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劉琬與金禕曾秘密地前來相聚,共同商議著在完成覲見之後該如何巧妙地脫身,並前往劉琬家中佯裝死亡一事。他們深知此事若能成功施行,便可避開前往趙溫府邸拜謝這一棘手環節。
時間來到了月末,宮中傳出一道旨意,點名要求劉琰入宮覲見。接到此消息後的劉琬和金禕不禁心頭一顫,倘若真的出現什麽意外狀況,那這簍子可不是一般的大,簡直就是捅破了天。
會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料且極其嚴重的後果,到時候,恐怕整個局麵都會失控,陷入一片混亂之,而自己也將被卷入這場巨大的漩渦,難以脫身,可能要為此付出慘痛無比的代價。
實際上,那應劭進獻書籍的莊重儀式已然於朝堂之上完成。然而此時的劉琰因其官階尚低,尚不具備參與朝會的資格。依循禮製,皇帝將會在偏殿親自接見。屆時,太常寺的五經博士也將一同在場,共同見證這一彰顯皇恩浩蕩的時刻——升遷官職的恩賜。
在中黃門指導下,劉琰先是恭敬地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整個過程劉琰始終牢記著常侍謁者事先的囑咐:除非萬不得已關乎生死存亡,否則絕不可輕易開口說話。
原本滿心期待能夠聽到那聲來自讚謁者高唿的“平身”,孰料,傳入耳中的卻是中黃門輕聲發出的指令:“繼續大禮參拜宗正大人!”
聽聞此言,劉琰絲毫不敢抬起頭來窺視一眼。乖乖地依照著所給的指示,麵朝那位老者再度恭恭敬敬地行起了晚輩之禮。
宗正身後讚謁者高聲唱念:“大漢高皇帝十五世玄孫,魯恭王後嗣劉琰字威碩,躬秉旄鉞,誌在旗鼓,忠果內激,依依如昨。。。。。。聲氣慷慨,士民聳動。。。。。。甘棠移澤,世奉馨香。。。。。。”
劉琰隻覺得置身於雲霧之中,耳邊嗡嗡作響,那一連串的話語如潮水般湧來,卻一點兒也沒能記住到底都說了些什麽。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雙腿漸漸失去知覺變得麻木不堪。
就在這時,那位經驗豐富的中黃門穩步走上前來,小心翼翼地攙扶起劉琰輕聲說道:“今後您老可就屬於內朝之人啦,定要時刻銘記聖上的隆恩!”
聽到這番話,劉琰這才如夢初醒,恍然明白過來原來自己身為宗室,當眾被加封了散騎官一職。此時的她心沒有驚喜盡是惶恐,不僅是惶恐還有些發懵,不知該如何麵對這份突如其來的榮耀。
且說當時那場麵,不光劉琰就連那些五經博士們都徹底懵圈,要知道這散騎一職,乃是前漢才存在的加官,到了後漢的時候已經被廢黜掉了。如今竟然又加到了劉琰頭上,這到底是個什麽意思呢?難道說是一種無言的對抗嗎?亦或是想要借此展示出陛下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用人之道?
眾人心中暗自揣測,不管這位皇帝究竟是如何想的,當下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散騎之職到底算是一個多大的官銜。五經博士沒有規諫權敢出聲質疑當場免職算便宜的,皇帝話都說出來了,作為一個合格的五經博士必須把事情辦妥當。
有前漢先例說好辦也容易,撤出殿外討論一番五經博士提議,散騎同前漢按中常侍待遇秩比兩千石銀印青綬,無實職隻作為儀仗騎兵皇帝出行時護衛左右。博士們還留了個心眼兒,散騎雖屬加官但無權開省就當做孤例設置,這樣就絕了這個職位今後被抬高待遇另立屬官的機會。
皇帝到無所謂,傀儡做的憋屈總算是出了口氣也算達到目的,反正今後也不打算再給誰封散騎了。散騎屬於侍從職,劉琰有了可以入侍禁中隨時問對的權利,有這個特權就被稱唿為內朝官。
一係列繁瑣的流程算是全部完成了,眾人便跟隨著五經博士一同入席就座。劉琰雖然並非坐在宴席的最末位置,但與皇帝之間的距離仍相當遙遠,這讓她稍稍鬆了一口氣。
筵席之上禮儀為重,所有人皆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連言語交流都不敢輕易為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當場被人識破什麽。隻見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同走馬燈一般,源源不斷地端上桌來,淺嚐幾口又迅速被撤走,接著再換上新的菜品,循環往複令人眼花繚亂。
對於眼前熟悉的菜品,劉琰這次表現得要淡定得多,再也不會表現出驚奇神情,畢竟之前在冀州也曾品嚐過類似的佳肴,雖說品類不完全相同,但也是相差無幾。遠處的皇帝偶然間瞥見劉琰那副鎮定自若的模樣,臉上不禁流露出欣喜之色。
沉浸在這盛大的宴會之中,竟沒有察覺到白晝已漸漸遠去,天色逐漸變得昏暗起來,盛宴迎來了它的尾聲。就在眾人紛紛起身準備離去之時,一個意外發生了——劉琰然被皇帝單獨留了下來。皇帝以其乃宗室近親為由單獨留下,似乎還有要事相商。
皇帝微微抬頭,目光掃視中黃門:“幽州劉威闊之弟?”
