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到底是老狐狸,隨意的一句話,輕而易舉的甩脫了帽子,還給柳君枝挖了個坑。我等忠心為主,你卻說我們有異心,難道是你想謀逆?
荀曠可能是七位宰輔中心機最深沉的,平時一副仙風道骨,與世無爭的樣子。每次有事,他總能在最合適的時候說出一擊致命的話。
柳君枝看了他一眼,依然麵無表情,道:“依荀相所言,眾位都是為國為民的忠臣。猶記得二十餘年前,司相當時身為鴻臚寺少卿,前往契丹議和。本該為國盡忠,據理力爭的時候,他卻大手一揮,把河北三州七縣的土地讓與契丹。致使之後契丹鐵騎,進入中原如無人之境。這難道就是忠臣?難道我等要立這樣的人為楷模?”
沒辦法,荀曠挖的坑太大,順著他的話隻能掉進坑裏,幹脆換個方向走。
當年大楚與契丹在河北對峙,之前有名將種樹林、挖溝渠,使契丹鐵騎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反而被楚軍擊敗。
契丹南下失利,便想和解。朝廷也不想打仗,就派司光祿去談判。
誰知司光祿去了之後,二話沒說,就把最北邊的三州七縣割讓給契丹,條件僅僅是讓契丹退兵。
契丹人一看還有這好事,立刻答應,退兵一百裏,然後兩國簽訂停戰協議。
從司光祿離開京城,到迴到京城,中間不超過一個月。這麽高的辦事效率,得到了先帝的肯定,於是升任為吏部右侍郎。
對此,司光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逢人便說他阻止了一場大戰。契丹倒也配合,之後三年內沒有南下,算是給足了司光祿的麵子。
三年後,契丹再次南下時,沒有了樹林溝渠的阻攔,鐵騎在河北如無人之境,搶了東西就走,弄的民不聊生。偏偏司光祿沒有覺得這是他的錯,依然把當初的功勞當作資本,成為他引以為傲的事。
此時柳君枝以此事當麵斥責他,讓他憤怒不已,一張老臉漲得通紅。
皇帝看戲雖然很爽,但是臣子真要撕破了臉,他這個皇帝也不好受,就開始勸架:“好了,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何必自己爭鬥。今日叫你們來,是為了商議西夏國書的事,沒讓你們爭論是否曲直。首相,你覺得該如何處理?”
皇帝發話了,司光祿不好再說,狠狠的瞪了柳君枝一眼。柳君枝迴了他一個不屑的眼神,氣的司光祿差點吐血。
王懷維道:“陛下,臣以為司相所言不無道理。大楚與西夏是兄弟之國,西夏以弟仕大楚,並無不可。一百萬兩歲幣,也不算多,可以給。兩國互通商貿,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以為之。邊境問題,臣以為可以迴到戰前狀態。至於交出兇手,臣以為不可。若是交了兇手,哪怕隻是讓一個小兵頂替,也是傷了大楚的臉麵,將來士兵哪裏還會為朝廷出力?西夏的使臣還沒有到,待他們到來之後,可以慢慢商議。”
皇帝點點頭,道:“眾卿還有何異議?”
王靖煬道:“陛下,臣有話說。”
“王相有何說法?”
王靖煬道:“首相所言,臣多無異議。隻是兩國互通商貿,臣以為不可。西夏國小,又地處貧瘠,商貿本就難行。若是能斷絕商貿,他們經濟難以為繼,民眾生活艱難。不出三五年,國勢必衰,將再無能力與我大楚抗衡。”
司光祿道:“哼,王相說的容易。斷絕商貿,受傷的是兩國民眾。你可知朝廷每年與西夏貿易的數額是多少?”
王靖煬淡淡的道:“司相張口閉口為民爭利,可曾見過河北滿目瘡痍?”
