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1373年,我叫蘇文軒,本是應天府裏一個寒門書生,自幼便對那聖賢之書癡迷不已,一心想著能通過科舉之路,改換門庭,光宗耀祖,讓家中年邁的雙親也能過上舒坦日子。這一年,朝廷定科舉考試程式的消息,就如同那破曉的曙光,讓我這黯淡的求仕之路,仿佛一下子有了清晰的方向,可其中的波折,卻也是一言難盡呐。


    《明史·選舉誌二》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製義。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等。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初讀這科舉考試程式的規製時,我心中是既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朝廷總算定下了這明確的章程,讓我等學子有了努力的目標;忐忑的是這要求看著可不簡單,要想脫穎而出,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呀。


    那時節,應天府的大街小巷都在議論著這科舉新規。我走在去書院的路上,便聽到街邊的茶肆裏有人高聲談論著。


    一位年長的先生模樣的人,搖著頭說道:“這新定的科舉程式啊,專取那四書五經命題,還弄出個八股文來,這可讓學子們更得下苦功了,以往的那些個學問,怕是還得重新琢磨琢磨咯。”


    旁邊一個年輕書生卻一臉躍躍欲試的神情,迴道:“先生,這也是好事呀,有了規矩,咱就按這章程來,隻要學得紮實,不愁沒個出頭之日呢。”


    我聽著他們的話,心中暗自思忖,想著自己平日裏對四書五經雖也有所研讀,可這八股文的寫法,還得好好鑽研一番才行啊。


    到了書院,往日裏一同讀書的同窗們也都在熱議此事。隻見平日裏最是活躍的同窗李逸風,湊到我跟前,笑嘻嘻地說:“文軒兄,你可聽說了這科舉新規呀,這八股文,我聽著就頭大,你向來學問好,可得教教我呀。”


    我笑著迴道:“逸風兄,我也隻是略知一二罷了,這八股文講究代古人語氣,體用排偶,可不易寫呢,咱們都得下功夫去琢磨琢磨其中的門道呀。”


    說罷,我倆便一同去找夫子,想讓夫子給我們講講這八股文的寫法。夫子見我們有心求學,倒也樂意,把我們叫到跟前,說道:“你們可知,這八股文雖看似拘束,實則最能考察你們對經義的理解與運用。起承轉合,各有其法,開頭要破題,點明題意,承題則要承接破題之意,往下再展開論述,其間需用排比對仗之法,讓文章顯得工整嚴謹,可莫要小瞧了它呀。”


    我和李逸風聽了,皆是連連點頭,心中對這八股文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暗自發誓,定要把這八股文寫好,在科舉之路上闖出一番名堂來。


    自那以後,我每日裏更是起早貪黑,埋頭於書卷之中。清晨,天還未亮,我便點起油燈,誦讀四書五經,力求將那每一個字句都理解透徹;白日裏,聽夫子講學,認真做著筆記,遇到不懂的地方,便追著夫子問個不停;夜晚,又在那昏黃的燈光下,練習寫八股文,常常寫到深夜,困得眼皮直打架,卻也不敢懈怠。


    有一迴,我寫八股文寫到入神,連母親叫我吃飯都沒聽見。母親走進屋來,看著我那熬得通紅的雙眼,心疼地說:“兒啊,你這讀書也太拚命了,身子骨可別熬壞了呀,這科舉雖重要,可也得顧著自己的身子呐。”


    我抬起頭,笑著對母親說:“娘,您放心吧,我沒事兒,如今這科舉程式已定,正是我等努力的時候,我可不能錯過這大好機會呀。”


    母親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唉,你這孩子,就是太執拗了,那你也得記得歇一歇,別累壞了。”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鄉試的日子也漸漸臨近了。我心裏是既緊張又期待,想著自己這一番苦讀,終於要到檢驗的時候了。


    鄉試那日,我早早地來到了考場外,隻見考場外早已是人山人海,眾多書生都懷揣著夢想,等著入場考試。我瞧著那些或緊張或自信的麵孔,心中的緊張感也越發強烈了,手心裏都攥出了汗。


