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幾日後,龍十三讓李占春、袁宗第守城,自己帶了賀金龍、白文選,以及一百騎兵、兩百步軍,完全穿著明軍的服飾,打著永寧州練總張國欽的旗號(他已戰死)先往北,然後折向西邊而去。
此時他們已經得到了對付穀積山北麵流賊部隊的是正在汾州駐紮的山西巡撫許鼎臣,龍十三計劃若是遇到官軍詢問,便打著許鼎臣讓其協助偏關守將驅逐蒙古牧戶的命令繼續前往。
此時,在偏關以南,永寧州以北,也就是偏關分守參將苟伏威一支人馬,眼下苟伏威正在偏關--保德州附近大肆吸納蒙古牧戶,肯定沒有空閑南下關心他這支兵馬。
他們攜帶了半個月的幹糧,那之後就隻能隨地就食了。
......
保德州(後世保德縣)。
再過去的幾個月裏,偏關參將已經秘密接納了大約一千戶牧戶,將其中的青壯納入自己的軍隊,再將其家眷安置在土默川(後世渾河)與邊牆之間的地帶。
苟伏威自然給這些人的家屬發放了一些糧草和錢財,而土默川與邊牆附近的地帶是此時的土默特萬戶與大明默認的緩衝地帶,苟伏威假公濟私,將襖兒都司牧戶安置在此處,既沒有占據大明的領土,又讓土默特萬戶說不出話來。
安置完畢後,苟伏威現在就能組建一支全部由騎兵組成的部隊了,當然了,時下不僅衛所兵的數目字是一筆糊塗賬,營兵也大抵如此,按照朝廷規製,偏關分守參將麾下有一千五百營兵(募兵),其中步軍一千,騎兵五百。
前次苟伏威南下阻截點燈子部時,他隻帶了五百騎兵,步軍卻一個也沒帶,隻帶上了他手下的靜樂守備周遇吉,加上永寧州自己的衛所兵,這才湊夠了一千五百兵馬。
眼下他已經有一千五百騎兵了,已經遠遠超過大明大多數總兵了,但他隻要有這個財力,就沒有人過問。
而偏關正好處於襖兒都司萬戶、土默特萬戶之間,他苟家、麻家(麻貴家族)長期把持從保德州到大同一帶(鎮西衛、大同右衛、威遠衛、鎮虜衛)的中下級軍官職位,幾乎壟斷了與這兩個蒙古萬戶的貿易。
當然了,此時已經嶄露頭角的晉商八大家在此中也居功不小。
晉商、邊牆守軍,再加上地方巡檢司,已經編製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網裏的人個個吃的滿腦肥腸,而苟家、麻家就是吃的最肥的兩個。
苟伏威在獲得一千蒙古青壯後,就算自己再有財力,也不可能繼續吸納了,否則就會被人按上一個“居心不良”的罪名,遼東總兵李成梁殷鑒在前,想必苟伏威是不會重蹈覆轍的。
但是,苟伏威可是坐鎮一方的分守參將,除了大肆撈錢,也是需要戰功支撐的,否則就算他這張網編製的再是密不透風,總有勢力比他大的,他這個參將職位也不是能長期坐下去的。
於是,麵對陸續從陝西神木、府穀二地遷過來的襖兒都司牧戶,他又玩起了“平虜”的把戲,假意要接納某些牧戶,並提前與小台吉講好了在某處會麵,等真見麵了,他卻催動漢軍騎兵殺出,自然又收獲不少真“韃首”。
這還是真的是“韃首”,如假包換,就算有鎮守太監過來查驗,也毫無破綻,而在皇帝那裏,他得到的訊息隻是,“邊關烽煙又起,偏關吃緊”,而不會詢問“韃奴為何此時大舉過河,有何合適對策應對”。
隻會下詔,“嚴令邊關諸將,緊守邊防,禦敵於國門之外!”
得知偏關參將苟伏威“斬獲頗豐,獲真韃首幾百”時,自然“龍顏大悅”,完全忘記了他是在吳堡縣渡口之戰敗於流賊的將領,還準備給他加官進爵了。
當然了,苟伏威不想升到更高的位置了,他需要的是一個“真韃首”可以換取多少銀兩,他獲得一千蒙古騎兵後,已經有些吃不消了,他需要更多的銀錢來養活他們。
他雖然是偏關的地頭蛇,但也不可能一家把持與襖兒都司萬戶、土默特萬戶貿易的全部利潤,山西都司、山西巡撫衙門、山西布政使衙門、山西按察司衙門、太原府衙門,鎮守太監,兵備道,兵部都有一大堆人等著分潤。
故此,他也急需斬殺更多的“真韃首”來換取銀錢,但他也不能斬首太多,若是超過一千,肯定是“京城震動”,皇帝就會派出督察院給事中、禦馬監太監出馬核查。
雖然無甚問題,但為了掩蓋上一個問題,他又需要花費不少銀錢,這又何必呢?