司光祿大怒:“你……”
王靖煬不給他機會,大聲道:“西夏與大楚的貿易,不過大楚貿易總額的萬一。而大楚之於西夏,則是六七成。大楚沒有西夏,不論朝廷還是民眾,都不會受到影響。西夏離了大楚,則等同滅頂之災。既然戰事不利,就從經濟入手,最終不得不讓西夏臣服。”
皇帝還是比較認同王靖煬的話,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結果。
他想恢複太宗榮光,卻又害怕打仗。上位第一仗就失敗,弄的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即使他也希望柳君枝能通過戰爭確立地位,又害怕再次失敗。他並不覺得柳君枝一個毛頭小子能有其父親的軍事才能。老將軍尚且失敗,更何況從未領過兵的柳君枝。
打仗不是過家家,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年太宗皇帝平定長城以南,最終與契丹一場大決戰。
那時候契丹強盛,興兵八十萬南下。大楚剛剛穩定,太宗皇帝昭若恤想盡辦法湊了三十萬大軍,禦駕親征。
這一仗對大楚太重要。若是勝了,將奠定今後百年的穩定。若是敗了,剛統一的天下又將分崩離析,大楚將不複存在。
兩軍在綿延長城數千裏戰線上大戰,眼看楚軍就要不敵。大漠上卻出現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神秘的軍隊。一個月內橫掃上百個部落,把每個部落的貴族屠戮殆盡,最後留下兩人來爭奪首領,這樣各部落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大楚用兵。
最終這支軍隊攻進契丹王城,把留在王城的耶律家族屠盡,扶植蕭氏為帝。
這下變故打亂了契丹人的部署。
在前線征戰的各部落首領,得知部落出事後,都急著趕迴去處理家事,前線瞬間崩潰。
在南院的契丹皇帝,聽說老窩被端,王城有了新皇帝,也急著迴去平叛。
八十萬大軍就這樣崩潰,太宗皇帝在後麵掩殺,直追了六百裏才停下來。
從此契丹沒落,直到七十年後才逐漸恢複過來。
即便以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差點都失敗。若不是契丹後院出了狀況,隻怕現在中原早就落入蠻夷之手。
後來太宗皇帝多方打聽,卻始終不知道那支神秘的隊伍出自哪裏。隻有通過零星的信息,得知隊伍的首領是個女人,除此之外,再無任何信息。
皇帝有雄心,卻不一定有雄才。想起連太宗皇帝打仗都差點失敗,更覺得王靖煬的辦法最為穩妥。
他雖然有偏向,卻不敢獨自決定,畢竟這一年來都是被宰輔壓著,就算能自己決定,也會習慣性的問一句:“眾卿還有何異議?”
西夏使臣未到,商議再多也是無用,眾人也沒有再多說。皇帝道:“既然眾卿無異議,此事就這麽定了。除了互通商貿和交出兇手,別的都可以同意。西夏使臣還有半個月就到京城,讓鴻臚寺的人做好準備,不要失了天朝上國的風範。”
一眾宰輔起身行禮,依次走了。
皇帝對走在最後的柳君枝道:“君枝,你留下……”
</p>
到底是老狐狸,隨意的一句話,輕而易舉的甩脫了帽子,還給柳君枝挖了個坑。我等忠心為主,你卻說我們有異心,難道是你想謀逆?
荀曠可能是七位宰輔中心機最深沉的,平時一副仙風道骨,與世無爭的樣子。每次有事,他總能在最合適的時候說出一擊致命的話。
柳君枝看了他一眼,依然麵無表情,道:“依荀相所言,眾位都是為國為民的忠臣。猶記得二十餘年前,司相當時身為鴻臚寺少卿,前往契丹議和。本該為國盡忠,據理力爭的時候,他卻大手一揮,把河北三州七縣的土地讓與契丹。致使之後契丹鐵騎,進入中原如無人之境。這難道就是忠臣?難道我等要立這樣的人為楷模?”
沒辦法,荀曠挖的坑太大,順著他的話隻能掉進坑裏,幹脆換個方向走。
當年大楚與契丹在河北對峙,之前有名將種樹林、挖溝渠,使契丹鐵騎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反而被楚軍擊敗。
契丹南下失利,便想和解。朝廷也不想打仗,就派司光祿去談判。
誰知司光祿去了之後,二話沒說,就把最北邊的三州七縣割讓給契丹,條件僅僅是讓契丹退兵。
契丹人一看還有這好事,立刻答應,退兵一百裏,然後兩國簽訂停戰協議。
從司光祿離開京城,到迴到京城,中間不超過一個月。這麽高的辦事效率,得到了先帝的肯定,於是升任為吏部右侍郎。
對此,司光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逢人便說他阻止了一場大戰。契丹倒也配合,之後三年內沒有南下,算是給足了司光祿的麵子。
三年後,契丹再次南下時,沒有了樹林溝渠的阻攔,鐵騎在河北如無人之境,搶了東西就走,弄的民不聊生。偏偏司光祿沒有覺得這是他的錯,依然把當初的功勞當作資本,成為他引以為傲的事。
此時柳君枝以此事當麵斥責他,讓他憤怒不已,一張老臉漲得通紅。
皇帝看戲雖然很爽,但是臣子真要撕破了臉,他這個皇帝也不好受,就開始勸架:“好了,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何必自己爭鬥。今日叫你們來,是為了商議西夏國書的事,沒讓你們爭論是否曲直。首相,你覺得該如何處理?”
