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劉邦的看法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 作者:月下追愛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和朱棣齊齊鬆了口氣,他們本就對身後名有著魔幫的執著,執政之時就是要讓天下人看看他比原本那個廢物強太多,所以才拚命的將一切往自己認為最完美的方向去做。
原本他們還擔心不管自己怎麽做都逃不過這身後罵名。
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沒看到天幕的歌詞已經向世人證明他們並沒有錯,更證明了他們在世的功績。
這個時候就算立刻死去,他們也沒有任何遺憾。
【跨駿馬執銳披堅】
【盛世之願】
【吐穀渾扣邊那就殺得他可汗逃亡】
【複起兵攻伐高昌國王投降】
【滅高句麗將它國土納入大唐國疆】
李世民再次大喜,他沒想到自己未來的功績竟然如此之高,打的吐穀渾可汗逃亡,滅了那高昌國不說,就連打的楊廣三次打敗損兵百萬的高句麗也被未來的自己給滅了。
哈哈哈……
高興到極點的二鳳陛下,差點就雙手叉腰昂首大笑,好在他還記得身邊還有自己的皇後在,可不能壞了自己在她心裏的形象。
與此同時,李治跟自己的武後相互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彼此的疑惑。
太宗滅了高句麗?
什麽時候的事,他怎麽不知道?
還有太宗滅了高句麗,那他滅的又是誰?
“這定是那後人填詞填錯了,陛下就不要與後人計較了。”武後反應過來莞爾一笑。
李治也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他怎麽可能會為了這一句歌詞就跟後人計較,再說他就是想計較也拿天幕裏的後人沒辦法好不。
不過這個作詞的後人有些不學無術了,難道連滅高句麗是誰的功勞都能搞錯不成?
李治心裏那叫一個鬱悶,哪怕是父子,可自己功勞就這樣莫名其妙歸了自己老子,他還沒辦法讓填詞的人改正過來,恐怕換誰都會鬱悶。
【凜凜神威若烈日普照四方】
【親率軍五次北征保大明國內安康】
【征安南雄獅到處無人可擋】
這句不用想是唱那明太宗朱棣的。
李世民看到了那“親率軍五次北征保大明國內安康”以及“征安南雄獅到處無人可擋”就清楚知道這兩句跟自己沒關係。
不過他倒是很羨慕這個朱棣,當了皇帝還能親自率軍北征,還是連續五次,這要是換做自己還不被魏征這個田舍翁給噴死。
一想到魏征這個老噴子,李世民就感到一陣頭大。
【疏通漕運助生產使國庫有錢糧】
【四夷朝貢仰慕我神州氣象】
【有才能又何必非要皇帝身為嫡長】
【鮮血鑄就的皇位也能輝煌】
【盛世中問四方誰不懼我國威浩蕩】
【豐功偉績也不負此生為皇】
就這樣又一首歌結束了,唱的李世民跟朱棣都有些飄飄欲仙起來。
這後人還是有眼光的啊!
李世民跟朱棣都滿意的笑了起來。
尤其那句“有才能又何必非要皇帝身為嫡長”簡直唱到了他們的心坎裏,讓他們恨不得立刻對天下人喊話。
看看都來看看,那所謂的嫡長子還不如我呢,要不是他們先一步出身成了嫡長子,就憑自己的本事哪有他們染指皇位的份?
“這兩個人還真是蠻厲害的,看這填詞對這兩人的讚美,倒不是硬拍馬屁,這是實打實的功績!”
劉邦心中感慨,他沒想到這兩個同樣是造反上位的太宗,竟然能有這樣的功績,這讓他有些羨慕李世民跟朱棣的老子,他們是走了什麽樣的運才能生出這樣有能力的兒子?
再想想劉盈那懦弱的樣子,劉邦就感覺牙疼。
他的太宗……不太行啊!
