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不過,無論是傅宗龍,還是玄默,顯然都低估了流賊的能耐。
正在大別山區躲避盧象升圍剿的高迎祥、羅汝才大軍此時又有了分化。
大別山最南端,與長江一江之隔的則是江西、湖南、湖北交界處的幕阜山,兩山之間的距離不過百餘裏而已,由於長期以來認為有長江天塹阻隔,長江以南早就安心升平多年了,那裏的衛所兵既少,營兵也一個也無。
高迎祥手下的李自成、張天琳、高傑、張獻忠四部從西麵走出大別山後,突然來到兵力空虛的蘄州,然後突襲了蘄州水師,並奪取了大量的船隻,然後四部大搖大擺從那裏過了長江!
過了長江之後便進入到了幕阜山!
這件事對於明廷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比小強旅占據了整個南陽府還大,江南,是大明的龍興之地,一直被認為是穩如泰山的大後方,現在居然被流賊突破了!
於是,原本聚集在夔州府準備經鄖陽府去圍攻小強旅的朱燮元大軍隻得先坐船順流而下,準備在湖廣、江西一帶阻截這股流賊。
當然了,這四部突入江南顯然是因為大別山區實在養活不了如此眾多的人馬所致,李自成等離開後,高迎祥便帶著餘部進入湖北,準備從那裏進入四川。
而號稱「今之曹操」的羅汝才則帶著剩餘人馬依托大別山區與盧象升周旋起來。
但由於盧象升放跑了李自成等四部,顯然受到了朝廷的訓斥,他的軍隊也隻能一分為二,以天雄軍、關寧軍為主的軍隊繼續在大別山圍剿羅汝才,而陳洪範、黃得功二部則越過長江去追擊李自成等。
而對於中間的紫金梁、不沾泥大軍來說,由於之前汝寧府分守參將劉良佐大敗於龍十三之手,眼下正是軍力捉襟見肘的時候,便假意在開封府與傅宗龍的大軍對峙了一陣,然後突然南下。
大軍進入汝寧府後,一部由不沾泥率領沿著桐柏山北麓朝著豫西群山前進,一部則由紫金梁帶領沿著桐柏山南麓向西前進。
再加上湖北中路高迎祥的牽製,兩路人馬進入湖廣、河南交界之處後如入無人之境。
於是,雖然四周重兵壓境,但南陽府的龍十三卻感受到了難得的閑暇。
時間很快來到了大明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份,春耕開始了!
龍十三也參與其中。
他在南陽府城附近為自己弄了二十畝土地,其中上田、中田、下田各有一些。
此時,在整個河南府,普遍耕種冬、春兩季作物,在冬季隻有一種,那就是小麥。
小麥要等到夏季才能收獲,也是大明夏糧的主要品種,而在春季,則是稻、粟(小米)、菽(大豆)、蔬。
龍十三是以老營青壯家庭的身份隨機獲得這二十畝田地的,由於偵情司指揮使龍小石、炮兵指揮使郭兆麟兩人尚未成家,便與龍十三搭夥,準備對二十畝田地進行耕種。
龍十三這樣做,除了作為大軍統帥用親自下田來對耕種表達重視外,還有實地摸清此時耕種的一些特征的想法。
後世的龍十三就是農民出身,在農忙時也會幫著父母種地,當他來到田地與龍小石、郭兆麟兩人勞作了十日後就明白了。
大明時節的南陽府耕作已經與後世相比,除了沒有化肥,一切幾乎沒有變化!
