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科舉之殤:陰陽兩界的科舉洞察與反思》:
《科舉之殤》
陰陽科舉皆存弊,學子艱辛夢未真。
地府權奸遮望眼,人間貴胄亂科倫。
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
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
詮釋:
“陰陽科舉皆存弊,學子艱辛夢未真”: 這兩句指出無論是在陰間還是陽間的科舉,都存在著種種弊端。眾多學子曆經艱辛努力,卻難以實現自己通過科舉獲取功名的夢想。
“地府權奸遮望眼,人間貴胄亂科倫”: 描繪了在陰間有奸臣弄權,遮蔽了公平的視線;在人間則是貴族豪門擾亂了科舉的正常秩序和規則。
“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 即使學子們有著才華橫溢、錦繡般的文章,也隻能徒留遺憾。他們在追求科舉成功的道路上心路迷茫,飽受折磨和怨恨。
“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 最後兩句是一種期望和唿籲,不要說公平無處可尋,應當對科舉製度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以期待迎來一個全新的、公平合理的新局麵。
整首詩圍繞陰陽兩界科舉的不公和弊端,表達了對學子命運的同情,以及對科舉製度改革的迫切期望。
一、《科舉之殤:陰陽兩界的科舉洞察與反思》
於去惡的陰間科舉之旅
於去惡,一介書生,心懷壯誌,渴望通過科舉金榜題名,一展抱負。然而,在這人間的科舉之路,他屢屢受挫,心中憤懣難平。
一日,於去惡在恍惚中竟踏入了陰間。初入陰間,他心中惶恐,但很快發現,陰間竟也有科舉。他心想,或許在這陰陽兩界的另一方,能尋得公平公正的機會。
陰間的科舉考場,陰森詭異,卻也熱鬧非凡。考生們來自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皆帶著滿心的期望。於去惡在這陌生的環境中,努力適應著。
考試開始,於去惡奮筆疾書,將自己的才學盡情展露。然而,隨著考試的進行,他漸漸發現,陰間的科舉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公正。
這裏有權貴的暗中操作,有考官的貪婪腐敗。那些不學無術之徒,憑借著家世背景和賄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好名次。而真正有才華的考生,卻被埋沒在角落。
於去惡心中憤怒不已,他決定挺身而出,揭露這陰間科舉的黑暗。他四處奔走,收集證據,想要為那些被冤枉的考生討迴公道。
在這個過程中,於去惡結識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商議對策,共同對抗這股黑暗的勢力。然而,他們的行動引起了權貴們的警覺,危險也隨之而來。
權貴們派出爪牙,對於去惡等人進行威脅和打壓。但於去惡並未退縮,他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在曆經種種艱難險阻後,於去惡終於成功地將陰間科舉的黑幕揭露於眾。一時間,陰間震動,輿論嘩然。
然而,這場鬥爭的勝利並未讓於去惡感到滿足。他深知,陰陽兩界的科舉弊端如出一轍,都是對人才的摧殘和對公平的踐踏。
迴到人間的於去惡,心中更加堅定了批判科舉製度的決心。他要用自己的經曆,喚醒世人對科舉製度的反思。
王子安的科舉心路
王子安,一位對科舉充滿執著的書生。每一次科舉放榜前夕,他都滿懷期待,卻又備受煎熬。
這一次,科舉結束後,王子安在家中焦急地等待著結果。他日夜難眠,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自己中舉後的榮耀場景。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子安的心情愈發焦躁。他開始出現幻覺,仿佛聽到有人來報喜,看到自己身著官服,威風凜凜。
然而,每次當他興衝衝地跑出去迎接,卻發現隻是一場空。這種希望與失望的反複折磨,讓王子安的精神幾近崩潰。
他的家人看著他如此癲狂的狀態,心中既心疼又無奈。
終於,有一天,王子安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等待的煎熬,他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
在醉意中,王子安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一片黑暗,沒有出路。他開始反思自己這麽多年來為了科舉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
就在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時,真正的報喜官來了。可此時的王子安,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喜悅和激動。
中舉後的王子安,本以為從此可以平步青雲,卻發現官場的複雜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看到了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看到了權力背後的黑暗交易。曾經對科舉充滿向往的他,如今卻感到無比的迷茫和失落。
王子安開始思考,科舉到底給文人帶來了什麽?是真正的才華施展,還是無盡的精神折磨?
