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之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書,它可分為上冊與下冊。
上冊所載是慕容青弦被瘋狂撕咬、陷入絕境的驚險曆程;下冊則是講慕容青弦如何從至暗時刻中崛起,絕地反擊,扭轉乾坤,成就一段英雄傳奇。
正和四十年,大景朝堂之上陰雲密布,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局勢劍拔弩張。“正和之變”,在混沌的局勢中一觸即發。此變不僅成為大景國運的關鍵轉折點,更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在景,燕,趙三國的曆史長河中激起洶湧波濤,引發了一係列深遠的連鎖反應,其影響之巨,超乎想象。
太子柏瑞澤,在燕國“夜者”李明儀的蓄意蠱惑與煽動下,失去了理智,悍然發動了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在死寂陰森的夜晚,太子率珞紫曦的親信部隊悄無聲息地突襲宮廷。宮中禁軍首領是珞紫曦的舊部 ,是以他們毫不費力,在睡夢中便被迅速製服景成帝,墨雲公主、小皇孫等一眾皇族成員,轉瞬間便成為了太子的階下囚,被幽禁於少陽宮中,生死未卜。
太子徹底撕下了偽善的麵具,露出真麵目,以鐵血手段對朝中異己展開了瘋狂的清洗與迫害。
慕容青弦,這位曾經為大景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原本應當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和民族的英雄。他乃是慕容承澤的次子,年紀輕輕便已成為一名威震四方的少年將軍。
此前,盡管慕容青弦成功地與趙王達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口頭退兵協議,但這一壯舉不僅沒有讓他獲得應有的榮耀和獎賞,反而引來了太子的深深嫉恨。而那陰險狡詐的李明儀更是在一旁不斷地煽風點火、瘋狂攛掇,使得太子對慕容青弦起了必殺之心。
麵對太子的步步緊逼和蓄意謀害,慕容青弦奮起反抗。最終,寡不敵眾的慕容青弦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含恨遠走離島。
可是,太子並未善罷甘休,他派出眾多爪牙繼續追殺慕容青弦,李明儀死死咬住其不放,一路窮追不舍直至離島。幸而老天開眼,就在慕容青弦命懸一線之際,鬼醫莫雲飛出手相助,助他成功逃脫了敵人的捕殺。
與此同時,李明儀不為人知的“夜者”身份也意外曝光,他竟然擄走了慕容青弦深愛的戀人秋蘭,倉促逃迴燕國。
時光匆匆,兩月已逝,傷愈的慕容青弦率領其追隨者悄然返迴盛京,與朝中忠義之士——工部尚書王蘭州、盛京都尉上官穎、天才捕快蘇瑾等人匯合,為那些在太子暴政下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們帶來了希望。
慕容青弦單獨去見了太子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持者珞紫曦,向其展示了太子和李明儀多年來所行齷齪之事的人證與物證,成功策反了珞紫曦。
此時的盛京,已然淪為一片人間煉獄,大街小巷處處彌漫著刺鼻的血腥氣息,刀光劍影閃爍交錯,喊殺聲震耳欲聾,令人膽戰心驚。慕容青弦身披堅甲,手持利刃,衝鋒在前,身先士卒。
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慕容青弦盡顯其非凡的軍事才能與過人的智慧謀略。他巧妙地運用各種戰術,聲東擊西,虛實結合,令太子的軍隊防不勝防,陣腳大亂。
他太子的軍隊雖人數眾多,但實則是一盤散沙,軍心渙散,人心不齊,很多士兵隻是迫於形勢才無奈追隨太子。
於是,他一方麵派人暗中散播太子篡位的不義之舉以及種種惡行,讓太子的軍隊心生疑慮,軍心浮動;另一方麵,對那些搖擺不定的士兵采取招安政策,曉之以理,承諾隻要他們棄暗投明,便既往不咎,給予他們重新做人、報效國家的機會。
在他的恩威並施之下,太子的軍隊逐漸瓦解,戰鬥力銳減,紛紛倒戈相向。
最終,慕容青弦斬殺太子於承極殿前,那日,慕容青弦傲然而立,手中長劍寒光閃爍,劍上的血跡尚未幹涸,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刺目。
太子的殘黨已被肅清,那些曾經追隨太子為非作歹的勢業,此刻皆噤若寒蟬,紛紛伏地求饒,不敢再有反抗,猶如喪家之犬般狼狽不堪。
慕容青弦的目光冷峻而銳利,緩緩掃視著眾人,而後大聲說道:“今日,我便要讓天下人知曉,此賊的累累罪行!”