    這時,李逸風也來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笑著說:“文軒兄,別緊張,咱就當是平日裏在書院做文章罷了,以你的學問,定能考出個好成績來的。”


    我深吸一口氣,點了點頭,說道:“逸風兄,借你吉言了,咱們都加油吧。”


    待進入考場,那氣氛更是嚴肅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監考官們一個個神情冷峻,來迴巡視著,考生們則都埋頭在那試卷上,隻聽得見一片沙沙的寫字聲。


    我拿到試卷,仔細一看題目,竟是出自《論語》的一個章節,心中先是一喜,想著這題目自己平日裏倒也有所涉獵,便靜下心來,按照平日裏所學的八股文寫法,開始構思文章。先破題,再承題,一步步展開論述,那對仗工整的語句在筆下緩緩流出,我越寫越順,漸漸沉浸在了文章之中,仿佛周圍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了。


    待交卷之時,我長舒了一口氣,心中雖不敢說有十足的把握,但總歸是盡了自己的努力了,隻盼著能榜上有名呀。


    鄉試過後,便是那難熬的等待放榜的日子。我每日裏在家中坐立不安,一會兒想著自己的文章有沒有疏漏之處,一會兒又幻想著看到自己名字在那榜單上的情景,那心情,真可謂是七上八下,如坐針氈呐。


    終於,放榜的日子到了。我早早地便趕到了放榜之處,隻見那榜單前早已圍滿了人,有歡唿雀躍的,有垂頭喪氣的,各種神情都有。我費力地擠到前麵,眼睛急切地在榜單上搜尋著自己的名字,那一顆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兒了。


    突然,我瞧見了“蘇文軒”三個字,赫然在那榜單之上,我頓時激動得眼眶都濕潤了,心中的喜悅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趕忙跑迴家中,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雙親。


    父親聽聞後,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說道:“兒啊,你可真給咱老蘇家爭氣了,不枉你這些年的辛苦讀書呀,不過這隻是第一步,往後還得繼續努力,爭取在會試、殿試中再獲佳績啊。”


    我用力地點點頭,說道:“爹,您放心吧,我定會繼續努力的。”


    而在這鄉試之後,我也結識了不少同樣中舉的學子,大家時常聚在一起,交流學問,探討那會試、殿試的應對之法。


    其中有個叫王翰的舉人,學問頗為淵博,他對我們說道:“諸位兄台,這會試可不比鄉試,那是匯聚了各地的英才,咱們還得繼續鑽研學問,尤其是那四書五經的深意,要能在文章中展現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方能脫穎而出呀。”


    眾人聽了,皆是深以為然,紛紛點頭稱是,而後又各自埋頭苦讀起來。


    在朝堂之上,陛下和大臣們也時刻關注著這科舉之事。


    禮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如今這科舉考試程式已定,各地鄉試也已順利舉行,瞧這情形,倒是選拔出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學子,隻是這後續的會試、殿試,還需更加嚴謹地組織,確保公平公正,選出能為朝廷效力的賢才呀。”


    陛下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這科舉關乎我大明的人才選拔,務必做到公正無私,不可讓那等舞弊之人壞了規矩,若有膽敢違反者,朕絕不輕饒。”


    吏部尚書也說道:“陛下,待這些學子通過殿試後,還得根據他們的才能,妥善安排官職,讓他們能各盡其能,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添磚加瓦呐。”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商討著如何更好地完善科舉製度,讓其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來。


    在民間,這科舉之事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那些家中有學子的,都盼著自家孩子能通過科舉出人頭地;而普通百姓們,也覺得這科舉能選拔出賢才,讓朝廷有能人治理,那日子也就能越過越好了。


    在街市上,一位老者就對旁人說道:“如今這朝廷定了科舉程式,那是好事呀,往後咱這大明的官兒,都是有學問的人來當,肯定能把這天下治理得更好咯。”


