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這樣的安排,可比李自成的“三堵牆”,或者張獻忠的“領頭子”,既高效成本又低得多。
想想都知道,假如弓箭的拋射隻造成一成的敵騎損傷,標槍也是如此,刺擊戰馬的可能性高一些,算作兩成,也就是說,在正式與敵人糾纏在一起貼身搏鬥以前,就能讓敵人產生三四成的戰損。
這樣的效果,放在一般隊伍身上,還沒有接觸估計就崩潰了,就算沒有崩潰,也會讓敵人物傷其類,士氣頓時大打折扣,這又為接下來真正接觸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三堵牆”、“領頭子”的戰術毫無可取之處。
在施行了以上接敵之前的遠程(刺擊戰馬也算是遠程的一種)打擊後,龍十三還是計劃采取李自成、張獻忠的戰術。
不過他將這兩人的戰術做了折中。
所謂“三堵牆”,便是將騎兵分作三隊,一隊接一隊輪番衝擊敵陣,三隊皆是以嚴密牆式衝鋒,能夠在“三堵牆”式衝鋒活下來的就成為營裏的頭目或者親信,待遇自然遠好於其他人。
“領頭子”也大致如此,不過張獻忠更狠,他的騎兵需要在累計十次衝鋒中能夠活下來才能進入領頭子行列。
牆式衝鋒是龍十三不會做的,那樣的代價實在太高,或者說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對方見到“如牆而來”的密密匝匝的騎兵便心膽俱裂,不敢正麵接戰,而是掉頭就跑。
但一旦敵人也是這樣的方式衝鋒,那雙方的騎兵就是消耗品了。
至於與敵騎糾纏在一起時如何應對,眼下龍十三隻想到了標槍這一技法,每人都像他那樣配備三根標槍,若是衝陣時沒有刺中戰馬,則不與當麵敵人糾纏,繼續向前,繼續用長槍刺擊下一個敵騎的戰馬。
若是敵人離得較遠,則率先用標槍拋射。
如此周而複始,龍十三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支軍隊能夠忍受高達五成的戰損而不退的,而敵人一旦逃跑,除非不顧惜馬力拚命跑,否則就會成為弓騎兵的活靶子。
而對於肉搏兵、弓騎兵,會在薪餉、婚配、晉升等方麵上做出區隔,這與李自成、張獻忠的做法一樣,你想要在龍十三的麾下出人頭地,在騎兵的肉搏兵裏雖然風險最大,但待遇最好。
有了兩萬兩銀子後,龍十三決定給他的部隊發放薪餉。
當然了,由於隊伍飄忽不定,所謂的薪餉也就是在有錢的時候能發就發,沒錢的時候自然隻能保證溫飽,他考慮的是,“我沒有更多的人來管理、搬運這些錢財,還不如發放到士兵手裏”。
長槍兵每人一兩月餉,騎兵二兩,沒辦法,誰叫騎兵太過稀少呢。
這樣一來,每月才花去三百兩,他可是有兩萬兩的,可以用上一年多,至於時間到了再去搶就是了,誰叫他們是流賊呢。
什麽?你想做生意?那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流賊。
雖然都是騎兵,但肉搏兵平均有二兩半的薪餉,弓騎兵則隻有一兩半,其他待遇以此類推。
龍十三在心裏測算過,考慮到各方麵的因素後,大致有了一個底。
“於是,在一場騎戰中,己方就有極大可能以最多一成戰損換得敵人五成左右的戰損,從而讓敵人奔潰乃至逃亡,然後在追擊戰中再給其造成一到兩成的傷害,那麽這一戰就算大獲全勝了”
