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大明的江山在孝宗皇帝的治理下,看似一片祥和,實則暗流湧動。西北邊陲之地,向來是多事之秋,那哈密衛的歸屬問題,就如同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朝堂與戍邊將士們的心頭。哈密,地處咽喉要衝,連接著中原與西域,不僅關乎著大明的邊疆安穩,更是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關鍵所在。


    據《明史·西域傳》記載:“罕慎者,故忠義王脫脫從孫也,與土魯番戰,敗,走免。土魯番執王母,奪金印,據其城。哈密衛都督罕慎竄居苦峪,朝廷猶以王禮待之,令圖興複。弘治十年,土魯番歸王母及金印,仍其舊封,然其王畏土魯番,不敢還。至弘治十四年,罕慎始以集眾至千七百餘人,與赤斤、罕東二衛番兵共擊土魯番,敗之,複其城。”這一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哈密此前的坎坷遭遇以及罕慎為收複哈密所做的諸多努力,那背後是無數的艱難險阻與壯誌豪情。


    在肅州城中,有一位名叫李逸風的年輕校尉,年方二十有五,生得身姿挺拔,麵容剛毅中透著幾分英氣,一襲黑色勁裝更顯其幹練。他自小就對那戍邊殺敵、保家衛國的事兒充滿向往,長大後毅然投身軍旅,憑借著自身的武藝與那股子機靈勁兒,在軍中頗受上司賞識。李逸風為人豪爽仗義,重情重義,對麾下的士卒也極為照顧,在軍中有著不錯的人緣。


    這日清晨,陽光灑在肅州城那高大的城牆上,城牆上的軍旗隨風獵獵作響。李逸風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穿戴好甲胄,便去校場操練麾下的士卒。校場上,士卒們喊殺聲震天,一個個精神抖擻,正在練習著各種陣法與兵器招式。李逸風看著這些生龍活虎的士卒,心中滿是欣慰,他深知,隻有平日裏刻苦訓練,戰時才能有備無患,守護好這一方疆土。


    操練完畢,李逸風迴到營帳,正擦拭著自己的佩刀,一位同袍走了進來,笑著說道:“逸風兄,你可聽聞了那哈密的事兒呀?聽說都督罕慎最近可是要有大動作了,要去收複哈密呢。”李逸風一聽,頓時來了精神,趕忙問道:“哦?竟有此事,那哈密此前被吐魯番占了去,想要收複,怕不是易事啊,罕慎都督可有勝算?”那同袍搖搖頭,說道:“這我可就不清楚了,不過都督既然敢行動,想必是有幾分把握的吧。畢竟哈密對咱大明來說,太重要了,可不能一直落在他人手裏呀。”


    李逸風皺著眉頭,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確實,哈密若不能收複,那西北的局勢可就越發不穩了,不僅咱們戍邊的壓力會更大,而且那些往來的商旅也不敢輕易通行,對咱大明的影響可不小呢。”兩人正說著,外麵忽然傳來集合的號角聲,原來是有上級將領前來視察,李逸風趕忙整理好著裝,出營帳集合去了。


    幾日後,李逸風所在的部隊接到了命令,要去協助罕慎都督的收複行動,負責押運糧草以及在後方做一些警戒支援的任務。李逸風聽聞這個消息後,心中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自己終於能參與到這關乎邊疆安穩的大事之中,緊張的是深知此次行動責任重大,容不得半點差錯。


    他們押運著糧草,一路朝著哈密的方向行進。一路上,風沙肆虐,道路崎嶇,士卒們雖然辛苦,卻沒有一個人抱怨。李逸風看著那漫漫黃沙,心中感慨萬千,暗暗想著,這哈密之地,曆經波折,如今終於有機會重迴大明的懷抱,定要拚盡全力才行。


    經過數日的艱難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距離哈密城不遠的一處營地,與罕慎都督的主力部隊會合。李逸風第一次見到罕慎都督,隻見他身形魁梧,麵容堅毅,透著一股久經沙場的威嚴之氣。罕慎都督正在營帳中與一眾將領商討作戰計劃,李逸風等人進去行禮後,便在一旁安靜地聽著。


