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興衰記:求施之途》


    大明萬曆七年,歲次己卯,公元1579年,山河依舊,歲月悠悠,大明朝的天下,在這看似波瀾不驚的表象下,實則湧動著諸多變化的暗流。


    彼時,天下文風昌盛,書院林立,仿若繁星點綴於這廣袤的華夏大地。在江南之地,更是有著諸多聞名遐邇的書院,那白牆黛瓦,隱匿於青山綠水之間,傳出的朗朗讀書聲,似是奏響了一曲求知的樂章。而這其中,又以應天府的崇正書院頗為出眾,其匯聚了四方的飽學之士與莘莘學子,在這一方水土上,傳承著聖人之道,培育著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


    在這崇正書院中,有一位名叫徐文淵的老夫子,年逾五旬,一生癡迷於學問,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弱冠之年便入了這書院,從學子一路做到了如今的授課先生,將自己的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這書院。他身形清瘦,一襲青衫,目光中透著儒雅與睿智,平日裏總是手不釋卷,對那諸般學問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徐文淵所居的小院,就在書院的一隅,屋內陳設簡單,除了滿架的書籍,便是那一方書桌,桌上筆墨紙硯擺放有序,見證著他日夜勤勉的治學時光。這日,徐文淵正在房中翻閱古籍,看到一處關於書院發展的記載,不禁輕聲誦讀起來:“書院之設,所以講明義理,造就人材,裨助風教,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關係最重。”這話語出自前朝的文獻,卻也道出了書院存在的重大意義,徐文淵對此深以為然,可當下這書院的境況,卻讓他憂心忡忡。


    原來,這幾年雖書院整體發展向好,各地新建的書院數量也有所增加,可這崇正書院卻麵臨著諸多難題。一來,學子日益增多,那原有的房舍已顯得頗為局促,不少學子隻能幾人擠在一間狹小的屋子中,讀書休憩皆受影響;二來,書院的藏書雖說豐富,可隨著學問研究的深入,諸多學子渴望能有更多新的典籍以供研讀,而購置書籍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者,書院的日常用度,諸如筆墨紙硯、柴米油鹽等,也因物價的上漲,讓那原本就不寬裕的經費愈發緊張起來。


    徐文淵深知,若想讓書院繼續良好地發展下去,必須得尋些法子籌措經費,可這又談何容易呢。他也曾與書院的幾位執事商議過,有人提議向官府求助,可當下官府的賦稅多用於邊防、水利等大事,能撥給書院的實在有限;也有人說讓學子們自籌,可大多數學子家境也並不富裕,能拿出的錢財隻是杯水車薪。思來想去,似乎隻有向那些富戶、鄉紳們尋求施舍這一條路了。


    一日,徐文淵召集了書院中幾位年長的先生和執事,在那書院的議事堂中商討此事。眾人圍坐在一起,麵色凝重,徐文淵率先開口道:“諸位同仁,如今書院的難處大家也都知曉,若不想些法子,恐這諸多學子的學業都要受影響啊。我想著,咱們可否去拜訪一下城中的那些富戶,向他們訴說書院的境況,盼著他們能發發善心,施舍些錢財,也好解這燃眉之急呀。”眾人聽了,皆是點頭,可又麵露難色,一位執事歎道:“徐夫子,這主意雖好,可那些富戶們大多看重的是那實打實的好處,咱們書院雖說是教書育人的清淨之地,可在他們眼中,怕是比不上那能生財的買賣呀,想要讓他們掏錢,可不是易事呐。”


    徐文淵微微皺眉,卻依舊堅定地說道:“即便難,咱們也得試試呀,為了這書院的將來,為了這些學子們,總不能坐以待斃吧。”眾人見徐文淵如此堅決,便也紛紛應和,當下就商定了幾戶城中頗有財力且平日裏還算熱心公益的富戶,準備先去拜訪一番。


    這日,徐文淵帶著書院的兩位執事,來到了城中首屈一指的富戶王員外家。那王家的府邸,朱門大戶,雕梁畫棟,盡顯奢華。徐文淵等人上前遞了拜帖,等了半晌,才被仆人引進了府中。見到王員外,徐文淵恭敬地行了一禮,說道:“王員外,久仰大名,今日冒昧前來,是想與您說說咱崇正書院的事兒。”王員外坐在那太師椅上,慢悠悠地喝著茶,眼皮都沒抬,說道:“哦?書院的事兒,與我有何相幹呐,莫不是來向我要錢的吧?”徐文淵心中一窘,卻還是笑著說道:“員外誤會了,隻是如今書院發展,遇到些難處,想著員外您樂善好施,若能略施援手,那也是一樁功德呀。這書院培養的都是日後能為國家效力的人才,於這一方水土的風化,也是大有裨益呢。”