“確是出身漢昌,幼年過繼魯國。”中黃門照本宣科出口解釋。
皇帝點頭看向劉琰:“汶陽侯常語朕,言卿錘大如鬥。”
劉琰身子一震,知道是在詢問自己:“是,嗯,其實大小若一拳而已。”
距離太遠皇帝沒有聽清,抬手隨意一揮:“卿近前答話。”
劉琰跪地匍匐前行幾步停下,頭始終埋的很低屏息靜氣等待問對。
皇帝緩緩起身居高臨下看著跪在遠處的劉琰:“汶陽侯常語朕,言卿臨戰必當前。”
“是,嗯,臣也是戰戰兢兢。”
皇帝還是聽不真切:“卿近前。”
劉琰再次匍匐到距離皇帝幾步遠,頭幾乎貼著地麵。
“汶陽侯常語朕,卿食嬰飲血欺老辱婦。”皇帝說完捂嘴輕笑顯然不信:“趙司徒常語朕,人臣當以忠義貞節為誌,其何謂卿解之。”
苦沒白吃書不白讀,劉琰知曉好幾個答案,緩了好一會兒,聲音還是有些顫抖:“焚竹節存,玉碎皓在。青山忠骨,身死名垂。”
皇帝走到跟前蹲下拉起劉琰的手,這個動作使劉琰身子一顫,皇帝看到地上濕乎乎的手印笑著說道:“抬起頭來。”
一股濃烈麝香味彌漫,皇帝再說話口氣嚴厲許多:“抬起頭來。”
答案雖然不對題,可調起的很高,起碼聽起來會很順耳。不知道皇帝怒從何來,劉琰渾身冒汗不住顫抖,嗓子眼發啞不敢抬頭也不敢開口出聲。
下顎被手指輕輕勾起,四目相對皇帝震驚之餘猛退兩步盡力平複著唿吸,麵前根本不像男人,也不可能是女人,從濃烈麝香味聯想到龍陽兩字皇帝心中一陣惡寒。
想著一定要查清楚,真是那般齷齪必須及時處理免得貽笑大方,至於劉琰嘛,查清楚前有必要軟禁一段時間。現在再也不願意看到對方,抬眼看向中黃門,中黃門會意引領劉琰下殿堂出去。
劉琰亦步亦趨跟隨中黃門出了大殿,沒等放鬆喘口氣,殿裏走出一個小太監,幾步趕上劉琰傳下口諭若離館驛半步必定問責到底。
所謂查清楚第一步就是驗明身份背景,通常皇帝不理這種小事兒,不過今天一定要宗正劉艾親自跑一趟宗正寺,拿來文檔當麵看個清楚。
偏殿裏隻剩皇帝和宗正劉艾兩人,劉艾拿著族譜的拓本看了半天,劉協有些不耐煩:“如何吞吞吐吐?”
不明講就是有問題,皇帝明知故問,劉艾也不敢隱瞞,抿下嘴小聲開口:“並沒有中山簡王一脈過繼魯國的記錄,於梁國倒是有個出身年齡相仿,隻是。。。。。。”說到這劉艾隻是張嘴卻說不出聲了。
話講一半停下是什麽道理?皇帝顯然很急迫:“卿?”