    罕慎都督指著地圖,神情嚴肅地說道:“諸位,這哈密城被吐魯番占據已久,他們必然有所防備。但咱們也並非毫無勝算,此次我聯合了赤斤、罕東二衛的番兵,兵力上已足夠,且咱們是為了收複失地,師出有名,士氣高昂。不過,那吐魯番也不是好對付的,他們的騎兵頗為兇悍,咱們得小心應對。”眾將領紛紛點頭,各自領命,準備著接下來的戰鬥。


    李逸風迴到自己負責的糧草營帳處,叮囑士卒們一定要小心看守,這糧草可是大軍的命脈,若是出了問題,那可就前功盡棄了。士卒們齊聲應道:“校尉放心,咱們定當死守,絕不讓糧草有失!”


    到了夜間,李逸風巡查營帳,忽然聽到有兩個士卒在小聲嘀咕。一個說:“哎,你說咱們這次能打贏嗎?那吐魯番的人可不好惹啊,我心裏有點沒底呢。”另一個則安慰道:“怕啥,咱們有罕慎都督帶領,還有這麽多兄弟一起,肯定能行的。再說了,哈密本來就是咱們大明的地方,咱這是收複失地,老天爺都會保佑咱們的。”李逸風聽了,微微一笑,走上前去,說道:“你們說得對,隻要咱們齊心協力,沒什麽仗是打不贏的。不過現在都趕緊休息,養足精神,明日說不定就要開戰了。”


    第二日清晨,天還未亮,大軍便開始整隊,朝著哈密城進發。當哈密城那模糊的輪廓出現在眾人眼前時,隻見城牆上吐魯番的守軍嚴陣以待,城門口也布滿了拒馬等防禦工事。罕慎都督一馬當先,舉起手中的長槍,高唿道:“將士們,今日咱們就要收複哈密,為大明奪迴這失地,衝啊!”說罷,便率先朝著哈密城衝了過去。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明軍和番兵們如潮水般湧向哈密城。李逸風在後方看著那激烈的戰況,心急如焚,手緊緊地握著刀柄,恨不得也衝上前去殺敵。隻見戰場上,明軍的弓箭手先是朝著城牆上一陣齊射,壓製住敵方的守軍,隨後步兵扛著雲梯,冒著箭雨朝著城牆衝去,試圖攀爬攻城。


    而吐魯番的騎兵也從城中殺出,企圖衝擊明軍的陣腳。罕慎都督見狀,立刻指揮著己方的騎兵迎了上去,雙方的騎兵在城外的曠野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馬蹄揚起陣陣塵土,刀劍碰撞之聲不絕於耳,不時有將士落馬,鮮血染紅了沙地。


    李逸風這邊,忽然有一小股吐魯番的敵軍朝著糧草營帳襲來,想必是想斷了明軍的後路。李逸風大喝一聲:“兄弟們,隨我來,絕不能讓他們得逞!”說罷,便帶著麾下的士卒衝了上去。雙方短兵相接,李逸風揮舞著佩刀,勇猛無比,一連砍倒了好幾個敵軍。士卒們也個個奮勇殺敵,死死地擋住了這股敵軍的進攻。


    戰場上的局勢越發膠著,明軍雖然攻勢猛烈,但哈密城的防禦也極為堅固,一時難以攻克。罕慎都督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是不能盡快拿下哈密城,拖得越久對己方越不利,不僅士氣會受挫,而且還可能引來吐魯番的援軍。


    就在這時,赤斤、罕東二衛的番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形,繞到了哈密城的一處防守較為薄弱的側門,發起了突然襲擊。城中的吐魯番守軍頓時慌亂起來,明軍趁此機會,加強了攻城的力度,終於有士卒成功爬上了城牆,打開了城門。