於是,將“真韃首”的首級控製在一千以內,還打著偏關分守參將、鎮西衛(駐所岢嵐州,戰時由偏關參將統一指揮)兩家的名義,如此一來,既不會讓京城“震動”,又能實打實獲得銀錢。
苟伏威殺到保德州後,估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首級已經接近一千了,拋去暗中準備分潤給鎮西衛指揮使的兩百個(名義上給鎮西衛報五百個,實際上隻給兩百個,百年來,偏關參將與鎮西衛指揮使玩得精熟),自己還有八百左右。
可以了,此時真韃首還是很值錢的,一個有幾十兩銀子,八百個也有幾萬兩了,除去一應孝敬、分潤,自己還能得到兩萬兩左右。
兩萬兩,足夠養活一千家丁一兩年了,一想到這裏,苟伏威不禁眉開眼笑。
當然了,那些識破了他的詭計,帶著家眷不斷南下的其餘蒙古部落,向北迴不到邊牆之外了,向西,又是綏德衛所在,陝西的大小軍頭們也等著分潤一二呢,他們自然也不敢過河。
於是他們隻得沿著黃河東岸不斷南下。
曆史上,這大約一千戶蒙古部落最終一部分被第二次進入山西的流賊吸納,一部分被官軍吸納,大部分還是被當成“功勳”砍了腦袋呈上去了。
此時,在廣大的北到興縣,南到永寧州,東到靜樂縣,方圓幾百裏的廣袤土地上,竟無一支正規兵馬駐守,北麵的鎮西衛距離興縣還有一百裏,東麵的靜樂縣兵馬已經被周遇吉帶到了永寧州。
這其間的興縣、嵐縣、臨縣廣袤之地也隻有臨縣有一部團練兵,於是,這一千戶蒙古牧戶一路暢通無阻不斷南下,很快就抵達了臨縣附近。
而從交口堡北上的龍十三一行,遇到官軍就亮出永寧州練總張國欽的旗號,遇到流賊就大大方方亮出點燈子的旗號,也是一路暢通無阻抵達了臨縣附近。
臨縣位於湫水河西岸,在臨縣附近,有一座磨盤山,屬於穀積山(呂梁山)的餘脈,磨盤山就橫亙在湫水河與北川河之間,兩河之間隔著五十裏磨盤山,隻有一條道路相通。
這條道路就是後世的峪口鎮(北川河)與三交鎮(湫水河)的縣級公路,此時想要穿越磨盤山,唯此一路。
在白文選的步軍裏就有磨盤山附近的人,自然就由他來帶路。
而黃河還在臨縣以西約莫五十裏的地方,對於在苟伏威的驅使下被迫南遷的蒙古牧戶來說,他們不敢待在距離黃河太近的地方,又懼怕苟伏威的軍隊,便一直往南走,走到湫水河後,他們已經距離偏關有約莫三百裏了。
三百裏,想必已經擺脫了苟伏威的軍隊,他們不敢再往前了,越往前明軍越多,於是便溯湫水河而上,在抵近臨縣附近時,他們停住了,對他們來說一切有縣城的地方都是不安全的,於是便竄進了磨盤山。
如果他們隻是前來“打草穀”的青壯,自然可以一路走一路搶,但眼下不行,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隻能藏在山上,若是能等到一個有作為的文官來招撫他們,那就是燒了高香了。
若是沒有,他們有一千餘戶,那就至少有一千騎,尋常官軍也奈何不了他們,最終還是得靠招撫來穩住他們。
自從大明建國以來,從宣府、大同、偏關、榆林、寧夏進入大明境內的蒙古牧戶數不勝數,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這麽過來的。
那什麽虎大威、猛如虎等人也是這麽出來的。
冬日的磨盤山寒冷無比,但與此時的蒙古草原相比,還是有一些枯草的,這些牧戶勉強養活他們的馬匹,牛羊?想多了,能從襖兒都司長途跋涉到這個地方的,還有牛羊?
