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振動四方
重生嫡長女她是真祖宗 作者:富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椋的劍招無人可擋,區區幾個隻能提棒的衙吏,誰都不是她的對手。
李宴行動如風,立著身子直入公堂之上,在受刑的江平娘身側站定。
“在下李宴,聞說本朝律法,受登聞鼓仗刑者,非一日堪受盡,今我要帶這江娘子離去,還望大人海涵。”
“大膽,爾等擅闖公堂,違亂本官治下,這公堂豈是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左右,給我將此女拿下。”
想來,李宴自在京都行走後,聽得最多的,便是這樣一句話。
她涼薄透出一聲笑。
“大人,你今日要作對的,不是在下,而是這門口爭相聚集的稟義學子,是這滿城的百姓,亦是朝廷予以天下的一個公道,今日我要帶走的,也絕不是區區一個含冤的女娘子,而是受冤案牽連,這世間中僅存的一抹正氣,這最後一個敢死敢豁出身家的詳證,你如何阻攔得住我出門。”
座上官吏聞她一言,全身有如鬆軟,望向門口奔湧著淌進的百姓。
終鬆了口,抬高手,左右揮了揮,長歎了聲氣,囑院中衙吏放她三人離去。
自古言論民生動蕩有如輿論,哪個朝廷大官經得住。
此事,他自當盡快上書稟明官家來斷。
李宴橫抱住被仗責虛軟昏睡過去的江平娘出公案大門,懷中女子脫力,勉強睜得一絲眼。
迷亂間,隻瞧得見一抹白衣倩影,連抱住她的女子麵容,也都絲毫瞧不清。
李宴低頭望她。
見她還存著一口氣。
“江平娘,莫要慌亂,屬於你的公道,它終是來了。”
分明睜不開眼,這一刻,卻離奇地辨認出,身邊之人在說些什麽。
她說。
她的公道來了。
好。
如此,她還有什麽放心不下。
單手即刻脫了力,瞬間垂下,迷糊的雙眼也徹底含閉了下去。
李宴蹙緊了眉頭,抱著她柔弱的身體到了門口,闖公案的人皆讓出一條清晰可探的路。
站立高台之上,李宴放眼朝下方望去。
一道闊聲振動四方。
“諸天氣浩蕩,我輩日興隆,敢問天下諸公城民,何為道,何為義,何為禮?”
“今我李宴,不過一介布衣爾,孤身站於高台之上,欲指皇天厚土為盤,借青霄星野為陣,試與皇權比天高。”
“一城興亡,匹夫有責,江娘子之案,吾欲承天下萬民狀書,接重災饑民苦訴,定盡己之全力,為惠州百姓所遭冤案討個公道,諸位請待,天聽已達,今日之事,江娘子休養,吾將接迴李府,自當一人承受,若有眼齊不順,不欲爭鋒,謀害利益者,大可來吾府上,吾將日夜枕旦,恭候諸位。”
“還望這滿城的高官士大夫所明,天有不公,必有橫災,西城洪災,即是上天的警醒,也請諸位牢哀,今日之登聞鼓前江平娘,必是明日諸戶千千萬家之兒郎,京都繁榮之盛昌,何敢掩蓋城都之外的哀鴻遍野,百姓怨恨種相,曆來的官宦朝野,是否能為今日之事,給個持明說法,我李宴,將休沐三日,坐府以待。”
“北椋,打馬,迴府。”
李家娘子抱著登聞鼓前的江平娘上馬離去,眾人皆為她讓開一條道,目送她遠去。
人滿為患的公案台下,馬車擁堵不進。
遠遠的,崔廷衍半挑開簾子,瞧著李宴孤戾正道的身影,久久未堪落簾。
她素來如此。
從前聽說是一迴事,今日見到又是一迴事。
旁人不敢做的事,她要做,旁人不敢主持的公道,她敢承,旁人言罵的訴詞,她也因而從不過眼。
對月遙望著李宴踏馬進入街巷,深感佩服。
敬意不下。
“好個李娘子,竟能說出這般話!”