他意識到,科舉製度雖然為文人提供了晉升的途徑,但其中的種種弊端卻讓無數像他一樣的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王子安決定,要用自己的經曆,去唿籲對科舉製度的改革,讓更多的文人能夠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追求自己的夢想。
科舉製度的陰陽審視
於去惡和王子安的故事在世間流傳開來,引發了人們對科舉製度的深刻反思。
有人認為,科舉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選拔了人才,提供了階層流動的機會。但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和危害。
從陰陽兩界的視角來看,科舉製度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束縛了無數文人的靈魂。
在人間,科舉成為了權貴們操縱的工具,貧寒子弟難以憑借真才實學出人頭地。而在陰間,雖然看似超脫於人世的權力紛爭,但同樣存在著不公和黑暗。
這種不公,不僅體現在考試的過程中,更體現在科舉製度對文人思想的禁錮。為了迎合科舉的標準,文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死記硬背那些刻板的教條。
《周易》哲學中強調的“天地人之道”,講究的是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然而,科舉製度卻違背了這一原則,將文人逼入了一個狹窄的胡同,失去了與天地自然相通的靈性。
文化傳承的本意是傳遞智慧和真理,但科舉製度卻將文化變成了一種功利的工具,使得真正的文化精髓被忽視和遺忘。
麵對這樣的現實,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站了出來,他們唿籲對科舉製度進行徹底的改革。
他們主張,選拔人才應當注重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場考試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同時,應當倡導開放的教育理念,讓文人們能夠自由地探索和創新。
這場關於科舉製度的討論,如同一股強大的浪潮,衝擊著舊有的觀念和製度。雖然改革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但人們對公平、正義和真理的追求從未停止。
在陰陽兩界的科舉故事的啟示下,人們堅信,總有一天,會建立起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符合天地人之道的人才選拔製度,讓真正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二、《聊齋誌異》中《於去惡》和《王子安》的文言原文、白話文經典故事:
《於去惡》
原文:
北平陶聖俞,名下士。順治間,赴鄉試,寓居郊郭。偶出戶,見一人負笈?裝,似卜居未就者。略詰之,遂釋負於道,相與傾語,言論有名士風。陶大說之,請與同居。客喜,攜囊入,遂同棲止。客自言:“順天人,姓於,字去惡。”以陶差長,兄之。
於性不喜遊矚,常獨坐一室,而案頭無書卷。陶不與談,則默臥而已。陶疑之,搜其囊篋,則筆研之外,更無長物。怪而問之,笑曰:“吾輩讀書,豈臨渴始掘井耶?”一日,就陶借書去,閉戶抄甚疾,終日五十餘紙,亦不見其折迭成卷。竊窺之,則每一稿脫,則燒灰吞之。愈益怪焉。詰其故,曰:“我以此代讀耳。”便誦所抄書,傾刻數篇,一字無訛。陶悅,欲傳其術,於以為不可。陶疑其吝,詞涉誚讓,於曰:“兄誠不諒我之深矣。欲言則恐為兄訝,不言則終無一悟。奈何?”陶固強之,乃曰:“我非人,乃鬼耳。今冥中以科目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詔考簾官,十五日士子入闈,月盡榜放矣。”陶問:“考簾官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無論鳥吏鱉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內簾用,不通者不得與焉。蓋陰之有諸神,猶陽之有守令也。得誌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再司簿書十數年,即文學士,胸中尚有字耶!陽世所以陋劣幸進,而英雄失誌者,惟少此一考耳。”陶深然之,由是益加敬畏。
一日,自外來,有憂色,歎曰:“仆生而無聞,見鬼殊巧。前此, auditory善文,用為闈中擬作。今至期,府中諸公,索文甚急。我搜索枯腸,不能成就,不知何以應命。”陶問:“何不一讀闈中文字,即應試可矣?”於曰:“是亦不可。冥司論篇,惟視心術,不在詞華。且喜攻苦之士,心專脈定,亦可一望而知,若命作諛詞,心先不淨,目所睹者,皆非其正,故往往被黜。”陶為慰藉,且以其言為妄。於曰:“君勿言,我且出,君自驗之。”去不一會,遽返,曰:“險哉!幾不得與君再見。頃至闈中,見文宗公事旁午,所取試卷,堆積於階下,不知幾萬萬紙,人手一篇,略觀大概,都非佳構。忽文宗舉目見我,叱曰:‘汝鬼頭鬼腦,不行潛伏,此來何為?’我答曰:‘因奉主命,來此索應製之文。’文宗發怒曰:‘此等文字,自有本司衡鑒,汝何得越俎代庖!’叱令速退。我迴視諸卷,皆蒙塵不能識一字。我大懼,始悚然自退。乃知冥中重真才,文場乃容不得假名士也。”陶深歎其言,遂相與朝夕。
十四日,於出門,及暮不歸。陶疑之,至夜分,始悄然來,問:“何往?”於曰:“我為主司所召去。主司衡文,我參與其事,故去留皆得預知。”陶問:“中否何如?”曰:“不幸名落孫山矣。”陶曰:“才如君而名猶不第,豈主司之有意失之耶?”於曰:“是亦有故。此類皆有運數:凡應得科名,即為主司所厭,雖有文才,亦必不薦;或有佳文,為主司所賞,即其人運蹇,亦必不取。此命之不得自主者也。”陶問:“君將奈何?”曰:“將從此遁去。然尚有一事未了,當與君別。”明日,匆匆欲行,陶挽之,曰:“君與我舊交,忍別我去耶?”於曰:“君勿留我,有事君自能知。”言已,去。
陶不解其故,悵悵而已。數日,忽聞報於者中第,陶大喜,馳往賀。於方涕淚交下,見陶來,止之曰:“勿賀,徒自苦耳。此非我誌也。”陶曰:“科名固足榮,何反雲苦?”於曰:“我以真才入場,而以鬼名獲薦,此名何可居!且我之被黜,有命存焉;今以意外之福,遽令貴顯,造物之心,必不若是。”陶又強勸之,於曰:“兄意良厚,然我意已決。我去矣,勿複念我。”遂去不顧。