不存在的。
但馬匹他們還是鍥而不舍地帶著。
那是他們的生存保障。
唯一的。
當然了,每家也攜帶了少量的羊羔,都用馬匹馱著,也用馬奶來喂養,等到開春時,這些羊羔就會變成羊群,慢慢地,一個在大明腹地的蒙古部落就會形成。
春季來臨之前的這一段最難日的日子,他們隻得宰殺老馬、羸馬來生活,沒有辦法,他們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宰殺馬匹。
他們的首領叫巴圖(拔都、巴特爾、巴圖爾,都是一個意思),是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大濟農之後,與大明一樣,達延汗的子孫繁衍到現在多如牛毛,一個個都是台吉,最小的隻擁有十餘戶,最大的也就百餘戶。
巴圖是一個瘦小幹巴的老漢,他能夠被眾人推舉為領袖,不是因為他驍勇善戰,也不是因為他與此時的襖兒都司濟農額璘臣血緣關係最近,而是因為在所有的台吉中,隻有他會一些漢話。
加上他最老、輩分最大,於是勉強當了個頭。
讓巴圖來當頭領,眾人顯然是準備一門心思尋求被明國招安或者招撫的。若是能在大明有一塊地放牧,那就太好了。
於是,當被龍十三派過來四處打探的消息賀金龍碰到後,一聽對方隻是一支流賊隊伍,巴圖的腦袋自然搖得像撥浪鼓一樣。
對於巴圖來說,他們已經受夠了長途跋涉的苦楚了,現在隻想安安穩穩在磨盤山等待春天將領,然後若是有官府主動找上他們,那就萬事大吉,若是有官軍來抓“真韃首”,他們也會奮起一搏。
但跟著流賊走,他們想都沒想過。
此時的蒙古牧戶在經過幾百年藏傳佛教的浸染後,早就不複當年之勇,否則也不會擁眾百萬,卻被隻有十萬人的女真人像狗一樣攆著走。
也因為藏傳佛教的影響,他們隻希望安安穩穩尋一處地方放牧,生兒育女,當流賊,那太可怕了。
這就是普通蒙古牧戶的心思,與漢地的普通軍戶、農戶別無二致。
當然了,他們敢越過黃河來到大明境內,肯定也是牧戶中膽子比較大的,但也就是這樣了,膽子小的,留在原地不是被凍死、餓死,便是被察哈爾人、女真人殺死。
於是,龍十三的吸納蒙古牧戶的大計眼看就要泡湯大吉。
</p>
幾日後,龍十三讓李占春、袁宗第守城,自己帶了賀金龍、白文選,以及一百騎兵、兩百步軍,完全穿著明軍的服飾,打著永寧州練總張國欽的旗號(他已戰死)先往北,然後折向西邊而去。
此時他們已經得到了對付穀積山北麵流賊部隊的是正在汾州駐紮的山西巡撫許鼎臣,龍十三計劃若是遇到官軍詢問,便打著許鼎臣讓其協助偏關守將驅逐蒙古牧戶的命令繼續前往。
此時,在偏關以南,永寧州以北,也就是偏關分守參將苟伏威一支人馬,眼下苟伏威正在偏關--保德州附近大肆吸納蒙古牧戶,肯定沒有空閑南下關心他這支兵馬。
他們攜帶了半個月的幹糧,那之後就隻能隨地就食了。
......
保德州(後世保德縣)。
再過去的幾個月裏,偏關參將已經秘密接納了大約一千戶牧戶,將其中的青壯納入自己的軍隊,再將其家眷安置在土默川(後世渾河)與邊牆之間的地帶。
苟伏威自然給這些人的家屬發放了一些糧草和錢財,而土默川與邊牆附近的地帶是此時的土默特萬戶與大明默認的緩衝地帶,苟伏威假公濟私,將襖兒都司牧戶安置在此處,既沒有占據大明的領土,又讓土默特萬戶說不出話來。
安置完畢後,苟伏威現在就能組建一支全部由騎兵組成的部隊了,當然了,時下不僅衛所兵的數目字是一筆糊塗賬,營兵也大抵如此,按照朝廷規製,偏關分守參將麾下有一千五百營兵(募兵),其中步軍一千,騎兵五百。
前次苟伏威南下阻截點燈子部時,他隻帶了五百騎兵,步軍卻一個也沒帶,隻帶上了他手下的靜樂守備周遇吉,加上永寧州自己的衛所兵,這才湊夠了一千五百兵馬。
眼下他已經有一千五百騎兵了,已經遠遠超過大明大多數總兵了,但他隻要有這個財力,就沒有人過問。
而偏關正好處於襖兒都司萬戶、土默特萬戶之間,他苟家、麻家(麻貴家族)長期把持從保德州到大同一帶(鎮西衛、大同右衛、威遠衛、鎮虜衛)的中下級軍官職位,幾乎壟斷了與這兩個蒙古萬戶的貿易。