歎。
他身邊貼身跟隨的侍從,如今也知她之秉性。
鬧得滿城皆知,此般張揚,究竟是為過,還為誌,難以定論。
身上箭傷未好,崔廷衍思慮過多,牽扯痛處,咳了數聲。
“打道,迴府吧。”
“是。”
然則這李家娘子的張揚,卻遠不止於此。
…
皇城。
崇政殿正門外。
官家今日修道,內閣朝臣皆無事不奏,崇政殿正門緊閉,殿外安靜如常。
隻今日,卻有了大動蕩。
皇城外登聞鼓響了三刻才落。
立時有諸位文官無詔上表,官家不得已從道觀歸於書房。
留在偏殿的諸位大臣隻等官家傳召去崇政殿候話。
小黃門忽一路快跑,從偏殿穿過,跑至官家書房,同官家身邊第一貼身內宦高公公傳話。
眾大臣眼觀八方,隻瞧見高公公作驚嚇狀,難得的慌裏慌張,轉身立時去了書房深處。
小黃門緊急傳話。
此消息在皇城內蓋不過片刻時辰。
頃刻又在皇城內外傳遍。
傳。
潁國公披發素衣,跪至崇政殿外,承罪書,訴罪己詔,上表天書,主動伏案自首……
…
潁國公崇政殿外認罪,此消息霎時轟動朝野。
現下沒誰能坐得住。
這事聽起來既荒謬又可笑,一個半截子快埋進黃土裏的老頭,跑到中宮殿外認罪。
“他是認的哪門子罪,有這精力,怎麽不給自己打副棺材板。”
“程家是人都死絕了,攔不住他一個年邁昏聵的老太爺,嘉道王府沒亂,西城災變迫在弦上,他這個時候跑去認他娘的罪,是要置一條船上的人如何,給本王提刀來,本王這就去大獄解決了他!”
荀王在府中大發雷霆。
此事已經不是怒罵兩句可堪解決的事。
滿府上下,一屋子謀士皆都緘默不言語。
潁國公殿前認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
西城渾水太深,官家第六子荀王已連夜三次被召進大殿。
三皇子康王將要提軍功歸京,西北大捷,這檔口上,他座下諸侯王公一個一個牽下水。
西城一事,已動驚朝野,現下又冒出個毫無預兆伏罪的潁國公。
荀王暴怒,提刀要入大獄,府中謀士卻預感這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變數。
“殿下,西城受災一事,太子攀咬康王,官家卻隻傳殿下進宮問話,不下令至刑部,未召皇城司首司入殿,無非是因康王不日將要歸京,此番西北大捷,這乃是西北兩相之役,十年來首次獲捷,僅憑他東宮和京中這些文官,難以撼動康王分毫,此時殿下要做的當是穩住陣腳,在下現要與荀王您道的,才真真是一件令人慎思極恐的事,殿下知曉潁國公入殿伏罪前,何人出入過潁國公府?”
7017k
李宴行動如風,立著身子直入公堂之上,在受刑的江平娘身側站定。
“在下李宴,聞說本朝律法,受登聞鼓仗刑者,非一日堪受盡,今我要帶這江娘子離去,還望大人海涵。”
“大膽,爾等擅闖公堂,違亂本官治下,這公堂豈是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左右,給我將此女拿下。”
想來,李宴自在京都行走後,聽得最多的,便是這樣一句話。
她涼薄透出一聲笑。
“大人,你今日要作對的,不是在下,而是這門口爭相聚集的稟義學子,是這滿城的百姓,亦是朝廷予以天下的一個公道,今日我要帶走的,也絕不是區區一個含冤的女娘子,而是受冤案牽連,這世間中僅存的一抹正氣,這最後一個敢死敢豁出身家的詳證,你如何阻攔得住我出門。”
座上官吏聞她一言,全身有如鬆軟,望向門口奔湧著淌進的百姓。
終鬆了口,抬高手,左右揮了揮,長歎了聲氣,囑院中衙吏放她三人離去。
自古言論民生動蕩有如輿論,哪個朝廷大官經得住。
此事,他自當盡快上書稟明官家來斷。
李宴橫抱住被仗責虛軟昏睡過去的江平娘出公案大門,懷中女子脫力,勉強睜得一絲眼。
迷亂間,隻瞧得見一抹白衣倩影,連抱住她的女子麵容,也都絲毫瞧不清。
李宴低頭望她。
見她還存著一口氣。
“江平娘,莫要慌亂,屬於你的公道,它終是來了。”
分明睜不開眼,這一刻,卻離奇地辨認出,身邊之人在說些什麽。
她說。
她的公道來了。
好。
如此,她還有什麽放心不下。
單手即刻脫了力,瞬間垂下,迷糊的雙眼也徹底含閉了下去。
李宴蹙緊了眉頭,抱著她柔弱的身體到了門口,闖公案的人皆讓出一條清晰可探的路。
站立高台之上,李宴放眼朝下方望去。
一道闊聲振動四方。
“諸天氣浩蕩,我輩日興隆,敢問天下諸公城民,何為道,何為義,何為禮?”