先不論劉邦如何牙疼,聽完這首歌的劉鴻忍不住想要看一看評論區,看看網友們對這兩位的評價,看看這兩位太宗的人氣值到底誰比誰更高。
於是他操縱鼠標往下翻。
天幕外的古人都盯著劉鴻的操作,看著他那網頁還能下滑也頗感意外,不過很快他們就被下麵那一行行的字給吸引了。
(玄武門是政變典範,幹淨利落,不涉及任何無關人員,老板擔當不甩鍋,除了目標沒有株連。瞧人家唐太宗幹這個都能做成標準答案……)
(他隻是死了兩個兄弟而已,唐朝迎來了一位天可汗,曆史有了一個貞觀之治。)
(還有十幾個子侄。)
李世民:“……”
長孫皇後拍了拍他的手,有著溫和一笑示意自己沒事,這件事做了就是做了,他不後悔。
不過他對這個天可汗很有興趣,聽名字就知道肯定是那些未來臣服自己的草原人給自己上的尊號,就像隋文帝的聖人可汗一樣。
天可汗!
楊堅再一次看到這個稱唿,心中那是生出無限感慨。
不過很快他就沒工夫感慨了,因為他看到了後麵的那句評論,那句差點戳穿他肺腑的評論。
(南北朝時期皇室間互相殺,殺得人頭滾滾,堪稱大逃殺。隋朝楊廣有沒有殺爹都是個迷。說李世民開頭,恐怕不對吧。)
楊……楊廣?
殺爹?
楊堅的眼睛瞪大,嘴唇不停的顫抖,這條評論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暴擊。
與此同時。
在楊堅時空的楊廣感到眼前一黑,他太清楚這條評論給他帶來的傷害了,簡直比朝代歌上那句楊廣輸李唐還要嚴重不知多少倍。
這一刻他簡直恨透了天幕,還有天幕了那個賊小子。
你沒事看你母的那東西啊。
這下好了,他真的是死定了。
不止是楊廣,圍繞他身邊的那些有利益綁定的人都是心中一突大感不妙。
(太宗這廟號簡直有毒。)
(草,你不提還好,你一提,好像確實!)
(就是,正常人誰能當太宗?)
(漢太宗有話說。)
(他是撿漏的,真正的撿漏王。)
劉恆:“……”
好吧自己確實是撿漏的。
想了想自己的皇位是怎麽來的劉恆,也就認可了這個說法。
他後麵的劉家皇帝也沒法反駁,因為他們這位太宗文皇帝確實是撿漏撿來的皇位。
不過這起碼比唐太宗和明太宗好一些吧?
劉邦跟呂後以及他那一朝的大臣都被這一條評論弄的懵逼了。
什麽叫撿漏?
劉盈怎麽可能撿漏?
又有誰能讓他撿漏?
還有他撿漏誰的漏?
不明白,不清楚,無法理解。
這讓劉邦這一朝的人都急得不得了,盼望能夠立刻了解事情的真相。
於是他們盯著天幕上的情況就更加賣力,生怕看漏了一個字,讓自己在未來走錯了路站錯了隊。
這可是關係著他們家族的興亡,可不能馬虎。
(幾乎所有的太宗,都得位不正,都迫切的想做出一番事業,證明自己。其中以李世民與朱棣為最,他們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才是這個位置上最合適的人。)
嬴政懵了,在他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們也懵了。
他們看到了什麽?
幾乎所有的太宗都得位不正?
這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正常即位的太宗反而是太宗裏的異類。
這也太……
他們都不知該如何評價,隻能默認那句太宗有毒的話。
趙匡胤很想叫來自己的好兒子問一問,你這位太宗是正常即位的嗎?
(宋太宗去哪了狗頭保命)
(太菜了,被太宗群踢出去了邪笑)
(因車速過快被交警射中屁股,目前乘驢車往汴京家中狂奔養傷)
(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絕命毒師,高粱河車神——宋太宗參上)
趙匡胤之前的皇帝們:???
趙匡胤自己:???
