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四年,大明的天下一片繁榮昌盛之景,然那漕運之事,卻成了朝廷頗為掛心的一樁。彼時,南北物資交流多依賴漕運,可那河道或因年久失修,或因地勢變遷,時有梗阻不暢之患,這便如人體血脈不通一般,讓這大明的運轉都跟著滯澀了幾分。京城所需的諸多物資,常不能按時足量抵達,百姓的生計、朝廷的用度,皆受其影響,實乃亟待解決之難題。
《明史·河渠誌》記載:“會通河者,元轉漕故道也,元末已廢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餘裏,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於是命尚書宋禮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民三十萬,浚會通河。”此段文字清晰地道出了會通河當時的狀況以及朝廷采取的舉措,這條曾經的漕運要道,元末廢棄後又遭淤塞,在有識之士的建言下,朝廷決意征發大量民力去疏通它,欲讓其重煥生機,再度擔起溝通南北漕運的重任,也為圍繞“1416年 開會通河疏通漕運”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艱辛與希望、關乎大明經濟命脈的曆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本是山東兗州府的一個普通農夫,名叫陳大牛,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麵龐被日頭曬得黝黑,透著一股憨厚老實又堅毅的勁兒。家中幾畝薄田,平日裏靠著我和妻兒辛勤勞作,雖不算富足,倒也勉強能糊口。可這年景,因漕運不暢,糧食賣不上價錢,家裏的日子越發緊巴起來,我心裏頭也盼著這漕運能早日順暢,也好讓咱這莊稼人的日子好過些。
一日,村裏來了幾個官差,敲著鑼,扯著嗓子喊道:“朝廷有令,征召民夫疏通會通河,每家每戶,凡適齡男子,皆需出一人前往,不得有誤!”
這消息一傳開,村裏頓時炸開了鍋,大夥都議論紛紛,有唉聲歎氣的,也有憤憤不平的,可皇命難違,誰也不敢違抗呀。我想著家中的情況,雖說不舍得離開妻兒去幹那苦力活兒,可若這漕運不通,往後的日子怕是更難了,便咬咬牙,決定應召前往。
和村裏的一眾鄉親們一道,我們被帶到了會通河的疏浚工地。到那兒一看,好家夥,那場麵可真是壯觀又雜亂,河岸兩邊,密密麻麻全是人,扛著鋤頭、鐵鍬等工具,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可那河道裏淤泥堆積,雜草叢生,一看就是個大工程,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完成的。
工地上有個管事兒的,姓劉,大夥都叫他劉把頭。這人長得五大三粗,一臉的橫肉,說話粗聲粗氣的,看著就不好惹。他站在一處高坡上,拿著個鞭子,大聲吆喝著:“都別偷懶啊,朝廷派咱們來,就是要趕緊把這河疏通了,誰要是敢磨洋工,可別怪我鞭子不長眼!”
我和同村的李二麻子被分到了一組,負責清理一段河道裏的淤泥。我倆拿著鐵鍬,跳進那齊腰深的淤泥裏,一鍬一鍬地往外挖著,那淤泥又黏又重,沒挖幾下,我就累得氣喘籲籲了。
李二麻子一邊挖著,一邊嘟囔著:“大牛啊,這活兒可真不是人幹的呀,咱這得挖到啥時候去啊,也不知道這疏通了到底有沒有用。”
我抹了把臉上的汗水,說道:“二麻子,別抱怨了,朝廷既然要幹這事兒,那肯定是有用的,等這漕運通了,咱的糧食就能賣上好價錢了,往後日子也能好過些呢。”
正說著呢,劉把頭走了過來,看到我們挖得慢,揚起鞭子就朝我們這邊抽了過來,嘴裏罵道:“你們兩個懶骨頭,挖個泥都這麽磨蹭,還想不想掙錢了,都給我快點!”