“今我李宴,不過一介布衣爾,孤身站於高台之上,欲指皇天厚土為盤,借青霄星野為陣,試與皇權比天高。”
“一城興亡,匹夫有責,江娘子之案,吾欲承天下萬民狀書,接重災饑民苦訴,定盡己之全力,為惠州百姓所遭冤案討個公道,諸位請待,天聽已達,今日之事,江娘子休養,吾將接迴李府,自當一人承受,若有眼齊不順,不欲爭鋒,謀害利益者,大可來吾府上,吾將日夜枕旦,恭候諸位。”
“還望這滿城的高官士大夫所明,天有不公,必有橫災,西城洪災,即是上天的警醒,也請諸位牢哀,今日之登聞鼓前江平娘,必是明日諸戶千千萬家之兒郎,京都繁榮之盛昌,何敢掩蓋城都之外的哀鴻遍野,百姓怨恨種相,曆來的官宦朝野,是否能為今日之事,給個持明說法,我李宴,將休沐三日,坐府以待。”
“北椋,打馬,迴府。”
李家娘子抱著登聞鼓前的江平娘上馬離去,眾人皆為她讓開一條道,目送她遠去。
人滿為患的公案台下,馬車擁堵不進。
遠遠的,崔廷衍半挑開簾子,瞧著李宴孤戾正道的身影,久久未堪落簾。
她素來如此。
從前聽說是一迴事,今日見到又是一迴事。
旁人不敢做的事,她要做,旁人不敢主持的公道,她敢承,旁人言罵的訴詞,她也因而從不過眼。
對月遙望著李宴踏馬進入街巷,深感佩服。
敬意不下。
“好個李娘子,竟能說出這般話!”
歎。
他身邊貼身跟隨的侍從,如今也知她之秉性。
鬧得滿城皆知,此般張揚,究竟是為過,還為誌,難以定論。
身上箭傷未好,崔廷衍思慮過多,牽扯痛處,咳了數聲。
“打道,迴府吧。”
“是。”
然則這李家娘子的張揚,卻遠不止於此。
…
皇城。
崇政殿正門外。
官家今日修道,內閣朝臣皆無事不奏,崇政殿正門緊閉,殿外安靜如常。
隻今日,卻有了大動蕩。
皇城外登聞鼓響了三刻才落。
立時有諸位文官無詔上表,官家不得已從道觀歸於書房。
留在偏殿的諸位大臣隻等官家傳召去崇政殿候話。
小黃門忽一路快跑,從偏殿穿過,跑至官家書房,同官家身邊第一貼身內宦高公公傳話。
眾大臣眼觀八方,隻瞧見高公公作驚嚇狀,難得的慌裏慌張,轉身立時去了書房深處。
小黃門緊急傳話。
此消息在皇城內蓋不過片刻時辰。
頃刻又在皇城內外傳遍。
傳。
潁國公披發素衣,跪至崇政殿外,承罪書,訴罪己詔,上表天書,主動伏案自首……
…
潁國公崇政殿外認罪,此消息霎時轟動朝野。
現下沒誰能坐得住。
這事聽起來既荒謬又可笑,一個半截子快埋進黃土裏的老頭,跑到中宮殿外認罪。
“他是認的哪門子罪,有這精力,怎麽不給自己打副棺材板。”
“程家是人都死絕了,攔不住他一個年邁昏聵的老太爺,嘉道王府沒亂,西城災變迫在弦上,他這個時候跑去認他娘的罪,是要置一條船上的人如何,給本王提刀來,本王這就去大獄解決了他!”
荀王在府中大發雷霆。
此事已經不是怒罵兩句可堪解決的事。
滿府上下,一屋子謀士皆都緘默不言語。
潁國公殿前認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
西城渾水太深,官家第六子荀王已連夜三次被召進大殿。
三皇子康王將要提軍功歸京,西北大捷,這檔口上,他座下諸侯王公一個一個牽下水。
西城一事,已動驚朝野,現下又冒出個毫無預兆伏罪的潁國公。
荀王暴怒,提刀要入大獄,府中謀士卻預感這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變數。
“殿下,西城受災一事,太子攀咬康王,官家卻隻傳殿下進宮問話,不下令至刑部,未召皇城司首司入殿,無非是因康王不日將要歸京,此番西北大捷,這乃是西北兩相之役,十年來首次獲捷,僅憑他東宮和京中這些文官,難以撼動康王分毫,此時殿下要做的當是穩住陣腳,在下現要與荀王您道的,才真真是一件令人慎思極恐的事,殿下知曉潁國公入殿伏罪前,何人出入過潁國公府?”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