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國際形勢的變化
諜戰:開局叛逆者,誰有我更拽! 作者:初戀梔子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轉眼間,1940年,這期間又有許多大事發生。
首先是汪偽國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又稱汪偽政權等。
是抗日戰爭期間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建立的政權。
其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則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之一。
1938年12月8日,汪精衛托詞到昆明進行演講,按預先策劃好的叛國降日路線,先飛到“雲南王”龍雲管轄的昆明,再轉飛越南河內。
12月18日,汪精衛夫婦和曾仲鳴﹑周佛海等逃離到越南河內後,發表降敵“豔電”。
1939年4月,由日本特務秘密護送汪等進入上海。
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所謂“國民政府”還都儀式,正式成立傀儡政權,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周佛海、李士群為主要成員。“
汪偽國民政府”一度遙奉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席,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車禍身亡後,渝方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同時在南京\"轉正\"。
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死,陳公博繼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6日,偽“國民政府”宣告解散,以陳公博為首的一批漢奸頭目先後被處決。
同時開展和平建國運動。
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還都儀式”,並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發表《和平建國十大政綱》,成為中國頭號大漢奸。
日本政府則表態:“給予全力協助和支援。”
汪偽政權名義上合並了長三角地區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華北地區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內蒙古一帶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實際上能有效管轄的隻有華東、華南、華中的部分地方。
而且,日本方麵最初反對汪精衛建軍,他隻能接收一些原有的偽軍部隊。
不過,後來日軍戰事吃緊,就開始大力扶持汪偽部隊為其分擔壓力。
汪精衛的偽軍號曰:和平建國軍。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汪偽軍隊已達60餘萬人,編為1個直轄軍、7個方麵軍和其他海軍、空軍、保安隊等,參加過中共一大的陳公博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同時,日本開始實行南進戰略。
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務省發表聲明,宣稱“日本與東南亞諸國及南洋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日本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任何變化,不能置之不理”。
決定南進:到了1940年,日本決定放棄北進,選擇了南進政策。
究其原因,是日本國力軍力、大國關係演變及形勢變化等因素共同促使的:首先,是日、德、蘇三國關係及演變,最終打消了日本進攻蘇聯的想法。
日俄戰爭及九一八事變後,沙俄及後來的蘇聯勢力基本被逐出中國東北,日本很清楚這個北方大國不會善罷甘休。
所以,日本一直視蘇聯為其大陸政策的最大威脅,其在東北長期維持規模龐大的關東軍,就是為了進攻或防範蘇聯。
一戰後,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迅速崛起,蘇聯成為日、德兩國共同的威脅和敵人。
日本自知實力不足,便與德國於1936年11月25日簽訂了《德日防共協定》,以共同對付蘇聯。
可讓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939年8月23日,為了聯手瓜分波蘭,德國瞞著日本與蘇聯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樣一來,德、日共同對付蘇聯的計劃就落空了,日本被德國狠狠耍了一把,也是對北進政策的一個重大打擊。
疏理一下理近代曆史上這三個國家的關係,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因利同而苟且,因利爭而翻臉。
二是日軍對蘇聯的進攻試探遭到慘敗。1939年8月,日本關東軍在內、外蒙古交界的諾門罕地區挑起戰端,試探蘇軍實力,為日後進攻蘇聯做準備。
斯大林對此洞若觀火,迅速派幹將朱可夫為總指揮,緊急調動優勢兵力和裝備,重拳出擊,挑釁的關東軍被打的潰不成軍,損失慘重,被迫求和。
諾門罕的慘敗,讓日軍見識了蘇聯紅軍的強悍,認識到陸軍進攻蘇聯無異於以卵擊石。
三是世界形勢突變,德國1940年橫掃西歐後,列強的亞洲殖民地頓時成為了“孤兒”,成為實力真空地帶,此時南進無異於“撿便宜”。
而且東南亞地區的石油等資源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加豐富。
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怎能放過?此外還有一個因素:當時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擺脫歐美的殖民統治。
日本正好利用這一點,以“幫助亞洲國家脫離英美統治”的名義進軍東南亞(這也是戰後東南亞國家不那麽恨日本的原因所在)。
日本進攻東南亞,嚴格地說是列強之間的殖民地爭奪戰。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促使下,日本迅速做出了南進的戰略選擇。
迅速行動:戰略方向選定後,日本隨即進行戰爭準備,首先做出兩項重大外交決策和行動:一是為了共同對抗美英等國,在1940年9月27日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軍事同盟正式建。
二是為了消除蘇聯對東北的威脅,主動調整對蘇關係,在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令人憤恨的是:這兩個國家在簽訂中立條約時,居然拿中國東北和外蒙古的主權做交易:在與條約同時簽署的宣言中,蘇聯宣布承認滿洲國、日本宣布承認外蒙古。
此條約對日本意義重大,卻對中國抗戰產生了巨大的負麵影響。
正如條約簽訂當天日本外務大臣鬆岡洋右所說:“這一條約對於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將對中國施加極大的壓力,可能由此迫使中國屈膝求和。
同時,日本對抗英美的地位也增強了”。
1941年8月9日,日本大本營明確:無論德蘇戰爭如何演變,取消在1941年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專心致力於南方的方針。
並為此製訂了《帝國陸軍作戰綱要》。其要點有三:一是以駐中國東北和朝國的16個師團警戒蘇聯。
二是按既定方針,繼續對中國作戰。
三是對南方以11月為限,加強對英美開戰的準備。