那鞭子抽到了我身邊的泥水裏,濺了我一身,我心裏頭雖氣,可也不敢吭聲,隻得埋頭加快了幹活的速度。
就這樣,日複一日,我們在這工地上辛苦勞作著。慢慢地,河道裏的淤泥被一點點清理出去,河水也開始能緩緩流動了,大家看著這變化,心裏頭都挺高興的,覺得這辛苦沒白費。
可這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麻煩事兒就來了。連著下了幾日的暴雨,河水猛漲,把我們剛清理好的一段河道又給衝毀了,不少地方還出現了塌方,之前的努力算是白費了不少。
劉把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工地上來迴踱步,一邊罵著這倒黴的天氣,一邊催著我們趕緊去搶修。
我和工友們又趕忙扛著工具,冒著雨去加固河岸,填補塌方的地方。那雨水打得人睜不開眼,腳下的路又滑,一不小心就摔個跟頭,身上沾滿了泥巴,狼狽極了。
有個年輕的後生,在搬石頭的時候,腳下一滑,掉進了河裏,幸好旁邊的人眼疾手快,扔了根繩子把他拉了上來,可那後生也被嚇得夠嗆,坐在岸邊直哭。
我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小夥子,別怕,咱這幹活兒,難免有個意外,往後小心著點兒就是了,這河啊,還得靠咱們把它修好呢。”
那後生擦了擦眼淚,點了點頭,又跟著大夥一起繼續幹活了。
經過一番艱苦的搶修,河道總算是穩住了,我們又接著開始疏通剩下的部分。
在這期間,我還結識了一個從應天府來的老工匠,姓王,他是個治水的能手,對這河道的疏浚很有經驗。他常常給我們講一些以前治水的故事,還傳授我們一些幹活的竅門,讓我們省了不少力氣。
有一迴,我們遇到了一段河道,淤泥下麵全是堅硬的石頭,怎麽挖都挖不動,大夥都犯了難。王老師傅過來查看了一番後,說道:“這得用炸藥炸才行,光靠挖是不行的。”
於是,他指揮著幾個膽大的工友,小心翼翼地放置炸藥,然後點燃引線。隻聽“轟”的一聲巨響,那石頭被炸得粉碎,河道也終於能繼續往下挖了。
我對王老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說道:“王師傅,您這本事可真是厲害啊,要不是您,我們怕是得卡在這兒好久呢。”
王老師傅笑著擺擺手,說道:“這算啥,咱幹了一輩子這活兒了,多少還是有些經驗的,隻要能把這河疏通了,那比啥都強。”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會通河的疏浚工程也漸漸接近了尾聲,河水越來越通暢,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神情,想著這下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終於,到了驗收的日子,朝廷派來了幾位大官來查看河道情況。我們這些民夫都站在岸邊,心裏頭既緊張又期待,盼著能得到認可。
那幾位大官沿著河道走了一圈,看著那清澈的河水,順暢的河道,不住地點頭稱讚,還對劉把頭說道:“此次疏浚工程,你們做得不錯,這些民夫們也辛苦了,朝廷定會論功行賞的。”
劉把頭趕忙陪著笑臉,說道:“都是托朝廷的福,托各位大人的福,咱們也就是盡了些本分罷了。”
聽到這話,我們這些民夫們也都歡唿起來,想著這幾個月的辛苦總算是有了迴報,往後這漕運通了,日子也該好過了。
可這賞賜下來後,卻讓大夥有些失望,本以為能拿到不少工錢,可到手的卻隻有寥寥幾個銅板,勉強夠迴家的路費。
李二麻子氣得直跺腳,說道:“這朝廷也太摳門了吧,咱們幹了這麽多活兒,就給這點兒錢,這不是欺負人嘛。”
我雖然心裏也挺失落的,但還是勸道:“二麻子,算了吧,好歹這河通了,咱就當是為自個兒以後謀福利了,走吧,迴家去。”
說罷,我和鄉親們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迴家的路,望著那重新流淌起來的會通河,心中滿是感慨,想著這一路的艱辛,也想著往後的日子,帶著這份複雜的心情,漸漸遠去。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河道治理以及水運交通等方麵的情況,且與大明1416年開會通河疏通漕運這一經曆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境內有多條河流縱橫交錯,對於河道的利用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地的農業灌溉以及一些小型的水上運輸需求。英國的河道治理多由當地的領主或者一些自治團體負責,治理規模相對較小,手段也較為簡單,比如清理一下河道裏的雜物、疏通一些淺灘處等,主要目的是保障河水能正常灌溉農田,水運方麵也隻是運輸一些本地的農產品、生活用品等,不像大明疏通會通河是為了連通南北,進行大規模的物資轉運,體現出不同國家規模和發展需求下河道治理的差異,英國重本地保障,大明則重南北連通。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有著諸如塞納河等重要的河流,其在河道治理上注重對城市周邊河道的維護,因為城市的發展依賴河道進行物資運輸、排汙等。法國會定期組織人力清理河道,加固河岸,並且修建一些水利設施,如小型的水閘等,來調節水位,保障船隻的通航。不過其治理範圍多集中在城市附近的河段,與大明對會通河這樣較長河道進行全麵疏浚不同,體現出不同發展重點下河道治理範圍的差異,法國重城市周邊,大明則重整體貫通。