趙光義之後遼金元朝代的皇帝們都在捧腹大笑中。
明清時空的皇帝們也有不少被逗樂了。
雖然有些話他們看不懂,比如那什麽“車速過快被交警射中屁股,目前乘驢車往汴京家中狂奔養傷”之類的,以及那什麽“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絕命毒師”這種俏皮話。
可結合趙光義做的那些事,他們都能看出這是在陰陽這位宋太宗啊。
尤其是那句“高粱河車神”不就是在陰陽他趙光義高粱河大敗,一戰送光宋朝的開國精銳,還騎著驢車一路狂奔迴去的光輝事跡嗎?
“這些後人還真是什麽都敢說!”
朱元璋樂嗬嗬的說道,看到這對趙光義的評價,他確實是被逗樂了,也讓他原本因為朱棣的事倒是的怒意消散了不少。
明太祖樂了,宋太祖卻一點都樂不起來。
雖然他趙匡胤不知道後來這個宋太宗幹了什麽事,可被後世之人這樣陰陽,可見他幹的事簡直沒法看,哪怕史書上也沒留下什麽好名聲。
這樣一想他的拳頭就忍不住硬了。
他決定等天幕結束,要拿那小子練練手。
同樣在另一個時空,趙光義的臉都黑了,黑的簡直不能在黑。
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這種莫名其妙的稱號他完全不明白意思,可後麵那“絕命毒師,高粱河車神”他哪裏看不出來這是後人在陰陽自己。
後人是在陰陽自己毒殺的人有點多?
還有那高粱河……
一迴憶起那一幕,趙光義心裏都在滴血。
還有那一箭。
該死的大宋的史書是絕不敢記載這件醜事,而後人竟然知道,那就是說遼國他們記載了。
一想到自己的中箭的事情流傳後世,被後人這般陰陽嘲笑,趙光義就對遼國那幫蠻夷恨的牙癢癢。
(朱棣的曆史地位差李世民一大截子,似乎不夠資格相提並論吧?曆代也從來沒人把這二人放在一起比較,因為成就相差甚遠,倒是可以比較李世民和朱元璋,這二人同為創業之主,朱棣和李隆基曆史定位還有些相似,因為都處於盛世階段。)
(朱棣隻有武功能跟李世民比比全能的話隻有他爹朱元璋才行)
(這話不錯,朱老四文治不怎麽樣,他本來就不愛學文,就喜歡打打殺殺,倒是他兒子朱高熾是偏向文官的,不然也不會被上了“仁宗”的廟號)
(就是因為朱高熾偏向文官,所以他才會有“仁宗”的廟號,就像宋仁宗一樣,要是跟文官作對,你看看雍正死後乾隆怎麽給他爹上的廟號就知道了。)狗頭保命
此刻正在一邊批閱奏折一邊看天幕的雍正皇帝,恰巧看到了這一段,然後他的臉就肉眼可見的黑了下來。
乾隆?
給他爹雍正上廟號?
那豈不是說這個乾隆就是……
不知不覺他感覺自己的拳頭有點硬了。
同一時間的乾隆朝,乾小四忽然感覺背脊發涼,他左右看了看除了伺候的宮女太監,還有陪他一起看天幕的大臣,根本沒有什麽事。
應該是自己想多了。
朱高熾是明仁宗,他偏向文官?
永樂朝的朱棣目光幽深的看著這個汗流浹背的胖兒子,語氣絲毫不帶感情:“那群文官這麽愛戴你,莫不是你帶他們又迴到了宋朝的士大夫共治天下?”
“爹你是了解兒子的,兒子怎麽可能會做這樣的蠢事?”
朱高熾連忙為自己辯解,身邊的朱高煦則是見到了機會,立刻拱火:“爹大哥還真有可能這樣做,不然為什麽他的廟號會是仁宗?那些文官可不要臉著呢,對他們有利的皇帝死後都會給一個美名,對他們不利的皇帝死後就是不給惡名也不會太讚揚這個皇帝的功績。”
“二弟你不要在這瞎拱火。這大明是我朱家的天下,我怎麽可能會學那趙宋?”
“哼你不學那趙宋,你會得到“仁宗”這個廟號?”
