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對期期艾艾躲在一旁的大姨和那個中年男人說,“你們請迴吧,我們家的苞穀有我三個女婿幫忙,就不勞煩你們了。”


    那個男人一聽明顯有些失望的望向大姨。大姨尷尬得有點語無倫次:“那個。。。那個,妹妹你看看人咋樣呢?表個態我們迴去也好安心哪!你看這麽遠來都來了。中不中就一句話的事。”


    “我還沒想好走不走,你別操心了,”媽媽淡淡的迴了一句就抱著月季轉身進屋了,奶奶也自顧自的忙活去了。剩下大姨和那人麵麵相覷,無奈垂頭喪氣的走了。奶奶一反常態連水都沒給他們喝一口,也沒請他們進屋坐一下歇會再走。


    奶奶不是冷漠無情的人,遇到過路的討水喝還給他倒碗熱水,關切地說喝涼水對胃不好,熱心的再搬個凳子招唿坐坐。


    有次一個跑江湖賣膏藥的人路過討水喝的時候問街上還有多遠,他餓極了走不動路了。奶奶趕緊讓媽媽生火,她去菜園裏薅了一把青菜,又去雞窩摸了個蛋給那人煮了一大碗浮著油花花的青菜雞蛋麵。那人吃得狼吞虎咽,吃完了打個飽嗝要給錢,奶奶堅持不要。那人感激的就給奶奶把脈,問奶奶是不是有老寒腿?然後在他那鼓鼓囊囊的大包裏一陣摸索,掏出一瓶藥酒送給奶奶,囑咐隻能外用千萬不能喝。奶奶問肩膀僵硬酸痛可以擦不,那人神秘一笑說您用過就知道啦。並告訴奶奶土豆連皮擦絲過濾取汁液,早晚飯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喝一小杯土豆汁。而這也能治療胃潰瘍和便秘呢。又講了個鬼針草熬水能治那白啥病的單方。


    後來奶奶的那瓶藥酒可金貴了,用一段時間後不但腿疼腰疼沒再犯過,誌剛玩的時候磕著碰著擦一點就好。村裏有人知道了關節疼得受不了的時候就來找奶奶討藥擦幾次就好。隻是越用越少,又不知道是什麽泡製的。最後剩半瓶奶奶珍藏起來了,說隻能應急的時候用。


    奶奶和媽媽對大姨不待見隻是因為她為人勢利能夠多年都不和親妹妹來往,而這突然熱心的一次次跑來,實在是不得不防。奶奶說,那樣的人你隻要給她一個好臉色,她馬上就會蹬鼻子上臉,一旦把那男人留下幹活,那事情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就像叮在腳上的螞蟥甩都甩不脫。那麽,他的人品不知道,家庭不知道,對他的一切都一無所知,到時候如果是個坑咋辦?這帶著娃的二婚不比頭婚,萬一不好連迴頭的機會都沒有。


    晚上一家人在門外乘涼,奶奶和媽媽說著話,“無利不起早,如果不是她收了別人的錢,她會那麽熱心一趟趟的跑?”


    誌軍本來心都懸起來了,看到奶奶和媽媽的態度暗暗鬆了口氣。又能睡個安穩覺了。


    第二天一大早,二姑和三姑以及姑父都來了。人多力量大,才一天就把地裏的苞穀全部掰完收迴來攤在房間裏,大家長舒一口氣,收迴來了就不怕陰雨天了。兩個姑父又一鼓作氣把苞穀一個個編成長串掛在屋簷下,這活兒女人還真幹不了,要一個人站在木梯上一個人在下麵遞,木梯上的人要接住很重的一串苞穀掛上去。才兩天,這些重活就幹的利利索索。農村都喜歡把苞穀棒子編成一長串掛起來,這樣幹得快,不用曬在壩子上擔心下雨,需要的時候要多少就取多少,很方便。


    誌軍很喜歡看掛滿了一嘟嚕一嘟嚕金黃色苞穀的老房簷,猶如金黃的牆壁。它們像是秋日陽光的凝結,是大自然賜予的勳章,每一顆飽滿的苞穀粒都閃耀著成熟的光澤,散發著豐收的喜悅與滿足。老房青瓦,煙火人家,這串串金黃色點綴了斑駁的土牆,這是最質樸最美麗的裝飾品,看一眼就讓人心生歡喜。


    真是豐收景象開心事,戶戶歡顏糧滿倉。


    奶奶媽媽和姑姑在廚房忙著做好吃的,把麥麵擀成比餃子皮厚點大一些的皮,剁肉,榨菜和藠頭作餡,包一大坨在皮子裏,圓圓的皮子捏攏,兩頭尖尖翹翹,它有個非常形象的名字“角角翹”,也就是大餃子。水燒開了一蓋簾滑進去,不一會就翻肚皮浮起來。一個個白胖胖圓鼓鼓的在沸水裏調皮的上下翻滾,撈在碗裏,兩個就占據了一碗。迫不及待的咬一口,麵皮的瓷實軟糯,麥子的原香味和餡料的鹹鮮香混合在一起,唇齒留香,熱乎乎的滑下喉嚨,直暖到胃裏。


    這還沒做好呢,誌軍的肚子已經咕咕叫了,誌剛和月季開心得跑來跑去,三姑笑罵“人來瘋”。誌軍多喜歡這溫馨的場麵啊!要是爸爸在多好。誌軍突然發覺父親很久沒有迴來過了。


    三姑突然想起在奶奶房間看到的那張男人照片,好奇地問是誰。奶奶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講了一遍,三姑一拍手,“這是好事兒啊!”二姑說:


    “去打聽打聽唄,隻要人好,劉芳還年輕,娃還小,日子還長著哪。眼睛總得往前看對吧,這一年四季的體力活總靠我們幾個打突擊也不是個事兒啊?”


    三姑急忙說“二姐說的對,媽你也老了,劉芳找個知冷知熱的男人照顧她你也放心不是。”


    “關鍵要落實人好不好?”奶奶說。


    “要我說那邊沒娃沒負擔就很好,總比去給別人當後媽強。至少自己的娃有人幫忙養。我迴去托人打聽打聽”,二姑說。


    媽媽低著頭不說話,誌軍最不喜歡她們聊這個話題,跑去給姑父打下手。


    二姑父源於祖上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是個脫下孔乙己長衫脫不了文化情結的農民。誌軍最喜歡聽他天南海北的聊天,覺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古往今來的曆史,甚至那些野史講來也頭頭是道。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比曆史課本上的那些幹巴巴的知識點有趣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棹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棹清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棹清歌並收藏棹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