“其一,我慕容家族在烏木堡之戰中,全體將士浴血奮戰,奮勇抗擊外敵,為守護我大景江山不惜舍生忘死。那是一場慘烈而悲壯的戰鬥,我慕容家的兒郎們,毫無懼色,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然而,這賊子卻心懷叵測,為一己私利誣陷忠良,顛倒黑白,致使我慕容家族蒙冤受屈,眾多英烈含恨九泉!他們的血不能白流,這份冤屈今日必須昭雪!”
“其二,他重用燕國奸細李明儀,李明儀潛伏在我朝,如同一顆毒瘤,肆意攪亂我朝局。他在我大景朝堂之上興風作浪,挑撥離間,製造矛盾,使得我朝上下人心惶惶,政令不通,國家根基遭受重創!此等引狼入室之舉,罪不可恕!”
“其三,他妄圖控製官員,把持朝政,以達到其獨攬大權的野心。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將那些正直敢言、一心為國的臣子打壓排擠,安插自己的心腹爪牙,使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國家治理陷入混亂。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將我大景的江山社稷當作他個人的玩物,肆意踐踏,毫無顧忌!” 慕容青弦的聲音愈發激昂,人們對太子的罪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跟隨慕容青弦撥亂反正的決心。
“其四,他竟敢發動政變,幽禁陛下、公主以及小皇孫,毫無人性地迫害那些有識之士,幾乎讓我大景分崩離析,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其五,他在李明儀的蠱惑與慫恿之下,喪失道義,悍然搶劫趙國商隊,無端挑起兩國之間的紛爭。此等魯莽愚蠢之舉,全然不顧國家的安危與百姓的死活,將大景置於險境。如今趙國大兵壓境,我葉桑城首當其衝,即將遭受戰火的洗禮,這一切皆是因這賊子的貪婪與短視所致!我們被迫卷入這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難道不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嗎?
經慕容青弦安插在太子身邊的眼線作證是李明儀在太子耳邊不斷吹噓搶劫趙國商隊既能獲取大量財富,又能借此削弱趙國在大景的商業勢力,從而鞏固太子的地位。太子被這巨大的利益誘惑,又兼之對自身權力的盲目自信,便輕易地聽從了這一讒言,決定動手搶劫。
行動當晚,太子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將領王猛,率領一支精銳但偽裝成普通山賊的隊伍,埋伏在趙國商隊必經的峽穀。當毫無防備的趙國商隊進入峽穀後,王猛等人迅速出擊,將商隊的貨物洗劫一空,並殘忍地殺害了部分抵抗的護衛,造成了一場血腥的慘案。
在搶劫行動之前,王猛曾秘密與李明儀的親信龍顏喜在京郊的一處廢棄莊子會麵,慕容青弦的人暗中跟蹤並記錄下了這一畫麵。之後,又在王猛的住處搜出了他與龍顏喜往來的信件,這些信件中詳細提及了搶劫計劃以及李明儀承諾給予的好處,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證據。
慕容清玄在承極殿前,將這些證據一一展示給眾人:“諸位請看,這便是李明儀與太子勾結的鐵證!!”眾人看到這些確鑿的證據,皆對太子和李明儀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比憤怒,也更加堅定了跟隨慕容清玄撥亂反正、抵禦外敵的決心。
“其六,此賊心性殘暴,竟濫殺無辜,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當年在麥邦村,他與那李明儀狼狽為奸,為滿足一己私利,肆意斂財,竟喪心病狂地私造鐵器,全然不顧國法森嚴與百姓安危。他們在水中下藥,讓村民有瘟疫的表象,然後以隔離為借口,擄掠五十名無辜村民為其做地下黑工,逼迫他們在暗無天日的工坊中勞作。當事情即將敗露之時,他們為了掩蓋罪行,毫不留情地將手無寸鐵的村民殘忍殺害,手段之狠毒,行徑之惡劣,簡直畜生不如!他們的雙手沾滿了百姓的鮮血,這等殘害無辜百姓、違法亂紀的惡行,罪不容誅!天理難容!”