他將靠著水渠的上田種上了水稻,對於水田的耕作來說,翻地、耙地、灌水、育秧、插秧完全與後世一樣,龍十三後世是南方人,幹起這些是駕輕就熟,讓山西人龍小石、郭兆麟目瞪口呆。
稻田旁種植菽豆。
另外的田地,他種地的苜蓿地的粟米地的蔬菜和棉花。
他這樣的安排,就是時下南陽府農
戶的普遍做法,後世的時候龍十三曾經讀過宋應星的著作,幾乎也是這樣描述的。
無論種植什麽地,無一例外都要先用耕牛或耕馬翻地,然後將田地附近的灌木叢砍伐後堆在田地裏與土堆一起焚燒,實際上是在製作第一道肥料。
等到種子播下後,就會挑著農家肥來澆灌,這便是第二道肥料。
等到出苗後在進行第三道農家肥澆灌,然後是其抽穗、結果之時施肥,中間要不斷施以除草等作業。
其中中田種植粟米,下田種植棉花加芝麻,蔬菜田則在城池附近。
與後世相比,此時的種子全部由農戶自己挑選、留用,雖然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標準,但由於沒有後世的科學育種知識,產量、抗病蟲害、抗倒伏等自然與後世無法相比。
不過,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雖然不具備科學的農學知識,龍十三還是命令龍小石、郭兆麟兩人隨時記下那些長得高大壯實的植株,以便收獲時將其留作糧種。
大當家親自下地,還隻用到龍小石、郭兆麟兩人,完全是按照一個標準家庭(小強旅老營一個標準家庭是按照三個勞動力來配置的)來實施的,並沒有用到親衛隊。
這讓其他人也不得不如法炮製,幸虧龍十三的手下大多數都是農戶出身,雖然這幾年沒有握鋤頭把,但撿起來還是很容易的,當然了,這些人自然不是龍十三,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耐心從頭到尾完成二十畝田地的耕種。
但這就夠了,龍十三要的就是一個表率作用。
龍十三如此做派,倒是讓跟著他的那一百多老童生、老賬房更加有信心起來。
在他們的心裏,「一個重視農桑的人肯定不會是一個壞人,也是值得投效的人」,於是,他們倒是真真切切以家庭為單位開始了春耕。
「與民同耕」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南陽府。
這在當地的百姓中就極具感染力了。
曆史上,自然不乏重視春耕者,不過,無論是皇帝、大臣,抑或地方官員,最多假模假樣地在田地將綁著紅綢的犁鏵扶一下而已,從未有人真正下地幹活的。
而在湍水以西,那裏有兩戶小強師的老營農戶,龍十三將其分成縣,每個戶,下鄉,每個鄉一千戶,下轄十個村,每個村一百戶。
而一個村的人全部居住在一起,就是以以前村落為基礎的擴建的,龍十三並沒有將土地分給他們。
他正在南陽府的大地上施行一種新的模式。
老營以名義上是「屯田」的形式,實際上是後世「集體農莊」或農業工人的模式集體勞作,還是按照一戶二十畝,一個村子就是兩千畝,每戶由本部發放一定的薪餉,所產糧食除去本村的糧種和口糧後,全部上繳。
而更多的當地人依舊是發放新田契、繳納田賦的形式進行耕種。
明麵上,龍十三同老營的青壯說的是,「兵荒馬亂的,無法保證是否能在這裏長期待下去,於是就這樣安排」
於是,老營的青壯們就無話可說了,不過當他們真正投入到勞作中去時,很快就發現了這種模式的好處。qs
二十畝土地,看起來不多,不過若是沒有耕牛、耕馬,光靠人力來完成,那將是一個極其艱巨的工作,而就算有了耕牛、耕馬,也需要十日左右才能最終完成。
在耕作時還好一些,如果到了收獲,依著此時完全靠著人力的條件,將更是一個極為辛苦的工作。
但如果是一個村落的一百戶人家,其中至少有一百個能夠使用耕牛或耕馬的壯勞力,村長將其合理分配到田地裏後,一個人一頭牛每日就能完成兩畝地的耕作,一百人就是兩百畝,兩千畝土地十日就能輕輕鬆鬆完
成。
正式播種時,一人在前麵駕馭耕牛,次一些的勞動力在後麵播種,壯婦在家裏做飯,同樣高效的很。
插秧時,其人多的好處便更是顯現出來。
而若是到了收獲季節,人多的好處就更是顯露無疑。
當然了,人一多,必定有人勤快,有人偷懶,這在後世也是常見的事,這就需要合適的考核機製來配合才行。
眼下小強師屬於造反的隊伍,四周強敵環伺,老營的青壯肯定沒有偷懶的,但若是到了承平時期就不見得了。
不過龍十三依舊堅持施行了這一模式。
因為他知道,在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在開國時,都能做到人皆有田,歲有餘糧,到了中期則勉強夠食,而到了末年,必定會出現土地大規模兼並,農戶大多成為佃戶的景象。
那時,就不是勉強夠食了,稍有不慎,就會餓死,若是碰上天災人禍,那就是民變的前兆。
這個周期從古至今從未打破。
龍十三不想再踏入這個循環了,雖然隻是模擬器世界,但他依舊想嚐試一下新的辦法。
不過,縱使有這個想法,想要長久地實施下去也並不容易,唐代的府兵製,明代的軍戶製一開始何嚐不是如此?那時還有官產,類似於後世的國有農莊,但到了最後連官產也有人霸占。
於是,光靠簡單的「集體農莊」製是不行的,必須還有更妥帖的辦法配合才行。
但眼下,顯然不是思考這些的時候。
</p>
不過,無論是傅宗龍,還是玄默,顯然都低估了流賊的能耐。
正在大別山區躲避盧象升圍剿的高迎祥、羅汝才大軍此時又有了分化。
大別山最南端,與長江一江之隔的則是江西、湖南、湖北交界處的幕阜山,兩山之間的距離不過百餘裏而已,由於長期以來認為有長江天塹阻隔,長江以南早就安心升平多年了,那裏的衛所兵既少,營兵也一個也無。
高迎祥手下的李自成、張天琳、高傑、張獻忠四部從西麵走出大別山後,突然來到兵力空虛的蘄州,然後突襲了蘄州水師,並奪取了大量的船隻,然後四部大搖大擺從那裏過了長江!
