眼開始鑽孔,這樣的話一次性肯定鑽不成,需要好幾次煆燒才行。


    於是,每鑽好一截,就可以往鑽好的孔洞裏插入細鐵條,然後將沒有鑽好的那一頭放在爐子裏繼續煆燒,一般來說就可以鑽好一根銃管。


    然後進行最後一次煆燒,裏麵穿一根正好與銃眼大小的用上好鋼料製作的鐵條在進行鍛打一次即可。


    「大當家」


    這間作坊的監工是來自靈石縣城一名火銃工匠,他的眼裏閃著喜悅的神色。


    「這樣的話,每兩日就可出一根銃管」


    「效果如何?」


    「還不知曉,需要完全製作出成品後裝填彈藥後試過之後才行,無論如何,這樣的話就快得多,而卷在鐵條上打成的還需要二次鑽孔,最少需要十日才能鑽一根」


    「而用這樣的法子,一日銃管就可成形,另一日就可鑽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流賊模擬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森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森森並收藏明末流賊模擬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