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朱允熥:方孝孺?你去朱允炆那邊吧
手持玉璽,誰惹砸誰,老朱麻了 作者:大瘋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淮王府,大廳裏。
幾個文官麵色古怪,都低頭不語!
大家本來是聚在一起,研究一下,接下來如何是好。
畢竟唇亡齒寒啊,這死了幾個尚書了,朱允熥這明擺著就是在大換血。
把那些敵對的換下去,把自己人換上來。
所以,工部尚書嚴震、兵部尚書沈溍、兵部主事齊泰、吏部尚書詹徽、太常寺卿黃子澄這些,都著急啊!
保不準,下一個就是對他們動手。
結果還沒咋商量呢,朱允炆就來了一句,他也要造反?
幾人都挺無語的!
別搞啊淮王……
大家是怕死,不是想早點死啊……
“大家發表下意見啊?怎麽搞?”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大家都是文官,造反這兩個字眼實在是生僻。
他們也不知道朱允炆咋想的。
造反是靠幾個文官就能搞定的?
關鍵,這幾個文官還人人自危,現在都怕被朱允熥,想著保全自己就行。
你突然步子跨這麽大要造反,這不扯著蛋了?
“殿下……我認為……造反還是有點太極端了……”黃子澄開口。
齊泰也說:“雖然我和沈尚書是兵部的……但是殿下您也知道,兵權不在兵部,兵部實際上負責戰略和物資這些……沒兵的……”
吏部尚書詹徽也說:“況且……也很難得到大多官員的支持……”
言外之意很明顯,你朱允炆造反?拿什麽造反?
手上一沒武將兵權,二沒有大多官員支持,除了在場的五個人,其他人誰不是對你朱允炆敬而遠之?
加上你朱允炆,六個人造反?
六個人去挖六個坑把自己埋了都費勁……
這五個人,也是沒辦法,不然誰還和朱允炆玩兒啊?
實在沒辦法,他們一早就得罪了朱允熥,沒辦法挽迴了,隻能為敵。
“我們幾個人,其實未必不能成功,而且,我們還可以吸納人才,還可以壯大!”朱允炆倒是自信心爆棚。
詹徽歎氣:“淮王……咱……哎,就咱們幾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任何人加入我們,也不行了……”嚴震也說。
朱允炆卻一笑:“天下大儒,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呢?”
此話一出,在場幾人均是一愣!
方孝孺?聽過,文采過人,才學貫今,號稱一代大儒,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這位的名聲那是真的大,天下文人雅士,無不對其仰慕。
黃子澄眼睛一眯:“若真是能得此人相助,天下文人才子,也是就站咱們這邊了。”
“不錯,大明以儒家文化為主,天下士子均敬大儒方孝孺。所得此人,則天下士子歸心殿下。”兵部主事齊泰也說。
建文三傻,惺惺相惜啊!
朱允炆說:“不管造反能不能成,的此大儒,又得名聲,他又能謀劃,都是極好的!”
“可是殿下,此人在何處?”沈溍問。
“本王聽說,受人舉薦,已經來京城,皇爺爺要見他。不管皇爺爺用不用他,給他什麽官職,此人,我們都要爭取過來……”
朱允炆說完,大家就開始愁,怎麽拉攏此人。
研究這事兒,總比跟著朱允炆直接研究造反,要讓人踏實些。
把這個人拉攏,萬一他本事很大,或許也能讓幾人自保……
……
武英殿。
朱允熥被朱元璋逼著一起看奏折。
“你爹走了後,咱每天是在傷心中忙碌,一刻也不敢懈怠。你小子有本事,有能力,你就是不幫著咱。天天口裏喊造反,真造反了,這些奏折你看的過來?”
朱允熥撇嘴:“小看人不是?我還年輕,腦子也活絡,思維也開拓。這些折子,我不是一看給出方案?”
“嗬,那咱無話可說,你說的土改,咱讓底下人強力實行。阻力很大,動了士大夫鄉紳地主們的利益,一個個的上躥下跳,不得了啊。
這大明才二十多年,他們這些人,二十幾年,就發展到敢對抗皇權了?這就說明了你這個土改的先見之明。
若是現在,咱都不改,以後的皇帝,就動不了他們了。所以啊,當年那位皇帝,說出與士大夫共天下,恐怕非他所願,而是沒有辦法的妥協!”
朱元璋說著,揉了揉額頭,得承認他自己老了。
朱允熥說:
“土改到哪一步了?對百姓好的事,鄉紳地主們還沒完全崛起,百姓會牽製他們!”
“全國丈量土地結束,開始重新分配了。攤丁入畝的稅收法、和土地法,也在推行了!”
朱元璋笑了:“咱啊,也算是在這個位置上,幹了點實事兒!”
朱允熥撇嘴,還不是自己給的法子?