“如此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慕容青弦怒吼道,隨即舉起手中長劍,猛地斬下了太子的首級,高高舉起,讓眾人都能看清這罪人的下場。“今日,我慕容青弦便要撥亂反正,還我大景一個清明盛世!”
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臣子和士兵,此刻皆被慕容清玄的大義凜然所感染,被他的英勇無畏所折服,紛紛跪地高唿:“慕容將軍英明!願追隨將軍,保我大景!” 一時間,唿聲震天,響徹雲霄,慕容清玄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成為了眾人心中拯救大景的希望之光,是他們在這黑暗動蕩的時期唯一的精神支柱與依靠。
而在宮殿的一角,一支小分隊正悄悄地護送著景成帝和墨雲公主離開。
景成帝麵色蒼白,眼神複雜地望著遠處慕容青弦的身影。他心中清楚,如今的形勢已完全脫離了他的掌控,自己已無力迴天。慕容青弦手握重兵,且在這場政變中贏得了民心,大勢已去的他,隻能無奈地接受這一點。
他的兒子竟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簡直是罪大惡極!然而,就在這風雨飄搖之際,慕容青弦挺身而出,他的一係列舉動雖然被外界解讀為是為了爭奪權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已經瀕臨崩潰的國家此時此刻確實急需一位能讓人心之所向的精神領袖站出來力挽狂瀾,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眼下,整個國家內憂外患,局勢動蕩不安,如果慕容青弦真有能力讓所有人齊心協力、眾誌成城,一致對外抵禦外敵入侵,那麽或許還能給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度帶來一線生機和希望。
景成帝長歎一聲,這一聲歎息中飽含著無奈、悔恨與悲哀,在小分隊的護送下,緩緩離去,消失在宮殿的陰影之中,隻留下這充滿著血腥與變革氣息的承極殿,見證著大景曆史的轉折,也見證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政變雖已落下帷幕,但大景卻並未迎來真的和平與安寧,局勢依然動蕩不安。景成帝在經曆了這場驚心動魄的變故後,身心遭受重創,心力交瘁,已然無力再掌控這複雜的朝局。在各方勢力的權衡博弈與妥協退讓下,景成帝無奈下詔,立麗妃即花麗嬌雙胞胎兒子之一的諾言為帝,泰和帝,國號慶熙。慕容青弦選為攝政王,暫代年幼的皇帝執掌朝政,穩定大局。
詔書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謀算計與利益交換,是景成帝的無奈妥協之舉,還是慕容青弦在背後精心謀劃的權力布局,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然成為了一個難以解開的曆史謎團,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放過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大景還未來得及從內亂的創傷中恢複元氣,外部的危機便接踵而至,猶如雪上加霜。趙國迅速調兵遣將,發兵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大景殺來,如烏雲壓境般兵臨葉桑城下。刹那間,大景國內人心惶惶,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絕望之中,朝不保夕;朝堂之上更是一片混亂,求和與遷都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此時若選擇求和或遷都,大景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祖宗基業將毀於一旦,百姓將遭受滅頂之災。於是,慕容青弦力排眾議,挺身而出,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我們大景的先輩們從樂景山上追蹤白虎下山,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打拚下這片江山,曆經千辛萬苦,方有今日之繁榮昌盛。如今,外敵入侵,我們怎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江山社稷?我們絕不能重蹈燕國的覆轍,成為他國的附庸與笑柄。唯有拚死一戰,方能保衛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百姓,扞衛大景的尊嚴!”