顯然朱高煦咬死朱高熾廟號這件事,這讓朱高熾倍感頭疼,他正要迴嘴就被朱棣那不容置疑的聲音打斷。
先看天幕,看完再說別的。
兩人頓時不再爭辯。
不過他們依舊能感受到老爺子的不爽,也清楚老爺子的不爽是什麽原因引起的。
可他們沒辦法在這件事上為老爺子鳴不平。
畢竟文治這方麵老爺子的水平確實差了唐太宗一些。
不過把老爺子跟李隆基放在一個位子比較就過分了,他李隆基晚年幹的那叫人事?
這時候前朝的皇帝們也都得到了一些信息。
朱棣是老四。
朱棣隻會打仗,治國方麵不怎麽樣。
一個馬上皇帝。
沒有他爹朱元璋那麽全能。
還有朱棣的兒子比較文弱,所以受文官集團的喜愛。
因此他的兒子是仁宗。
老子武力彪悍,兒子以文風治國。
這一點倒是蠻好的,休養生息這是國家需要的。
要是他兒子也這麽猛,那麽明朝是否承受的住連綿不休的征戰就不一定了。
那些政治能力極高的皇帝一下子就看出來朱棣父子在位時候的情況,也一致認同朱棣的後繼之君以文治國的國策。
其中劉邦最有感觸。
五次征伐漠北聽起來確實很厲害,可征伐後麵的事就不是那麽簡單的。
那要耗費多少錢糧,耗費多少人力,民夫更是放棄了耕種的時間去了那漠北苦寒之地……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劉邦一個字。
錢糧。
朱元璋打下來天下劉邦雖然不知道是否有休養生息,可朱棣是造反上位,他跟原來的朝堂軍隊肯定要血戰很多次,這裏就要死很多人,然後朱棣贏了,可人口的恢複豈能說一句朱棣贏了就可以恢複的?
這個時間裏朱棣是否有休養生息劉邦不曉得,但就算他休養生息了,五次出兵征伐草原,那耗損的國力恐怕不是那短時間的休養能夠恢複的。
甚至入不敷出都有可能。
這個時候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要還跟朱棣一樣,那明朝就離亡國不遠了。
原本他們還擔心不管自己怎麽做都逃不過這身後罵名。
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沒看到天幕的歌詞已經向世人證明他們並沒有錯,更證明了他們在世的功績。
這個時候就算立刻死去,他們也沒有任何遺憾。
【跨駿馬執銳披堅】
【盛世之願】
【吐穀渾扣邊那就殺得他可汗逃亡】
【複起兵攻伐高昌國王投降】
【滅高句麗將它國土納入大唐國疆】
李世民再次大喜,他沒想到自己未來的功績竟然如此之高,打的吐穀渾可汗逃亡,滅了那高昌國不說,就連打的楊廣三次打敗損兵百萬的高句麗也被未來的自己給滅了。
哈哈哈……
高興到極點的二鳳陛下,差點就雙手叉腰昂首大笑,好在他還記得身邊還有自己的皇後在,可不能壞了自己在她心裏的形象。
與此同時,李治跟自己的武後相互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彼此的疑惑。
太宗滅了高句麗?
什麽時候的事,他怎麽不知道?
還有太宗滅了高句麗,那他滅的又是誰?
“這定是那後人填詞填錯了,陛下就不要與後人計較了。”武後反應過來莞爾一笑。
李治也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他怎麽可能會為了這一句歌詞就跟後人計較,再說他就是想計較也拿天幕裏的後人沒辦法好不。
不過這個作詞的後人有些不學無術了,難道連滅高句麗是誰的功勞都能搞錯不成?
