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九年,大明的江山看似穩固,可邊境之處卻始終不得安寧。北方的草原上,那些遊牧部族時常如陰雲般聚散,覬覦著大明的肥沃土地與富足物產,時不時便縱馬南下,侵擾邊境的城鎮村莊,燒殺搶掠,讓邊民們苦不堪言,惶惶不可終日。而在這戰火與動蕩的威脅之下,邊防軍屯之策愈發顯得重要起來,朝廷期望通過軍屯,既能讓邊防軍隊自給自足,減輕糧草轉運之負擔,又可保邊境有充足的兵力駐守,使其成為一道堅固的屏障,抵禦外敵的侵襲。
據《明史·食貨誌》記載:“明之初興,令諸將屯兵於邊,且耕且守,以省轉輸。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複租賦,遣官勸輸,積穀以充軍餉,至正統間,邊防軍屯規製漸備,然亦多有困厄之處,成效參差矣。”寥寥數語,便道出了這邊防軍屯在當時的大致情形與實施狀況。自明朝初立,便下令讓眾將領帶領士兵在邊境屯田,一邊耕種一邊戍守,以此省去長途轉運糧草的麻煩。在邊境地區,安排三分兵力守城,七分兵力從事屯種之事,內地則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士兵分配五十畝田地作為一份,還會供給耕牛、農具,教導種植之法,免除租賦,派遣官員去督促推動,積攢糧食用來充當軍餉。到了正統年間,邊防軍屯的製度和規則漸漸完備起來,不過也存在諸多困難之處,成效也是參差不齊,也由此為這圍繞“1444年 邊防軍屯發展狀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艱辛與希望、關乎著邊境安穩的曆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西北邊境的甘州衛,有一位名叫趙勤的年輕屯軍,年方二十有三,生得身材魁梧,麵龐黝黑,那是長期在戶外勞作被日頭曬就的顏色。他本是中原地區一戶農家的子弟,家中遭了災荒,日子過不下去了,無奈之下投身軍旅,被分配到了這甘州衛來參與軍屯之事。趙勤為人忠厚老實,心地善良,隻是性子有些木訥,不善言辭,平日裏隻知道埋頭苦幹,想著能在這軍屯之中謀個安穩日子,多攢些糧食,也好讓遠在中原的家人能過得好些。至於他最終的結局是好是壞,在這風雲變幻的邊防軍屯歲月裏,也隻能隨著命運的流轉方能知曉了。
這日,趙勤如往常一般,天還未亮便起身,簡單洗漱後,扛著農具往屯田的地裏走去。此時的甘州衛,清晨的空氣中還透著絲絲涼意,軍營裏已經有了些許動靜,士兵們陸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或是戍守任務。
到了地裏,趙勤看到同隊的劉大哥已經在那兒忙活了,便上前打了招唿:“劉大哥,您今日來得可真早呀。”劉大哥抬起頭,笑著迴道:“勤弟啊,這春耕時節,可耽擱不得,咱這莊稼種好了,下半年才有糧吃,才能安心守咱這邊境呀。”趙勤點點頭,深以為然,便也跟著忙活起來,翻地、除草、播種,每一個動作都做得極為認真,仿佛這一方田地就是他全部的寄托。
可這屯田之事,並非一帆風順。這年的春雨來得遲,土地幹涸得厲害,種子播下去許久,都不見發芽的跡象。士兵們都有些著急了,紛紛聚在一起商議辦法。
一位老兵皺著眉頭說道:“這老天爺不給力啊,再這麽下去,咱這一年的收成都得泡湯了,到時候沒了糧食,可咋守這邊境呢。”眾人皆是唉聲歎氣,卻又無計可施。
這時,隊裏的伍長站了出來,說道:“咱們不能就這麽幹等著,得想法子引水灌溉才行。我聽聞離咱這兒不遠有一條小河,咱們可以挖渠引水過來試試。”眾人聽了,覺得有理,便紛紛響應,拿起工具,朝著那小河的方向走去。
趙勤自然也加入了挖渠的隊伍,大家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幹著。那泥土又硬又重,每一鋤頭下去,都費不少力氣,可卻沒有一人喊累叫苦,都想著能早日把水引過來,救活地裏的莊稼。
經過幾日的辛苦勞作,渠道終於挖通了,清澈的河水順著渠道緩緩流進了屯田的地裏,眾人看著那水,心中滿是歡喜,仿佛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這邊剛解決了灌溉的問題,那邊又出了新的麻煩。原來,附近的一些遊牧部族聽聞這邊屯田的糧食漸漸有了收成,便起了貪心,時常趁著夜色來搶奪糧食。