白話文故事:
北平的陶聖俞,是個有名的文人。順治年間,他去參加鄉試,住在城郊外。偶然出門,看見一個人背著書箱,正為找住處而沒著落。稍微詢問了一下,那人便把行李放在路邊,和陶聖俞盡情交談,言談舉止有知名人士的風度。陶聖俞非常高興,請他一起居住。客人很高興,帶著行李進屋,於是一同住下。客人自稱:“我是順天人,姓於,字去惡。”因為陶聖俞年齡稍大些,就稱他為兄。
於去惡不喜歡四處遊玩觀望,常常獨自坐在屋裏,但案頭沒有書卷。陶聖俞不跟他交談,他就默默躺著。陶聖俞感到奇怪,搜查他的行李,除了筆硯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感到很奇怪就問他,他笑著說:“我們讀書,難道臨到渴了才去挖井嗎?”一天,他向陶聖俞借了書,關上門抄得很快,一整天抄了五十多張紙,也不見他折疊成卷。偷偷看他,每抄完一篇稿子,就燒成灰吞下去。更加覺得奇怪。問他原因,他說:“我用這個代替讀書。”接著背誦所抄的書,頃刻之間好幾篇,一字不錯。陶聖俞很高興,想要傳授他這個方法,於去惡認為不行。陶聖俞懷疑他吝嗇,言語中帶有譏諷責備,於去惡說:“兄長實在不了解我太深了。想要說又怕兄長驚訝,不說則始終不能讓你明白。怎麽辦?”陶聖俞堅決讓他說,他才說:“我不是人,是鬼。如今陰間通過科舉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詔考核簾官,十五日士子進考場,月底放榜。”陶聖俞問:“考核簾官是為什麽?”他說:“這是上帝慎重的意思,不論大小官員,都要考核。有文采的安排在內簾,不通文墨的不能參與。因為陰間有諸神,就像陽間有郡守縣令一樣。那些得誌的官員,眼睛不看經典書籍,不過是年輕時拿著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打開了,就扔掉;再管理文書十幾年,就算是文學之士,胸中還有字嗎!陽世之所以讓低劣的人僥幸晉升,而英雄失意,隻是少了這一考核罷了。”陶聖俞深表讚同,從此更加敬畏他。
一天,於去惡從外麵迴來,麵帶憂愁,歎息說:“我生來沒有名聲,見到鬼卻很巧。此前,聽說某位簾官善於寫文章,就用他的文章作為考場中的擬作。現在到了期限,府中的諸位大人,催要文章很急。我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不知怎麽交差。”陶聖俞問:“為什麽不讀考場中的文章,然後去應試就行了?”於去惡說:“這也不行。陰間評論文章,隻看心思,不在詞藻華麗。而且喜歡刻苦攻讀的人,心思專注,脈象穩定,一看就能知道,如果讓寫阿諛奉承的文章,心思先不幹淨,眼睛看到的,都不是正確的,所以往往被罷黜。”陶聖俞安慰他,並且認為他的話荒誕。於去惡說:“你別說話,我出去一下,你自己驗證。”走了不一會兒,急忙迴來,說:“危險啊!差點不能和你再見麵。剛剛到考場,看見主考官公事繁忙,所收取的試卷,堆積在台階下,不知有幾萬張紙,每人一篇,大致看一下,都不是好文章。忽然主考官抬頭看見我,嗬斥說:‘你鬼頭鬼腦,不悄悄隱藏,來這裏幹什麽?’我迴答說:‘因為奉主人的命令,來這裏索要應試的文章。’主考官發怒說:‘這種文章,自然有本司評判,你怎麽能越權代替!’嗬斥讓我趕快退下。我迴頭看那些試卷,都蒙上灰塵不能認出一個字。我非常害怕,才驚恐地退迴來。才知道陰間重視真才實學,考場容不得假名士。”陶聖俞深深感歎他的話,於是和他朝夕相處。
十四日,於去惡出門,到晚上還沒迴來。陶聖俞懷疑,到半夜,他才悄悄迴來,問:“去哪兒了?”於去惡說:“我被主考官召去了。主考官評判文章,我參與其事,所以錄取或淘汰都能預先知道。”陶聖俞問:“考中了沒有?”於去惡說:“不幸名落孫山了。”陶聖俞說:“像你這樣有才華的人還不能考中,難道是主考官有意遺漏嗎?”於去惡說:“這也是有原因的。這類事都有命運:凡是應該得科名的,即使被主考官厭惡,即使有文采,也一定不推薦;或者有好文章,被主考官讚賞,就是這個人運氣不好,也一定不錄取。這是命運不能自主的。”陶聖俞問:“你打算怎麽辦?”於去惡說:“將從此隱遁離去。但還有一件事沒完成,要和你告別。”第二天,匆匆要走,陶聖俞挽留他,說:“你和我是舊交,忍心離我而去嗎?”於去惡說:“你別留我,有事你自然會知道。”說完,就走了。
陶聖俞不明白他的意思,隻是惆悵而已。幾天後,忽然聽到報於去惡考中的消息,陶聖俞非常高興,騎馬前去祝賀。於去惡正涕淚交加,看見陶聖俞來,製止他說:“別祝賀,隻是自找苦吃罷了。這不是我的誌向。”陶聖俞說:“科舉功名固然值得榮耀,為什麽反而說苦?”於去惡說:“我以真才實學參加考試,卻以鬼的名義獲得推薦,這個名聲怎麽能接受!而且我被罷黜,是命中注定;現在因為意外的福氣,突然讓我顯貴,造物主的心意,一定不是這樣。”陶聖俞又極力勸他,於去惡說:“兄長心意很好,但我心意已決。我走了,別再掛念我。”於是不顧而去。
《王子安》
原文:
王子安,東昌名士,困於場屋。入闈後,期望甚切。近放榜時,痛飲大醉,歸臥內室。忽有人白:“報馬來。”王踉蹌起曰:“賞錢十千!”家人因其醉,誑而安之曰:“但請睡,已賞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進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場畢矣。”王大喜,起而唿曰:“賞錢十千!”家人又誑之如前。又移時,一人急入曰“汝殿試翰林,長班在此。”果見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潔。王唿賜酒食,家人又紿之,暗笑其醉而已。
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鄉裏,大唿長班,凡數十唿,無應者。家人笑曰:“暫臥候,尋他去。”又久之,長班果複來。王捶床頓足,大罵:“鈍奴焉往!”長班怒曰:“措大無賴!向與爾戲耳,而真罵耶?”王怒,驟起撲之,落其帽。王亦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長班可惡,我故懲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媼,晝為汝炊,夜為汝溫足耳。何處長班,伺汝窮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夢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猶記長班帽落。尋至門後,得一纓帽如盞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為鬼揶揄,吾今為狐奚落矣。”