“況且這是一個異化的明末世界,士卒們多一分練習就能在賦值上收獲一分,在高強度的訓練之下,我的軍隊很快就能趕上敵人的精銳”
當然了,一切都是美好的願望,一切才剛剛走上正軌,會收獲什麽結果還不好說。
至於長槍兵,顯然是龍十三最擅長的了。
在青龍渡又招募一百人後,他手下就有了兩百長槍兵。
作為遮護老營,以及鎮守一方的主力,龍十三對於長槍營的訓練也是煞費苦心。
雖然作了“訓練三個月”的打算,但他也知道多半是不可能的,明軍不可能坐視你在一個地方大大咧咧休整、訓練,何況他還有“任務”需要完成。
他準備完完整整訓練兩個月加二十天,留下十天去剿匪。
於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他讓所有騎兵、長槍兵都放開肚子吃,自然是要好好訓練一番了。
在以前,他雖然有過訓練,但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少有像現在這樣有相對從容的時間。
對於長槍兵來說,與騎兵又不同,由於是步軍,他們依賴體能和耐力更勝於力氣。
於是,龍十三對他們的訓練辦法是:
每日起來後圍著小校場跑上十圈,然後再吃早飯。
上午進行隊列訓練,幸虧他還有十個受傷後傷愈歸隊的“老”兵,於是,就不需要他親自一一糾正那錯漏百出的隊列了。
長槍兵,是他人數最多的軍種,不可能一個個都練成槍法高手,隻能結成嚴密的陣勢作戰。
於是,隊列就異常重要了。
對於隊列,來自後世的龍十三再是熟悉不過,於是,早飯過後,軍姿、排成一條線、前後左右轉、緊急集合等後世人耳熟能詳的訓練便在青龍渡堡的小校場一個區域展開了。
對於依賴於列陣作戰的軍種,隊列是重中之重,想想也是,提前布陣還好說,若是驟遇敵人,能在短時間裏迅速組成陣勢者自然大大占優。
但平常訓練是在一個固定的開闊場地進行的,而在遭遇戰時,什麽地形都有可能,於是,一排有多少人,排成幾排都需要臨時決定,這就需要訓練。
至於軍官的稱號,他還是采用了十人一什,五十人一哨,四哨為一營的流賊慣常叫法,眼下人數不多,暫時將就著用。
而騎兵的人數自然要在步軍的基礎上減半,也就是說一個滿編營隻有100人。
上午隊列訓練,下午則是刺槍訓練,如同騎兵一樣需要進行刺槍訓練,又分了站定式刺槍,移動式刺槍,跑動式刺槍三種,每日各式來上一百下。
晚飯前則進行半小時的力量訓練,龍十三在小校場裏讓老營裏的木匠安置了後世的單杠、雙杠,加上俯臥撐、仰臥起坐,也就差不多了。
重耐力、重隊列,這就對了,在這個世界上,會騎馬的本來就不多,還能在馬上射箭、舞刀弄槍的,肯定不是一般人,剩下都是普通人,你非得要讓他們練出一身肌肉和武藝,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十日後,長槍兵的重頭戲來了。
列隊疾刺!
如何疾刺,當然是齊刷刷“左刺”、“右刺”啦。
隻有左刺或者右刺,才能將全身的力氣用到最大,也最順手,如果是一個人,你單純左刺或者右刺,那隻有死路一條,不過一排幾十個人齊刷刷刺出去,還是最長的兵器,那對麵的就隻有一個結果——死!