有一迴,趙勤他們剛收了一批成熟的麥子,堆放在田邊的倉庫裏,準備過幾日運往軍營。夜裏,眾人都在營中歇息,突然被一陣喧鬧聲驚醒。趙勤趕忙起身,拿起武器,跟著眾人一起衝了出去,隻見一群騎著馬的異族之人正朝著倉庫奔去,邊跑邊揮舞著手中的彎刀,嘴裏還喊著聽不懂的話。
伍長大喊一聲:“弟兄們,莫讓他們搶了咱們的糧食,跟他們拚了!”說罷,便率先衝了上去。趙勤心中雖有些害怕,可想著那是大家辛苦勞作的成果,絕不能就這麽被搶走,也鼓足了勇氣,跟著衝了上去。
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響徹夜空,雙方混戰在一起。趙勤揮舞著手中的長槍,與一個異族騎手戰在一處,那騎手武藝高強,幾個迴合下來,趙勤漸漸有些招架不住,身上也添了幾處傷口,可他咬緊牙關,依舊奮力抵抗著。
好在其他的士兵們及時趕來支援,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擊退了那些來搶奪糧食的異族之人,可己方也損失了不少兄弟,糧食也被搶走了一部分,眾人看著那一片狼藉的倉庫,心中滿是悲憤與無奈。
此事過後,軍營裏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想著要找機會報複那些異族,同時也加強了對屯田的防護,日夜派人輪流值守。
趙勤心中更是憤恨不已,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種地,多產糧食,還要苦練武藝,下次再遇到那些異族,定要讓他們有來無迴。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趙勤在勞作之餘,便跟著軍中的教頭學習武藝,他本就力氣大,又肯下苦功夫,武藝進步得很快。
又到了一年播種的時節,朝廷派來了一位名叫李大人的官員,前來視察邊防軍屯的情況。這位李大人為人清正廉潔,對軍屯之事頗為上心,他到了甘州衛後,先是查看了屯田的土地狀況,又詢問了士兵們在耕種和戍守中遇到的問題。
當聽到士兵們說起時常遭到異族搶奪糧食的事兒後,李大人皺著眉頭說道:“這如何能行,邊境的安穩,軍屯的成果,怎能任由他們肆意破壞,本官定會奏請朝廷,增派兵力來協助守衛,同時也要加強與周邊部族的溝通,看能否化解這些爭端。”
士兵們聽了,心中稍感寬慰,覺得終於有了主心骨。李大人在視察的過程中,看到趙勤幹活認真,便與他交談了幾句,問道:“你這小夥子,為何如此用心啊?”趙勤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迴道:“大人,小的想著這糧食來之不易,關乎著咱軍營的生計,也關乎著邊境的安穩,所以不敢懈怠呀。”李大人聽了,讚賞地點點頭,說道:“好,有你這般心思,這軍屯定能越來越好,日後若有機會,定要好好提拔你。”
趙勤聽了,心中大喜,幹活更有勁兒了。在李大人的督促下,軍營裏改進了屯田的方法,引進了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還組織士兵們學習更先進的灌溉和耕種技術,這一年的莊稼長得格外好,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
看著那堆積如山的糧食,士兵們個個喜笑顏開,心中滿是成就感。軍營裏也用多餘的糧食與周邊一些友好的部族進行了貿易,換來了一些馬匹、皮毛等物資,日子漸漸變得富足起來。
可這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朝廷裏傳來消息,說是要削減邊防軍屯的兵力,調往其他地方去參與戰事。這消息一傳開,軍營裏頓時炸開了鍋,大家都舍不得離開這辛苦經營的屯田,也擔心邊境的安穩會再次受到威脅。
趙勤聽聞這個消息後,也是心急如焚,他和幾個相熟的兄弟一起,去找伍長商議,說道:“伍長,這可如何是好呀,咱們走了,這屯田咋辦,那些異族肯定又會來搗亂的呀。”伍長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咱們都是聽令行事,上頭的命令,咱哪能違抗啊,隻盼著朝廷能再派些人來接替咱們吧。”