白話文故事:
王子安是東昌的知名文士,但在科舉考試中一直不得誌。進入考場後,他期望非常迫切。臨近放榜的時候,他痛飲大醉,迴到內室躺下。忽然有人報告:“報馬來了。”王子安踉蹌著起身說:“賞錢十千!”家人因為他喝醉了,騙他安撫他說:“隻管睡吧,已經賞過了。”王子安於是睡下。
不久又有人進來說:“你中進士了!”王子安自己說:“還沒去京城,怎麽能考中呢?”那人說:“你忘了嗎?三場考試都結束了。”王子安大喜,起身唿喊:“賞錢十千!”家人又像之前那樣騙他。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人急忙進來道:“你殿試被選為翰林,長班在這裏。”果然看到兩個人在床下參拜,衣帽整潔。王子安唿喊賜給酒食,家人又欺騙他,暗自笑他醉了。
過了很久,王子安自己想著不能不出去在鄉裏炫耀,大聲唿喊長班,唿喊了幾十次,沒有人迴應。家人笑著說:“暫且躺著等候,他去找別人了。”又過了很久,長班果然又來了。王子安捶著床頓足大罵:“蠢奴才到哪裏去了!”長班生氣地說:“窮書生無賴!先前和你開玩笑,你卻真的罵起來?”王子安發怒,猛地起身撲過去,打掉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
妻子進來,扶他說:“怎麽醉成這樣!”王子安說:“長班可惡,我故意懲罰他,哪裏是醉了?”妻子笑著說:“家裏隻有一個老婦人,白天給你做飯,晚上給你暖腳罷了。哪裏有長班,伺候你這窮骨頭?”子女都笑了。王子安的醉意也稍微緩解,忽然像從夢中醒來,才知道之前的都是虛妄。但仍然記得長班的帽子掉落。尋找來到門後,找到一頂纓帽像茶杯一樣大,大家都很疑惑。他自己笑著說:“從前有人被鬼嘲笑,我如今被狐狸奚落了。”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科舉之殤》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與科舉之弊: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是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科舉製度本應是選拔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機製,但陰陽失衡導致了其弊端叢生。陽代表光明、公正、積極,然而在科舉中,權貴操縱、腐敗橫行,陽的力量被扭曲,公正公平缺失。陰代表黑暗、隱晦、消極,如地府中的權奸遮目、人間的貴胄亂倫,這些陰暗麵破壞了科舉應有的平衡。
變化發展與科舉改革: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永恆的。科舉製度在曆史的長河中曾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僵化和弊端日益凸顯。正如“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所表達,我們不能因循守舊,而應順應時勢,推動科舉製度的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實現從舊到新的轉變。
天人合一與人才選拔:
周易倡導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科舉製度若要符合這一理念,就應遵循人才成長的自然規律,不應過度束縛和扭曲學子的天性和才能。然而,詩中“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反映出科舉的模式化和功利化背離了天人合一,導致學子們的才華被壓抑,心靈受折磨。
因果循環與科舉之殤:
根據周易的觀點,因果循環,有因必有果。科舉之殤的“因”是製度的缺陷和腐敗,“果”則是學子的艱辛和夢想的破碎。隻有從根本上解決“因”,才能消除這一“殤”,實現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中正之道與科舉公正:
周易中的中正之道要求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在科舉中,應秉持中正原則,確保選拔過程公正無私,讓真正有才華、有品德的學子能夠脫穎而出。而詩中所描述的陰陽科舉的弊端,正是偏離了中正之道,需要通過反思和改革迴歸正軌。
綜上所述,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這首《科舉之殤》深刻反映了科舉製度與自然、社會規律的背離,唿籲通過改革恢複平衡與公正,實現人才選拔的良性發展。
四、用不同詞牌名對《科舉之殤:陰陽兩界的科舉洞察與反思》進行解析:
《滿江紅·科舉之殤》
地府陰曹,科場暗、奸邪縱惡。權貴舞,公平淪喪,俊才埋沒。錦繡文章空泣淚,迷茫心路常驚魄。歎人間、科舉誤儒生,冤情落。
寒窗苦,年華錯。名利誘,靈魂縛。盼革新除弊,盼光明爍。正義終將驅黑暗,清風定可除汙濁。待從頭、重建選賢途,開新幕。
《清平樂·科舉之殤》
陰陽科考,弊事知多少。權貴弄權公道杳,學子心傷淚繞。
文章錦繡成空,前程迷霧重重。期盼革新除舊,公平再現春風。
《虞美人·科舉之殤》
陰陽科場皆蒙垢,誌士空懷綬。權奸當道夢難酬,錦繡才華埋沒滿心憂。
公平不見光陰誤,歲月匆匆去。盼來新政掃陰霾,學子歡顏笑對榜花開。
《卜算子·科舉之殤》
權貴亂科場,地府公平鎖。學子艱辛誌未酬,淚灑求知左。
錦繡賦成空,心路迷茫裹。待到春風化雨時,正義重開鎖。
詮釋:
《滿江紅·科舉之殤》
上闋描繪了陰間科舉考場的黑暗,奸邪之人肆意橫行,權貴操縱使得公平不複存在,優秀的人才被埋沒。那些有著出色才華的學子隻能暗自落淚,在迷茫的道路上驚恐不安。感歎人間的科舉製度耽誤了眾多儒生,造成了無數冤屈。
下闋指出學子們多年寒窗苦讀卻浪費了青春,被名利所誘惑,靈魂也被束縛。盼望能夠進行改革去除弊端,期待光明的到來。堅信正義最終會戰勝黑暗,清廉的風氣一定能夠清除汙濁。期望能夠重新建立起賢能的選拔途徑,開啟全新的局麵。