    “城門開了,兄弟們,衝啊!”隨著這一聲高唿,明軍如洶湧的洪流般湧入了哈密城,與城中的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吐魯番的守軍漸漸抵擋不住,開始潰敗逃竄。罕慎都督帶著將士們一路追擊,將敵軍趕出了哈密城,成功收複了這座久失的城池。


    李逸風看著那飄揚在哈密城上空的大明軍旗,心中滿是激動,眼中閃著淚花,與身邊的士卒們歡唿雀躍起來。這一場勝利,來之不易,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


    然而,收複哈密城隻是第一步,後續還有諸多事情要處理。罕慎都督忙著安撫城中的百姓,整頓城防,安排兵力駐守。李逸風他們也沒閑著,幫忙搬運物資,救治傷員,維持城中的秩序。


    可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朝廷那邊卻傳來了不同的聲音。有一些大臣覺得哈密地處偏遠,想要守住不易,而且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擔心會加重朝廷的負擔,提議要不要放棄哈密,隻在肅州等地加強防禦便可。這一消息傳來,軍中上下都氣憤不已,大家拚死拚活收複了哈密,怎能說放棄就放棄呢。


    罕慎都督更是心急如焚,他趕忙寫了奏疏,詳細陳述了哈密的重要性,以及此次收複的不易,還有守住哈密的可行性,派人快馬加鞭送往京城,希望朝廷能改變主意。


    李逸風得知此事後,也是憂心忡忡,他在城中四處走動,看著那剛剛恢複生機的哈密城,心中想著,若是朝廷真的決定放棄,那這一切可就白費了呀。他與城中的百姓交談,百姓們紛紛哭訴著,請求朝廷不要放棄哈密,他們願意協助明軍一起守衛這裏,這裏是他們的家園啊。


    好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朝堂爭論,孝宗皇帝最終還是決定繼續保有哈密,加強對其的管理與防禦。這個消息傳來,哈密城再次沸騰了起來,大家都歡唿雀躍,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此後,李逸風便留在了哈密城,協助守軍繼續鞏固城防,訓練士卒,守護著這座來之不易的城池。而哈密的收複,也讓大明在西北的威望得以重振,往來的商旅又開始穿梭於此,文化交流也逐漸恢複,為這一方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與繁榮。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著各自的發展與變化。


    在朝鮮,正處於李朝時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尊崇儒家思想,以科舉選拔人才。政治上為封建君主製,重視農業發展,開墾大量農田種植水稻等作物,手工業如陶瓷、紡織等也有一定發展,與明朝保持著密切的朝貢貿易往來,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互通。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勢力逐漸崛起,紛爭不斷,將軍雖名義上掌控政權,但實際權力有所分散。其獨特的武士文化盛行,武士遵循忠誠、榮譽等嚴格準則,在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經濟方麵,農業是基礎,同時商業和手工業不斷發展,沿海地區貿易活動增多,也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形成了如茶道、能劇等特色文化形式。


    奧斯曼帝國正處於不斷擴張的強盛時期,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其軍事力量強大,憑借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組織架構,不斷征服周邊地區。在文化方麵,融合了多種民族和宗教元素,伊斯蘭教影響深厚,同時吸收了拜占庭等地的文化特色,建築藝術上宏偉的清真寺便是例證,商業貿易也十分繁榮,掌控著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封建製度依然存在,但城市興起,市民階層逐漸壯大,商業和手工業不斷發展,紡織業、釀酒業等頗具規模。文化上,大學逐漸興起,學術氛圍日漸濃厚,文學、藝術等領域也開始有了新的發展,為後來的文藝複興奠定了一定基礎。


    印度的德裏蘇丹國在這一時期雖然麵臨著內部的諸多矛盾和外部的一些壓力,但依舊在文化、建築等方麵有著獨特的發展,伊斯蘭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眾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展現出別樣的藝術風格,農業依舊是主要的經濟支撐,種植著小麥、棉花等作物,並且有著繁忙的內陸貿易活動,連接著不同的區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