9月6日,日本禦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實施綱要》,南進政策正式確定,隻等發令槍響了。
首先是汪偽國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又稱汪偽政權等。
是抗日戰爭期間以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中國國民黨黨員為首建立的政權。
其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名,實際上則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之一。
1938年12月8日,汪精衛托詞到昆明進行演講,按預先策劃好的叛國降日路線,先飛到“雲南王”龍雲管轄的昆明,再轉飛越南河內。
12月18日,汪精衛夫婦和曾仲鳴﹑周佛海等逃離到越南河內後,發表降敵“豔電”。
1939年4月,由日本特務秘密護送汪等進入上海。
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所謂“國民政府”還都儀式,正式成立傀儡政權,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周佛海、李士群為主要成員。“
汪偽國民政府”一度遙奉重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席,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車禍身亡後,渝方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同時在南京\"轉正\"。
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病死,陳公博繼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6日,偽“國民政府”宣告解散,以陳公博為首的一批漢奸頭目先後被處決。
同時開展和平建國運動。
1940年3月30日,南京舉行“還都儀式”,並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發表《和平建國十大政綱》,成為中國頭號大漢奸。
日本政府則表態:“給予全力協助和支援。”
汪偽政權名義上合並了長三角地區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華北地區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內蒙古一帶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實際上能有效管轄的隻有華東、華南、華中的部分地方。
而且,日本方麵最初反對汪精衛建軍,他隻能接收一些原有的偽軍部隊。
不過,後來日軍戰事吃緊,就開始大力扶持汪偽部隊為其分擔壓力。
汪精衛的偽軍號曰:和平建國軍。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汪偽軍隊已達60餘萬人,編為1個直轄軍、7個方麵軍和其他海軍、空軍、保安隊等,參加過中共一大的陳公博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同時,日本開始實行南進戰略。
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務省發表聲明,宣稱“日本與東南亞諸國及南洋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日本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任何變化,不能置之不理”。
決定南進:到了1940年,日本決定放棄北進,選擇了南進政策。
究其原因,是日本國力軍力、大國關係演變及形勢變化等因素共同促使的:首先,是日、德、蘇三國關係及演變,最終打消了日本進攻蘇聯的想法。
日俄戰爭及九一八事變後,沙俄及後來的蘇聯勢力基本被逐出中國東北,日本很清楚這個北方大國不會善罷甘休。
所以,日本一直視蘇聯為其大陸政策的最大威脅,其在東北長期維持規模龐大的關東軍,就是為了進攻或防範蘇聯。
一戰後,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迅速崛起,蘇聯成為日、德兩國共同的威脅和敵人。
日本自知實力不足,便與德國於1936年11月25日簽訂了《德日防共協定》,以共同對付蘇聯。
可讓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939年8月23日,為了聯手瓜分波蘭,德國瞞著日本與蘇聯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樣一來,德、日共同對付蘇聯的計劃就落空了,日本被德國狠狠耍了一把,也是對北進政策的一個重大打擊。
疏理一下理近代曆史上這三個國家的關係,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因利同而苟且,因利爭而翻臉。
二是日軍對蘇聯的進攻試探遭到慘敗。1939年8月,日本關東軍在內、外蒙古交界的諾門罕地區挑起戰端,試探蘇軍實力,為日後進攻蘇聯做準備。
斯大林對此洞若觀火,迅速派幹將朱可夫為總指揮,緊急調動優勢兵力和裝備,重拳出擊,挑釁的關東軍被打的潰不成軍,損失慘重,被迫求和。
諾門罕的慘敗,讓日軍見識了蘇聯紅軍的強悍,認識到陸軍進攻蘇聯無異於以卵擊石。
三是世界形勢突變,德國1940年橫掃西歐後,列強的亞洲殖民地頓時成為了“孤兒”,成為實力真空地帶,此時南進無異於“撿便宜”。
而且東南亞地區的石油等資源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加豐富。
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怎能放過?此外還有一個因素:當時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擺脫歐美的殖民統治。
日本正好利用這一點,以“幫助亞洲國家脫離英美統治”的名義進軍東南亞(這也是戰後東南亞國家不那麽恨日本的原因所在)。
日本進攻東南亞,嚴格地說是列強之間的殖民地爭奪戰。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促使下,日本迅速做出了南進的戰略選擇。
迅速行動:戰略方向選定後,日本隨即進行戰爭準備,首先做出兩項重大外交決策和行動:一是為了共同對抗美英等國,在1940年9月27日與德國、意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軍事同盟正式建。
二是為了消除蘇聯對東北的威脅,主動調整對蘇關係,在1941年4月13日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令人憤恨的是:這兩個國家在簽訂中立條約時,居然拿中國東北和外蒙古的主權做交易:在與條約同時簽署的宣言中,蘇聯宣布承認滿洲國、日本宣布承認外蒙古。
此條約對日本意義重大,卻對中國抗戰產生了巨大的負麵影響。
正如條約簽訂當天日本外務大臣鬆岡洋右所說:“這一條約對於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將對中國施加極大的壓力,可能由此迫使中國屈膝求和。
同時,日本對抗英美的地位也增強了”。
1941年8月9日,日本大本營明確:無論德蘇戰爭如何演變,取消在1941年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專心致力於南方的方針。
並為此製訂了《帝國陸軍作戰綱要》。其要點有三:一是以駐中國東北和朝國的16個師團警戒蘇聯。
二是按既定方針,繼續對中國作戰。
三是對南方以11月為限,加強對英美開戰的準備。
9月6日,日本禦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實施綱要》,南進政策正式確定,隻等發令槍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