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中國依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中艱難掙紮。經曆了之前一係列列強的侵略與不平等條約的壓榨,國家的經濟千瘡百孔,傳統的農業生產因沉重賦稅和頻繁天災而萎靡不振,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手工業更是在洋貨的衝擊下幾近崩潰,民族工商業想要發展卻處處受限,被外國資本和封建勢力聯合打壓。


    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一方麵感受到了民眾對變革的渴望以及革命力量的悄然興起,另一方麵又企圖通過一些手段來維護自身搖搖欲墜的統治,於是宣告預備立憲,想以此來緩和矛盾,向西方列強展示自己有改良求變的姿態,同時也期望能安撫國內那些要求變革的聲音。


    《光緒朝預備立憲紀略》中記載:“丙午年,朝廷頒詔預備立憲,聲稱欲仿行憲政,革新政治,設谘議局等機構,以廣納民意,籌備立憲諸事。然其本意,或為敷衍塞責,暫弭革命風潮,實未真心欲行徹底之變革,朝野上下,對此舉多有觀望揣度,亦有期盼者,然未知其究竟能成幾何也。”從這段文獻資料能看出,當時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各方對其目的和最終成效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整個國家也在這看似有希望的變革舉措下,陷入了一種複雜而微妙的氛圍之中。


    葛明,是個性格有些矛盾的年輕人,他骨子裏有著對國家的熱忱,渴望國家能擺脫困境,走向富強,可同時又帶著幾分謹慎和世故,深知在這複雜多變的時局裏,做事不能僅憑一腔熱血,還得審時度勢,權衡利弊。葛明原本在京城的一個官辦書局裏做事,平日裏負責整理和校對一些與新政、立憲相關的書籍文稿,也正因如此,他對朝廷預備立憲這件事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知曉其中的諸多細節和背後的種種考量。


    初春時節,書局裏接到了上頭的命令,要加緊整理和印刷一批關於立憲知識介紹的冊子,以便發放到各地,讓民眾知曉朝廷預備立憲的意圖和相關舉措。葛明所在的書局上下都忙碌了起來,他也不例外,每天都埋頭在那一堆書稿裏,仔細地校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確保冊子的內容準確無誤。


    在整理這些書稿的過程中,葛明發現,書中所描繪的立憲圖景看似美好,什麽設立議會,讓民眾參與政治,實現權力製衡等等,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他時常和書局裏的同事們討論這些問題,同事們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有個年長些的同事搖頭歎息著說:“這立憲啊,怕也就是朝廷的一場作秀罷了,你看看這上頭寫的,都是些模棱兩可的話,真正要落實到實處,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另一個年輕些的同事則滿懷期待地說:“不管怎麽說,朝廷肯邁出這一步,總是好事呀,說不定以後真能像西方那樣,咱們老百姓也能當家作主了呢。”


    葛明聽著他們的話,心裏也很是糾結,他覺得老同事說得有道理,朝廷這預備立憲,確實有敷衍的嫌疑,可年輕同事那種對未來的期待,他也能理解,畢竟誰不想國家能變好呢。


    隨著書局裏的工作進展,葛明對預備立憲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有一迴,書局請來了一位曾經出過洋、對西方憲政有研究的學者來給大家講學,講講立憲到底是怎麽迴事,西方又是如何施行的。葛明聽得格外認真,還不時地做著筆記。


    講座結束後,葛明找機會和那位學者單獨聊了聊,他問道:“先生,您覺得咱們朝廷這預備立憲,真能讓咱們國家走上富強之路嗎?”學者看了看他,沉思片刻後說:“難啊,這立憲可不是光嘴上說說,寫寫冊子就行的。它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咱們的政治體製,打破舊有的權力格局,可朝廷裏那些守舊勢力根深蒂固,真要動他們的蛋糕,談何容易。而且,這還得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咱們國家百姓大多還不懂這些,所以啊,這條路還長著呢。”葛明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心裏對預備立憲的前景又多了幾分擔憂。