過了長江之後便進入到了幕阜山!
這件事對於明廷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比小強旅占據了整個南陽府還大,江南,是大明的龍興之地,一直被認為是穩如泰山的大後方,現在居然被流賊突破了!
於是,原本聚集在夔州府準備經鄖陽府去圍攻小強旅的朱燮元大軍隻得先坐船順流而下,準備在湖廣、江西一帶阻截這股流賊。
當然了,這四部突入江南顯然是因為大別山區實在養活不了如此眾多的人馬所致,李自成等離開後,高迎祥便帶著餘部進入湖北,準備從那裏進入四川。
而號稱「今之曹操」的羅汝才則帶著剩餘人馬依托大別山區與盧象升周旋起來。
但由於盧象升放跑了李自成等四部,顯然受到了朝廷的訓斥,他的軍隊也隻能一分為二,以天雄軍、關寧軍為主的軍隊繼續在大別山圍剿羅汝才,而陳洪範、黃得功二部則越過長江去追擊李自成等。
而對於中間的紫金梁、不沾泥大軍來說,由於之前汝寧府分守參將劉良佐大敗於龍十三之手,眼下正是軍力捉襟見肘的時候,便假意在開封府與傅宗龍的大軍對峙了一陣,然後突然南下。
大軍進入汝寧府後,一部由不沾泥率領沿著桐柏山北麓朝著豫西群山前進,一部則由紫金梁帶領沿著桐柏山南麓向西前進。
再加上湖北中路高迎祥的牽製,兩路人馬進入湖廣、河南交界之處後如入無人之境。
於是,雖然四周重兵壓境,但南陽府的龍十三卻感受到了難得的閑暇。
時間很快來到了大明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份,春耕開始了!
龍十三也參與其中。
他在南陽府城附近為自己弄了二十畝土地,其中上田、中田、下田各有一些。
此時,在整個河南府,普遍耕種冬、春兩季作物,在冬季隻有一種,那就是小麥。
小麥要等到夏季才能收獲,也是大明夏糧的主要品種,而在春季,則是稻、粟(小米)、菽(大豆)、蔬。
龍十三是以老營青壯家庭的身份隨機獲得這二十畝田地的,由於偵情司指揮使龍小石、炮兵指揮使郭兆麟兩人尚未成家,便與龍十三搭夥,準備對二十畝田地進行耕種。
龍十三這樣做,除了作為大軍統帥用親自下田來對耕種表達重視外,還有實地摸清此時耕種的一些特征的想法。
後世的龍十三就是農民出身,在農忙時也會幫著父母種地,當他來到田地與龍小石、郭兆麟兩人勞作了十日後就明白了。
大明時節的南陽府耕作已經與後世相比,除了沒有化肥,一切幾乎沒有變化!