    王員外聽了,這才抬眼看了看徐文淵,嗤笑道:“哼,夫子說的倒是好聽,可這人才培養,那是朝廷的事兒,我這辛苦掙來的銀子,憑啥要往那書院裏投呀,我還不如拿去多置些田產呢。”徐文淵趕忙說道:“員外有所不知,那古之賢達,多有捐資辦學之舉,如那範仲淹範公,置義田以養族中子弟求學,傳為佳話,咱這書院如今也是盼著能有您這樣的賢達相助呀。”王員外卻不耐煩地擺擺手,說道:“範公那是大賢,我可比不上,夫子莫要再費口舌了,我這還有生意要忙呢。”說罷,便叫仆人送客。


    徐文淵等人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滿是無奈,隻得灰溜溜地離開了王家。迴書院的路上,一位執事憤憤地說道:“這王員外也太吝嗇了,平日裏看著也是個讀過書的,怎就如此不通情理呢。”徐文淵卻搖頭歎道:“罷了,罷了,這世間之人,各有各的心思,咱們再去別家試試吧。”


    接下來的幾日,徐文淵等人又陸續拜訪了幾家富戶,可結果皆是不盡如人意。有的富戶表麵上客客氣氣,可一提到施舍錢財,便顧左右而言他;有的則幹脆閉門不見,讓他們吃了個閉門羹。徐文淵心中越發焦急,看著書院裏那破舊的房舍,想著那些渴望知識卻條件艱苦的學子,他夜不能寐,常常在那庭院中踱步,思索著還有什麽辦法能讓書院度過這難關。


    就在眾人都有些灰心喪氣之時,書院裏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兒。有一位名叫李生的年輕學子,家境貧寒,卻極為勤奮好學,他聽聞了書院為經費發愁的事兒後,心生一計。這李生平日裏就擅長作畫,而且畫工頗為精湛,他想著自己可否畫些畫,拿到城中的集市上去售賣,將所得的錢財捐給書院呢。


    說幹就幹,李生利用課餘時間,精心繪製了數十幅畫作,有那山水花鳥,也有描繪市井生活的風俗畫,畫麵栩栩如生,別具一番韻味。然後,他便在一個休沐日,帶著畫作來到了集市上,擺起了小攤。起初,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小攤,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懂畫的人路過,被他的畫吸引住了,紛紛圍過來觀看,誇讚之聲不絕於耳。


    其中有一位老者,穿著頗為考究,看著李生的畫,眼中滿是讚賞,問道:“小後生,你這畫倒是不錯,為何要在此售賣呀?”李生便將書院的難處以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老者聽了,大為感動,說道:“難得你有這份心意,老夫平日裏也喜好這些字畫,今日便都買下了,也算是為這書院出份力吧。”說罷,便掏出銀子,買下了所有的畫作。李生又驚又喜,連連道謝,拿著銀子興衝衝地跑迴了書院,將此事告知了徐文淵等人。


    徐文淵聽聞,眼眶濕潤了,他沒想到這學子竟如此有心,當下便在書院中表揚了李生的善舉,還號召其他學子向他學習。這事兒在書院裏傳開後,不少學子也紛紛效仿,有的拿出自己平日裏寫的文章、詩作,有的製作了一些手工藝品,都想著去集市上售賣,為書院籌措經費。


    而在城中,這件事也漸漸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有一位名叫趙掌櫃的商人,經營著一家書局,他聽聞了崇正書院學子們的舉動後,心中頗為觸動。這趙掌櫃雖是個生意人,卻也敬重讀書之人,他想著,自己雖沒多少閑錢可以施舍給書院,但書局裏有不少積壓的舊書,若是捐贈給書院,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於是,趙掌櫃便帶著幾車舊書,來到了崇正書院。徐文淵等人得知後,趕忙出門迎接,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徐文淵說道:“趙掌櫃,您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這些書籍對於書院的學子們來說,那可是無價之寶呀。”趙掌櫃笑著說:“徐夫子客氣了,我也是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希望書院能越辦越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來。”


    有了這些轉機,書院眾人的士氣大振,可經費的問題依舊沒有徹底解決。徐文淵又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邀請城中的一些文人雅士、鄉紳富戶來書院參加一場詩會,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書院的氛圍和學子們的才情,或許能打動他們,讓他們願意捐資相助。