最終,還是有一部分士兵被調走了,甘州衛的邊防軍屯一下子變得人手不足起來。留下來的士兵們隻能更加辛苦地勞作,一人幹著幾人的活兒,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而那些遊牧部族聽聞這邊兵力減少了,又開始頻繁地侵擾邊境,形勢變得愈發嚴峻起來。
有一迴,趙勤和幾個兄弟外出巡查屯田,不巧遇到了一夥異族的騎兵,對方人多勢眾,將他們團團圍住。趙勤看著周圍虎視眈眈的敵人,心中明白今日怕是兇多吉少了,可他還是握緊了手中的武器,準備拚死一戰。
那異族的首領看著趙勤,用不太流利的漢話說道:“你們大明的人,別再守這屯田了,把糧食都交出來,我們可以放你們一條生路。”趙勤呸了一口,大聲迴道:“休想,這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休想奪走,有本事就從我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說罷,便朝著那首領衝了過去,其他兄弟也紛紛響應,與異族騎兵展開了殊死搏鬥。可終究寡不敵眾,趙勤的兄弟們一個個倒在了血泊之中,趙勤身上也多處負傷,漸漸沒了力氣,就在他以為自己要命喪此地之時,幸好軍營裏的援兵及時趕到,才將他救了迴去。
經過這一場慘烈的戰鬥,趙勤的身體大不如前,可他心中依舊牽掛著那邊防軍屯的事兒。在養傷的日子裏,他還不忘給新來的士兵們講述屯田的經驗,鼓勵大家要堅守下去。
後來,朝廷意識到了削減邊防軍屯兵力的不妥之處,又重新調迴了一些士兵,還加強了對邊境的管控,與周邊部族簽訂了一些和約,邊境的局勢這才慢慢穩定下來。
趙勤看著漸漸恢複生機的屯田,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這來之不易的安穩是無數兄弟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而他也在這邊防軍屯的歲月裏,經曆了無數的磨難與坎坷,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故事,至於最終結局是好是壞,或許已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片土地依舊在大明的守護之下,繼續孕育著希望。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邊境防禦與屯田相關的情況,且與大明的邊防軍屯發展狀況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邊境地區也麵臨著女真等部落的侵擾,不過其應對之策與大明的邊防軍屯有所不同。朝鮮在邊境設置了一些屯堡,屯駐軍隊,這些軍隊主要職責是防禦外敵,而屯田之事多是依靠附近的百姓來進行,朝廷給予一定的扶持與鼓勵,讓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收獲的糧食一部分上繳官府,用於供應邊境軍隊,一部分留作自用。與大明邊防軍屯以軍隊為主力進行耕種和戍守不同,朝鮮更側重於軍民結合的方式,體現出不同國家的軍事製度和邊境管理理念的差異,朝鮮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視百姓在國家事務中的作用,且其邊境壓力相對較小,所以采取這種相對靈活的方式來保障邊境糧食供應和防禦安全。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割據,邊境概念更多是在各個大名領地之間。一些大名會在自己領地的邊緣地帶安排家臣和武士駐守,同時也鼓勵領地內的農民開墾荒地,種植作物,以保障領地內的糧食供應。但這種屯田更多是為了滿足大名自身勢力的發展需求,並沒有像大明那樣形成統一的、針對外部國家的邊防軍屯體係。而且日本的邊境衝突多是內部大名之間的爭鬥,形式上也以軍事對抗為主,較少涉及到像大明邊境那樣遊牧民族搶奪糧食等情況,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邊境防禦與屯田目的及形式的差異,日本大名各自為政,關注的是自身領地的利益和安全。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與周邊國家如英格蘭等存在領土爭端,邊境地區時常有小規模的衝突發生。