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任何時候人之一生都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這也是不少人,不斷的想要做出一點功績被人記住的真正原因,立功有將軍開疆擴土,封狼居胥,勒石記功。
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
教化眾生,桃李天下,被後來者銘記。
至於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摛銳藻以立言,辭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說白了,在徐霞客之前的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續,是傳承文明的載體和途徑。是把人們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經曆中發生的思想、經驗、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與世,供人欣賞、借鑒,給人以啟迪和鞭策,這是功在當時功在後世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立言,也可以抒發誌向,傳承文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說白了,就是延續功德,傳承文明。
曆代先賢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曆史使命。古今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埋沒的人不可勝數,隻有卓越不凡、敢於立言者,才被後人名揚。
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裏時推演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迴魯後編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才有《國語》的寫作;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囚禁在秦國,寫出了《說難》、《孤憤》等文章;司馬遷宮刑而寫《史記》……立言,雖非易事,但卻是人人宜作之事。
然而現在有多了一項立言的方式。
那就是記錄山川河流,記錄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和事。
雖然不是最詳細的,可卻一定是最全麵的一種記載方式。
以遊記的方式來立言,可是之前沒有人做過的一件事情。
現在還得到了皇上的親口讚譽,雖然所有人,還不知道這樣的一種成就,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多大的作用。
可不妨礙他們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這件事。
都知道,皇上從來不做無用的事,也反對鋪張浪費,除了在祭祖和祭祀英雄殿的時候,真的舍得之外。
就隻有在學校,醫館和養老,以及道院上舍得了。
而這也正是如今大明能夠蓬勃發展的基石,在已經可以肉眼看得見的好處,擺在所有人的麵前,就算是崇禎想要縮減一定的規模。
怕是也會有人不會同意,不斷的上奏章陳述厲害關係。
徐霞客可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這種不同流俗的做法,會有對大明產生多大的好處,他也是讀萬卷書的人。
自然明白,作為一個皇帝,所考慮的東西,從來都不是遊山玩水。
要是整個大明真的做到了這一步的話,要麽已大明已經成為了衣食無憂,可以不需要念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地步。
要麽就是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隻有不斷的遷移到能夠找到吃的的地方,才能夠活下來的慘境。
“皇上,草民···臣的手稿,都在包裹裏,這幾天在臣修養治病的時候,臣的好友季會明,已經開始整理了一段時間,相信再給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一點時間,應該很快能夠完成校訂成冊。”
“嗯!你的朋友不錯。”
崇禎讚賞了看了季會明一眼。
他要是沒有記錯的話,最後《徐霞客遊記》能夠保存下來,除了徐霞客的兒子,不辭辛苦的拾遺補缺之外,這位季會明的貢獻就是其中之一。
這人就像是禮拜的《將進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們差不多一樣,一個是為了一首詩而流傳了千古。
季會明則是因為校訂了《徐霞客遊記》而流傳下了自己的名聲。
反正,崇禎沒有在自己的記憶中,明確的知道,季會明還有其他的功績。
他在幾年前,收到了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現在又將要收獲一本《徐霞客遊記》,忽然發現,老天爺似乎對大明還真是厚愛。
隻是原本曆史軌跡當中的朝臣們,真的很是混蛋。
想到了這裏,崇禎握著徐霞客的手,接著說道:“或許你和宋應星,會有許多話要說,你們兩人的做法雖然大不相同,可最後達到的成就,也是一時無兩。”
“臣這些遊山玩水的記載,也算是成就?”
徐霞客被崇禎越說越離譜的話給說蒙了。
他是知道宋應星的,也拜讀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徐光啟寄送過來,給他作為參考,看能不能在找到一點特殊的礦石。
《天工開物》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雖然和道院的所有研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可在描述的手法上麵,和他的《徐霞客遊記》是異曲同工的妙物。
“算的,雖然和宋應星的不同,卻是在闡述一個事物的兩個層麵。”
在這種稀奇古怪的事情上,旁人根本就是一時半會想不明白,可皇上能夠把兩者拉到同一個層次的高度。
那就說明,在他們還沒有察覺到其中價值的時候,皇上已經察覺到了。
“那···臣就聽皇上的。”
徐霞客糾結了好一會,才答應下來好好的養傷。
在這個時代的皇權,真的是超出了崇禎的想象。
“這就對了,我記得,你還有個兒子性素穎異,少負奇才,不經師授,博學能文,叫做李寄,你年紀也不小了,該迴去看看人家母子了。”
崇禎的這番話,對徐霞客來說也很震動,他沒有想到,皇上居然還很關心自己的家人。
隻有王衝和駱養性心中波瀾不平。
因為兩人對於徐霞客的了解,並不是很多,可正因為如此,皇上的了解,也應該不是很多才對。
為何對徐霞客的家人和過往,如數家珍呢?