他將靠著水渠的上田種上了水稻,對於水田的耕作來說,翻地、耙地、灌水、育秧、插秧完全與後世一樣,龍十三後世是南方人,幹起這些是駕輕就熟,讓山西人龍小石、郭兆麟目瞪口呆。
稻田旁種植菽豆。
另外的田地,他種地的苜蓿地的粟米地的蔬菜和棉花。
他這樣的安排,就是時下南陽府農
戶的普遍做法,後世的時候龍十三曾經讀過宋應星的著作,幾乎也是這樣描述的。
無論種植什麽地,無一例外都要先用耕牛或耕馬翻地,然後將田地附近的灌木叢砍伐後堆在田地裏與土堆一起焚燒,實際上是在製作第一道肥料。
等到種子播下後,就會挑著農家肥來澆灌,這便是第二道肥料。
等到出苗後在進行第三道農家肥澆灌,然後是其抽穗、結果之時施肥,中間要不斷施以除草等作業。
其中中田種植粟米,下田種植棉花加芝麻,蔬菜田則在城池附近。
與後世相比,此時的種子全部由農戶自己挑選、留用,雖然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標準,但由於沒有後世的科學育種知識,產量、抗病蟲害、抗倒伏等自然與後世無法相比。
不過,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雖然不具備科學的農學知識,龍十三還是命令龍小石、郭兆麟兩人隨時記下那些長得高大壯實的植株,以便收獲時將其留作糧種。
大當家親自下地,還隻用到龍小石、郭兆麟兩人,完全是按照一個標準家庭(小強旅老營一個標準家庭是按照三個勞動力來配置的)來實施的,並沒有用到親衛隊。
這讓其他人也不得不如法炮製,幸虧龍十三的手下大多數都是農戶出身,雖然這幾年沒有握鋤頭把,但撿起來還是很容易的,當然了,這些人自然不是龍十三,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耐心從頭到尾完成二十畝田地的耕種。
但這就夠了,龍十三要的就是一個表率作用。
龍十三如此做派,倒是讓跟著他的那一百多老童生、老賬房更加有信心起來。
在他們的心裏,「一個重視農桑的人肯定不會是一個壞人,也是值得投效的人」,於是,他們倒是真真切切以家庭為單位開始了春耕。
「與民同耕」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南陽府。
這在當地的百姓中就極具感染力了。
曆史上,自然不乏重視春耕者,不過,無論是皇帝、大臣,抑或地方官員,最多假模假樣地在田地將綁著紅綢的犁鏵扶一下而已,從未有人真正下地幹活的。
而在湍水以西,那裏有兩戶小強師的老營農戶,龍十三將其分成縣,每個戶,下鄉,每個鄉一千戶,下轄十個村,每個村一百戶。
而一個村的人全部居住在一起,就是以以前村落為基礎的擴建的,龍十三並沒有將土地分給他們。
他正在南陽府的大地上施行一種新的模式。
老營以名義上是「屯田」的形式,實際上是後世「集體農莊」或農業工人的模式集體勞作,還是按照一戶二十畝,一個村子就是兩千畝,每戶由本部發放一定的薪餉,所產糧食除去本村的糧種和口糧後,全部上繳。
而更多的當地人依舊是發放新田契、繳納田賦的形式進行耕種。
明麵上,龍十三同老營的青壯說的是,「兵荒馬亂的,無法保證是否能在這裏長期待下去,於是就這樣安排」
於是,老營的青壯們就無話可說了,不過當他們真正投入到勞作中去時,很快就發現了這種模式的好處。qs
二十畝土地,看起來不多,不過若是沒有耕牛、耕馬,光靠人力來完成,那將是一個極其艱巨的工作,而就算有了耕牛、耕馬,也需要十日左右才能最終完成。
在耕作時還好一些,如果到了收獲,依著此時完全靠著人力的條件,將更是一個極為辛苦的工作。
但如果是一個村落的一百戶人家,其中至少有一百個能夠使用耕牛或耕馬的壯勞力,村長將其合理分配到田地裏後,一個人一頭牛每日就能完成兩畝地的耕作,一百人就是兩百畝,兩千畝土地十日就能輕輕鬆鬆完
成。
正式播種時,一人在前麵駕馭耕牛,次一些的勞動力在後麵播種,壯婦在家裏做飯,同樣高效的很。
插秧時,其人多的好處便更是顯現出來。
而若是到了收獲季節,人多的好處就更是顯露無疑。
當然了,人一多,必定有人勤快,有人偷懶,這在後世也是常見的事,這就需要合適的考核機製來配合才行。
眼下小強師屬於造反的隊伍,四周強敵環伺,老營的青壯肯定沒有偷懶的,但若是到了承平時期就不見得了。
不過龍十三依舊堅持施行了這一模式。
因為他知道,在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在開國時,都能做到人皆有田,歲有餘糧,到了中期則勉強夠食,而到了末年,必定會出現土地大規模兼並,農戶大多成為佃戶的景象。
那時,就不是勉強夠食了,稍有不慎,就會餓死,若是碰上天災人禍,那就是民變的前兆。
這個周期從古至今從未打破。
龍十三不想再踏入這個循環了,雖然隻是模擬器世界,但他依舊想嚐試一下新的辦法。
不過,縱使有這個想法,想要長久地實施下去也並不容易,唐代的府兵製,明代的軍戶製一開始何嚐不是如此?那時還有官產,類似於後世的國有農莊,但到了最後連官產也有人霸占。
於是,光靠簡單的「集體農莊」製是不行的,必須還有更妥帖的辦法配合才行。
但眼下,顯然不是思考這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