眾人紛紛響應,決心與慕容青弦並肩作戰,共禦外敵。
禮部尚書王蘭州,秋蘭的姑父,在這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充分發揮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與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他當機立斷,緊急行動起來,憑借著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與人脈,從戰事緩和的蘭水、梅州等地征調糧草。在他的高效組織與精心安排下,三十萬石糧草如同救命稻草般,星夜兼程運往聖京,為這場生死之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解決了軍隊的後顧之憂。
戰爭初期,形勢對大景極為不利,由於剛經曆了一場殘酷的內亂,大景元氣大傷,戰力疲弱,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在趙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葉桑城失守,大景軍隊節節敗退,防線不斷被突破,趙國大軍很快便直逼盛京城下,將盛京城圍得水泄不通,盛京城危在旦夕。
慕容青弦與上官穎、蘇景、王蘭州等人臨危受命,肩負起了保衛盛京、抵禦外敵的重任。他們日夜堅守在城牆之上,巡查每一處防禦工事,及時修補城牆的破損之處,加強城防設施。同時,他們以身作則,鼓舞士兵的士氣,嚴格督戰的同時,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共度難關。在他們的激勵下,士兵們的鬥誌逐漸被點燃,紛紛表示願與城池共存亡,誓死保衛盛京。
花麗嬌,從未經曆過戰爭殘酷的新晉太後,被眼前的戰爭場麵嚇得花容失色,驚慌失措。她數次主張棄城而逃,認為這樣或許可以保住自己和年幼皇帝的性命,避免遭受戰爭的荼毒。但慕容青弦深知棄城的後果不堪設想,一旦棄城,大景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百姓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因此,他嚴詞拒絕了太後的提議,並耐心地向她解釋堅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安撫她的情緒,讓她明白此刻唯有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敵,才有一線生機。
在這場關乎大景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慕容清玄充分展現出了他的大勇、大智慧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他帶領著大景的軍民,在絕境中頑強抵抗,不屈不撓,與趙國軍隊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軍隊的補給線逐漸拉長,補給困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加之慕容青弦巧妙地運用戰術,不斷地騷擾襲擊趙國的補給部隊,使得趙國軍隊的糧草供應逐漸短缺,士氣也開始低落。而大景軍隊在慕容清玄的鼓舞下,眾誌成城,愈戰愈勇,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終於,在經曆了漫長而艱難的堅守後,趙國軍隊再也無法承受戰爭的壓力,趙王無奈之下,隻得下令退兵。這場關乎大景生死存亡的大戰,最終以大景的堅守勝利而告終。慕容青弦也由此在大景的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的中流砥柱與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將被大景的百姓永遠銘記,傳頌千古。
然而,在這勝利的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犧牲與權謀,多少血與淚的交織,他的秋蘭今又在何方?
上冊所載是慕容青弦被瘋狂撕咬、陷入絕境的驚險曆程;下冊則是講慕容青弦如何從至暗時刻中崛起,絕地反擊,扭轉乾坤,成就一段英雄傳奇。
正和四十年,大景朝堂之上陰雲密布,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局勢劍拔弩張。“正和之變”,在混沌的局勢中一觸即發。此變不僅成為大景國運的關鍵轉折點,更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在景,燕,趙三國的曆史長河中激起洶湧波濤,引發了一係列深遠的連鎖反應,其影響之巨,超乎想象。
太子柏瑞澤,在燕國“夜者”李明儀的蓄意蠱惑與煽動下,失去了理智,悍然發動了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在死寂陰森的夜晚,太子率珞紫曦的親信部隊悄無聲息地突襲宮廷。宮中禁軍首領是珞紫曦的舊部 ,是以他們毫不費力,在睡夢中便被迅速製服景成帝,墨雲公主、小皇孫等一眾皇族成員,轉瞬間便成為了太子的階下囚,被幽禁於少陽宮中,生死未卜。
太子徹底撕下了偽善的麵具,露出真麵目,以鐵血手段對朝中異己展開了瘋狂的清洗與迫害。