法蘭西在邊境地區建有城堡等防禦工事,城堡內屯駐著軍隊,這些軍隊的糧草供應一部分來自後方的運輸,一部分則是依靠城堡周邊的土地耕種。不過,法蘭西的這種屯田規模相對較小,且多是由當地的領主負責組織,與大明邊防軍屯由朝廷統一規劃、大規模實施不同,法蘭西的封建領主製度使得邊境防禦和屯田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領主們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領地情況來安排相關事宜,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對邊境軍事布局和糧食保障的影響,其封建領主在地方上有著較大的自主權。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疆域遼闊,邊境線漫長,麵臨著來自多方麵的威脅,如歐洲的基督教國家以及亞洲的一些部落勢力等。奧斯曼帝國在邊境地區建立了眾多的軍事據點,屯駐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實行一種類似屯田的製度,士兵們在戍守之餘,會開墾周邊的土地種植糧食、飼養牲畜等,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但奧斯曼的屯田與大明邊防軍屯相比,其宗教色彩更為濃厚,因為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在屯田過程中會融入宗教教義的宣傳和宗教儀式等,讓士兵們在勞作的同時增強宗教信仰,以此凝聚軍心,保障邊境防禦的穩定性,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對邊境屯田的影響,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通過宗教手段來強化軍事管理和邊境守護。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麵臨著來自蒙古韃靼人的長期威脅以及周邊一些部落的不穩定因素,在邊境地區也有著屯兵戍守和屯田的舉措。俄羅斯的屯田方式多
據《明史·食貨誌》記載:“明之初興,令諸將屯兵於邊,且耕且守,以省轉輸。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複租賦,遣官勸輸,積穀以充軍餉,至正統間,邊防軍屯規製漸備,然亦多有困厄之處,成效參差矣。”寥寥數語,便道出了這邊防軍屯在當時的大致情形與實施狀況。自明朝初立,便下令讓眾將領帶領士兵在邊境屯田,一邊耕種一邊戍守,以此省去長途轉運糧草的麻煩。在邊境地區,安排三分兵力守城,七分兵力從事屯種之事,內地則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士兵分配五十畝田地作為一份,還會供給耕牛、農具,教導種植之法,免除租賦,派遣官員去督促推動,積攢糧食用來充當軍餉。到了正統年間,邊防軍屯的製度和規則漸漸完備起來,不過也存在諸多困難之處,成效也是參差不齊,也由此為這圍繞“1444年 邊防軍屯發展狀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艱辛與希望、關乎著邊境安穩的曆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西北邊境的甘州衛,有一位名叫趙勤的年輕屯軍,年方二十有三,生得身材魁梧,麵龐黝黑,那是長期在戶外勞作被日頭曬就的顏色。他本是中原地區一戶農家的子弟,家中遭了災荒,日子過不下去了,無奈之下投身軍旅,被分配到了這甘州衛來參與軍屯之事。趙勤為人忠厚老實,心地善良,隻是性子有些木訥,不善言辭,平日裏隻知道埋頭苦幹,想著能在這軍屯之中謀個安穩日子,多攢些糧食,也好讓遠在中原的家人能過得好些。至於他最終的結局是好是壞,在這風雲變幻的邊防軍屯歲月裏,也隻能隨著命運的流轉方能知曉了。
