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郵政之事
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 作者:劉玉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當一個人寂寞或談戀愛(當然是異地戀人)的時候,最想見的是什麽人?郵遞員。郵遞員到你單位去一般都挺有規律,上午或者下午,屆時你會早早地等在那兒。他一來,你們圍上去了,如果你與那郵遞員熟一點兒,說不定還要向他手裏奪信。你拿到了,欣喜若狂;沒拿到,頭垂氣喪。你甚至沒注意那郵遞員是什麽時候走的。他就在你沉浸於欣喜或懊喪中的時候悄無聲息地走了。——這是我比現在年輕二十來歲的時候經常遇見的一個鏡頭,當然是身在異埠的部隊。
我曾在一個海島上工作過一段,那裏的郵遞員就更加受歡迎。那時物質生活貧困,文化生活枯燥,既無電視可看,也無收音機(隻有一隻半導體,領導們管著)可聽,遂格外的盼信盼報。島上的報紙及信件一般情況下是一個禮拜來一次(好像是禮拜一),那郵遞員屆時就自己劃著小船過來。我們在山頂上遠遠地看見,一般也要迎到海邊兒去。有時就在海灘上分信分報,那簡直就是我們的節日。我們歡喜跳躍、追逐嬉鬧,甚至故意將別人的信藏起來,讓他著急上一小會兒。那郵遞員是個五十來歲的老頭兒,身體挺棒,說話挺幽默,也挺能吃。他來送信一般要吃頓飯再迴去,他一頓能吃十三個饅頭(四個一斤)或六大碗米飯。有一次,一個四川籍的炊事員沒有收到信,竟朝著那郵遞員發火,說是別人都收到信了,為什麽就我沒收到?你老小子將我的信給丟了吧?飯吃得倒不少!那郵遞員也不生氣,反過來還安慰他:別著急,你的信正在路上呢,現在該到山海關了。他走的時候往往要捎一大包信迴去。有時你看了信之後需要馬上寫迴信而又沒寫完,他就在旁邊等著。早晚斂齊了才走。
所以,我一直有個概念:郵遞員將外邊的信送來,也將你寫的信捎走。直到我來省城才發現,城裏的郵遞員是隻管送不管捎的,你要寄信需親自到郵局去。
小時候看過一本小畫書,書名忘記了,但內容還記得,說的是全國解放不久,一外國記者來中國訪問,見馬路旁邊的郵筒上貼著每天幾次取信的時間,遂問一個少先隊員:這時間表準嗎?那少先隊員出於一種榮譽感,說是準的,到時郵遞叔叔一定來!他二位即在那裏等。等的過程當然就帶有考驗和打賭的性質:看看中國的郵政是個什麽麵貌。比方下午三點取信,兩點五十五了還沒見人影,那少先隊員忐忑了:別是半路上出了什麽事兒吧?而那記者則露出了不懷好意的表情。兩點五十八、五十九了,仍然沒來,那少先隊員緊張了……可就在離三點還差幾秒的功夫,郵遞員的綠色自行車出現了,趕到那郵筒旁正好是三點。少先隊員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們也鬆了一口氣,而那外國記者則豎起了大拇指。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小畫書的最後幾句話是:郵遞員叔叔為國爭了光,他向世界表明,共產黨是能夠管好郵政的。因此,我自那時即有一個印象:郵遞工作是以準確及時、一絲不苟為特質的,是怎個事兒就怎個事兒,不能打馬虎眼。
印象中,郵遞員們的車技都比較高明,他們的自行車質量也比較好。郵遞員若是女孩子,再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嫻熟地那麽行駛著也比較好看。——這是我剛開始學騎自行車時留下的印象。直到現在我也仍然覺得郵遞工作不僅是重要的,同時也是美麗的。
因工作的關係,我與郵局打交道比較多。你寫了稿子要去郵局寄,不時地來點小稿費要去郵局取,幾乎每天還都有些報紙雜誌的送來。它是我與外界及遠方的親人聯係的唯一紐帶,不能想象若是離了他們,生活會是什麽樣子。有時人家稿子要得急,比方等著下稿發排什麽的,我於深夜寫完了稿子,會立即裝好再跑到郵局門口塞進那裏的郵筒裏。於深夜出去寄稿件的那種感覺是最好的了,如魯迅的寄“兩地書”一般,既神秘,又刺激,同時還有著完成任務之後的那麽一種喜悅和期待,比收到稿費的感覺還要充實,還要溫馨。
不足的是,郵費提得太快了。我記得他們剛把郵費提了,平信市內五毛,外地六毛。可沒幾天他們又提成市內六毛、外地八毛了。像我這種寫東西的人就讓它治毀了。而你的手裏還有先前那些麵值為四分、八分、兩毛、三毛的,你要寄篇稿子,甭說小中篇,就是個萬把字的短篇,也能將整個信封給糊滿了。
還有就是,無論你什麽時候去提稿費,絕對不可能馬上提出來。她絕對讓你等一會兒,你也絕對會發現那服務員永遠都在數票據或者數錢。有時一上班,她就要做著下班的準備做合計的工作,可又奈何?你沒治!他獨家經營,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有時想起來還真讓你上火,你覺得郵政工作的意義與他們的經營是分裂的:意義是重大的,而經營是差勁的!從那個麻煩十億人方便它自己的郵政編碼開始,他們就基本上沒幹方便消費者的事情。