能夠猜到徐霞客生病了,還就在湖廣就醫,還能夠有點解釋的餘地,可憐人家兒子都知道,這又是幾個意思?
難道皇上在暗中,還有一個情報收集係統?
知道的越多的人,越是小心謹慎。
王衝和駱養性暗中對視了一眼。
若是眼睛裏的話語,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話那就是。
王衝:看我眼色,皇上是不是又另外一個類似於錦衣衛的組織?
駱養性:你問我,我問誰?要知道的話,也就不會剛剛問你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王衝:你有沒有查到,我貪贓枉法的事情?
駱養性:你自己有沒有,自己不清楚嗎?反正我是查不到,可要是皇上查不查得到,我就不清楚了。
王衝:那應該是沒有的,嚇了我一身冷汗。
駱養性:我和你差不多。
至於另外的一些,隻以為錦衣衛和衛武軍統帥消息靈通的時候,可沒有察覺到,王衝和駱養性兩人在一瞬間,到底轉動了多少的心思,受到了多大的驚嚇。
“這些年,也是苦了他們母子了。”
徐霞客到了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也是滿心的愧疚。
他一生之中,娶妻生子,妻妾也有。
可由於走南闖北,到了後來也就隻有這麽一個兒子,隻是聽一些朋友們傳來的書信中了解過。
母子兩人生活的並不是很好。
不過值得慶幸的就是,自己的兒子,還算聰慧。
“知道苦了人家母子就好,趁著還有幾十年好活,好好的迴去看看,也不留遺憾。”
崇禎安慰了兩句。
看到剛剛用過針灸,服過藥之後,麵上有了倦容,也就不再打擾其休息。
一行人在崇禎的示意下,也沒有上前打擾。
另一處院子裏。
崇禎坐在石凳上,想趙翰生詢問著徐霞客的病情。
“雙腿筋骨衰竭,走遠路是不可能的了,現在開始要是仔細的調養的話,壽終正寢應該沒有問題。”
趙翰生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說道。
他在京師的時候,也就跟在自己的師傅身邊,遠遠的見過皇上一兩次,能夠說得上話,還真就這麽一次。
他已經決定,就把這一次給徐霞客問醫求治的經過,好好的找人潤色一下,加入自己現在正在編撰的醫書當中。
或許流傳到後世。
自己的名字,也會因為皇上和徐霞客兩人的名字,而被經常提起。
畢竟,皇上數了那麽多的風流人物,將軍不行,治理國家的文臣們,也不不行,偏偏就是兩個在他心目中,走偏門的人,撈到了最大的名聲。
他都有點看不懂,皇上到底看中了這兩個人身上的什麽東西。
“沒問題就好。”
崇禎長歎一聲接著道:“他們兩人算是開了著書立說的先河,往後很可能效仿的人就多了,可大多都是為了求名,正如終南捷徑一般,能夠沉下心好好的做學問的人可就要少上一大批了。”
崇禎承認,自己的這一次來訪,很是任性。
好好的體察民情,居然弄成了專門來看望一個老人。
他都有點摸不準這一次的看望,對徐霞客來說,到底是好還是壞。
想來徐霞客後半生衣食無憂,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身邊的人,聽得心頭一動。
確實有人有過這樣的想法,終南捷徑被很多人詬病,可依然存在,這就和能說明問題。
有時候沽名釣譽。
也要有名聲才可以,管他是什麽樣的名聲。
在某些極端的人戲中,哪怕是做了秦檜,也不是不可以。
當然,這種事,就沒有辦法對外人道了。
(本章完)
樂文
</p>
任何時候人之一生都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這也是不少人,不斷的想要做出一點功績被人記住的真正原因,立功有將軍開疆擴土,封狼居胥,勒石記功。
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
教化眾生,桃李天下,被後來者銘記。
至於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摛銳藻以立言,辭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
說白了,在徐霞客之前的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續,是傳承文明的載體和途徑。是把人們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經曆中發生的思想、經驗、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與世,供人欣賞、借鑒,給人以啟迪和鞭策,這是功在當時功在後世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立言,也可以抒發誌向,傳承文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說白了,就是延續功德,傳承文明。
曆代先賢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曆史使命。古今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埋沒的人不可勝數,隻有卓越不凡、敢於立言者,才被後人名揚。