聽皇帝催促,劉艾咬著牙說道:“大漢中山簡王四世孫漢昌劉僧字安增,妻繁峙莫氏,生子名珪字威闊。。。。。。女名阿碩,光和元年六月八日辰時誕,初平三年夏及芨禮,碧眸蠆發皓肌碩頎,淚痣左目下,鎖骨胎記似錢。同年冬梁國孝陽侯以繼室禮聘至薄,宗正移籍少府並行賀。”
說完翻出另一張絹布:“孝陽亭候誦妻病殞,越二年聘繼妻中山簡王五世裔漢昌劉氏碩,初平四年薄疫,誦年卅二與子盡沒妻女無蹤。”
族譜上記載的清楚,劉僧隻有一子一女,中山簡王一脈子嗣很少,也沒有過繼出去的記錄,那就是說。。。。。。
皇帝眉頭緊皺,沉吟半響:“冒領宗室?”
劉艾搖頭否定:“不可能,趙司徒,趙尚書還有汶陽侯不會編造這種事,其家中山還有宗族,編造完全沒理由更沒有好處。”
劉艾走進一步:“簡王世係人丁單薄,嫡脈隻餘兩支。”
第一任中山王是劉秀小兒子劉焉,現在為止王位傳了四代,現任中山王劉稚一大把年紀,一家子男女老少總共才七八口人,嫡脈中親屬隻有低一輩的劉珪兄妹,人少自然每一個都認真記錄,要冒充也不會找後代這樣少的一家。
皇帝來迴踱步嘴中不住念叨阿碩威碩,劉艾上前低聲說道:“碧眸做不得假,身形連同那淚痣也都對的上,興許有難言之隱,當初薄城難民隻要抓住當場擊殺,為保命或有可能改稱籍貫。”
其他都好作假,藍眼睛怎麽作假?不用在琢磨了,就是薄城那位侯爵夫人,皇帝越想越氣狠狠拍打幾案:“趙溫父子做的好大事!”
“應當不至於,呃陛下,興許都是誤會,不如掌控在側他日處理起來也有主動。”劉艾知道皇帝為什麽發怒,趙溫父子好色不假,但不會拿朝廷官位討好女人,自從漢靈皇帝取締女尚書以來女官就成了忌諱,趙溫位列三公做不出來這種糊塗事。
皇帝仔細品了品大宗正的話,點頭指著宗譜試探著說道:“不能消嗎?”
劉艾看著皇帝表情堅定的搖搖頭:“這是拓本,宗正寺存檔蝕刻在銅版上,長安還有興平二年之前的石板原檔。”
皇帝理解劉艾的意思,他也明白宗譜改不了也無法讓人憑空消失,就是忍不住想問。紀錄宗室的族譜稱作“譜牒”,分鐵牒與石牒兩種,拓本隻是方便查閱改它沒用,銅板要改也不是不行,然而上麵防偽記號他和劉艾都不了解,畢竟劉艾隻是管理宗正寺而已,宗正寺有很多長輩在,那裏的秘密多了去了。
等以後劉艾不是宗正了,交接時需要經過校驗以免有漏誤或篡改,到時可不光是宗正寺的人,太常寺和尚書台的儒生也在場,那些大儒一輩子就研究這些文檔卷宗,保不齊有了解防偽記號標記之類的,到時發現有改動怎麽辦?
再說長安還有密檔存在,那些儒生執拗勁兒犯了,沒準兒不管不顧真去照著對比就看出來不同了,到時候信哪個?調查起來一旦說不清楚,那麽皇室威信必然受到質疑,這個後果是不能承受的。
“這幫蠢貨真是靠不住,朕已經明旨天下了,這可如何是好。”見皇帝罕見失態劉艾及時補充道:“其實也不用改,短期來說查宗譜的人不問朝事,管朝事的人沒精力查宗譜。”
皇帝麵色苦悶,不能總將劉琰關在館驛,沒個說法時間久了也藏不住,想了許久理不出頭緒:“當如何控製?”
“是否為冀州千人姑且不論,當務之急不可與外人相見,臣意授給事守在值房,待趙司徒迴朝再交由其妥善處置。”劉艾瞧著皇帝麵色逐漸憤怒,似乎馬上就要爆發:“內外隔絕方可避免節外生枝,太醫吉平是忠臣。”
曹操重在穩定朝局,對中宮和宦官染指不深,又有太醫院幫襯做起事來確實方便,皇帝盯著劉艾半晌意有他指:“這樣做合適嗎?”