慕容青弦,這位曾經為大景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原本應當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和民族的英雄。他乃是慕容承澤的次子,年紀輕輕便已成為一名威震四方的少年將軍。
此前,盡管慕容青弦成功地與趙王達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口頭退兵協議,但這一壯舉不僅沒有讓他獲得應有的榮耀和獎賞,反而引來了太子的深深嫉恨。而那陰險狡詐的李明儀更是在一旁不斷地煽風點火、瘋狂攛掇,使得太子對慕容青弦起了必殺之心。
麵對太子的步步緊逼和蓄意謀害,慕容青弦奮起反抗。最終,寡不敵眾的慕容青弦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含恨遠走離島。
可是,太子並未善罷甘休,他派出眾多爪牙繼續追殺慕容青弦,李明儀死死咬住其不放,一路窮追不舍直至離島。幸而老天開眼,就在慕容青弦命懸一線之際,鬼醫莫雲飛出手相助,助他成功逃脫了敵人的捕殺。
與此同時,李明儀不為人知的“夜者”身份也意外曝光,他竟然擄走了慕容青弦深愛的戀人秋蘭,倉促逃迴燕國。
時光匆匆,兩月已逝,傷愈的慕容青弦率領其追隨者悄然返迴盛京,與朝中忠義之士——工部尚書王蘭州、盛京都尉上官穎、天才捕快蘇瑾等人匯合,為那些在太子暴政下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們帶來了希望。
慕容青弦單獨去見了太子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持者珞紫曦,向其展示了太子和李明儀多年來所行齷齪之事的人證與物證,成功策反了珞紫曦。
此時的盛京,已然淪為一片人間煉獄,大街小巷處處彌漫著刺鼻的血腥氣息,刀光劍影閃爍交錯,喊殺聲震耳欲聾,令人膽戰心驚。慕容青弦身披堅甲,手持利刃,衝鋒在前,身先士卒。
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慕容青弦盡顯其非凡的軍事才能與過人的智慧謀略。他巧妙地運用各種戰術,聲東擊西,虛實結合,令太子的軍隊防不勝防,陣腳大亂。
他太子的軍隊雖人數眾多,但實則是一盤散沙,軍心渙散,人心不齊,很多士兵隻是迫於形勢才無奈追隨太子。
於是,他一方麵派人暗中散播太子篡位的不義之舉以及種種惡行,讓太子的軍隊心生疑慮,軍心浮動;另一方麵,對那些搖擺不定的士兵采取招安政策,曉之以理,承諾隻要他們棄暗投明,便既往不咎,給予他們重新做人、報效國家的機會。
在他的恩威並施之下,太子的軍隊逐漸瓦解,戰鬥力銳減,紛紛倒戈相向。
最終,慕容青弦斬殺太子於承極殿前,那日,慕容青弦傲然而立,手中長劍寒光閃爍,劍上的血跡尚未幹涸,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刺目。
太子的殘黨已被肅清,那些曾經追隨太子為非作歹的勢業,此刻皆噤若寒蟬,紛紛伏地求饒,不敢再有反抗,猶如喪家之犬般狼狽不堪。
慕容青弦的目光冷峻而銳利,緩緩掃視著眾人,而後大聲說道:“今日,我便要讓天下人知曉,此賊的累累罪行!”
“其一,我慕容家族在烏木堡之戰中,全體將士浴血奮戰,奮勇抗擊外敵,為守護我大景江山不惜舍生忘死。那是一場慘烈而悲壯的戰鬥,我慕容家的兒郎們,毫無懼色,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然而,這賊子卻心懷叵測,為一己私利誣陷忠良,顛倒黑白,致使我慕容家族蒙冤受屈,眾多英烈含恨九泉!他們的血不能白流,這份冤屈今日必須昭雪!”
“其二,他重用燕國奸細李明儀,李明儀潛伏在我朝,如同一顆毒瘤,肆意攪亂我朝局。他在我大景朝堂之上興風作浪,挑撥離間,製造矛盾,使得我朝上下人心惶惶,政令不通,國家根基遭受重創!此等引狼入室之舉,罪不可恕!”
“其三,他妄圖控製官員,把持朝政,以達到其獨攬大權的野心。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將那些正直敢言、一心為國的臣子打壓排擠,安插自己的心腹爪牙,使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國家治理陷入混亂。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將我大景的江山社稷當作他個人的玩物,肆意踐踏,毫無顧忌!” 慕容青弦的聲音愈發激昂,人們對太子的罪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跟隨慕容青弦撥亂反正的決心。
“其四,他竟敢發動政變,幽禁陛下、公主以及小皇孫,毫無人性地迫害那些有識之士,幾乎讓我大景分崩離析,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其五,他在李明儀的蠱惑與慫恿之下,喪失道義,悍然搶劫趙國商隊,無端挑起兩國之間的紛爭。此等魯莽愚蠢之舉,全然不顧國家的安危與百姓的死活,將大景置於險境。如今趙國大兵壓境,我葉桑城首當其衝,即將遭受戰火的洗禮,這一切皆是因這賊子的貪婪與短視所致!我們被迫卷入這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難道不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嗎?
