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除夕的傍晚,從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裏麵看到這樣一條消息:當沂蒙山腹地的費縣方城鎮僅有八戶人家的西紅峪村家家都亮起了電燈時,它標明山東在全國已率先實現了戶戶通電,山東人民從此與煤油燈徹底告別!


    這樣一條消息,竟讓我激動得熱淚盈眶,並為此連幹三杯:這是一個好消息,家鄉今年的春節肯定錯不了。一晚上,腦子裏即始終想象著此時的家鄉父老鄉親們該是何等的喜悅:老人們是早早地就坐在電視機旁了,孩子們則肯定會將那個燈繩拽一下,再拽一下……這畢竟是第一個不用點煤油燈的春節啊!


    任何事物,凡是第一的或最後的,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一個在全國實現戶戶通電,了不起;最後一盞煤油汀在這裏熄滅,值得紀念。小小一個燈泡,聽上去好像沒什麽了不起,可越尋思越覺得意義重大。電是人類製造的第二個太陽,是客太陽。據有關史料記載,山東第一縷客太陽的光芒是一八九八年在青島亮起的,德國人樸爾斯曼在青島製造了一個神話。我們現在知道,那是兩台五十馬力的燃油發電機,它使一些類似玻璃製品的東西驟然發出吹不死、澆不滅的神奇的光亮,引起了青島人巨大的驚訝與恐慌。那便是山東地麵上的第一盞燈泡了。而讓山東的老百姓全都用上電燈,卻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本世紀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迴憶與記載,比方一戰、二戰,比方新文化運動,比方中國共產黨誕生、新中國成立,比方改革開放……一九九六年春節前夕山東人民的戶戶通電,肯定值得大書一筆。


    激動之餘,又不禁心存疑慮:戶戶通電的意義在於“戶戶”,戶戶即是每一家,不管你什麽情況統統通。而山東是個有著八千二百萬農民的大省,其居住情況是何等的複雜!山高路遠,十裏同村、隔山為鄰者有之;蟄居湖心小島,獨門獨戶者有之;散落於黃河灘塗,隨著河床的變更,需不斷搬家者有之……而越是最後通電的,就越偏遠,越貧窮,或既偏遠又貧窮,都用上了?帶著這樣的疑惑,遂於近期跑了以上列舉的些特殊的地方:山區、湖區、灘區。這樣的跑,當然就有著抽查、驗收甚至吹毛求疵的意味。跑的結果是:沒有死角、不漏一戶。沂蒙大山皺折裏的那三戶人家通了,微山湖心裏那個住在“築莊台”上的八十多歲的孤老太太家通了,黃河對岸屬河南地麵的三個小自然村的山東人家通了,住在山東地麵的河南人家通了,五蓮縣有幾戶實在不能架線本人又不願搬家的人家,還給他們安上了風力發電機……沒有絲毫的誇張與吹牛,山東戶戶通電是經得起檢查的。


    這些年,電力部門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似乎是:大樓挺高,權力不小,人五人六,穿得挺好。而一了解,哎,係統管理,難處不少,克己奉公,勞苦功高。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將現代文明與黨的溫暖送到窮苦百姓家裏的人。看看沂蒙山區剛通上電的農民家的對聯吧:“光照千家萬戶,情係貧困人家。”“十裏銀線送深情,千家萬戶謝黨恩。”“年年想月月盼今日終於用上電,感謝省感謝縣為俺扶貧送溫暖。”橫批差不多都是“社會主義好”、“感謝共產黨”……


    而在菏澤,剛用上電的農民於春節前自動湧上街頭,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載歌載舞。如今還能把群眾激動到大街上去的事情不多了,一些老同誌即掉了眼淚:“多年不見這樣自發的喜慶場麵了,跟剛解放的時候差不多呀!”


    我即感慨:人們,特別是農民,對順民心得民意的事情永遠激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玉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玉堂並收藏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