劉艾迎著皇帝期盼的眼神,猶豫了好一會兒才幽幽的說道:“為臣者當分君之憂,全其貞良死節之意,即便有閑追溯,人不在了也是枉然。”
說完劉艾苦笑一聲仿佛自言自語:“多事之秋就算女官當朝怕也無人在意。”
時間來到了月末,宮中傳出一道旨意,點名要求劉琰入宮覲見。接到此消息後的劉琬和金禕不禁心頭一顫,倘若真的出現什麽意外狀況,那這簍子可不是一般的大,簡直就是捅破了天。
會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料且極其嚴重的後果,到時候,恐怕整個局麵都會失控,陷入一片混亂之,而自己也將被卷入這場巨大的漩渦,難以脫身,可能要為此付出慘痛無比的代價。
實際上,那應劭進獻書籍的莊重儀式已然於朝堂之上完成。然而此時的劉琰因其官階尚低,尚不具備參與朝會的資格。依循禮製,皇帝將會在偏殿親自接見。屆時,太常寺的五經博士也將一同在場,共同見證這一彰顯皇恩浩蕩的時刻——升遷官職的恩賜。
在中黃門指導下,劉琰先是恭敬地行了三拜九叩之禮。整個過程劉琰始終牢記著常侍謁者事先的囑咐:除非萬不得已關乎生死存亡,否則絕不可輕易開口說話。
原本滿心期待能夠聽到那聲來自讚謁者高唿的“平身”,孰料,傳入耳中的卻是中黃門輕聲發出的指令:“繼續大禮參拜宗正大人!”
聽聞此言,劉琰絲毫不敢抬起頭來窺視一眼。乖乖地依照著所給的指示,麵朝那位老者再度恭恭敬敬地行起了晚輩之禮。
宗正身後讚謁者高聲唱念:“大漢高皇帝十五世玄孫,魯恭王後嗣劉琰字威碩,躬秉旄鉞,誌在旗鼓,忠果內激,依依如昨。。。。。。聲氣慷慨,士民聳動。。。。。。甘棠移澤,世奉馨香。。。。。。”
劉琰隻覺得置身於雲霧之中,耳邊嗡嗡作響,那一連串的話語如潮水般湧來,卻一點兒也沒能記住到底都說了些什麽。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雙腿漸漸失去知覺變得麻木不堪。
就在這時,那位經驗豐富的中黃門穩步走上前來,小心翼翼地攙扶起劉琰輕聲說道:“今後您老可就屬於內朝之人啦,定要時刻銘記聖上的隆恩!”
聽到這番話,劉琰這才如夢初醒,恍然明白過來原來自己身為宗室,當眾被加封了散騎官一職。此時的她心沒有驚喜盡是惶恐,不僅是惶恐還有些發懵,不知該如何麵對這份突如其來的榮耀。
且說當時那場麵,不光劉琰就連那些五經博士們都徹底懵圈,要知道這散騎一職,乃是前漢才存在的加官,到了後漢的時候已經被廢黜掉了。如今竟然又加到了劉琰頭上,這到底是個什麽意思呢?難道說是一種無言的對抗嗎?亦或是想要借此展示出陛下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用人之道?
眾人心中暗自揣測,不管這位皇帝究竟是如何想的,當下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散騎之職到底算是一個多大的官銜。五經博士沒有規諫權敢出聲質疑當場免職算便宜的,皇帝話都說出來了,作為一個合格的五經博士必須把事情辦妥當。
有前漢先例說好辦也容易,撤出殿外討論一番五經博士提議,散騎同前漢按中常侍待遇秩比兩千石銀印青綬,無實職隻作為儀仗騎兵皇帝出行時護衛左右。博士們還留了個心眼兒,散騎雖屬加官但無權開省就當做孤例設置,這樣就絕了這個職位今後被抬高待遇另立屬官的機會。
皇帝到無所謂,傀儡做的憋屈總算是出了口氣也算達到目的,反正今後也不打算再給誰封散騎了。散騎屬於侍從職,劉琰有了可以入侍禁中隨時問對的權利,有這個特權就被稱唿為內朝官。
一係列繁瑣的流程算是全部完成了,眾人便跟隨著五經博士一同入席就座。劉琰雖然並非坐在宴席的最末位置,但與皇帝之間的距離仍相當遙遠,這讓她稍稍鬆了一口氣。
筵席之上禮儀為重,所有人皆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連言語交流都不敢輕易為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當場被人識破什麽。隻見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同走馬燈一般,源源不斷地端上桌來,淺嚐幾口又迅速被撤走,接著再換上新的菜品,循環往複令人眼花繚亂。
對於眼前熟悉的菜品,劉琰這次表現得要淡定得多,再也不會表現出驚奇神情,畢竟之前在冀州也曾品嚐過類似的佳肴,雖說品類不完全相同,但也是相差無幾。遠處的皇帝偶然間瞥見劉琰那副鎮定自若的模樣,臉上不禁流露出欣喜之色。
沉浸在這盛大的宴會之中,竟沒有察覺到白晝已漸漸遠去,天色逐漸變得昏暗起來,盛宴迎來了它的尾聲。就在眾人紛紛起身準備離去之時,一個意外發生了——劉琰然被皇帝單獨留了下來。皇帝以其乃宗室近親為由單獨留下,似乎還有要事相商。
皇帝微微抬頭,目光掃視中黃門:“幽州劉威闊之弟?”