經慕容青弦安插在太子身邊的眼線作證是李明儀在太子耳邊不斷吹噓搶劫趙國商隊既能獲取大量財富,又能借此削弱趙國在大景的商業勢力,從而鞏固太子的地位。太子被這巨大的利益誘惑,又兼之對自身權力的盲目自信,便輕易地聽從了這一讒言,決定動手搶劫。
行動當晚,太子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將領王猛,率領一支精銳但偽裝成普通山賊的隊伍,埋伏在趙國商隊必經的峽穀。當毫無防備的趙國商隊進入峽穀後,王猛等人迅速出擊,將商隊的貨物洗劫一空,並殘忍地殺害了部分抵抗的護衛,造成了一場血腥的慘案。
在搶劫行動之前,王猛曾秘密與李明儀的親信龍顏喜在京郊的一處廢棄莊子會麵,慕容青弦的人暗中跟蹤並記錄下了這一畫麵。之後,又在王猛的住處搜出了他與龍顏喜往來的信件,這些信件中詳細提及了搶劫計劃以及李明儀承諾給予的好處,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證據。
慕容清玄在承極殿前,將這些證據一一展示給眾人:“諸位請看,這便是李明儀與太子勾結的鐵證!!”眾人看到這些確鑿的證據,皆對太子和李明儀的所作所為感到無比憤怒,也更加堅定了跟隨慕容清玄撥亂反正、抵禦外敵的決心。
“其六,此賊心性殘暴,竟濫殺無辜,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當年在麥邦村,他與那李明儀狼狽為奸,為滿足一己私利,肆意斂財,竟喪心病狂地私造鐵器,全然不顧國法森嚴與百姓安危。他們在水中下藥,讓村民有瘟疫的表象,然後以隔離為借口,擄掠五十名無辜村民為其做地下黑工,逼迫他們在暗無天日的工坊中勞作。當事情即將敗露之時,他們為了掩蓋罪行,毫不留情地將手無寸鐵的村民殘忍殺害,手段之狠毒,行徑之惡劣,簡直畜生不如!他們的雙手沾滿了百姓的鮮血,這等殘害無辜百姓、違法亂紀的惡行,罪不容誅!天理難容!”
“如此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慕容青弦怒吼道,隨即舉起手中長劍,猛地斬下了太子的首級,高高舉起,讓眾人都能看清這罪人的下場。“今日,我慕容青弦便要撥亂反正,還我大景一個清明盛世!”
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臣子和士兵,此刻皆被慕容清玄的大義凜然所感染,被他的英勇無畏所折服,紛紛跪地高唿:“慕容將軍英明!願追隨將軍,保我大景!” 一時間,唿聲震天,響徹雲霄,慕容清玄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成為了眾人心中拯救大景的希望之光,是他們在這黑暗動蕩的時期唯一的精神支柱與依靠。
而在宮殿的一角,一支小分隊正悄悄地護送著景成帝和墨雲公主離開。
景成帝麵色蒼白,眼神複雜地望著遠處慕容青弦的身影。他心中清楚,如今的形勢已完全脫離了他的掌控,自己已無力迴天。慕容青弦手握重兵,且在這場政變中贏得了民心,大勢已去的他,隻能無奈地接受這一點。
他的兒子竟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簡直是罪大惡極!然而,就在這風雨飄搖之際,慕容青弦挺身而出,他的一係列舉動雖然被外界解讀為是為了爭奪權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已經瀕臨崩潰的國家此時此刻確實急需一位能讓人心之所向的精神領袖站出來力挽狂瀾,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眼下,整個國家內憂外患,局勢動蕩不安,如果慕容青弦真有能力讓所有人齊心協力、眾誌成城,一致對外抵禦外敵入侵,那麽或許還能給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度帶來一線生機和希望。
景成帝長歎一聲,這一聲歎息中飽含著無奈、悔恨與悲哀,在小分隊的護送下,緩緩離去,消失在宮殿的陰影之中,隻留下這充滿著血腥與變革氣息的承極殿,見證著大景曆史的轉折,也見證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政變雖已落下帷幕,但大景卻並未迎來真的和平與安寧,局勢依然動蕩不安。景成帝在經曆了這場驚心動魄的變故後,身心遭受重創,心力交瘁,已然無力再掌控這複雜的朝局。在各方勢力的權衡博弈與妥協退讓下,景成帝無奈下詔,立麗妃即花麗嬌雙胞胎兒子之一的諾言為帝,泰和帝,國號慶熙。慕容青弦選為攝政王,暫代年幼的皇帝執掌朝政,穩定大局。
詔書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謀算計與利益交換,是景成帝的無奈妥協之舉,還是慕容青弦在背後精心謀劃的權力布局,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然成為了一個難以解開的曆史謎團,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放過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大景還未來得及從內亂的創傷中恢複元氣,外部的危機便接踵而至,猶如雪上加霜。趙國迅速調兵遣將,發兵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大景殺來,如烏雲壓境般兵臨葉桑城下。