這日,趙勤如往常一般,天還未亮便起身,簡單洗漱後,扛著農具往屯田的地裏走去。此時的甘州衛,清晨的空氣中還透著絲絲涼意,軍營裏已經有了些許動靜,士兵們陸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或是戍守任務。
到了地裏,趙勤看到同隊的劉大哥已經在那兒忙活了,便上前打了招唿:“劉大哥,您今日來得可真早呀。”劉大哥抬起頭,笑著迴道:“勤弟啊,這春耕時節,可耽擱不得,咱這莊稼種好了,下半年才有糧吃,才能安心守咱這邊境呀。”趙勤點點頭,深以為然,便也跟著忙活起來,翻地、除草、播種,每一個動作都做得極為認真,仿佛這一方田地就是他全部的寄托。
可這屯田之事,並非一帆風順。這年的春雨來得遲,土地幹涸得厲害,種子播下去許久,都不見發芽的跡象。士兵們都有些著急了,紛紛聚在一起商議辦法。
一位老兵皺著眉頭說道:“這老天爺不給力啊,再這麽下去,咱這一年的收成都得泡湯了,到時候沒了糧食,可咋守這邊境呢。”眾人皆是唉聲歎氣,卻又無計可施。
這時,隊裏的伍長站了出來,說道:“咱們不能就這麽幹等著,得想法子引水灌溉才行。我聽聞離咱這兒不遠有一條小河,咱們可以挖渠引水過來試試。”眾人聽了,覺得有理,便紛紛響應,拿起工具,朝著那小河的方向走去。
趙勤自然也加入了挖渠的隊伍,大家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幹著。那泥土又硬又重,每一鋤頭下去,都費不少力氣,可卻沒有一人喊累叫苦,都想著能早日把水引過來,救活地裏的莊稼。
經過幾日的辛苦勞作,渠道終於挖通了,清澈的河水順著渠道緩緩流進了屯田的地裏,眾人看著那水,心中滿是歡喜,仿佛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這邊剛解決了灌溉的問題,那邊又出了新的麻煩。原來,附近的一些遊牧部族聽聞這邊屯田的糧食漸漸有了收成,便起了貪心,時常趁著夜色來搶奪糧食。
有一迴,趙勤他們剛收了一批成熟的麥子,堆放在田邊的倉庫裏,準備過幾日運往軍營。夜裏,眾人都在營中歇息,突然被一陣喧鬧聲驚醒。趙勤趕忙起身,拿起武器,跟著眾人一起衝了出去,隻見一群騎著馬的異族之人正朝著倉庫奔去,邊跑邊揮舞著手中的彎刀,嘴裏還喊著聽不懂的話。
伍長大喊一聲:“弟兄們,莫讓他們搶了咱們的糧食,跟他們拚了!”說罷,便率先衝了上去。趙勤心中雖有些害怕,可想著那是大家辛苦勞作的成果,絕不能就這麽被搶走,也鼓足了勇氣,跟著衝了上去。
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響徹夜空,雙方混戰在一起。趙勤揮舞著手中的長槍,與一個異族騎手戰在一處,那騎手武藝高強,幾個迴合下來,趙勤漸漸有些招架不住,身上也添了幾處傷口,可他咬緊牙關,依舊奮力抵抗著。
好在其他的士兵們及時趕來支援,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擊退了那些來搶奪糧食的異族之人,可己方也損失了不少兄弟,糧食也被搶走了一部分,眾人看著那一片狼藉的倉庫,心中滿是悲憤與無奈。
此事過後,軍營裏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想著要找機會報複那些異族,同時也加強了對屯田的防護,日夜派人輪流值守。
趙勤心中更是憤恨不已,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種地,多產糧食,還要苦練武藝,下次再遇到那些異族,定要讓他們有來無迴。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趙勤在勞作之餘,便跟著軍中的教頭學習武藝,他本就力氣大,又肯下苦功夫,武藝進步得很快。
又到了一年播種的時節,朝廷派來了一位名叫李大人的官員,前來視察邊防軍屯的情況。這位李大人為人清正廉潔,對軍屯之事頗為上心,他到了甘州衛後,先是查看了屯田的土地狀況,又詢問了士兵們在耕種和戍守中遇到的問題。
當聽到士兵們說起時常遭到異族搶奪糧食的事兒後,李大人皺著眉頭說道:“這如何能行,邊境的安穩,軍屯的成果,怎能任由他們肆意破壞,本官定會奏請朝廷,增派兵力來協助守衛,同時也要加強與周邊部族的溝通,看能否化解這些爭端。”