如果能夠將列隊疾刺練到極致,這個世上隻有將馬匹蒙上眼睛的騎兵、重騎兵、穿了幾層鎧甲的重步兵能夠抵擋。
四川的白杆兵為何能在遼東作戰時麵對建州女真不落下風,道理就在此。
滿洲人最厲害的就是步兵,最最厲害的當然是一層棉甲、一層鐵甲,拿著大劍、重斧的巴雅喇步軍,如果是這種步軍出現,擠成一團的長槍兵也無可奈何。
不過就算是滿洲人的巴雅喇在旗丁裏也隻有不到一成,一個牛錄三百旗丁,其中也隻有十到三十個巴雅喇,滿洲人全盛時估計也隻有三百個牛錄,於是他的巴雅喇最多隻有一萬人,分散到各旗也最多隻有一千人左右。
故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隻要將不動如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的長槍兵練好了,對於帶著大量老弱病殘行動的流賊來說,將會事半功倍。
不過,長槍兵想要在流賊以騎兵為主的序列裏嶄露頭角,那就必須有一副鐵腳板,龍十三在給他們進行了隊列和疾刺的訓練後,一早一晚兩趟十圈跑是雷打不動的。
隔三差五還將其拉到從青龍渡到黃河渡口之間進行長達五十裏的拉練。
當然了,就算是在注重陣列的長槍營,也是要分出三六九等的,站在最前幾排的依舊是隊伍中的勇士。
雖然長槍營不太注重力氣,不過這些人無疑都是力氣較大者,因為他們手裏拿著的長槍要比普通的長槍長上一尺,大明的普通長槍長度是一丈一尺,而這些人手裏的則是一丈二尺。
長了一尺,材料又好一些,自然重些,沒點力氣是拿不動的,龍十三這麽安排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在遇到敵人騎兵時,他們可以立即列成陣勢阻遏騎兵,第二自然就是在遇到敵人的精銳步軍時,或者不利地形時,可以成為擊破敵陣的人選。
長槍兵的薪餉平均是一兩,這些人則是一兩半,普通長槍兵則是八錢。
說到薪餉,此時三十六營裏除了龍十三的營頭就別無分店了。
剛剛起步的流賊一來沒有實力發放薪餉,二來沒有意識到發放薪餉的好處,於是,他們就隻能吸納那些真正因為生活所迫而活不下去的流民以及喜歡殺人放火的山賊、土匪,這些人輕易不會叛出隊伍。
如果你想要吸納大量又沒有薪餉的士卒,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真實曆史上的流賊直到十年後李自成、張獻忠再次出山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當然了,這也與他們打下了像襄陽、洛陽這樣的大城,繳獲了大量財物有關。
此時,明軍除了家丁,剩餘的軍卒普遍拖欠薪餉,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什麽戰鬥力,加上滿洲人時不時進關來一下,不斷吸引、消滅邊軍精銳,大明,衰亡是遲早的事。
衰亡是遲早的事,但天下應該落到何人手裏就值得商榷了。
龍十三在長槍營親自帶隊訓練了十日後,便將隊伍扔給了袁宗第、白文選督促訓練。
至於趙勝、惠登相,他們也在各自的地方展開了操練,於是,一場在青龍渡堡的點燈子營的大操練就開始了。
</p>
這樣的安排,可比李自成的“三堵牆”,或者張獻忠的“領頭子”,既高效成本又低得多。
想想都知道,假如弓箭的拋射隻造成一成的敵騎損傷,標槍也是如此,刺擊戰馬的可能性高一些,算作兩成,也就是說,在正式與敵人糾纏在一起貼身搏鬥以前,就能讓敵人產生三四成的戰損。
這樣的效果,放在一般隊伍身上,還沒有接觸估計就崩潰了,就算沒有崩潰,也會讓敵人物傷其類,士氣頓時大打折扣,這又為接下來真正接觸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三堵牆”、“領頭子”的戰術毫無可取之處。
在施行了以上接敵之前的遠程(刺擊戰馬也算是遠程的一種)打擊後,龍十三還是計劃采取李自成、張獻忠的戰術。
不過他將這兩人的戰術做了折中。
所謂“三堵牆”,便是將騎兵分作三隊,一隊接一隊輪番衝擊敵陣,三隊皆是以嚴密牆式衝鋒,能夠在“三堵牆”式衝鋒活下來的就成為營裏的頭目或者親信,待遇自然遠好於其他人。
“領頭子”也大致如此,不過張獻忠更狠,他的騎兵需要在累計十次衝鋒中能夠活下來才能進入領頭子行列。
牆式衝鋒是龍十三不會做的,那樣的代價實在太高,或者說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對方見到“如牆而來”的密密匝匝的騎兵便心膽俱裂,不敢正麵接戰,而是掉頭就跑。