在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境內有諸多重要的河流與航道,像多瑙河等部分河段就在其掌控範圍內。奧斯曼帝國對河道治理一方麵是為了保障軍事運輸,方便軍隊能通過河道快速調動,另一方麵也是為了促進商業貿易,讓各地的物資能通過水運往來。他們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疏浚河道外,還會在河岸修建碼頭、倉庫等配套設施,與大明疏通會通河有著相似的促進物資流通的目的,但奧斯曼帝國更注重軍事與商業結合的利用,體現出不同戰略需求下河道治理的特點差異,奧斯曼重軍商結合,大明則重漕運保障。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本身就是建立在眾多河道交錯的水鄉之上,河道就是其命脈所在,因此對河道治理極為重視。威尼斯人會精心維護河道,清理淤泥、整治河岸,並且製定嚴格的水上交通規則,保障船隻的航行安全與順暢。其河道治理更多是圍繞著商業活動展開,確保貨物能快速、安全地在城內以及與外界的貿易往來中運輸,這與大明疏通會通河服務於南北物資交流有相通之處,但威尼斯更側重於商業貿易的即時性和高效性,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下河道治理目標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高效,大明則重物資轉運。
在阿拉伯地區,一些靠近河流的城市和部落會利用河道進行灌溉、運輸等活動。他們的河道治理方式較為傳統,多依靠當地居民的自發行為,比如定期組織人手清理河道裏的水草、沙石等,保障河水能正常流入農田。水運方麵,主要運輸一些本地的特產、生活用品等,規模不大,與大明大規模有組織地疏通會通河不同,阿拉伯地區更具自發性和小規模性,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河道治理的形式差異,阿拉伯重自發小規模,大明則重官方組織大規模。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國內有不少河流,不過其對河道的利用更多是在農業灌溉方麵,河道治理也主要是為了防止河水泛濫,保障農田安全。各地的大名會組織農民進行一些簡單的河道清理、加固堤岸等工作,水運交通相對不發達,不像大明有著完善的漕運體係,體現出不同發展重心下河道治理功能的差異,日本重農業保障,大明則重交通運輸。
在朝鮮李朝,其境內有幾條重要的河流,朝鮮對河道治理兼顧農業灌溉和一定的物資運輸需求。會組織人力清理河道、修建水利設施來調節水位,保障灌溉用水的同時,也讓船隻能在一些河段通航,運輸糧食、物資等。與大明相比,朝鮮李朝的河道治理規模和漕運發展程度相對有限,更側重於滿足國內自身的需求,體現出不同國家實力和戰略需求下河道治理及水運發展的差異,朝鮮重國內需求,大明則重南北溝通。
《明史·河渠誌》記載:“會通河者,元轉漕故道也,元末已廢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會通盡淤,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餘裏,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於是命尚書宋禮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民三十萬,浚會通河。”此段文字清晰地道出了會通河當時的狀況以及朝廷采取的舉措,這條曾經的漕運要道,元末廢棄後又遭淤塞,在有識之士的建言下,朝廷決意征發大量民力去疏通它,欲讓其重煥生機,再度擔起溝通南北漕運的重任,也為圍繞“1416年 開會通河疏通漕運”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艱辛與希望、關乎大明經濟命脈的曆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本是山東兗州府的一個普通農夫,名叫陳大牛,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麵龐被日頭曬得黝黑,透著一股憨厚老實又堅毅的勁兒。家中幾畝薄田,平日裏靠著我和妻兒辛勤勞作,雖不算富足,倒也勉強能糊口。可這年景,因漕運不暢,糧食賣不上價錢,家裏的日子越發緊巴起來,我心裏頭也盼著這漕運能早日順暢,也好讓咱這莊稼人的日子好過些。
一日,村裏來了幾個官差,敲著鑼,扯著嗓子喊道:“朝廷有令,征召民夫疏通會通河,每家每戶,凡適齡男子,皆需出一人前往,不得有誤!”
這消息一傳開,村裏頓時炸開了鍋,大夥都議論紛紛,有唉聲歎氣的,也有憤憤不平的,可皇命難違,誰也不敢違抗呀。我想著家中的情況,雖說不舍得離開妻兒去幹那苦力活兒,可若這漕運不通,往後的日子怕是更難了,便咬咬牙,決定應召前往。
和村裏的一眾鄉親們一道,我們被帶到了會通河的疏浚工地。到那兒一看,好家夥,那場麵可真是壯觀又雜亂,河岸兩邊,密密麻麻全是人,扛著鋤頭、鐵鍬等工具,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可那河道裏淤泥堆積,雜草叢生,一看就是個大工程,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完成的。
工地上有個管事兒的,姓劉,大夥都叫他劉把頭。這人長得五大三粗,一臉的橫肉,說話粗聲粗氣的,看著就不好惹。他站在一處高坡上,拿著個鞭子,大聲吆喝著:“都別偷懶啊,朝廷派咱們來,就是要趕緊把這河疏通了,誰要是敢磨洋工,可別怪我鞭子不長眼!”