正說呢,就有太監來了:
“陛下,方孝孺來了!”
朱元璋點頭:“讓他進來!”
“方孝孺?”朱允熥抬頭。
“嗯,是個有學問的人,被世人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你看,這個評價多高?”朱元璋說道。
朱允熥不知可否,對於方孝孺的學問,那沒得說。
至於人品……
大概率是讀書讀太多了,有點迂腐。
“讀書人,也未必適合做官啊。做官還是看能力,看手段。讀幾十年書,就懂得如何治理天下?為民請命,造福一方?這不是扯犢子?”
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熥:“三孫對方孝孺,沒好感?”
“完全沒有!”
朱元璋微微點頭。
不多時,三十五歲的方孝孺,走進大殿,以儒家禮儀,對朱元璋行禮:
“草民,方孝孺,拜見大明洪武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起來!”
“謝陛下……”
方孝孺站起來,臉上帶著自信,腰板挺直,不苟言笑,規規矩矩。
“方孝孺,有人舉薦你為官,你說說,你能否為官?”朱元璋問。
“讀書人,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
“打住……”朱允熥皺眉:
“方大儒,說點自己認為的東西,就不要在這裏引經據典說書上的東西了!”
方孝孺點頭:“是,草民以為,為官者,當以江山社稷,百姓黎民為重。而草民,讀書無數,自當以書中知識,定江山社稷,利黎民百姓!”
言外之意,他這種讀書中的超級人才,能定江山,安萬民啊!
朱允熥冷笑:
“讀書無數……那若是這些書還沒有寫出來之前,豈不是無法定江山安萬民?亦或者,若是有超出書本之外的情況,你又當如何?
定江山安萬民,究竟是靠人,還是靠書?若是靠書,那人人可讀,能讀出多少個方孝孺?若是靠人,你除了讀書多,還有什麽?”
方孝孺愣住。
腦子運轉著,卻無言以對。
朱允熥深唿吸一口氣:
“要明白這個問題,你有個好去處!”
“請殿下賜教……”方孝孺行禮。
“去淮王府,跟在朱允炆身邊吧。哦,對了,朱允炆,也是從小讀書,讀了很多書。”
方孝孺不懂得是什麽意思。
離開武英殿後,就去了淮王府。
淮王府,朱允炆他們正聊著拉攏方孝孺,就聽說方孝孺奉命來淮王府……
朱允炆當時就懵了,
正愁怎麽得這個人才呢,就給送來了?
這不對啊?
算了,笑一個吧!
幾個文官麵色古怪,都低頭不語!
大家本來是聚在一起,研究一下,接下來如何是好。
畢竟唇亡齒寒啊,這死了幾個尚書了,朱允熥這明擺著就是在大換血。
把那些敵對的換下去,把自己人換上來。
所以,工部尚書嚴震、兵部尚書沈溍、兵部主事齊泰、吏部尚書詹徽、太常寺卿黃子澄這些,都著急啊!
保不準,下一個就是對他們動手。
結果還沒咋商量呢,朱允炆就來了一句,他也要造反?
幾人都挺無語的!
別搞啊淮王……
大家是怕死,不是想早點死啊……
“大家發表下意見啊?怎麽搞?”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大家都是文官,造反這兩個字眼實在是生僻。
他們也不知道朱允炆咋想的。
造反是靠幾個文官就能搞定的?
關鍵,這幾個文官還人人自危,現在都怕被朱允熥,想著保全自己就行。
你突然步子跨這麽大要造反,這不扯著蛋了?
“殿下……我認為……造反還是有點太極端了……”黃子澄開口。
齊泰也說:“雖然我和沈尚書是兵部的……但是殿下您也知道,兵權不在兵部,兵部實際上負責戰略和物資這些……沒兵的……”
吏部尚書詹徽也說:“況且……也很難得到大多官員的支持……”
言外之意很明顯,你朱允炆造反?拿什麽造反?
手上一沒武將兵權,二沒有大多官員支持,除了在場的五個人,其他人誰不是對你朱允炆敬而遠之?
加上你朱允炆,六個人造反?
六個人去挖六個坑把自己埋了都費勁……
這五個人,也是沒辦法,不然誰還和朱允炆玩兒啊?
實在沒辦法,他們一早就得罪了朱允熥,沒辦法挽迴了,隻能為敵。
“我們幾個人,其實未必不能成功,而且,我們還可以吸納人才,還可以壯大!”朱允炆倒是自信心爆棚。
詹徽歎氣:“淮王……咱……哎,就咱們幾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任何人加入我們,也不行了……”嚴震也說。
朱允炆卻一笑:“天下大儒,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呢?”
此話一出,在場幾人均是一愣!