皇帝發話了,司光祿不好再說,狠狠的瞪了柳君枝一眼。柳君枝迴了他一個不屑的眼神,氣的司光祿差點吐血。
王懷維道:“陛下,臣以為司相所言不無道理。大楚與西夏是兄弟之國,西夏以弟仕大楚,並無不可。一百萬兩歲幣,也不算多,可以給。兩國互通商貿,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以為之。邊境問題,臣以為可以迴到戰前狀態。至於交出兇手,臣以為不可。若是交了兇手,哪怕隻是讓一個小兵頂替,也是傷了大楚的臉麵,將來士兵哪裏還會為朝廷出力?西夏的使臣還沒有到,待他們到來之後,可以慢慢商議。”
皇帝點點頭,道:“眾卿還有何異議?”
王靖煬道:“陛下,臣有話說。”
“王相有何說法?”
王靖煬道:“首相所言,臣多無異議。隻是兩國互通商貿,臣以為不可。西夏國小,又地處貧瘠,商貿本就難行。若是能斷絕商貿,他們經濟難以為繼,民眾生活艱難。不出三五年,國勢必衰,將再無能力與我大楚抗衡。”
司光祿道:“哼,王相說的容易。斷絕商貿,受傷的是兩國民眾。你可知朝廷每年與西夏貿易的數額是多少?”
王靖煬淡淡的道:“司相張口閉口為民爭利,可曾見過河北滿目瘡痍?”
司光祿大怒:“你……”
王靖煬不給他機會,大聲道:“西夏與大楚的貿易,不過大楚貿易總額的萬一。而大楚之於西夏,則是六七成。大楚沒有西夏,不論朝廷還是民眾,都不會受到影響。西夏離了大楚,則等同滅頂之災。既然戰事不利,就從經濟入手,最終不得不讓西夏臣服。”
皇帝還是比較認同王靖煬的話,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結果。
他想恢複太宗榮光,卻又害怕打仗。上位第一仗就失敗,弄的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即使他也希望柳君枝能通過戰爭確立地位,又害怕再次失敗。他並不覺得柳君枝一個毛頭小子能有其父親的軍事才能。老將軍尚且失敗,更何況從未領過兵的柳君枝。
打仗不是過家家,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年太宗皇帝平定長城以南,最終與契丹一場大決戰。
那時候契丹強盛,興兵八十萬南下。大楚剛剛穩定,太宗皇帝昭若恤想盡辦法湊了三十萬大軍,禦駕親征。
這一仗對大楚太重要。若是勝了,將奠定今後百年的穩定。若是敗了,剛統一的天下又將分崩離析,大楚將不複存在。
兩軍在綿延長城數千裏戰線上大戰,眼看楚軍就要不敵。大漠上卻出現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神秘的軍隊。一個月內橫掃上百個部落,把每個部落的貴族屠戮殆盡,最後留下兩人來爭奪首領,這樣各部落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大楚用兵。
最終這支軍隊攻進契丹王城,把留在王城的耶律家族屠盡,扶植蕭氏為帝。
這下變故打亂了契丹人的部署。
在前線征戰的各部落首領,得知部落出事後,都急著趕迴去處理家事,前線瞬間崩潰。
在南院的契丹皇帝,聽說老窩被端,王城有了新皇帝,也急著迴去平叛。
八十萬大軍就這樣崩潰,太宗皇帝在後麵掩殺,直追了六百裏才停下來。
從此契丹沒落,直到七十年後才逐漸恢複過來。
即便以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差點都失敗。若不是契丹後院出了狀況,隻怕現在中原早就落入蠻夷之手。
後來太宗皇帝多方打聽,卻始終不知道那支神秘的隊伍出自哪裏。隻有通過零星的信息,得知隊伍的首領是個女人,除此之外,再無任何信息。
皇帝有雄心,卻不一定有雄才。想起連太宗皇帝打仗都差點失敗,更覺得王靖煬的辦法最為穩妥。
他雖然有偏向,卻不敢獨自決定,畢竟這一年來都是被宰輔壓著,就算能自己決定,也會習慣性的問一句:“眾卿還有何異議?”
西夏使臣未到,商議再多也是無用,眾人也沒有再多說。皇帝道:“既然眾卿無異議,此事就這麽定了。除了互通商貿和交出兇手,別的都可以同意。西夏使臣還有半個月就到京城,讓鴻臚寺的人做好準備,不要失了天朝上國的風範。”
一眾宰輔起身行禮,依次走了。
皇帝對走在最後的柳君枝道:“君枝,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