我和同村的李二麻子被分到了一組,負責清理一段河道裏的淤泥。我倆拿著鐵鍬,跳進那齊腰深的淤泥裏,一鍬一鍬地往外挖著,那淤泥又黏又重,沒挖幾下,我就累得氣喘籲籲了。
李二麻子一邊挖著,一邊嘟囔著:“大牛啊,這活兒可真不是人幹的呀,咱這得挖到啥時候去啊,也不知道這疏通了到底有沒有用。”
我抹了把臉上的汗水,說道:“二麻子,別抱怨了,朝廷既然要幹這事兒,那肯定是有用的,等這漕運通了,咱的糧食就能賣上好價錢了,往後日子也能好過些呢。”
正說著呢,劉把頭走了過來,看到我們挖得慢,揚起鞭子就朝我們這邊抽了過來,嘴裏罵道:“你們兩個懶骨頭,挖個泥都這麽磨蹭,還想不想掙錢了,都給我快點!”
那鞭子抽到了我身邊的泥水裏,濺了我一身,我心裏頭雖氣,可也不敢吭聲,隻得埋頭加快了幹活的速度。
就這樣,日複一日,我們在這工地上辛苦勞作著。慢慢地,河道裏的淤泥被一點點清理出去,河水也開始能緩緩流動了,大家看著這變化,心裏頭都挺高興的,覺得這辛苦沒白費。
可這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麻煩事兒就來了。連著下了幾日的暴雨,河水猛漲,把我們剛清理好的一段河道又給衝毀了,不少地方還出現了塌方,之前的努力算是白費了不少。
劉把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工地上來迴踱步,一邊罵著這倒黴的天氣,一邊催著我們趕緊去搶修。
我和工友們又趕忙扛著工具,冒著雨去加固河岸,填補塌方的地方。那雨水打得人睜不開眼,腳下的路又滑,一不小心就摔個跟頭,身上沾滿了泥巴,狼狽極了。
有個年輕的後生,在搬石頭的時候,腳下一滑,掉進了河裏,幸好旁邊的人眼疾手快,扔了根繩子把他拉了上來,可那後生也被嚇得夠嗆,坐在岸邊直哭。
我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小夥子,別怕,咱這幹活兒,難免有個意外,往後小心著點兒就是了,這河啊,還得靠咱們把它修好呢。”
那後生擦了擦眼淚,點了點頭,又跟著大夥一起繼續幹活了。
經過一番艱苦的搶修,河道總算是穩住了,我們又接著開始疏通剩下的部分。
在這期間,我還結識了一個從應天府來的老工匠,姓王,他是個治水的能手,對這河道的疏浚很有經驗。他常常給我們講一些以前治水的故事,還傳授我們一些幹活的竅門,讓我們省了不少力氣。
有一迴,我們遇到了一段河道,淤泥下麵全是堅硬的石頭,怎麽挖都挖不動,大夥都犯了難。王老師傅過來查看了一番後,說道:“這得用炸藥炸才行,光靠挖是不行的。”
於是,他指揮著幾個膽大的工友,小心翼翼地放置炸藥,然後點燃引線。隻聽“轟”的一聲巨響,那石頭被炸得粉碎,河道也終於能繼續往下挖了。
我對王老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說道:“王師傅,您這本事可真是厲害啊,要不是您,我們怕是得卡在這兒好久呢。”
王老師傅笑著擺擺手,說道:“這算啥,咱幹了一輩子這活兒了,多少還是有些經驗的,隻要能把這河疏通了,那比啥都強。”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會通河的疏浚工程也漸漸接近了尾聲,河水越來越通暢,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神情,想著這下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終於,到了驗收的日子,朝廷派來了幾位大官來查看河道情況。我們這些民夫都站在岸邊,心裏頭既緊張又期待,盼著能得到認可。
那幾位大官沿著河道走了一圈,看著那清澈的河水,順暢的河道,不住地點頭稱讚,還對劉把頭說道:“此次疏浚工程,你們做得不錯,這些民夫們也辛苦了,朝廷定會論功行賞的。”
劉把頭趕忙陪著笑臉,說道:“都是托朝廷的福,托各位大人的福,咱們也就是盡了些本分罷了。”
聽到這話,我們這些民夫們也都歡唿起來,想著這幾個月的辛苦總算是有了迴報,往後這漕運通了,日子也該好過了。
可這賞賜下來後,卻讓大夥有些失望,本以為能拿到不少工錢,可到手的卻隻有寥寥幾個銅板,勉強夠迴家的路費。
李二麻子氣得直跺腳,說道:“這朝廷也太摳門了吧,咱們幹了這麽多活兒,就給這點兒錢,這不是欺負人嘛。”
我雖然心裏也挺失落的,但還是勸道:“二麻子,算了吧,好歹這河通了,咱就當是為自個兒以後謀福利了,走吧,迴家去。”