“確是出身漢昌,幼年過繼魯國。”中黃門照本宣科出口解釋。
皇帝點頭看向劉琰:“汶陽侯常語朕,言卿錘大如鬥。”
劉琰身子一震,知道是在詢問自己:“是,嗯,其實大小若一拳而已。”
距離太遠皇帝沒有聽清,抬手隨意一揮:“卿近前答話。”
劉琰跪地匍匐前行幾步停下,頭始終埋的很低屏息靜氣等待問對。
皇帝緩緩起身居高臨下看著跪在遠處的劉琰:“汶陽侯常語朕,言卿臨戰必當前。”
“是,嗯,臣也是戰戰兢兢。”
皇帝還是聽不真切:“卿近前。”
劉琰再次匍匐到距離皇帝幾步遠,頭幾乎貼著地麵。
“汶陽侯常語朕,卿食嬰飲血欺老辱婦。”皇帝說完捂嘴輕笑顯然不信:“趙司徒常語朕,人臣當以忠義貞節為誌,其何謂卿解之。”
苦沒白吃書不白讀,劉琰知曉好幾個答案,緩了好一會兒,聲音還是有些顫抖:“焚竹節存,玉碎皓在。青山忠骨,身死名垂。”
皇帝走到跟前蹲下拉起劉琰的手,這個動作使劉琰身子一顫,皇帝看到地上濕乎乎的手印笑著說道:“抬起頭來。”
一股濃烈麝香味彌漫,皇帝再說話口氣嚴厲許多:“抬起頭來。”
答案雖然不對題,可調起的很高,起碼聽起來會很順耳。不知道皇帝怒從何來,劉琰渾身冒汗不住顫抖,嗓子眼發啞不敢抬頭也不敢開口出聲。
下顎被手指輕輕勾起,四目相對皇帝震驚之餘猛退兩步盡力平複著唿吸,麵前根本不像男人,也不可能是女人,從濃烈麝香味聯想到龍陽兩字皇帝心中一陣惡寒。
想著一定要查清楚,真是那般齷齪必須及時處理免得貽笑大方,至於劉琰嘛,查清楚前有必要軟禁一段時間。現在再也不願意看到對方,抬眼看向中黃門,中黃門會意引領劉琰下殿堂出去。
劉琰亦步亦趨跟隨中黃門出了大殿,沒等放鬆喘口氣,殿裏走出一個小太監,幾步趕上劉琰傳下口諭若離館驛半步必定問責到底。
所謂查清楚第一步就是驗明身份背景,通常皇帝不理這種小事兒,不過今天一定要宗正劉艾親自跑一趟宗正寺,拿來文檔當麵看個清楚。
偏殿裏隻剩皇帝和宗正劉艾兩人,劉艾拿著族譜的拓本看了半天,劉協有些不耐煩:“如何吞吞吐吐?”
不明講就是有問題,皇帝明知故問,劉艾也不敢隱瞞,抿下嘴小聲開口:“並沒有中山簡王一脈過繼魯國的記錄,於梁國倒是有個出身年齡相仿,隻是。。。。。。”說到這劉艾隻是張嘴卻說不出聲了。
話講一半停下是什麽道理?皇帝顯然很急迫:“卿?”
