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趙小英是被陳大嬸子叫醒的。她沒睡夠,醒了還有點蒙圈。腰疼,肩膀疼,大腿根疼,大腿裏子也疼,腳底板也疼……


    緩過來了,想起來了,這是昨天走路爬山累到了呀。


    陳大嬸子叫趙小英:“丫蛋兒。你快點麻溜的起來,穿衣服。你穿昨個咱娘倆新作的那雙棉鞋,去鎮上趕大集去。就不做早飯了,揣幾個昨天蒸的地瓜咱路上吃,地瓜是涼的更甜。”


    趙小英穿好了衣服鞋子,又套上了陳大嬸子昨天給改她過的那件舊大衣。陳大嬸讓趙小英坐板凳上,她要給趙小英梳頭。


    趙小英的頭發上戴了十幾個黃銅、白鋼的卡子。上麵都鑲嵌養殖珍珠、或者是水鑽、彩鑽的。是布靈布靈那種,遇見太陽就光芒四射的那種發卡,可能準確的叫法是發梳?


    這些大大小小的的發卡,有的是兩個齒子,有的是三個齒子的。有的是五個齒子,有兩個像梳子一樣,幾十個齒子。


    這些發梳,就是那種紮花苞頭,丸子頭用來卡住頭發的那種卡子,很適合紮古典類型的盤發固定頭發使用。


    (網購軟件上原價五塊錢、10塊錢一支的發卡、插梳,用完紅包折扣幾毛錢的那種。)。趙小英喜歡漂亮的東西,所以插在頭發上當裝飾來著。她家裏還有幾個首飾盒子裝的各種飾品呢。


    陳大嬸子說,頭發上可不行別這麽多東西,集上人多手雜,丟了咋整。她給趙小英編了一個當地小姑娘梳的發式,係上了紅頭繩,就給趙小英用了一個發卡,把頭發別住了。


    陳大嬸子還跟趙小英說:“丫蛋兒,你那頭發卡子大嬸給你放櫃裏鎖上,迴來再戴。”


    趙小英現在的裝扮,要是不開口說話,她和當地人就沒啥區別了。


    趙小英提著裝靈芝的小籃子,裏麵放了一個麻布小口袋,裏麵裝著二斤左右的山楂,上麵放著兩朵靈芝,最上麵蓋著個小棉布口袋。


    山楂是陳大嬸子讓拿的。陳大嬸子說,山楂是給鎮上的二閨女帶去的,她提的那個籃子裏麵放不下了。陳大嬸子的籃子裏麵有雞蛋,怕壓。


    雞蛋是院子裏的幾隻雞這幾天下的蛋。陳大嬸子家的母雞,以前生的雞蛋,都送給她生孩子的三女兒了。


    現在籃子裏麵的這十幾個雞蛋,是要到鎮上換鹽迴來的。這裏的鹽比米貴。這幾個雞蛋不知道能換多少鹽。


    路上走了幾裏地,都沒有遇見一個人,到了牛脖子嶺了,才遇見兩個也去趕集的人。


    陳大嬸子好像認識那兩個人,客套了幾句話。但是那兩個人走路快,說了句先走了,一會兒就把兩個人甩在後麵了。


    陳大嬸子一路上給趙小英講故事兒,說她年輕時候怎麽怎麽樣啦,說她生哪個孩子時候怎麽怎麽樣啦,說那一年她種什麽莊稼大豐收啦……


    說她男人前兩年怎麽得了急病去世的啦,還說他男人有福,沒遭罪沒花錢就去那邊了……


    說她這一輩子生了多少個孩子,最後長大成人的就三個女兒一個兒子。說三個女兒怎麽相看的婆家,說她兒子因為他爸的去世,得守三年的滿孝才能訂婚結婚……


    就這麽一路說的一路走的,走到了鎮上,趙小英腿疼腿麻的好像沒有知覺了,就機械性的倒騰兩條腿跟著大嬸走。


    路上遇見大石頭,兩個人還坐著歇了一會兒,吃了一塊紅薯。


    到鎮子口了,陳大嬸子所謂的大集上‘人多’,是相對而論的。確實是比她們牛尾巴溝大街上的人多。但是跟後世是人擠人那麽熱鬧是沒法比的。


    這窩風鎮的集上根本就沒多少人嘛,稀稀拉拉的幾個人,擺攤兒賣東西的人比買東西的人還多。


    以一棵樹葉稀疏的老柳樹為圓心,這棵老柳樹看起來年頭不小了,得有兩個人合抱起來那麽粗,周圍散落著為數不多的幾個攤販。


    有拿著筐子賣梨的,有賣自家織的土布的,有挑一擔子蘿卜來賣的。有賣大小號手工製作的棉鞋。


    有賣魚的,有賣雞鴨鵝的,沒有看見賣豬肉。大嬸說平時沒有賣豬肉的,得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有,平時誰家舍得買肉吃啊。


    這裏養豬的人也不多,豬不好養活,愛生病,一個豬生病了弄不好就死一屯子豬。另外說這年頭人的都沒有實現糧食自由,都是吃個半飽大半飽的,豬就更吃不到糧食了。


    養母豬的少,豬崽成活率也不高,花錢買一隻迴去,養幾天養死了,全家都得跟著哭幾天,跟親爹死了那麽難受的哭喪。


    一般養豬的農戶都是家裏有嫁娶的人家,春天咬咬牙借幾個錢買兩個豬崽,到時候殺一隻自家用,殺一隻賣肉。


    但是也養不大,從春天養到秋都不到一百來斤,過了一百五六就算大豬了。怪不得陳大嬸子路上跟趙小英炫耀,說有一年她養的豬,宰殺前活著稱重一百五十斤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囤積症患者穿到饑荒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宅女趙小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宅女趙小英並收藏囤積症患者穿到饑荒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