說罷,我和鄉親們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迴家的路,望著那重新流淌起來的會通河,心中滿是感慨,想著這一路的艱辛,也想著往後的日子,帶著這份複雜的心情,漸漸遠去。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河道治理以及水運交通等方麵的情況,且與大明1416年開會通河疏通漕運這一經曆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境內有多條河流縱橫交錯,對於河道的利用主要是為了滿足本地的農業灌溉以及一些小型的水上運輸需求。英國的河道治理多由當地的領主或者一些自治團體負責,治理規模相對較小,手段也較為簡單,比如清理一下河道裏的雜物、疏通一些淺灘處等,主要目的是保障河水能正常灌溉農田,水運方麵也隻是運輸一些本地的農產品、生活用品等,不像大明疏通會通河是為了連通南北,進行大規模的物資轉運,體現出不同國家規模和發展需求下河道治理的差異,英國重本地保障,大明則重南北連通。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有著諸如塞納河等重要的河流,其在河道治理上注重對城市周邊河道的維護,因為城市的發展依賴河道進行物資運輸、排汙等。法國會定期組織人力清理河道,加固河岸,並且修建一些水利設施,如小型的水閘等,來調節水位,保障船隻的通航。不過其治理範圍多集中在城市附近的河段,與大明對會通河這樣較長河道進行全麵疏浚不同,體現出不同發展重點下河道治理範圍的差異,法國重城市周邊,大明則重整體貫通。
在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境內有諸多重要的河流與航道,像多瑙河等部分河段就在其掌控範圍內。奧斯曼帝國對河道治理一方麵是為了保障軍事運輸,方便軍隊能通過河道快速調動,另一方麵也是為了促進商業貿易,讓各地的物資能通過水運往來。他們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疏浚河道外,還會在河岸修建碼頭、倉庫等配套設施,與大明疏通會通河有著相似的促進物資流通的目的,但奧斯曼帝國更注重軍事與商業結合的利用,體現出不同戰略需求下河道治理的特點差異,奧斯曼重軍商結合,大明則重漕運保障。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本身就是建立在眾多河道交錯的水鄉之上,河道就是其命脈所在,因此對河道治理極為重視。威尼斯人會精心維護河道,清理淤泥、整治河岸,並且製定嚴格的水上交通規則,保障船隻的航行安全與順暢。其河道治理更多是圍繞著商業活動展開,確保貨物能快速、安全地在城內以及與外界的貿易往來中運輸,這與大明疏通會通河服務於南北物資交流有相通之處,但威尼斯更側重於商業貿易的即時性和高效性,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下河道治理目標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高效,大明則重物資轉運。
在阿拉伯地區,一些靠近河流的城市和部落會利用河道進行灌溉、運輸等活動。他們的河道治理方式較為傳統,多依靠當地居民的自發行為,比如定期組織人手清理河道裏的水草、沙石等,保障河水能正常流入農田。水運方麵,主要運輸一些本地的特產、生活用品等,規模不大,與大明大規模有組織地疏通會通河不同,阿拉伯地區更具自發性和小規模性,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河道治理的形式差異,阿拉伯重自發小規模,大明則重官方組織大規模。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國內有不少河流,不過其對河道的利用更多是在農業灌溉方麵,河道治理也主要是為了防止河水泛濫,保障農田安全。各地的大名會組織農民進行一些簡單的河道清理、加固堤岸等工作,水運交通相對不發達,不像大明有著完善的漕運體係,體現出不同發展重心下河道治理功能的差異,日本重農業保障,大明則重交通運輸。
在朝鮮李朝,其境內有幾條重要的河流,朝鮮對河道治理兼顧農業灌溉和一定的物資運輸需求。會組織人力清理河道、修建水利設施來調節水位,保障灌溉用水的同時,也讓船隻能在一些河段通航,運輸糧食、物資等。與大明相比,朝鮮李朝的河道治理規模和漕運發展程度相對有限,更側重於滿足國內自身的需求,體現出不同國家實力和戰略需求下河道治理及水運發展的差異,朝鮮重國內需求,大明則重南北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