士兵們聽了,心中稍感寬慰,覺得終於有了主心骨。李大人在視察的過程中,看到趙勤幹活認真,便與他交談了幾句,問道:“你這小夥子,為何如此用心啊?”趙勤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迴道:“大人,小的想著這糧食來之不易,關乎著咱軍營的生計,也關乎著邊境的安穩,所以不敢懈怠呀。”李大人聽了,讚賞地點點頭,說道:“好,有你這般心思,這軍屯定能越來越好,日後若有機會,定要好好提拔你。”
趙勤聽了,心中大喜,幹活更有勁兒了。在李大人的督促下,軍營裏改進了屯田的方法,引進了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還組織士兵們學習更先進的灌溉和耕種技術,這一年的莊稼長得格外好,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
看著那堆積如山的糧食,士兵們個個喜笑顏開,心中滿是成就感。軍營裏也用多餘的糧食與周邊一些友好的部族進行了貿易,換來了一些馬匹、皮毛等物資,日子漸漸變得富足起來。
可這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朝廷裏傳來消息,說是要削減邊防軍屯的兵力,調往其他地方去參與戰事。這消息一傳開,軍營裏頓時炸開了鍋,大家都舍不得離開這辛苦經營的屯田,也擔心邊境的安穩會再次受到威脅。
趙勤聽聞這個消息後,也是心急如焚,他和幾個相熟的兄弟一起,去找伍長商議,說道:“伍長,這可如何是好呀,咱們走了,這屯田咋辦,那些異族肯定又會來搗亂的呀。”伍長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咱們都是聽令行事,上頭的命令,咱哪能違抗啊,隻盼著朝廷能再派些人來接替咱們吧。”
最終,還是有一部分士兵被調走了,甘州衛的邊防軍屯一下子變得人手不足起來。留下來的士兵們隻能更加辛苦地勞作,一人幹著幾人的活兒,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而那些遊牧部族聽聞這邊兵力減少了,又開始頻繁地侵擾邊境,形勢變得愈發嚴峻起來。
有一迴,趙勤和幾個兄弟外出巡查屯田,不巧遇到了一夥異族的騎兵,對方人多勢眾,將他們團團圍住。趙勤看著周圍虎視眈眈的敵人,心中明白今日怕是兇多吉少了,可他還是握緊了手中的武器,準備拚死一戰。
那異族的首領看著趙勤,用不太流利的漢話說道:“你們大明的人,別再守這屯田了,把糧食都交出來,我們可以放你們一條生路。”趙勤呸了一口,大聲迴道:“休想,這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休想奪走,有本事就從我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說罷,便朝著那首領衝了過去,其他兄弟也紛紛響應,與異族騎兵展開了殊死搏鬥。可終究寡不敵眾,趙勤的兄弟們一個個倒在了血泊之中,趙勤身上也多處負傷,漸漸沒了力氣,就在他以為自己要命喪此地之時,幸好軍營裏的援兵及時趕到,才將他救了迴去。
經過這一場慘烈的戰鬥,趙勤的身體大不如前,可他心中依舊牽掛著那邊防軍屯的事兒。在養傷的日子裏,他還不忘給新來的士兵們講述屯田的經驗,鼓勵大家要堅守下去。
後來,朝廷意識到了削減邊防軍屯兵力的不妥之處,又重新調迴了一些士兵,還加強了對邊境的管控,與周邊部族簽訂了一些和約,邊境的局勢這才慢慢穩定下來。
趙勤看著漸漸恢複生機的屯田,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這來之不易的安穩是無數兄弟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而他也在這邊防軍屯的歲月裏,經曆了無數的磨難與坎坷,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故事,至於最終結局是好是壞,或許已不那麽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片土地依舊在大明的守護之下,繼續孕育著希望。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邊境防禦與屯田相關的情況,且與大明的邊防軍屯發展狀況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邊境地區也麵臨著女真等部落的侵擾,不過其應對之策與大明的邊防軍屯有所不同。