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裏時推演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迴魯後編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才有《國語》的寫作;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囚禁在秦國,寫出了《說難》、《孤憤》等文章;司馬遷宮刑而寫《史記》……立言,雖非易事,但卻是人人宜作之事。
然而現在有多了一項立言的方式。
那就是記錄山川河流,記錄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和事。
雖然不是最詳細的,可卻一定是最全麵的一種記載方式。
以遊記的方式來立言,可是之前沒有人做過的一件事情。
現在還得到了皇上的親口讚譽,雖然所有人,還不知道這樣的一種成就,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多大的作用。
可不妨礙他們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這件事。
都知道,皇上從來不做無用的事,也反對鋪張浪費,除了在祭祖和祭祀英雄殿的時候,真的舍得之外。
就隻有在學校,醫館和養老,以及道院上舍得了。
而這也正是如今大明能夠蓬勃發展的基石,在已經可以肉眼看得見的好處,擺在所有人的麵前,就算是崇禎想要縮減一定的規模。
怕是也會有人不會同意,不斷的上奏章陳述厲害關係。
徐霞客可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這種不同流俗的做法,會有對大明產生多大的好處,他也是讀萬卷書的人。
自然明白,作為一個皇帝,所考慮的東西,從來都不是遊山玩水。
要是整個大明真的做到了這一步的話,要麽已大明已經成為了衣食無憂,可以不需要念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地步。
要麽就是已經窮的揭不開鍋了,隻有不斷的遷移到能夠找到吃的的地方,才能夠活下來的慘境。
“皇上,草民···臣的手稿,都在包裹裏,這幾天在臣修養治病的時候,臣的好友季會明,已經開始整理了一段時間,相信再給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一點時間,應該很快能夠完成校訂成冊。”
“嗯!你的朋友不錯。”
崇禎讚賞了看了季會明一眼。
他要是沒有記錯的話,最後《徐霞客遊記》能夠保存下來,除了徐霞客的兒子,不辭辛苦的拾遺補缺之外,這位季會明的貢獻就是其中之一。
這人就像是禮拜的《將進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們差不多一樣,一個是為了一首詩而流傳了千古。
季會明則是因為校訂了《徐霞客遊記》而流傳下了自己的名聲。
反正,崇禎沒有在自己的記憶中,明確的知道,季會明還有其他的功績。
他在幾年前,收到了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現在又將要收獲一本《徐霞客遊記》,忽然發現,老天爺似乎對大明還真是厚愛。
隻是原本曆史軌跡當中的朝臣們,真的很是混蛋。
想到了這裏,崇禎握著徐霞客的手,接著說道:“或許你和宋應星,會有許多話要說,你們兩人的做法雖然大不相同,可最後達到的成就,也是一時無兩。”
“臣這些遊山玩水的記載,也算是成就?”
徐霞客被崇禎越說越離譜的話給說蒙了。
他是知道宋應星的,也拜讀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徐光啟寄送過來,給他作為參考,看能不能在找到一點特殊的礦石。
《天工開物》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雖然和道院的所有研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可在描述的手法上麵,和他的《徐霞客遊記》是異曲同工的妙物。
“算的,雖然和宋應星的不同,卻是在闡述一個事物的兩個層麵。”
在這種稀奇古怪的事情上,旁人根本就是一時半會想不明白,可皇上能夠把兩者拉到同一個層次的高度。
那就說明,在他們還沒有察覺到其中價值的時候,皇上已經察覺到了。
“那···臣就聽皇上的。”
徐霞客糾結了好一會,才答應下來好好的養傷。
在這個時代的皇權,真的是超出了崇禎的想象。
“這就對了,我記得,你還有個兒子性素穎異,少負奇才,不經師授,博學能文,叫做李寄,你年紀也不小了,該迴去看看人家母子了。”
崇禎的這番話,對徐霞客來說也很震動,他沒有想到,皇上居然還很關心自己的家人。
隻有王衝和駱養性心中波瀾不平。
因為兩人對於徐霞客的了解,並不是很多,可正因為如此,皇上的了解,也應該不是很多才對。
為何對徐霞客的家人和過往,如數家珍呢?