《清平樂·科舉之殤》
上闋說明無論是陰間還是陽間的科舉都存在諸多問題,權貴操縱導致公平喪失,讓學子們深感無奈和悲傷。
下闋感慨學子們的優秀文章得不到認可,前途充滿迷茫。期盼能夠進行改革,消除舊製的弊端,讓公平的春風再次吹拂。
《虞美人·科舉之殤》
上闋指出陰陽兩界的科舉都充滿汙垢,有誌向的人難以實現抱負獲得官爵。才華橫溢的學子被埋沒,內心充滿憂愁。
下闋感慨學子們的努力付諸東流,在前途的迷霧中徘徊。盼望能夠有新的政策來掃除陰霾,讓學子們在科舉中迎來公平公正、歡顏綻放的時刻。
《卜算子·科舉之殤》
上闋寫權貴擾亂科舉考場,使得公平被封鎖。學子們曆經艱辛卻無法實現理想,隻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傷心徘徊。
下闋說學子們的優秀文章得不到重視,內心充滿迷茫。期待有新的政策來打破這種不公,恢複正義。
待續
《科舉之殤》
陰陽科舉皆存弊,學子艱辛夢未真。
地府權奸遮望眼,人間貴胄亂科倫。
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
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
詮釋:
“陰陽科舉皆存弊,學子艱辛夢未真”: 這兩句指出無論是在陰間還是陽間的科舉,都存在著種種弊端。眾多學子曆經艱辛努力,卻難以實現自己通過科舉獲取功名的夢想。
“地府權奸遮望眼,人間貴胄亂科倫”: 描繪了在陰間有奸臣弄權,遮蔽了公平的視線;在人間則是貴族豪門擾亂了科舉的正常秩序和規則。
“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 即使學子們有著才華橫溢、錦繡般的文章,也隻能徒留遺憾。他們在追求科舉成功的道路上心路迷茫,飽受折磨和怨恨。
“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 最後兩句是一種期望和唿籲,不要說公平無處可尋,應當對科舉製度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以期待迎來一個全新的、公平合理的新局麵。
整首詩圍繞陰陽兩界科舉的不公和弊端,表達了對學子命運的同情,以及對科舉製度改革的迫切期望。
一、《科舉之殤:陰陽兩界的科舉洞察與反思》
於去惡的陰間科舉之旅
於去惡,一介書生,心懷壯誌,渴望通過科舉金榜題名,一展抱負。然而,在這人間的科舉之路,他屢屢受挫,心中憤懣難平。
一日,於去惡在恍惚中竟踏入了陰間。初入陰間,他心中惶恐,但很快發現,陰間竟也有科舉。他心想,或許在這陰陽兩界的另一方,能尋得公平公正的機會。
陰間的科舉考場,陰森詭異,卻也熱鬧非凡。考生們來自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皆帶著滿心的期望。於去惡在這陌生的環境中,努力適應著。
考試開始,於去惡奮筆疾書,將自己的才學盡情展露。然而,隨著考試的進行,他漸漸發現,陰間的科舉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公正。
這裏有權貴的暗中操作,有考官的貪婪腐敗。那些不學無術之徒,憑借著家世背景和賄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好名次。而真正有才華的考生,卻被埋沒在角落。
於去惡心中憤怒不已,他決定挺身而出,揭露這陰間科舉的黑暗。他四處奔走,收集證據,想要為那些被冤枉的考生討迴公道。
在這個過程中,於去惡結識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商議對策,共同對抗這股黑暗的勢力。然而,他們的行動引起了權貴們的警覺,危險也隨之而來。
權貴們派出爪牙,對於去惡等人進行威脅和打壓。但於去惡並未退縮,他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在曆經種種艱難險阻後,於去惡終於成功地將陰間科舉的黑幕揭露於眾。一時間,陰間震動,輿論嘩然。
然而,這場鬥爭的勝利並未讓於去惡感到滿足。他深知,陰陽兩界的科舉弊端如出一轍,都是對人才的摧殘和對公平的踐踏。
迴到人間的於去惡,心中更加堅定了批判科舉製度的決心。他要用自己的經曆,喚醒世人對科舉製度的反思。
王子安的科舉心路
王子安,一位對科舉充滿執著的書生。每一次科舉放榜前夕,他都滿懷期待,卻又備受煎熬。
這一次,科舉結束後,王子安在家中焦急地等待著結果。他日夜難眠,腦海中不斷浮現出自己中舉後的榮耀場景。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子安的心情愈發焦躁。他開始出現幻覺,仿佛聽到有人來報喜,看到自己身著官服,威風凜凜。
然而,每次當他興衝衝地跑出去迎接,卻發現隻是一場空。這種希望與失望的反複折磨,讓王子安的精神幾近崩潰。
他的家人看著他如此癲狂的狀態,心中既心疼又無奈。
終於,有一天,王子安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等待的煎熬,他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
在醉意中,王子安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一片黑暗,沒有出路。他開始反思自己這麽多年來為了科舉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
就在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時,真正的報喜官來了。可此時的王子安,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喜悅和激動。
中舉後的王子安,本以為從此可以平步青雲,卻發現官場的複雜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看到了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看到了權力背後的黑暗交易。曾經對科舉充滿向往的他,如今卻感到無比的迷茫和失落。
王子安開始思考,科舉到底給文人帶來了什麽?是真正的才華施展,還是無盡的精神折磨?