李治心裏那叫一個鬱悶,哪怕是父子,可自己功勞就這樣莫名其妙歸了自己老子,他還沒辦法讓填詞的人改正過來,恐怕換誰都會鬱悶。
【凜凜神威若烈日普照四方】
【親率軍五次北征保大明國內安康】
【征安南雄獅到處無人可擋】
這句不用想是唱那明太宗朱棣的。
李世民看到了那“親率軍五次北征保大明國內安康”以及“征安南雄獅到處無人可擋”就清楚知道這兩句跟自己沒關係。
不過他倒是很羨慕這個朱棣,當了皇帝還能親自率軍北征,還是連續五次,這要是換做自己還不被魏征這個田舍翁給噴死。
一想到魏征這個老噴子,李世民就感到一陣頭大。
【疏通漕運助生產使國庫有錢糧】
【四夷朝貢仰慕我神州氣象】
【有才能又何必非要皇帝身為嫡長】
【鮮血鑄就的皇位也能輝煌】
【盛世中問四方誰不懼我國威浩蕩】
【豐功偉績也不負此生為皇】
就這樣又一首歌結束了,唱的李世民跟朱棣都有些飄飄欲仙起來。
這後人還是有眼光的啊!
李世民跟朱棣都滿意的笑了起來。
尤其那句“有才能又何必非要皇帝身為嫡長”簡直唱到了他們的心坎裏,讓他們恨不得立刻對天下人喊話。
看看都來看看,那所謂的嫡長子還不如我呢,要不是他們先一步出身成了嫡長子,就憑自己的本事哪有他們染指皇位的份?
“這兩個人還真是蠻厲害的,看這填詞對這兩人的讚美,倒不是硬拍馬屁,這是實打實的功績!”
劉邦心中感慨,他沒想到這兩個同樣是造反上位的太宗,竟然能有這樣的功績,這讓他有些羨慕李世民跟朱棣的老子,他們是走了什麽樣的運才能生出這樣有能力的兒子?
再想想劉盈那懦弱的樣子,劉邦就感覺牙疼。
他的太宗……不太行啊!
先不論劉邦如何牙疼,聽完這首歌的劉鴻忍不住想要看一看評論區,看看網友們對這兩位的評價,看看這兩位太宗的人氣值到底誰比誰更高。
於是他操縱鼠標往下翻。
天幕外的古人都盯著劉鴻的操作,看著他那網頁還能下滑也頗感意外,不過很快他們就被下麵那一行行的字給吸引了。
(玄武門是政變典範,幹淨利落,不涉及任何無關人員,老板擔當不甩鍋,除了目標沒有株連。瞧人家唐太宗幹這個都能做成標準答案……)
(他隻是死了兩個兄弟而已,唐朝迎來了一位天可汗,曆史有了一個貞觀之治。)
(還有十幾個子侄。)
李世民:“……”
長孫皇後拍了拍他的手,有著溫和一笑示意自己沒事,這件事做了就是做了,他不後悔。
不過他對這個天可汗很有興趣,聽名字就知道肯定是那些未來臣服自己的草原人給自己上的尊號,就像隋文帝的聖人可汗一樣。
天可汗!
楊堅再一次看到這個稱唿,心中那是生出無限感慨。
不過很快他就沒工夫感慨了,因為他看到了後麵的那句評論,那句差點戳穿他肺腑的評論。
(南北朝時期皇室間互相殺,殺得人頭滾滾,堪稱大逃殺。隋朝楊廣有沒有殺爹都是個迷。說李世民開頭,恐怕不對吧。)
楊……楊廣?
殺爹?
楊堅的眼睛瞪大,嘴唇不停的顫抖,這條評論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暴擊。
與此同時。
在楊堅時空的楊廣感到眼前一黑,他太清楚這條評論給他帶來的傷害了,簡直比朝代歌上那句楊廣輸李唐還要嚴重不知多少倍。
這一刻他簡直恨透了天幕,還有天幕了那個賊小子。
你沒事看你母的那東西啊。
這下好了,他真的是死定了。
不止是楊廣,圍繞他身邊的那些有利益綁定的人都是心中一突大感不妙。
(太宗這廟號簡直有毒。)
(草,你不提還好,你一提,好像確實!)
(就是,正常人誰能當太宗?)