方孝孺?聽過,文采過人,才學貫今,號稱一代大儒,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這位的名聲那是真的大,天下文人雅士,無不對其仰慕。
黃子澄眼睛一眯:“若真是能得此人相助,天下文人才子,也是就站咱們這邊了。”
“不錯,大明以儒家文化為主,天下士子均敬大儒方孝孺。所得此人,則天下士子歸心殿下。”兵部主事齊泰也說。
建文三傻,惺惺相惜啊!
朱允炆說:“不管造反能不能成,的此大儒,又得名聲,他又能謀劃,都是極好的!”
“可是殿下,此人在何處?”沈溍問。
“本王聽說,受人舉薦,已經來京城,皇爺爺要見他。不管皇爺爺用不用他,給他什麽官職,此人,我們都要爭取過來……”
朱允炆說完,大家就開始愁,怎麽拉攏此人。
研究這事兒,總比跟著朱允炆直接研究造反,要讓人踏實些。
把這個人拉攏,萬一他本事很大,或許也能讓幾人自保……
……
武英殿。
朱允熥被朱元璋逼著一起看奏折。
“你爹走了後,咱每天是在傷心中忙碌,一刻也不敢懈怠。你小子有本事,有能力,你就是不幫著咱。天天口裏喊造反,真造反了,這些奏折你看的過來?”
朱允熥撇嘴:“小看人不是?我還年輕,腦子也活絡,思維也開拓。這些折子,我不是一看給出方案?”
“嗬,那咱無話可說,你說的土改,咱讓底下人強力實行。阻力很大,動了士大夫鄉紳地主們的利益,一個個的上躥下跳,不得了啊。
這大明才二十多年,他們這些人,二十幾年,就發展到敢對抗皇權了?這就說明了你這個土改的先見之明。
若是現在,咱都不改,以後的皇帝,就動不了他們了。所以啊,當年那位皇帝,說出與士大夫共天下,恐怕非他所願,而是沒有辦法的妥協!”
朱元璋說著,揉了揉額頭,得承認他自己老了。
朱允熥說:
“土改到哪一步了?對百姓好的事,鄉紳地主們還沒完全崛起,百姓會牽製他們!”
“全國丈量土地結束,開始重新分配了。攤丁入畝的稅收法、和土地法,也在推行了!”
朱元璋笑了:“咱啊,也算是在這個位置上,幹了點實事兒!”
朱允熥撇嘴,還不是自己給的法子?
正說呢,就有太監來了:
“陛下,方孝孺來了!”
朱元璋點頭:“讓他進來!”
“方孝孺?”朱允熥抬頭。
“嗯,是個有學問的人,被世人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你看,這個評價多高?”朱元璋說道。
朱允熥不知可否,對於方孝孺的學問,那沒得說。
至於人品……
大概率是讀書讀太多了,有點迂腐。
“讀書人,也未必適合做官啊。做官還是看能力,看手段。讀幾十年書,就懂得如何治理天下?為民請命,造福一方?這不是扯犢子?”
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熥:“三孫對方孝孺,沒好感?”
“完全沒有!”
朱元璋微微點頭。
不多時,三十五歲的方孝孺,走進大殿,以儒家禮儀,對朱元璋行禮:
“草民,方孝孺,拜見大明洪武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起來!”
“謝陛下……”
方孝孺站起來,臉上帶著自信,腰板挺直,不苟言笑,規規矩矩。
“方孝孺,有人舉薦你為官,你說說,你能否為官?”朱元璋問。
“讀書人,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
“打住……”朱允熥皺眉:
“方大儒,說點自己認為的東西,就不要在這裏引經據典說書上的東西了!”
方孝孺點頭:“是,草民以為,為官者,當以江山社稷,百姓黎民為重。而草民,讀書無數,自當以書中知識,定江山社稷,利黎民百姓!”
言外之意,他這種讀書中的超級人才,能定江山,安萬民啊!
朱允熥冷笑:
“讀書無數……那若是這些書還沒有寫出來之前,豈不是無法定江山安萬民?亦或者,若是有超出書本之外的情況,你又當如何?
定江山安萬民,究竟是靠人,還是靠書?若是靠書,那人人可讀,能讀出多少個方孝孺?若是靠人,你除了讀書多,還有什麽?”
方孝孺愣住。
腦子運轉著,卻無言以對。
朱允熥深唿吸一口氣:
“要明白這個問題,你有個好去處!”
“請殿下賜教……”方孝孺行禮。
“去淮王府,跟在朱允炆身邊吧。哦,對了,朱允炆,也是從小讀書,讀了很多書。”
方孝孺不懂得是什麽意思。
離開武英殿後,就去了淮王府。
淮王府,朱允炆他們正聊著拉攏方孝孺,就聽說方孝孺奉命來淮王府……
朱允炆當時就懵了,
正愁怎麽得這個人才呢,就給送來了?
這不對啊?
算了,笑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