    旁人也附和道:“是啊,咱就盼著這些學子們都能好好讀書,為咱老百姓謀福利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試的日子也到了。我帶著滿心的期許,再次踏入考場,這一迴,我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都融入到那一篇篇文章之中,隻盼著能再次榜上有名,進入那殿試的殿堂,麵見天子呐。


    會試過後,又是一番焦急的等待,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又順利通過了會試,成為了一名貢士,得以進入殿試。


    殿試那日,我身著整齊的衣衫,走進那威嚴的大殿之中,心中滿是敬畏與緊張。天子高坐於上,那無上的威嚴讓我都不敢抬頭直視。待試題發下,我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開始用心作答,將自己對治國理政的見解,以及從經書中領悟的道理,都一一寫在了那試卷之上。


    待殿試結束,我走出大殿,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不管結果如何,我總歸是盡力了,隻等那最後的放榜了。


    後來,放榜之時,我得知自己中了二甲,賜進士出身,那一刻,我喜極而泣,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迴報,我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能入朝為官,為朝廷效力了。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人才選拔以及教育考核等方麵的情況,且與1373年定科舉考試程式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人才選拔主要依靠貴族的世襲以及教會的舉薦。貴族子弟憑借著家族的地位,往往能輕易地進入宮廷或者地方擔任官職,而教會則會推薦那些在神學等方麵有一定造詣的人員參與到宗教事務或者與教會相關的管理工作中。與大明通過科舉考試,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學便能參與選拔,憑借自身能力獲取官職不同,英國更側重於血緣和宗教背景下的人才任用,體現出不同國家權力結構與人才選拔模式的差異,英國重貴族教會背景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則重學識才能主導下的科舉選拔。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同樣有著濃厚的封建等級製度影響著人才選拔。貴族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們會安排自己家族的成員或者親信擔任各種職務,以維護家族的利益和統治地位。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想要進入官場,機會十分渺茫,除非能得到貴族的賞識或者依附於教會勢力。相較於大明定科舉考試程式,為廣大寒門學子提供了一條公平公正的晉升通道,法國的人才選拔顯得更為封閉和局限,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人才選拔公平程度的差異,法國重貴族主導下的封閉人才選拔,大明則重公平競爭下的科舉人才選拔。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人才選拔一方麵注重軍事才能,因為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需要大量的軍事將領;另一方麵,宗教在人才選拔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在社會中有著較高的地位,他們會舉薦那些熟悉宗教教義、品德高尚的人參與到帝國的管理以及宗教事務當中。與大明以科舉考試考查學子對儒家經典等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選拔文人為官不同,奧斯曼帝國更側重於軍事和宗教因素下的人才任用,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人才選拔重點的差異,奧斯曼重軍事宗教考量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則重文化學識主導下的科舉人才選拔。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人才選拔側重於商業才能和航海知識。威尼斯的商業家族會培養自己家族的子弟,讓他們學習經商之道、航海技術以及外語等,以便日後能在商業領域有所建樹,參與到城邦的貿易管理和對外交往中。對於那些有著出色商業才能和航海經驗的人,威尼斯會給予他們相應的職位和機會,使其能為城邦的商業發展貢獻力量。與大明通過科舉選拔文人從政不同,威尼斯更注重商業能力下的人才任用,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人才選拔重點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能力考量下的人才任用,大明則重文化學識考量下的科舉人才選拔。


    在阿拉伯地區,部落眾多,各部落內部對於人才的選拔多是依據部落成員在放牧、戰鬥、調解糾紛等方麵的能力來進行。部落長老們會看重那些身體強壯、勇敢機智且能維護部落團結的人,讓他們擔任部落裏的一些職務,如帶領族人放牧、負責部落的防衛等。部落之間缺乏統一的、類似大明科舉這樣的人才選拔製度,更多的是基於部落自身需求和傳統習俗來確定人才的任用,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與人才選拔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部落習俗主導下的人才選拔,大明則重朝廷統一規範下的科舉人才選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