(漢太宗有話說。)
(他是撿漏的,真正的撿漏王。)
劉恆:“……”
好吧自己確實是撿漏的。
想了想自己的皇位是怎麽來的劉恆,也就認可了這個說法。
他後麵的劉家皇帝也沒法反駁,因為他們這位太宗文皇帝確實是撿漏撿來的皇位。
不過這起碼比唐太宗和明太宗好一些吧?
劉邦跟呂後以及他那一朝的大臣都被這一條評論弄的懵逼了。
什麽叫撿漏?
劉盈怎麽可能撿漏?
又有誰能讓他撿漏?
還有他撿漏誰的漏?
不明白,不清楚,無法理解。
這讓劉邦這一朝的人都急得不得了,盼望能夠立刻了解事情的真相。
於是他們盯著天幕上的情況就更加賣力,生怕看漏了一個字,讓自己在未來走錯了路站錯了隊。
這可是關係著他們家族的興亡,可不能馬虎。
(幾乎所有的太宗,都得位不正,都迫切的想做出一番事業,證明自己。其中以李世民與朱棣為最,他們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才是這個位置上最合適的人。)
嬴政懵了,在他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們也懵了。
他們看到了什麽?
幾乎所有的太宗都得位不正?
這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正常即位的太宗反而是太宗裏的異類。
這也太……
他們都不知該如何評價,隻能默認那句太宗有毒的話。
趙匡胤很想叫來自己的好兒子問一問,你這位太宗是正常即位的嗎?
(宋太宗去哪了狗頭保命)
(太菜了,被太宗群踢出去了邪笑)
(因車速過快被交警射中屁股,目前乘驢車往汴京家中狂奔養傷)
(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絕命毒師,高粱河車神——宋太宗參上)
趙匡胤之前的皇帝們:???
趙匡胤自己:???
趙光義之後遼金元朝代的皇帝們都在捧腹大笑中。
明清時空的皇帝們也有不少被逗樂了。
雖然有些話他們看不懂,比如那什麽“車速過快被交警射中屁股,目前乘驢車往汴京家中狂奔養傷”之類的,以及那什麽“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絕命毒師”這種俏皮話。
可結合趙光義做的那些事,他們都能看出這是在陰陽這位宋太宗啊。
尤其是那句“高粱河車神”不就是在陰陽他趙光義高粱河大敗,一戰送光宋朝的開國精銳,還騎著驢車一路狂奔迴去的光輝事跡嗎?
“這些後人還真是什麽都敢說!”
朱元璋樂嗬嗬的說道,看到這對趙光義的評價,他確實是被逗樂了,也讓他原本因為朱棣的事倒是的怒意消散了不少。
明太祖樂了,宋太祖卻一點都樂不起來。
雖然他趙匡胤不知道後來這個宋太宗幹了什麽事,可被後世之人這樣陰陽,可見他幹的事簡直沒法看,哪怕史書上也沒留下什麽好名聲。
這樣一想他的拳頭就忍不住硬了。
他決定等天幕結束,要拿那小子練練手。
同樣在另一個時空,趙光義的臉都黑了,黑的簡直不能在黑。
豔照門始祖,斧頭幫幫主這種莫名其妙的稱號他完全不明白意思,可後麵那“絕命毒師,高粱河車神”他哪裏看不出來這是後人在陰陽自己。
後人是在陰陽自己毒殺的人有點多?
還有那高粱河……
一迴憶起那一幕,趙光義心裏都在滴血。
還有那一箭。
該死的大宋的史書是絕不敢記載這件醜事,而後人竟然知道,那就是說遼國他們記載了。
一想到自己的中箭的事情流傳後世,被後人這般陰陽嘲笑,趙光義就對遼國那幫蠻夷恨的牙癢癢。
(朱棣的曆史地位差李世民一大截子,似乎不夠資格相提並論吧?曆代也從來沒人把這二人放在一起比較,因為成就相差甚遠,倒是可以比較李世民和朱元璋,這二人同為創業之主,朱棣和李隆基曆史定位還有些相似,因為都處於盛世階段。)
(朱棣隻有武功能跟李世民比比全能的話隻有他爹朱元璋才行)
(這話不錯,朱老四文治不怎麽樣,他本來就不愛學文,就喜歡打打殺殺,倒是他兒子朱高熾是偏向文官的,不然也不會被上了“仁宗”的廟號)
(就是因為朱高熾偏向文官,所以他才會有“仁宗”的廟號,就像宋仁宗一樣,要是跟文官作對,你看看雍正死後乾隆怎麽給他爹上的廟號就知道了。)狗頭保命
此刻正在一邊批閱奏折一邊看天幕的雍正皇帝,恰巧看到了這一段,然後他的臉就肉眼可見的黑了下來。
乾隆?