朝鮮在邊境設置了一些屯堡,屯駐軍隊,這些軍隊主要職責是防禦外敵,而屯田之事多是依靠附近的百姓來進行,朝廷給予一定的扶持與鼓勵,讓百姓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收獲的糧食一部分上繳官府,用於供應邊境軍隊,一部分留作自用。與大明邊防軍屯以軍隊為主力進行耕種和戍守不同,朝鮮更側重於軍民結合的方式,體現出不同國家的軍事製度和邊境管理理念的差異,朝鮮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視百姓在國家事務中的作用,且其邊境壓力相對較小,所以采取這種相對靈活的方式來保障邊境糧食供應和防禦安全。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割據,邊境概念更多是在各個大名領地之間。一些大名會在自己領地的邊緣地帶安排家臣和武士駐守,同時也鼓勵領地內的農民開墾荒地,種植作物,以保障領地內的糧食供應。但這種屯田更多是為了滿足大名自身勢力的發展需求,並沒有像大明那樣形成統一的、針對外部國家的邊防軍屯體係。而且日本的邊境衝突多是內部大名之間的爭鬥,形式上也以軍事對抗為主,較少涉及到像大明邊境那樣遊牧民族搶奪糧食等情況,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邊境防禦與屯田目的及形式的差異,日本大名各自為政,關注的是自身領地的利益和安全。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與周邊國家如英格蘭等存在領土爭端,邊境地區時常有小規模的衝突發生。法蘭西在邊境地區建有城堡等防禦工事,城堡內屯駐著軍隊,這些軍隊的糧草供應一部分來自後方的運輸,一部分則是依靠城堡周邊的土地耕種。不過,法蘭西的這種屯田規模相對較小,且多是由當地的領主負責組織,與大明邊防軍屯由朝廷統一規劃、大規模實施不同,法蘭西的封建領主製度使得邊境防禦和屯田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領主們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領地情況來安排相關事宜,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對邊境軍事布局和糧食保障的影響,其封建領主在地方上有著較大的自主權。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疆域遼闊,邊境線漫長,麵臨著來自多方麵的威脅,如歐洲的基督教國家以及亞洲的一些部落勢力等。奧斯曼帝國在邊境地區建立了眾多的軍事據點,屯駐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實行一種類似屯田的製度,士兵們在戍守之餘,會開墾周邊的土地種植糧食、飼養牲畜等,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但奧斯曼的屯田與大明邊防軍屯相比,其宗教色彩更為濃厚,因為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在屯田過程中會融入宗教教義的宣傳和宗教儀式等,讓士兵們在勞作的同時增強宗教信仰,以此凝聚軍心,保障邊境防禦的穩定性,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對邊境屯田的影響,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通過宗教手段來強化軍事管理和邊境守護。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麵臨著來自蒙古韃靼人的長期威脅以及周邊一些部落的不穩定因素,在邊境地區也有著屯兵戍守和屯田的舉措。俄羅斯的屯田方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