當然了,此時已經嶄露頭角的晉商八大家在此中也居功不小。
晉商、邊牆守軍,再加上地方巡檢司,已經編製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網裏的人個個吃的滿腦肥腸,而苟家、麻家就是吃的最肥的兩個。
苟伏威在獲得一千蒙古青壯後,就算自己再有財力,也不可能繼續吸納了,否則就會被人按上一個“居心不良”的罪名,遼東總兵李成梁殷鑒在前,想必苟伏威是不會重蹈覆轍的。
但是,苟伏威可是坐鎮一方的分守參將,除了大肆撈錢,也是需要戰功支撐的,否則就算他這張網編製的再是密不透風,總有勢力比他大的,他這個參將職位也不是能長期坐下去的。
於是,麵對陸續從陝西神木、府穀二地遷過來的襖兒都司牧戶,他又玩起了“平虜”的把戲,假意要接納某些牧戶,並提前與小台吉講好了在某處會麵,等真見麵了,他卻催動漢軍騎兵殺出,自然又收獲不少真“韃首”。
這還是真的是“韃首”,如假包換,就算有鎮守太監過來查驗,也毫無破綻,而在皇帝那裏,他得到的訊息隻是,“邊關烽煙又起,偏關吃緊”,而不會詢問“韃奴為何此時大舉過河,有何合適對策應對”。
隻會下詔,“嚴令邊關諸將,緊守邊防,禦敵於國門之外!”
得知偏關參將苟伏威“斬獲頗豐,獲真韃首幾百”時,自然“龍顏大悅”,完全忘記了他是在吳堡縣渡口之戰敗於流賊的將領,還準備給他加官進爵了。
當然了,苟伏威不想升到更高的位置了,他需要的是一個“真韃首”可以換取多少銀兩,他獲得一千蒙古騎兵後,已經有些吃不消了,他需要更多的銀錢來養活他們。
他雖然是偏關的地頭蛇,但也不可能一家把持與襖兒都司萬戶、土默特萬戶貿易的全部利潤,山西都司、山西巡撫衙門、山西布政使衙門、山西按察司衙門、太原府衙門,鎮守太監,兵備道,兵部都有一大堆人等著分潤。
故此,他也急需斬殺更多的“真韃首”來換取銀錢,但他也不能斬首太多,若是超過一千,肯定是“京城震動”,皇帝就會派出督察院給事中、禦馬監太監出馬核查。
雖然無甚問題,但為了掩蓋上一個問題,他又需要花費不少銀錢,這又何必呢?
於是,將“真韃首”的首級控製在一千以內,還打著偏關分守參將、鎮西衛(駐所岢嵐州,戰時由偏關參將統一指揮)兩家的名義,如此一來,既不會讓京城“震動”,又能實打實獲得銀錢。
苟伏威殺到保德州後,估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首級已經接近一千了,拋去暗中準備分潤給鎮西衛指揮使的兩百個(名義上給鎮西衛報五百個,實際上隻給兩百個,百年來,偏關參將與鎮西衛指揮使玩得精熟),自己還有八百左右。
可以了,此時真韃首還是很值錢的,一個有幾十兩銀子,八百個也有幾萬兩了,除去一應孝敬、分潤,自己還能得到兩萬兩左右。
兩萬兩,足夠養活一千家丁一兩年了,一想到這裏,苟伏威不禁眉開眼笑。
當然了,那些識破了他的詭計,帶著家眷不斷南下的其餘蒙古部落,向北迴不到邊牆之外了,向西,又是綏德衛所在,陝西的大小軍頭們也等著分潤一二呢,他們自然也不敢過河。
於是他們隻得沿著黃河東岸不斷南下。
曆史上,這大約一千戶蒙古部落最終一部分被第二次進入山西的流賊吸納,一部分被官軍吸納,大部分還是被當成“功勳”砍了腦袋呈上去了。
此時,在廣大的北到興縣,南到永寧州,東到靜樂縣,方圓幾百裏的廣袤土地上,竟無一支正規兵馬駐守,北麵的鎮西衛距離興縣還有一百裏,東麵的靜樂縣兵馬已經被周遇吉帶到了永寧州。
這其間的興縣、嵐縣、臨縣廣袤之地也隻有臨縣有一部團練兵,於是,這一千戶蒙古牧戶一路暢通無阻不斷南下,很快就抵達了臨縣附近。
而從交口堡北上的龍十三一行,遇到官軍就亮出永寧州練總張國欽的旗號,遇到流賊就大大方方亮出點燈子的旗號,也是一路暢通無阻抵達了臨縣附近。