刹那間,大景國內人心惶惶,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絕望之中,朝不保夕;朝堂之上更是一片混亂,求和與遷都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此時若選擇求和或遷都,大景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祖宗基業將毀於一旦,百姓將遭受滅頂之災。於是,慕容青弦力排眾議,挺身而出,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我們大景的先輩們從樂景山上追蹤白虎下山,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打拚下這片江山,曆經千辛萬苦,方有今日之繁榮昌盛。如今,外敵入侵,我們怎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輕易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江山社稷?我們絕不能重蹈燕國的覆轍,成為他國的附庸與笑柄。唯有拚死一戰,方能保衛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百姓,扞衛大景的尊嚴!”
眾人紛紛響應,決心與慕容青弦並肩作戰,共禦外敵。
禮部尚書王蘭州,秋蘭的姑父,在這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充分發揮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與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他當機立斷,緊急行動起來,憑借著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與人脈,從戰事緩和的蘭水、梅州等地征調糧草。在他的高效組織與精心安排下,三十萬石糧草如同救命稻草般,星夜兼程運往聖京,為這場生死之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解決了軍隊的後顧之憂。
戰爭初期,形勢對大景極為不利,由於剛經曆了一場殘酷的內亂,大景元氣大傷,戰力疲弱,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在趙國軍隊的猛烈攻擊下,葉桑城失守,大景軍隊節節敗退,防線不斷被突破,趙國大軍很快便直逼盛京城下,將盛京城圍得水泄不通,盛京城危在旦夕。
慕容青弦與上官穎、蘇景、王蘭州等人臨危受命,肩負起了保衛盛京、抵禦外敵的重任。他們日夜堅守在城牆之上,巡查每一處防禦工事,及時修補城牆的破損之處,加強城防設施。同時,他們以身作則,鼓舞士兵的士氣,嚴格督戰的同時,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共度難關。在他們的激勵下,士兵們的鬥誌逐漸被點燃,紛紛表示願與城池共存亡,誓死保衛盛京。
花麗嬌,從未經曆過戰爭殘酷的新晉太後,被眼前的戰爭場麵嚇得花容失色,驚慌失措。她數次主張棄城而逃,認為這樣或許可以保住自己和年幼皇帝的性命,避免遭受戰爭的荼毒。但慕容青弦深知棄城的後果不堪設想,一旦棄城,大景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百姓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因此,他嚴詞拒絕了太後的提議,並耐心地向她解釋堅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安撫她的情緒,讓她明白此刻唯有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敵,才有一線生機。
在這場關乎大景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慕容清玄充分展現出了他的大勇、大智慧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他帶領著大景的軍民,在絕境中頑強抵抗,不屈不撓,與趙國軍隊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軍隊的補給線逐漸拉長,補給困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加之慕容青弦巧妙地運用戰術,不斷地騷擾襲擊趙國的補給部隊,使得趙國軍隊的糧草供應逐漸短缺,士氣也開始低落。而大景軍隊在慕容清玄的鼓舞下,眾誌成城,愈戰愈勇,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終於,在經曆了漫長而艱難的堅守後,趙國軍隊再也無法承受戰爭的壓力,趙王無奈之下,隻得下令退兵。這場關乎大景生死存亡的大戰,最終以大景的堅守勝利而告終。慕容青弦也由此在大景的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的中流砥柱與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將被大景的百姓永遠銘記,傳頌千古。
然而,在這勝利的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犧牲與權謀,多少血與淚的交織,他的秋蘭今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