但一旦敵人也是這樣的方式衝鋒,那雙方的騎兵就是消耗品了。
至於與敵騎糾纏在一起時如何應對,眼下龍十三隻想到了標槍這一技法,每人都像他那樣配備三根標槍,若是衝陣時沒有刺中戰馬,則不與當麵敵人糾纏,繼續向前,繼續用長槍刺擊下一個敵騎的戰馬。
若是敵人離得較遠,則率先用標槍拋射。
如此周而複始,龍十三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支軍隊能夠忍受高達五成的戰損而不退的,而敵人一旦逃跑,除非不顧惜馬力拚命跑,否則就會成為弓騎兵的活靶子。
而對於肉搏兵、弓騎兵,會在薪餉、婚配、晉升等方麵上做出區隔,這與李自成、張獻忠的做法一樣,你想要在龍十三的麾下出人頭地,在騎兵的肉搏兵裏雖然風險最大,但待遇最好。
有了兩萬兩銀子後,龍十三決定給他的部隊發放薪餉。
當然了,由於隊伍飄忽不定,所謂的薪餉也就是在有錢的時候能發就發,沒錢的時候自然隻能保證溫飽,他考慮的是,“我沒有更多的人來管理、搬運這些錢財,還不如發放到士兵手裏”。
長槍兵每人一兩月餉,騎兵二兩,沒辦法,誰叫騎兵太過稀少呢。
這樣一來,每月才花去三百兩,他可是有兩萬兩的,可以用上一年多,至於時間到了再去搶就是了,誰叫他們是流賊呢。
什麽?你想做生意?那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流賊。
雖然都是騎兵,但肉搏兵平均有二兩半的薪餉,弓騎兵則隻有一兩半,其他待遇以此類推。
龍十三在心裏測算過,考慮到各方麵的因素後,大致有了一個底。
“於是,在一場騎戰中,己方就有極大可能以最多一成戰損換得敵人五成左右的戰損,從而讓敵人奔潰乃至逃亡,然後在追擊戰中再給其造成一到兩成的傷害,那麽這一戰就算大獲全勝了”
“況且這是一個異化的明末世界,士卒們多一分練習就能在賦值上收獲一分,在高強度的訓練之下,我的軍隊很快就能趕上敵人的精銳”
當然了,一切都是美好的願望,一切才剛剛走上正軌,會收獲什麽結果還不好說。
至於長槍兵,顯然是龍十三最擅長的了。
在青龍渡又招募一百人後,他手下就有了兩百長槍兵。
作為遮護老營,以及鎮守一方的主力,龍十三對於長槍營的訓練也是煞費苦心。
雖然作了“訓練三個月”的打算,但他也知道多半是不可能的,明軍不可能坐視你在一個地方大大咧咧休整、訓練,何況他還有“任務”需要完成。
他準備完完整整訓練兩個月加二十天,留下十天去剿匪。
於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他讓所有騎兵、長槍兵都放開肚子吃,自然是要好好訓練一番了。
在以前,他雖然有過訓練,但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少有像現在這樣有相對從容的時間。
對於長槍兵來說,與騎兵又不同,由於是步軍,他們依賴體能和耐力更勝於力氣。
於是,龍十三對他們的訓練辦法是:
每日起來後圍著小校場跑上十圈,然後再吃早飯。
上午進行隊列訓練,幸虧他還有十個受傷後傷愈歸隊的“老”兵,於是,就不需要他親自一一糾正那錯漏百出的隊列了。
長槍兵,是他人數最多的軍種,不可能一個個都練成槍法高手,隻能結成嚴密的陣勢作戰。
於是,隊列就異常重要了。
對於隊列,來自後世的龍十三再是熟悉不過,於是,早飯過後,軍姿、排成一條線、前後左右轉、緊急集合等後世人耳熟能詳的訓練便在青龍渡堡的小校場一個區域展開了。
對於依賴於列陣作戰的軍種,隊列是重中之重,想想也是,提前布陣還好說,若是驟遇敵人,能在短時間裏迅速組成陣勢者自然大大占優。
但平常訓練是在一個固定的開闊場地進行的,而在遭遇戰時,什麽地形都有可能,於是,一排有多少人,排成幾排都需要臨時決定,這就需要訓練。
至於軍官的稱號,他還是采用了十人一什,五十人一哨,四哨為一營的流賊慣常叫法,眼下人數不多,暫時將就著用。
而騎兵的人數自然要在步軍的基礎上減半,也就是說一個滿編營隻有100人。
上午隊列訓練,下午則是刺槍訓練,如同騎兵一樣需要進行刺槍訓練,又分了站定式刺槍,移動式刺槍,跑動式刺槍三種,每日各式來上一百下。
晚飯前則進行半小時的力量訓練,龍十三在小校場裏讓老營裏的木匠安置了後世的單杠、雙杠,加上俯臥撐、仰臥起坐,也就差不多了。
重耐力、重隊列,這就對了,在這個世界上,會騎馬的本來就不多,還能在馬上射箭、舞刀弄槍的,肯定不是一般人,剩下都是普通人,你非得要讓他們練出一身肌肉和武藝,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十日後,長槍兵的重頭戲來了。
列隊疾刺!