臨縣位於湫水河西岸,在臨縣附近,有一座磨盤山,屬於穀積山(呂梁山)的餘脈,磨盤山就橫亙在湫水河與北川河之間,兩河之間隔著五十裏磨盤山,隻有一條道路相通。
這條道路就是後世的峪口鎮(北川河)與三交鎮(湫水河)的縣級公路,此時想要穿越磨盤山,唯此一路。
在白文選的步軍裏就有磨盤山附近的人,自然就由他來帶路。
而黃河還在臨縣以西約莫五十裏的地方,對於在苟伏威的驅使下被迫南遷的蒙古牧戶來說,他們不敢待在距離黃河太近的地方,又懼怕苟伏威的軍隊,便一直往南走,走到湫水河後,他們已經距離偏關有約莫三百裏了。
三百裏,想必已經擺脫了苟伏威的軍隊,他們不敢再往前了,越往前明軍越多,於是便溯湫水河而上,在抵近臨縣附近時,他們停住了,對他們來說一切有縣城的地方都是不安全的,於是便竄進了磨盤山。
如果他們隻是前來“打草穀”的青壯,自然可以一路走一路搶,但眼下不行,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隻能藏在山上,若是能等到一個有作為的文官來招撫他們,那就是燒了高香了。
若是沒有,他們有一千餘戶,那就至少有一千騎,尋常官軍也奈何不了他們,最終還是得靠招撫來穩住他們。
自從大明建國以來,從宣府、大同、偏關、榆林、寧夏進入大明境內的蒙古牧戶數不勝數,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這麽過來的。
那什麽虎大威、猛如虎等人也是這麽出來的。
冬日的磨盤山寒冷無比,但與此時的蒙古草原相比,還是有一些枯草的,這些牧戶勉強養活他們的馬匹,牛羊?想多了,能從襖兒都司長途跋涉到這個地方的,還有牛羊?
不存在的。
但馬匹他們還是鍥而不舍地帶著。
那是他們的生存保障。
唯一的。
當然了,每家也攜帶了少量的羊羔,都用馬匹馱著,也用馬奶來喂養,等到開春時,這些羊羔就會變成羊群,慢慢地,一個在大明腹地的蒙古部落就會形成。
春季來臨之前的這一段最難日的日子,他們隻得宰殺老馬、羸馬來生活,沒有辦法,他們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宰殺馬匹。
他們的首領叫巴圖(拔都、巴特爾、巴圖爾,都是一個意思),是達延汗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大濟農之後,與大明一樣,達延汗的子孫繁衍到現在多如牛毛,一個個都是台吉,最小的隻擁有十餘戶,最大的也就百餘戶。
巴圖是一個瘦小幹巴的老漢,他能夠被眾人推舉為領袖,不是因為他驍勇善戰,也不是因為他與此時的襖兒都司濟農額璘臣血緣關係最近,而是因為在所有的台吉中,隻有他會一些漢話。
加上他最老、輩分最大,於是勉強當了個頭。
讓巴圖來當頭領,眾人顯然是準備一門心思尋求被明國招安或者招撫的。若是能在大明有一塊地放牧,那就太好了。
於是,當被龍十三派過來四處打探的消息賀金龍碰到後,一聽對方隻是一支流賊隊伍,巴圖的腦袋自然搖得像撥浪鼓一樣。
對於巴圖來說,他們已經受夠了長途跋涉的苦楚了,現在隻想安安穩穩在磨盤山等待春天將領,然後若是有官府主動找上他們,那就萬事大吉,若是有官軍來抓“真韃首”,他們也會奮起一搏。
但跟著流賊走,他們想都沒想過。
此時的蒙古牧戶在經過幾百年藏傳佛教的浸染後,早就不複當年之勇,否則也不會擁眾百萬,卻被隻有十萬人的女真人像狗一樣攆著走。
也因為藏傳佛教的影響,他們隻希望安安穩穩尋一處地方放牧,生兒育女,當流賊,那太可怕了。
這就是普通蒙古牧戶的心思,與漢地的普通軍戶、農戶別無二致。
當然了,他們敢越過黃河來到大明境內,肯定也是牧戶中膽子比較大的,但也就是這樣了,膽子小的,留在原地不是被凍死、餓死,便是被察哈爾人、女真人殺死。
於是,龍十三的吸納蒙古牧戶的大計眼看就要泡湯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