他意識到,科舉製度雖然為文人提供了晉升的途徑,但其中的種種弊端卻讓無數像他一樣的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王子安決定,要用自己的經曆,去唿籲對科舉製度的改革,讓更多的文人能夠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追求自己的夢想。
科舉製度的陰陽審視
於去惡和王子安的故事在世間流傳開來,引發了人們對科舉製度的深刻反思。
有人認為,科舉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選拔了人才,提供了階層流動的機會。但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和危害。
從陰陽兩界的視角來看,科舉製度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束縛了無數文人的靈魂。
在人間,科舉成為了權貴們操縱的工具,貧寒子弟難以憑借真才實學出人頭地。而在陰間,雖然看似超脫於人世的權力紛爭,但同樣存在著不公和黑暗。
這種不公,不僅體現在考試的過程中,更體現在科舉製度對文人思想的禁錮。為了迎合科舉的標準,文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死記硬背那些刻板的教條。
《周易》哲學中強調的“天地人之道”,講究的是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然而,科舉製度卻違背了這一原則,將文人逼入了一個狹窄的胡同,失去了與天地自然相通的靈性。
文化傳承的本意是傳遞智慧和真理,但科舉製度卻將文化變成了一種功利的工具,使得真正的文化精髓被忽視和遺忘。
麵對這樣的現實,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站了出來,他們唿籲對科舉製度進行徹底的改革。
他們主張,選拔人才應當注重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場考試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同時,應當倡導開放的教育理念,讓文人們能夠自由地探索和創新。
這場關於科舉製度的討論,如同一股強大的浪潮,衝擊著舊有的觀念和製度。雖然改革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但人們對公平、正義和真理的追求從未停止。
在陰陽兩界的科舉故事的啟示下,人們堅信,總有一天,會建立起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符合天地人之道的人才選拔製度,讓真正的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二、《聊齋誌異》中《於去惡》和《王子安》的文言原文、白話文經典故事:
《於去惡》
原文:
北平陶聖俞,名下士。順治間,赴鄉試,寓居郊郭。偶出戶,見一人負笈?裝,似卜居未就者。略詰之,遂釋負於道,相與傾語,言論有名士風。陶大說之,請與同居。客喜,攜囊入,遂同棲止。客自言:“順天人,姓於,字去惡。”以陶差長,兄之。
於性不喜遊矚,常獨坐一室,而案頭無書卷。陶不與談,則默臥而已。陶疑之,搜其囊篋,則筆研之外,更無長物。怪而問之,笑曰:“吾輩讀書,豈臨渴始掘井耶?”一日,就陶借書去,閉戶抄甚疾,終日五十餘紙,亦不見其折迭成卷。竊窺之,則每一稿脫,則燒灰吞之。愈益怪焉。詰其故,曰:“我以此代讀耳。”便誦所抄書,傾刻數篇,一字無訛。陶悅,欲傳其術,於以為不可。陶疑其吝,詞涉誚讓,於曰:“兄誠不諒我之深矣。欲言則恐為兄訝,不言則終無一悟。奈何?”陶固強之,乃曰:“我非人,乃鬼耳。今冥中以科目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詔考簾官,十五日士子入闈,月盡榜放矣。”陶問:“考簾官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無論鳥吏鱉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內簾用,不通者不得與焉。蓋陰之有諸神,猶陽之有守令也。得誌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再司簿書十數年,即文學士,胸中尚有字耶!陽世所以陋劣幸進,而英雄失誌者,惟少此一考耳。”陶深然之,由是益加敬畏。
一日,自外來,有憂色,歎曰:“仆生而無聞,見鬼殊巧。前此, auditory善文,用為闈中擬作。今至期,府中諸公,索文甚急。我搜索枯腸,不能成就,不知何以應命。”陶問:“何不一讀闈中文字,即應試可矣?”於曰:“是亦不可。冥司論篇,惟視心術,不在詞華。且喜攻苦之士,心專脈定,亦可一望而知,若命作諛詞,心先不淨,目所睹者,皆非其正,故往往被黜。”陶為慰藉,且以其言為妄。於曰:“君勿言,我且出,君自驗之。”去不一會,遽返,曰:“險哉!幾不得與君再見。頃至闈中,見文宗公事旁午,所取試卷,堆積於階下,不知幾萬萬紙,人手一篇,略觀大概,都非佳構。忽文宗舉目見我,叱曰:‘汝鬼頭鬼腦,不行潛伏,此來何為?’我答曰:‘因奉主命,來此索應製之文。’文宗發怒曰:‘此等文字,自有本司衡鑒,汝何得越俎代庖!’叱令速退。我迴視諸卷,皆蒙塵不能識一字。我大懼,始悚然自退。乃知冥中重真才,文場乃容不得假名士也。”陶深歎其言,遂相與朝夕。
十四日,於出門,及暮不歸。陶疑之,至夜分,始悄然來,問:“何往?”於曰:“我為主司所召去。主司衡文,我參與其事,故去留皆得預知。”陶問:“中否何如?”曰:“不幸名落孫山矣。”陶曰:“才如君而名猶不第,豈主司之有意失之耶?”於曰:“是亦有故。此類皆有運數:凡應得科名,即為主司所厭,雖有文才,亦必不薦;或有佳文,為主司所賞,即其人運蹇,亦必不取。此命之不得自主者也。”陶問:“君將奈何?”曰:“將從此遁去。然尚有一事未了,當與君別。”明日,匆匆欲行,陶挽之,曰:“君與我舊交,忍別我去耶?”於曰:“君勿留我,有事君自能知。”言已,去。
陶不解其故,悵悵而已。數日,忽聞報於者中第,陶大喜,馳往賀。於方涕淚交下,見陶來,止之曰:“勿賀,徒自苦耳。此非我誌也。”陶曰:“科名固足榮,何反雲苦?”於曰:“我以真才入場,而以鬼名獲薦,此名何可居!且我之被黜,有命存焉;今以意外之福,遽令貴顯,造物之心,必不若是。”陶又強勸之,於曰:“兄意良厚,然我意已決。我去矣,勿複念我。”遂去不顧。
白話文故事:
北平的陶聖俞,是個有名的文人。順治年間,他去參加鄉試,住在城郊外。偶然出門,看見一個人背著書箱,正為找住處而沒著落。稍微詢問了一下,那人便把行李放在路邊,和陶聖俞盡情交談,言談舉止有知名人士的風度。陶聖俞非常高興,請他一起居住。客人很高興,帶著行李進屋,於是一同住下。客人自稱:“我是順天人,姓於,字去惡。”因為陶聖俞年齡稍大些,就稱他為兄。
於去惡不喜歡四處遊玩觀望,常常獨自坐在屋裏,但案頭沒有書卷。陶聖俞不跟他交談,他就默默躺著。陶聖俞感到奇怪,搜查他的行李,除了筆硯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感到很奇怪就問他,他笑著說:“我們讀書,難道臨到渴了才去挖井嗎?”一天,他向陶聖俞借了書,關上門抄得很快,一整天抄了五十多張紙,也不見他折疊成卷。偷偷看他,每抄完一篇稿子,就燒成灰吞下去。更加覺得奇怪。問他原因,他說:“我用這個代替讀書。”接著背誦所抄的書,頃刻之間好幾篇,一字不錯。陶聖俞很高興,想要傳授他這個方法,於去惡認為不行。陶聖俞懷疑他吝嗇,言語中帶有譏諷責備,於去惡說:“兄長實在不了解我太深了。想要說又怕兄長驚訝,不說則始終不能讓你明白。怎麽辦?”陶聖俞堅決讓他說,他才說:“我不是人,是鬼。如今陰間通過科舉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詔考核簾官,十五日士子進考場,月底放榜。”陶聖俞問:“考核簾官是為什麽?”他說:“這是上帝慎重的意思,不論大小官員,都要考核。有文采的安排在內簾,不通文墨的不能參與。因為陰間有諸神,就像陽間有郡守縣令一樣。那些得誌的官員,眼睛不看經典書籍,不過是年輕時拿著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打開了,就扔掉;再管理文書十幾年,就算是文學之士,胸中還有字嗎!陽世之所以讓低劣的人僥幸晉升,而英雄失意,隻是少了這一考核罷了。”陶聖俞深表讚同,從此更加敬畏他。
一天,於去惡從外麵迴來,麵帶憂愁,歎息說:“我生來沒有名聲,見到鬼卻很巧。此前,聽說某位簾官善於寫文章,就用他的文章作為考場中的擬作。現在到了期限,府中的諸位大人,催要文章很急。我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不知怎麽交差。”陶聖俞問:“為什麽不讀考場中的文章,然後去應試就行了?”於去惡說:“這也不行。陰間評論文章,隻看心思,不在詞藻華麗。而且喜歡刻苦攻讀的人,心思專注,脈象穩定,一看就能知道,如果讓寫阿諛奉承的文章,心思先不幹淨,眼睛看到的,都不是正確的,所以往往被罷黜。”陶聖俞安慰他,並且認為他的話荒誕。於去惡說:“你別說話,我出去一下,你自己驗證。”走了不一會兒,急忙迴來,說:“危險啊!差點不能和你再見麵。剛剛到考場,看見主考官公事繁忙,所收取的試卷,堆積在台階下,不知有幾萬張紙,每人一篇,大致看一下,都不是好文章。忽然主考官抬頭看見我,嗬斥說:‘你鬼頭鬼腦,不悄悄隱藏,來這裏幹什麽?’我迴答說:‘因為奉主人的命令,來這裏索要應試的文章。’主考官發怒說:‘這種文章,自然有本司評判,你怎麽能越權代替!’嗬斥讓我趕快退下。我迴頭看那些試卷,都蒙上灰塵不能認出一個字。我非常害怕,才驚恐地退迴來。才知道陰間重視真才實學,考場容不得假名士。”陶聖俞深深感歎他的話,於是和他朝夕相處。
十四日,於去惡出門,到晚上還沒迴來。陶聖俞懷疑,到半夜,他才悄悄迴來,問:“去哪兒了?”於去惡說:“我被主考官召去了。主考官評判文章,我參與其事,所以錄取或淘汰都能預先知道。”陶聖俞問:“考中了沒有?”於去惡說:“不幸名落孫山了。”陶聖俞說:“像你這樣有才華的人還不能考中,難道是主考官有意遺漏嗎?”於去惡說:“這也是有原因的。這類事都有命運:凡是應該得科名的,即使被主考官厭惡,即使有文采,也一定不推薦;或者有好文章,被主考官讚賞,就是這個人運氣不好,也一定不錄取。這是命運不能自主的。”陶聖俞問:“你打算怎麽辦?”於去惡說:“將從此隱遁離去。但還有一件事沒完成,要和你告別。”第二天,匆匆要走,陶聖俞挽留他,說:“你和我是舊交,忍心離我而去嗎?”於去惡說:“你別留我,有事你自然會知道。”說完,就走了。
陶聖俞不明白他的意思,隻是惆悵而已。幾天後,忽然聽到報於去惡考中的消息,陶聖俞非常高興,騎馬前去祝賀。於去惡正涕淚交加,看見陶聖俞來,製止他說:“別祝賀,隻是自找苦吃罷了。這不是我的誌向。”陶聖俞說:“科舉功名固然值得榮耀,為什麽反而說苦?”於去惡說:“我以真才實學參加考試,卻以鬼的名義獲得推薦,這個名聲怎麽能接受!而且我被罷黜,是命中注定;現在因為意外的福氣,突然讓我顯貴,造物主的心意,一定不是這樣。”陶聖俞又極力勸他,於去惡說:“兄長心意很好,但我心意已決。我走了,別再掛念我。”於是不顧而去。
《王子安》
原文:
王子安,東昌名士,困於場屋。入闈後,期望甚切。近放榜時,痛飲大醉,歸臥內室。忽有人白:“報馬來。”王踉蹌起曰:“賞錢十千!”家人因其醉,誑而安之曰:“但請睡,已賞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進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場畢矣。”王大喜,起而唿曰:“賞錢十千!”家人又誑之如前。又移時,一人急入曰“汝殿試翰林,長班在此。”果見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潔。王唿賜酒食,家人又紿之,暗笑其醉而已。
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鄉裏,大唿長班,凡數十唿,無應者。家人笑曰:“暫臥候,尋他去。”又久之,長班果複來。王捶床頓足,大罵:“鈍奴焉往!”長班怒曰:“措大無賴!向與爾戲耳,而真罵耶?”王怒,驟起撲之,落其帽。王亦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長班可惡,我故懲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媼,晝為汝炊,夜為汝溫足耳。何處長班,伺汝窮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夢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猶記長班帽落。尋至門後,得一纓帽如盞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為鬼揶揄,吾今為狐奚落矣。”
白話文故事:
王子安是東昌的知名文士,但在科舉考試中一直不得誌。進入考場後,他期望非常迫切。臨近放榜的時候,他痛飲大醉,迴到內室躺下。忽然有人報告:“報馬來了。”王子安踉蹌著起身說:“賞錢十千!”家人因為他喝醉了,騙他安撫他說:“隻管睡吧,已經賞過了。”王子安於是睡下。