    過了些日子,書局裏的冊子終於印刷好了,葛明和其他同事們一起負責把冊子運送到各地的衙門和學堂,以便分發下去。在這個過程中,葛明有機會去到了不同的地方,也見識到了各地對預備立憲的不同態度。


    在一些大城市裏,比如上海、廣州等地,有不少開明紳士和進步青年對預備立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組織了一些集會,討論立憲的內容,還準備向朝廷上書,提出自己對於立憲的建議和想法。葛明在上海參加了一次這樣的集會,會上大家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有人說要加快設立地方議會的進程,有人說要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有選舉權,葛明聽著這些充滿激情的發言,心裏也受到了感染,覺得或許這預備立憲真的能成為國家改變的一個契機。


    可到了一些偏遠的縣城和鄉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百姓們大多連什麽是立憲都不清楚,隻知道是朝廷的又一個新政策,而且他們每天忙著為生計奔波,根本無暇去關心這些。葛明在一個縣城裏發放冊子時,遇到一個老農,老農接過冊子看了看,疑惑地問:“這上頭寫的啥呀,咱也看不懂,這能讓咱地裏多打糧食不?”葛明聽了,心裏一陣酸楚,他耐心地給老農解釋了一番,可老農還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顯然並沒有把這立憲當迴事兒。


    在各地奔波的過程中,葛明還遇到了一件讓他頗為氣憤的事。有個地方的官員,表麵上對立憲滿口支持,還說要積極響應朝廷號召,可實際上卻把那些分發下去的立憲冊子都堆在了倉庫裏,根本沒有打算發給民眾,葛明去詢問時,那官員還不耐煩地說:“這些東西,老百姓看了也沒用,他們懂什麽立憲呀,別給我添亂了,趕緊走。”葛明據理力爭,說這是上頭的命令,是為了讓民眾了解立憲,可那官員根本不聽,還威脅葛明要是再糾纏就把他抓起來。葛明無奈,隻好氣憤地離開了。


    迴到京城後,葛明把自己在各地看到的情況整理成了一份報告,準備遞交給書局的上司,希望書局能向上頭反映,讓各地真正重視起立憲宣傳和實施的工作。可上司看了報告後,卻隻是淡淡地說:“這些情況咱們都知道,可這官場的事兒,哪有那麽容易改變的,你就別多管閑事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葛明心裏很是失望,他覺得自己這麽費心費力地去做這些事,卻得不到重視,那這預備立憲還怎麽能好好推行下去呢。


    盡管如此,葛明還是沒有放棄,他想著既然上麵不管,那自己就從身邊做起。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在京城的一些民間場所,比如茶館、書肆等地,給普通百姓講解立憲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大家立憲對大家生活可能帶來的改變。一開始,聽他講的人並不多,而且大家也都不太相信這立憲能有什麽實際作用。


    但葛明沒有氣餒,他每次都講得很認真,慢慢地,來聽他講解的人越來越多了,還有人會提出一些問題,和他一起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葛明結識了一位名叫陳林的年輕人,陳林也是對預備立憲充滿熱情,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組織一些小型的立憲宣傳活動,製作一些簡單的宣傳標語,張貼在街頭巷尾,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立憲。


    可他們的這些舉動,很快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有一天,葛明和陳林正在街頭張貼標語時,突然被一群官兵圍了起來,官兵們以擾亂社會治安的罪名把他們抓了起來,帶到了官府裏。


    在官府裏,官員質問他們為什麽要私自張貼這些標語,是不是有什麽別的企圖。葛明趕忙解釋說:“大人,我們隻是想讓更多的百姓了解朝廷的預備立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進來,沒有別的意思呀。”可官員根本不聽他們的解釋,說他們這是在煽動民眾,擾亂秩序,要把他們關起來好好教訓一番。


    葛明和陳林就這樣被關進了牢房,在牢房裏,他們心裏很是委屈,覺得自己明明是在為國家好,為了讓立憲能更好地推行,卻被當成了罪犯。但他們也知道,現在說什麽都沒用了,隻能等機會看看能不能出去,繼續為立憲做宣傳。


