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戰爭。


    其實去年便要打響。


    可是,孫堅卻以重兵據守兩郡,並且橫於水師,加上糧草並不充沛,還要保證對漢中的登封軍供給,無奈拖延了戰事。


    同月,萬勝軍向兗州推進,進入酸棗境內屯兵。


    華雄之名,再度響徹董卓大營內部,令不少人聞名色變。


    中府軍的蒙稷。


    再度分出一校兵馬,進入泰山郡,由臧霸執掌。


    大漢欲收複兗州割裂的幾郡,不宣而昭,使得兗州境內風聲鶴唳。


    青州。


    平原郡,郡治之中。


    徐庶將監州尉密信焚燒,提筆給劉備書寫‘驅青州南下’的伐寇之策,借此衝擊兗州各郡塑造的壁壘,減少鎮國府用兵時間。


    而此時,張遼已經行至幽州。


    複土散騎,並州狼騎,雲中輕騎,以及三大戍邊軍齊聚,乃至連公孫瓚都從易縣趕赴而至,參與議事。


    “三萬軍。”


    “再加上率善兩衛,便是六萬軍。”


    張遼核算著兵力,抬頭看向堂下,問道:“劉宗正,不知幽州備了多少輜重役夫?”


    “十六萬。”


    劉虞神情凝重道:“我們按照兵部統轄章程,備足馬,騾子,驢牽引車輿,糧草以炒豆,烘幹熟肉,果蔬為主,三月之時某要撤迴六萬輜重役夫保證幽州的農事!”


    “夠了。”


    張遼頷首道:“等率善衛到了,出關以戰養戰,無需那麽多輜重運輸!”


    “文遠。”


    公孫瓚蹙眉道:“幽州武騎恐怕不能北上出關了。”


    “無礙。”


    “牽製冀州為重。“


    張遼行至輿圖旁,沉聲道:“劉宗正,這幾年互市,想必幽州與監州尉已經找到塞外各部的遊牧地!”


    “此事某有安排。”


    劉虞頷首道:“鎮國府令傳來之時,某已經備好輿圖,並設下響導官,還有諸多識途老馬!”


    “多謝。”


    張遼作揖一拜,淡笑道:“大軍輜重先發往徐無,甲胄,軍械,盡皆先送往前線,另外給寧縣送三十萬箭矢,備下三萬軍卒十日所需的糧草。”


    “好。”


    劉虞眸子微微一凝。


    寧縣屯輜重,是想要讓率善兩衛出關。


    並且,從燕山山脈殺入東部鮮卑部落,從而迂迴烏桓王部,如此確實要用羌,氐之軍,在關外馳騁追敵。


    “叔雄。”


    “你攜雲中輕騎,統轄率善兩衛。”


    張遼思忖道:“東部鮮卑勢大,某擔心率善不能敵,必要之時還需要北府軍托底,出關之後沿途清掃鮮卑各部,先殺各部首領,部眾繳械者不殺,所俘牛羊馬匹全部帶上!”


    “末將遵令。”


    寧毅起身肅然無比道。


    “某有一事!”


    劉虞思忖半晌,最終問道:“將軍準備隻伐鮮卑,烏桓,還是準備收複遼東。”


    “一戰而下。”


    “以戰養戰來進行供給。”


    張遼轉身看向堂下眾人,意氣風發道:“繳獲鮮卑,烏桓之輜重,並從烏桓進入玄菟,收複幽州東域各郡,再破高句麗,夫餘,肅慎王城,所以幽並兩州,隻需要供給完鮮卑,烏桓的戰事便可,剩下的交由我們處理。”


    “可。”


    劉虞頓時鬆了口氣。


    若是真的準備打持久戰。


    幽,並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從而造成冀州用兵北上,或者南下,這就是大戰略的牽製失誤,好在張遼早有策略。


    鎮國府用兵。


    同樣的戰略地緣牽製,同樣的分伐各方。


    迫於無奈,袁紹組建幕府,吞州牧府職權,廣施權柄,統轄軍政諸事,並以審配,許攸為謀主,參謀軍事。


    “兵災啊。”


    “天子要伐四方。”


    冀州幕府參軍堂內,許攸整合士間師,斥候消息,神情驚駭道:“鎮國府效仿去年的兵事,牽製冀州本土,討伐幽州不臣,並收複兗州!”


    “嗯?”


    審配接過軍報公文,悚然道:“北府軍?”


    “是。”


    許攸咽了口唾沫,說道:“士間師急報,率善兩衛北上,再加上幽州的戍邊軍,至少動用超過六萬可戰之軍,他們是要對烏桓,遼東公孫度動手嗎?”


    “必然。”


    審配抄錄軍報,提煉核心要點,沉聲道:“這麽龐大的用兵,是建立在烏桓沒有城池建設,能以戰養戰,若是征伐冀州,至少要動用超過十五萬的兵力,並且抽調各州的糧草,還是經年曆久之戰,常言遠交近攻,可對於鎮國府而言,他們擅長圍近攻遠!”


    “不好,張燕有難。”


    許攸臉色微變,道:“若是張燕不破,我們冀州主力便可動,或北上幽州,或南下兗州,或東進青州,所以下一步,他們便是共伐張燕,牽製鄴城?”


    “不錯。”


    審配揚起從軍報中抄錄的重點,沉聲道:“進言主公,必須為張燕增兵,決不能讓他與董卓兩相內鬥,不然冀州危夷。”


    “可。”


    許攸頷首迴應。


    大漢兵勢洶洶,妄圖圍近攻遠。


    對外以戰養戰,減少糧草的消耗,削減冀州的外援。


    這種作戰之法,便是放大版的三輔之戰,以圍長安為重,發兵各處,有前車之鑒,冀州焉能坐得住,所以必先維穩內部,才能尋找破局之處。


    “兵兇勢危。”


    “這就是天子的兵法之道。”


    換去州牧府匾額,更為冀州府的大堂之中,袁紹按劍肅然道:“鎮國府,他們想要複現三輔之戰,將整個北方視為一域,定下圍近攻遠之策,諸位以為如何?”


    “增兵。”


    “必須為張燕增兵。”


    辛毗起身進言道:“不止要為張燕增兵,更要駐兵黎陽,與繁陽的蔣義渠,朱靈;蕩陰的張燕,連成防禦壁壘,並且通傳兗州,暫表董仲穎為兗州刺史,聚合各郡兵馬,抗衡鎮國府的兵事!”


    “附議。”


    辛評,逢紀附和道。


    審配出列恭敬道:“主公,當初某督繁陽兵事,對蔣義渠,朱靈極為了解,可再度前去督軍!”


    “可。”


    袁紹果決道:“調迴張合,暫表高柔為參軍,合兵馬一萬南下黎陽;蔣奇領軍五千支援張燕,切勿貿然用兵。”


    “諾。”


    審配,蔣奇,以及年少的高柔起身應喝。


    鎮國府的拉扯之策,令冀州疲於奔命,各方大將盡皆分守在外,若是張燕有失,便要收縮他們的戰略防線,所以才不得不為前線增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真皇叔,三興大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煙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煙火並收藏三國:我,真皇叔,三興大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