如何疾刺,當然是齊刷刷“左刺”、“右刺”啦。
隻有左刺或者右刺,才能將全身的力氣用到最大,也最順手,如果是一個人,你單純左刺或者右刺,那隻有死路一條,不過一排幾十個人齊刷刷刺出去,還是最長的兵器,那對麵的就隻有一個結果——死!
如果能夠將列隊疾刺練到極致,這個世上隻有將馬匹蒙上眼睛的騎兵、重騎兵、穿了幾層鎧甲的重步兵能夠抵擋。
四川的白杆兵為何能在遼東作戰時麵對建州女真不落下風,道理就在此。
滿洲人最厲害的就是步兵,最最厲害的當然是一層棉甲、一層鐵甲,拿著大劍、重斧的巴雅喇步軍,如果是這種步軍出現,擠成一團的長槍兵也無可奈何。
不過就算是滿洲人的巴雅喇在旗丁裏也隻有不到一成,一個牛錄三百旗丁,其中也隻有十到三十個巴雅喇,滿洲人全盛時估計也隻有三百個牛錄,於是他的巴雅喇最多隻有一萬人,分散到各旗也最多隻有一千人左右。
故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隻要將不動如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的長槍兵練好了,對於帶著大量老弱病殘行動的流賊來說,將會事半功倍。
不過,長槍兵想要在流賊以騎兵為主的序列裏嶄露頭角,那就必須有一副鐵腳板,龍十三在給他們進行了隊列和疾刺的訓練後,一早一晚兩趟十圈跑是雷打不動的。
隔三差五還將其拉到從青龍渡到黃河渡口之間進行長達五十裏的拉練。
當然了,就算是在注重陣列的長槍營,也是要分出三六九等的,站在最前幾排的依舊是隊伍中的勇士。
雖然長槍營不太注重力氣,不過這些人無疑都是力氣較大者,因為他們手裏拿著的長槍要比普通的長槍長上一尺,大明的普通長槍長度是一丈一尺,而這些人手裏的則是一丈二尺。
長了一尺,材料又好一些,自然重些,沒點力氣是拿不動的,龍十三這麽安排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在遇到敵人騎兵時,他們可以立即列成陣勢阻遏騎兵,第二自然就是在遇到敵人的精銳步軍時,或者不利地形時,可以成為擊破敵陣的人選。
長槍兵的薪餉平均是一兩,這些人則是一兩半,普通長槍兵則是八錢。
說到薪餉,此時三十六營裏除了龍十三的營頭就別無分店了。
剛剛起步的流賊一來沒有實力發放薪餉,二來沒有意識到發放薪餉的好處,於是,他們就隻能吸納那些真正因為生活所迫而活不下去的流民以及喜歡殺人放火的山賊、土匪,這些人輕易不會叛出隊伍。
如果你想要吸納大量又沒有薪餉的士卒,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真實曆史上的流賊直到十年後李自成、張獻忠再次出山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當然了,這也與他們打下了像襄陽、洛陽這樣的大城,繳獲了大量財物有關。
此時,明軍除了家丁,剩餘的軍卒普遍拖欠薪餉,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什麽戰鬥力,加上滿洲人時不時進關來一下,不斷吸引、消滅邊軍精銳,大明,衰亡是遲早的事。
衰亡是遲早的事,但天下應該落到何人手裏就值得商榷了。
龍十三在長槍營親自帶隊訓練了十日後,便將隊伍扔給了袁宗第、白文選督促訓練。
至於趙勝、惠登相,他們也在各自的地方展開了操練,於是,一場在青龍渡堡的點燈子營的大操練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