    過了些日子,外麵傳來消息,朝廷的預備立憲雖然在繼續推進,但進展緩慢,各方利益糾葛不斷,很多措施都隻是停留在紙麵上,並沒有真正落實下去。葛明在牢房裏聽到這個消息,心裏滿是悲涼,他覺得自己之前的努力仿佛都白費了,國家想要通過預備立憲走向富強的道路,依舊是困難重重,布滿了荊棘。


    而在外麵的世界,雖然預備立憲的推行並不順利,但它所引發的思想變革卻在悄然進行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國家的政治體製問題,對民主、自由等概念也有了更多的認識,一些革命的思潮也在這過程中繼續發展,與立憲的唿聲相互交織,讓整個國家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而充滿變數。


    葛明在牢房裏待了一段時間後,不知是因為上頭覺得他們也沒犯什麽大罪,還是別的什麽原因,最終被放了出來。他走出牢房,看著外麵依舊繁華卻又透著幾分無奈的京城街道,心中五味雜陳。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是繼續為預備立憲奔走唿號,還是另尋別的途徑來為國家的改變貢獻力量呢?但無論如何,他知道,自己對國家的那份熱忱,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其他國家主要曆史事實簡化版本:


    - 日本:密切關注清政府預備立憲這一舉措,試圖從中分析中國國內政治走向,以便進一步謀劃在華利益擴張策略。國內明治維新成果持續鞏固,工業、軍事力量穩步提升,對外擴張野心愈發強烈,在亞洲地區加緊對朝鮮殖民統治,同時覬覦中國更多權益,不斷加強在華經濟、政治滲透。


    - 朝鮮:處在日本殘酷殖民統治之下,民族產業遭受嚴重破壞,民眾生活困苦不堪,對清政府預備立憲雖有所耳聞,但自身無力改變被殖民的命運,隻能寄希望於國際形勢變化,期望有朝一日能擺脫日本統治,恢複民族獨立,同時也在暗中關注中國變革,盼能從中汲取經驗助力自身解放。


    - 英國:作為老牌殖民帝國,一邊審視清政府預備立憲對其在華利益的影響,盤算如何借此鞏固在華特權及經濟地位,一邊忙於應對國內新興工業國家競爭壓力,推動工業革新,維持海外龐大殖民統治體係,保障自身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和經濟利益。


    - 法國:關注清政府預備立憲進程,意圖在中國西南等地區拓展勢力範圍,借助中國政治變革的機會加強經濟滲透。國內工業呈現多元發展態勢,時尚、奢侈品產業優勢明顯,傳統機械、化工產業不斷創新,積極經營海外殖民地,搜刮資源維持國內繁榮,參與歐洲事務彰顯大國影響力。


    - 俄國:留意清政府預備立憲情況,擔憂這一變革可能對其在中國東北的權益產生影響,加快國內工業化建設步伐,重點發展重工業,應對周邊地緣政治挑戰,同時在國際格局變化中尋找機會鞏固並擴大自身在華及遠東地區的利益。


    - 美國:奉行“門戶開放”政策,期望清政府預備立憲能促使中國市場更加開放、穩定,便於其進一步獲取經濟利益。國內經濟憑借豐富資源、廣闊市場及移民政策優勢蓬勃發展,新興產業崛起迅速,對外擴張步伐加快,尋求更多國際發展機遇。


    - 德國:注視清政府預備立憲對其在華勢力範圍的影響,特別是山東等地,考慮如何借助中國國內政治變動擴大商業利益與政治影響力。國內工業實力雄厚,化工、機械製造等領域技術先進,產品競爭力強,對外侵略擴張意圖明顯,在國際上與列強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鞏固工業強國地位。


    - 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民族工業發展艱難,傳統農業、手工業受殖民經濟體係束縛,民眾生活困苦。受清政府預備立憲啟發,部分有識之士思考借鑒相關經驗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然而麵臨英國高壓管控與國內諸多現實問題,民族解放之路漫長且艱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