不久又有人進來說:“你中進士了!”王子安自己說:“還沒去京城,怎麽能考中呢?”那人說:“你忘了嗎?三場考試都結束了。”王子安大喜,起身唿喊:“賞錢十千!”家人又像之前那樣騙他。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人急忙進來道:“你殿試被選為翰林,長班在這裏。”果然看到兩個人在床下參拜,衣帽整潔。王子安唿喊賜給酒食,家人又欺騙他,暗自笑他醉了。
過了很久,王子安自己想著不能不出去在鄉裏炫耀,大聲唿喊長班,唿喊了幾十次,沒有人迴應。家人笑著說:“暫且躺著等候,他去找別人了。”又過了很久,長班果然又來了。王子安捶著床頓足大罵:“蠢奴才到哪裏去了!”長班生氣地說:“窮書生無賴!先前和你開玩笑,你卻真的罵起來?”王子安發怒,猛地起身撲過去,打掉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
妻子進來,扶他說:“怎麽醉成這樣!”王子安說:“長班可惡,我故意懲罰他,哪裏是醉了?”妻子笑著說:“家裏隻有一個老婦人,白天給你做飯,晚上給你暖腳罷了。哪裏有長班,伺候你這窮骨頭?”子女都笑了。王子安的醉意也稍微緩解,忽然像從夢中醒來,才知道之前的都是虛妄。但仍然記得長班的帽子掉落。尋找來到門後,找到一頂纓帽像茶杯一樣大,大家都很疑惑。他自己笑著說:“從前有人被鬼嘲笑,我如今被狐狸奚落了。”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對這首七律詩詞《科舉之殤》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與科舉之弊: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是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科舉製度本應是選拔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的機製,但陰陽失衡導致了其弊端叢生。陽代表光明、公正、積極,然而在科舉中,權貴操縱、腐敗橫行,陽的力量被扭曲,公正公平缺失。陰代表黑暗、隱晦、消極,如地府中的權奸遮目、人間的貴胄亂倫,這些陰暗麵破壞了科舉應有的平衡。
變化發展與科舉改革:
周易強調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永恆的。科舉製度在曆史的長河中曾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僵化和弊端日益凸顯。正如“莫道公平無處覓,反思改革待新春”所表達,我們不能因循守舊,而應順應時勢,推動科舉製度的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實現從舊到新的轉變。
天人合一與人才選拔:
周易倡導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科舉製度若要符合這一理念,就應遵循人才成長的自然規律,不應過度束縛和扭曲學子的天性和才能。然而,詩中“文章錦繡空遺恨,心路迷茫飽受嗔”反映出科舉的模式化和功利化背離了天人合一,導致學子們的才華被壓抑,心靈受折磨。
因果循環與科舉之殤:
根據周易的觀點,因果循環,有因必有果。科舉之殤的“因”是製度的缺陷和腐敗,“果”則是學子的艱辛和夢想的破碎。隻有從根本上解決“因”,才能消除這一“殤”,實現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中正之道與科舉公正:
周易中的中正之道要求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在科舉中,應秉持中正原則,確保選拔過程公正無私,讓真正有才華、有品德的學子能夠脫穎而出。而詩中所描述的陰陽科舉的弊端,正是偏離了中正之道,需要通過反思和改革迴歸正軌。
綜上所述,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這首《科舉之殤》深刻反映了科舉製度與自然、社會規律的背離,唿籲通過改革恢複平衡與公正,實現人才選拔的良性發展。
四、用不同詞牌名對《科舉之殤:陰陽兩界的科舉洞察與反思》進行解析:
《滿江紅·科舉之殤》
地府陰曹,科場暗、奸邪縱惡。權貴舞,公平淪喪,俊才埋沒。錦繡文章空泣淚,迷茫心路常驚魄。歎人間、科舉誤儒生,冤情落。
寒窗苦,年華錯。名利誘,靈魂縛。盼革新除弊,盼光明爍。正義終將驅黑暗,清風定可除汙濁。待從頭、重建選賢途,開新幕。
《清平樂·科舉之殤》
陰陽科考,弊事知多少。權貴弄權公道杳,學子心傷淚繞。
文章錦繡成空,前程迷霧重重。期盼革新除舊,公平再現春風。
《虞美人·科舉之殤》
陰陽科場皆蒙垢,誌士空懷綬。權奸當道夢難酬,錦繡才華埋沒滿心憂。
公平不見光陰誤,歲月匆匆去。盼來新政掃陰霾,學子歡顏笑對榜花開。
《卜算子·科舉之殤》
權貴亂科場,地府公平鎖。學子艱辛誌未酬,淚灑求知左。
錦繡賦成空,心路迷茫裹。待到春風化雨時,正義重開鎖。
詮釋:
《滿江紅·科舉之殤》
上闋描繪了陰間科舉考場的黑暗,奸邪之人肆意橫行,權貴操縱使得公平不複存在,優秀的人才被埋沒。那些有著出色才華的學子隻能暗自落淚,在迷茫的道路上驚恐不安。感歎人間的科舉製度耽誤了眾多儒生,造成了無數冤屈。
下闋指出學子們多年寒窗苦讀卻浪費了青春,被名利所誘惑,靈魂也被束縛。盼望能夠進行改革去除弊端,期待光明的到來。堅信正義最終會戰勝黑暗,清廉的風氣一定能夠清除汙濁。期望能夠重新建立起賢能的選拔途徑,開啟全新的局麵。
《清平樂·科舉之殤》
上闋說明無論是陰間還是陽間的科舉都存在諸多問題,權貴操縱導致公平喪失,讓學子們深感無奈和悲傷。
下闋感慨學子們的優秀文章得不到認可,前途充滿迷茫。期盼能夠進行改革,消除舊製的弊端,讓公平的春風再次吹拂。
《虞美人·科舉之殤》
上闋指出陰陽兩界的科舉都充滿汙垢,有誌向的人難以實現抱負獲得官爵。才華橫溢的學子被埋沒,內心充滿憂愁。
下闋感慨學子們的努力付諸東流,在前途的迷霧中徘徊。盼望能夠有新的政策來掃除陰霾,讓學子們在科舉中迎來公平公正、歡顏綻放的時刻。
《卜算子·科舉之殤》
上闋寫權貴擾亂科舉考場,使得公平被封鎖。學子們曆經艱辛卻無法實現理想,隻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傷心徘徊。
下闋說學子們的優秀文章得不到重視,內心充滿迷茫。期待有新的政策來打破這種不公,恢複正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