    這日,書院裏張燈結彩,處處透著文雅的氣息。受邀的眾人陸續來到書院,徐文淵帶著他們參觀了書院的各處,介紹了書院的曆史、教學情況以及當下的難處。而後,詩會正式開始,學子們紛紛吟詩賦詞,那精彩的表現,讓在場的眾人不住點頭稱讚。


    其中有一位張鄉紳,本就是個喜好附庸風雅之人,看到這般場景,心中對書院的印象大為改觀。詩會結束後,他找到徐文淵,說道:“徐夫子,今日這一遭,讓我對書院有了新的認識呀,這確實是個教書育人的好地方。我雖財力有限,但也願捐出一些銀子,略表心意。”徐文淵大喜過望,趕忙道謝。在張鄉紳的帶動下,又有幾位富戶、鄉紳紛紛慷慨解囊,書院終於籌集到了一筆可觀的經費。


    有了這筆錢,書院開始修繕房舍,購置新書,改善學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看著書院一天天好起來,徐文淵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日夜縈繞心頭的憂愁也漸漸消散了。


    而此時的世界,其他國家亦有著關乎教育的不同發展與變化,與這書院的境況有著別樣的對照呢。


    在那遙遠的意大利,正值文藝複興蓬勃發展之時,諸多城市興起了各類學院,它們與大明的書院有著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模式。意大利的這些學院,多受富商、貴族以及教會的支持,注重對古典文化的複興與新興學科如天文、幾何、繪畫等的研究與教學。像佛羅倫薩的柏拉圖學院,匯聚了當時頂尖的學者和藝術家,他們在那裏探討哲學、藝術創作,培養出了像米開朗基羅這般的藝術巨匠。與崇正書院依靠民間施舍不同,意大利的學院資金來源更為多元,且有著濃厚的商業與藝術結合的色彩,旨在推動文化藝術的創新與傳播,為城市增添榮耀。


    在法蘭西,巴黎大學依舊是整個國家的學術中心,不過,除了這所傳統的高等學府外,一些地方也開始出現了小型的學堂,主要是為了培養神職人員、貴族子弟以及少量的平民精英。這些學堂的教學內容多圍繞神學、拉丁文、法學等展開,教學方式相對刻板,注重對經典著作的背誦與解讀。相較於大明書院的自由講學、學子們各抒己見的氛圍,法蘭西的學堂更強調權威和正統,而且其經費大多來自教會和王室的撥款,受政治和宗教因素的影響較大。


    在英格蘭,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學府在當時已經頗具規模,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大陸的學子。它們的教育注重培養紳士階層所需的知識和素養,涵蓋了神學、古典文學、修辭學等多個領域。不過,英格蘭的教育資源分布極為不均衡,除了這兩所大學外,其他地方的教育設施相對簡陋,多為一些鄉村牧師開設的小型私塾,教授基本的讀寫算知識。與崇正書院麵臨經費緊張不同,牛津和劍橋依靠王室、教會以及貴族的捐贈和自身的地產收入維持運轉,有著相對穩定的經濟基礎,但也存在著階層固化,平民學子入學困難等問題。


    在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宗教教義的傳授外,也會教授一些基礎的讀寫、算術以及醫學、天文等知識,培養出的人才多為宗教人士、宮廷官員和醫生等。同時,帝國也有一些官辦的學校,為國家培養軍事、行政等方麵的人才。與大明書院的民間辦學自主性較強不同,奧斯曼帝國的教育受宗教和官方的雙重管控,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向都要符合帝國的需求,經費主要由官方財政支出,而民間對於教育的捐資辦學熱情相對較低。


    在日本,戰國時代剛剛結束,天下初定,德川幕府開始重視教育,各地出現了一些藩校,主要是為了培養武士階層的子弟,讓他們學習儒家經典、軍事戰略以及禮儀等知識,以維護幕府的統治。此外,民間也有一些寺子屋,是麵向普通民眾子女的基礎教育場所,教授簡單的讀寫、算數等內容。與崇正書院所處的文化環境相似,日本的藩校和寺子屋也有著濃厚的儒家文化影響,但在辦學規模和經費來源上,藩校依靠藩主的支持,寺子屋則多靠民間集資,規模都相對較小,且麵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


    這世間各國,雖有著不同的教育發展軌跡,或興盛,或艱難,但皆承載著傳承知識、培育人才的使命,如那點點燭光,在曆史的長河中各自閃耀,照亮著一方天地,而崇正書院也在這時代的浪潮中,憑借著眾人的努力,繼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育人篇章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