</p>
當一個人寂寞或談戀愛(當然是異地戀人)的時候,最想見的是什麽人?郵遞員。郵遞員到你單位去一般都挺有規律,上午或者下午,屆時你會早早地等在那兒。他一來,你們圍上去了,如果你與那郵遞員熟一點兒,說不定還要向他手裏奪信。你拿到了,欣喜若狂;沒拿到,頭垂氣喪。你甚至沒注意那郵遞員是什麽時候走的。他就在你沉浸於欣喜或懊喪中的時候悄無聲息地走了。——這是我比現在年輕二十來歲的時候經常遇見的一個鏡頭,當然是身在異埠的部隊。
我曾在一個海島上工作過一段,那裏的郵遞員就更加受歡迎。那時物質生活貧困,文化生活枯燥,既無電視可看,也無收音機(隻有一隻半導體,領導們管著)可聽,遂格外的盼信盼報。島上的報紙及信件一般情況下是一個禮拜來一次(好像是禮拜一),那郵遞員屆時就自己劃著小船過來。我們在山頂上遠遠地看見,一般也要迎到海邊兒去。有時就在海灘上分信分報,那簡直就是我們的節日。我們歡喜跳躍、追逐嬉鬧,甚至故意將別人的信藏起來,讓他著急上一小會兒。那郵遞員是個五十來歲的老頭兒,身體挺棒,說話挺幽默,也挺能吃。他來送信一般要吃頓飯再迴去,他一頓能吃十三個饅頭(四個一斤)或六大碗米飯。有一次,一個四川籍的炊事員沒有收到信,竟朝著那郵遞員發火,說是別人都收到信了,為什麽就我沒收到?你老小子將我的信給丟了吧?飯吃得倒不少!那郵遞員也不生氣,反過來還安慰他:別著急,你的信正在路上呢,現在該到山海關了。他走的時候往往要捎一大包信迴去。有時你看了信之後需要馬上寫迴信而又沒寫完,他就在旁邊等著。早晚斂齊了才走。
所以,我一直有個概念:郵遞員將外邊的信送來,也將你寫的信捎走。直到我來省城才發現,城裏的郵遞員是隻管送不管捎的,你要寄信需親自到郵局去。
小時候看過一本小畫書,書名忘記了,但內容還記得,說的是全國解放不久,一外國記者來中國訪問,見馬路旁邊的郵筒上貼著每天幾次取信的時間,遂問一個少先隊員:這時間表準嗎?那少先隊員出於一種榮譽感,說是準的,到時郵遞叔叔一定來!他二位即在那裏等。等的過程當然就帶有考驗和打賭的性質:看看中國的郵政是個什麽麵貌。比方下午三點取信,兩點五十五了還沒見人影,那少先隊員忐忑了:別是半路上出了什麽事兒吧?而那記者則露出了不懷好意的表情。兩點五十八、五十九了,仍然沒來,那少先隊員緊張了……可就在離三點還差幾秒的功夫,郵遞員的綠色自行車出現了,趕到那郵筒旁正好是三點。少先隊員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們也鬆了一口氣,而那外國記者則豎起了大拇指。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小畫書的最後幾句話是:郵遞員叔叔為國爭了光,他向世界表明,共產黨是能夠管好郵政的。因此,我自那時即有一個印象:郵遞工作是以準確及時、一絲不苟為特質的,是怎個事兒就怎個事兒,不能打馬虎眼。
印象中,郵遞員們的車技都比較高明,他們的自行車質量也比較好。郵遞員若是女孩子,再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嫻熟地那麽行駛著也比較好看。——這是我剛開始學騎自行車時留下的印象。直到現在我也仍然覺得郵遞工作不僅是重要的,同時也是美麗的。
因工作的關係,我與郵局打交道比較多。你寫了稿子要去郵局寄,不時地來點小稿費要去郵局取,幾乎每天還都有些報紙雜誌的送來。它是我與外界及遠方的親人聯係的唯一紐帶,不能想象若是離了他們,生活會是什麽樣子。有時人家稿子要得急,比方等著下稿發排什麽的,我於深夜寫完了稿子,會立即裝好再跑到郵局門口塞進那裏的郵筒裏。於深夜出去寄稿件的那種感覺是最好的了,如魯迅的寄“兩地書”一般,既神秘,又刺激,同時還有著完成任務之後的那麽一種喜悅和期待,比收到稿費的感覺還要充實,還要溫馨。
不足的是,郵費提得太快了。我記得他們剛把郵費提了,平信市內五毛,外地六毛。可沒幾天他們又提成市內六毛、外地八毛了。像我這種寫東西的人就讓它治毀了。而你的手裏還有先前那些麵值為四分、八分、兩毛、三毛的,你要寄篇稿子,甭說小中篇,就是個萬把字的短篇,也能將整個信封給糊滿了。
還有就是,無論你什麽時候去提稿費,絕對不可能馬上提出來。她絕對讓你等一會兒,你也絕對會發現那服務員永遠都在數票據或者數錢。有時一上班,她就要做著下班的準備做合計的工作,可又奈何?你沒治!他獨家經營,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有時想起來還真讓你上火,你覺得郵政工作的意義與他們的經營是分裂的:意義是重大的,而經營是差勁的!從那個麻煩十億人方便它自己的郵政編碼開始,他們就基本上沒幹方便消費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