聽皇帝催促,劉艾咬著牙說道:“大漢中山簡王四世孫漢昌劉僧字安增,妻繁峙莫氏,生子名珪字威闊。。。。。。女名阿碩,光和元年六月八日辰時誕,初平三年夏及芨禮,碧眸蠆發皓肌碩頎,淚痣左目下,鎖骨胎記似錢。同年冬梁國孝陽侯以繼室禮聘至薄,宗正移籍少府並行賀。”
說完翻出另一張絹布:“孝陽亭候誦妻病殞,越二年聘繼妻中山簡王五世裔漢昌劉氏碩,初平四年薄疫,誦年卅二與子盡沒妻女無蹤。”
族譜上記載的清楚,劉僧隻有一子一女,中山簡王一脈子嗣很少,也沒有過繼出去的記錄,那就是說。。。。。。
皇帝眉頭緊皺,沉吟半響:“冒領宗室?”
劉艾搖頭否定:“不可能,趙司徒,趙尚書還有汶陽侯不會編造這種事,其家中山還有宗族,編造完全沒理由更沒有好處。”
劉艾走進一步:“簡王世係人丁單薄,嫡脈隻餘兩支。”
第一任中山王是劉秀小兒子劉焉,現在為止王位傳了四代,現任中山王劉稚一大把年紀,一家子男女老少總共才七八口人,嫡脈中親屬隻有低一輩的劉珪兄妹,人少自然每一個都認真記錄,要冒充也不會找後代這樣少的一家。
皇帝來迴踱步嘴中不住念叨阿碩威碩,劉艾上前低聲說道:“碧眸做不得假,身形連同那淚痣也都對的上,興許有難言之隱,當初薄城難民隻要抓住當場擊殺,為保命或有可能改稱籍貫。”
其他都好作假,藍眼睛怎麽作假?不用在琢磨了,就是薄城那位侯爵夫人,皇帝越想越氣狠狠拍打幾案:“趙溫父子做的好大事!”
“應當不至於,呃陛下,興許都是誤會,不如掌控在側他日處理起來也有主動。”劉艾知道皇帝為什麽發怒,趙溫父子好色不假,但不會拿朝廷官位討好女人,自從漢靈皇帝取締女尚書以來女官就成了忌諱,趙溫位列三公做不出來這種糊塗事。
皇帝仔細品了品大宗正的話,點頭指著宗譜試探著說道:“不能消嗎?”
劉艾看著皇帝表情堅定的搖搖頭:“這是拓本,宗正寺存檔蝕刻在銅版上,長安還有興平二年之前的石板原檔。”
皇帝理解劉艾的意思,他也明白宗譜改不了也無法讓人憑空消失,就是忍不住想問。紀錄宗室的族譜稱作“譜牒”,分鐵牒與石牒兩種,拓本隻是方便查閱改它沒用,銅板要改也不是不行,然而上麵防偽記號他和劉艾都不了解,畢竟劉艾隻是管理宗正寺而已,宗正寺有很多長輩在,那裏的秘密多了去了。
等以後劉艾不是宗正了,交接時需要經過校驗以免有漏誤或篡改,到時可不光是宗正寺的人,太常寺和尚書台的儒生也在場,那些大儒一輩子就研究這些文檔卷宗,保不齊有了解防偽記號標記之類的,到時發現有改動怎麽辦?
再說長安還有密檔存在,那些儒生執拗勁兒犯了,沒準兒不管不顧真去照著對比就看出來不同了,到時候信哪個?調查起來一旦說不清楚,那麽皇室威信必然受到質疑,這個後果是不能承受的。
“這幫蠢貨真是靠不住,朕已經明旨天下了,這可如何是好。”見皇帝罕見失態劉艾及時補充道:“其實也不用改,短期來說查宗譜的人不問朝事,管朝事的人沒精力查宗譜。”
皇帝麵色苦悶,不能總將劉琰關在館驛,沒個說法時間久了也藏不住,想了許久理不出頭緒:“當如何控製?”
“是否為冀州千人姑且不論,當務之急不可與外人相見,臣意授給事守在值房,待趙司徒迴朝再交由其妥善處置。”劉艾瞧著皇帝麵色逐漸憤怒,似乎馬上就要爆發:“內外隔絕方可避免節外生枝,太醫吉平是忠臣。”
曹操重在穩定朝局,對中宮和宦官染指不深,又有太醫院幫襯做起事來確實方便,皇帝盯著劉艾半晌意有他指:“這樣做合適嗎?”
劉艾迎著皇帝期盼的眼神,猶豫了好一會兒才幽幽的說道:“為臣者當分君之憂,全其貞良死節之意,即便有閑追溯,人不在了也是枉然。”
說完劉艾苦笑一聲仿佛自言自語:“多事之秋就算女官當朝怕也無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