能夠猜到徐霞客生病了,還就在湖廣就醫,還能夠有點解釋的餘地,可憐人家兒子都知道,這又是幾個意思?
難道皇上在暗中,還有一個情報收集係統?
知道的越多的人,越是小心謹慎。
王衝和駱養性暗中對視了一眼。
若是眼睛裏的話語,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話那就是。
王衝:看我眼色,皇上是不是又另外一個類似於錦衣衛的組織?
駱養性:你問我,我問誰?要知道的話,也就不會剛剛問你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王衝:你有沒有查到,我貪贓枉法的事情?
駱養性:你自己有沒有,自己不清楚嗎?反正我是查不到,可要是皇上查不查得到,我就不清楚了。
王衝:那應該是沒有的,嚇了我一身冷汗。
駱養性:我和你差不多。
至於另外的一些,隻以為錦衣衛和衛武軍統帥消息靈通的時候,可沒有察覺到,王衝和駱養性兩人在一瞬間,到底轉動了多少的心思,受到了多大的驚嚇。
“這些年,也是苦了他們母子了。”
徐霞客到了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也是滿心的愧疚。
他一生之中,娶妻生子,妻妾也有。
可由於走南闖北,到了後來也就隻有這麽一個兒子,隻是聽一些朋友們傳來的書信中了解過。
母子兩人生活的並不是很好。
不過值得慶幸的就是,自己的兒子,還算聰慧。
“知道苦了人家母子就好,趁著還有幾十年好活,好好的迴去看看,也不留遺憾。”
崇禎安慰了兩句。
看到剛剛用過針灸,服過藥之後,麵上有了倦容,也就不再打擾其休息。
一行人在崇禎的示意下,也沒有上前打擾。
另一處院子裏。
崇禎坐在石凳上,想趙翰生詢問著徐霞客的病情。
“雙腿筋骨衰竭,走遠路是不可能的了,現在開始要是仔細的調養的話,壽終正寢應該沒有問題。”
趙翰生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說道。
他在京師的時候,也就跟在自己的師傅身邊,遠遠的見過皇上一兩次,能夠說得上話,還真就這麽一次。
他已經決定,就把這一次給徐霞客問醫求治的經過,好好的找人潤色一下,加入自己現在正在編撰的醫書當中。
或許流傳到後世。
自己的名字,也會因為皇上和徐霞客兩人的名字,而被經常提起。
畢竟,皇上數了那麽多的風流人物,將軍不行,治理國家的文臣們,也不不行,偏偏就是兩個在他心目中,走偏門的人,撈到了最大的名聲。
他都有點看不懂,皇上到底看中了這兩個人身上的什麽東西。
“沒問題就好。”
崇禎長歎一聲接著道:“他們兩人算是開了著書立說的先河,往後很可能效仿的人就多了,可大多都是為了求名,正如終南捷徑一般,能夠沉下心好好的做學問的人可就要少上一大批了。”
崇禎承認,自己的這一次來訪,很是任性。
好好的體察民情,居然弄成了專門來看望一個老人。
他都有點摸不準這一次的看望,對徐霞客來說,到底是好還是壞。
想來徐霞客後半生衣食無憂,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身邊的人,聽得心頭一動。
確實有人有過這樣的想法,終南捷徑被很多人詬病,可依然存在,這就和能說明問題。
有時候沽名釣譽。
也要有名聲才可以,管他是什麽樣的名聲。
在某些極端的人戲中,哪怕是做了秦檜,也不是不可以。
當然,這種事,就沒有辦法對外人道了。
(本章完)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