給他爹雍正上廟號?
那豈不是說這個乾隆就是……
不知不覺他感覺自己的拳頭有點硬了。
同一時間的乾隆朝,乾小四忽然感覺背脊發涼,他左右看了看除了伺候的宮女太監,還有陪他一起看天幕的大臣,根本沒有什麽事。
應該是自己想多了。
朱高熾是明仁宗,他偏向文官?
永樂朝的朱棣目光幽深的看著這個汗流浹背的胖兒子,語氣絲毫不帶感情:“那群文官這麽愛戴你,莫不是你帶他們又迴到了宋朝的士大夫共治天下?”
“爹你是了解兒子的,兒子怎麽可能會做這樣的蠢事?”
朱高熾連忙為自己辯解,身邊的朱高煦則是見到了機會,立刻拱火:“爹大哥還真有可能這樣做,不然為什麽他的廟號會是仁宗?那些文官可不要臉著呢,對他們有利的皇帝死後都會給一個美名,對他們不利的皇帝死後就是不給惡名也不會太讚揚這個皇帝的功績。”
“二弟你不要在這瞎拱火。這大明是我朱家的天下,我怎麽可能會學那趙宋?”
“哼你不學那趙宋,你會得到“仁宗”這個廟號?”
顯然朱高煦咬死朱高熾廟號這件事,這讓朱高熾倍感頭疼,他正要迴嘴就被朱棣那不容置疑的聲音打斷。
先看天幕,看完再說別的。
兩人頓時不再爭辯。
不過他們依舊能感受到老爺子的不爽,也清楚老爺子的不爽是什麽原因引起的。
可他們沒辦法在這件事上為老爺子鳴不平。
畢竟文治這方麵老爺子的水平確實差了唐太宗一些。
不過把老爺子跟李隆基放在一個位子比較就過分了,他李隆基晚年幹的那叫人事?
這時候前朝的皇帝們也都得到了一些信息。
朱棣是老四。
朱棣隻會打仗,治國方麵不怎麽樣。
一個馬上皇帝。
沒有他爹朱元璋那麽全能。
還有朱棣的兒子比較文弱,所以受文官集團的喜愛。
因此他的兒子是仁宗。
老子武力彪悍,兒子以文風治國。
這一點倒是蠻好的,休養生息這是國家需要的。
要是他兒子也這麽猛,那麽明朝是否承受的住連綿不休的征戰就不一定了。
那些政治能力極高的皇帝一下子就看出來朱棣父子在位時候的情況,也一致認同朱棣的後繼之君以文治國的國策。
其中劉邦最有感觸。
五次征伐漠北聽起來確實很厲害,可征伐後麵的事就不是那麽簡單的。
那要耗費多少錢糧,耗費多少人力,民夫更是放棄了耕種的時間去了那漠北苦寒之地……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劉邦一個字。
錢糧。
朱元璋打下來天下劉邦雖然不知道是否有休養生息,可朱棣是造反上位,他跟原來的朝堂軍隊肯定要血戰很多次,這裏就要死很多人,然後朱棣贏了,可人口的恢複豈能說一句朱棣贏了就可以恢複的?
這個時間裏朱棣是否有休養生息劉邦不曉得,但就算他休養生息了,五次出兵征伐草原,那耗損的國力恐怕不是那短時間的休養能夠恢複的。
甚至入不敷出都有可能。
這個時候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要還跟朱棣一樣,那明朝就離亡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