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7.com
穿越明末:我給鄭成功當參謀 作者:月灣的莎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京,明宮朝堂。
朱聿鍵站在禦花園的九曲橋上,望著池中遊動的錦鯉,若有所思。作為南明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深知現在正是最關鍵的時刻。
\"陛下,\"李修然從園中小徑走來,\"清廷已經同意了和平協議。\"
\"很好,\"朱聿鍵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樣我們就能集中精力進行內部改革了。說說你的建議吧。\"
李修然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這是臣擬定的《天下新政十二條》,請陛下過目。\"
朱聿鍵接過奏折,仔細閱讀起來。他知道,這份改革方案將決定南明的未來走向。
\"先從科舉改革說起,\"李修然指著第一條,\"我建議增設實學科目,除了四書五經,還要考核算學、天文、水利等實用知識。\"
\"這會遇到很大阻力,\"朱聿鍵皺眉,\"那些老學究們恐怕不會輕易接受。\"
\"正因如此,\"李修然正色道,\"我們更要堅持。現在的世界已經變了,隻有掌握實學,才能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就在這時,幾位大臣匆匆趕來。為首的是新任首輔範景文,他是支持改革的開明派。
\"陛下,\"範景文行禮道,\"江南士紳對新政有些異議。他們擔心......\"
朱聿鍵擺擺手:\"朕知道他們擔心什麽。不就是怕打破舊秩序,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嗎?\"
\"不僅如此,\"李修然補充,\"他們更擔心新式學堂的設立會動搖科舉地位。但這正是我們要做的——讓更多有才能的人才有出路。\"
\"說說具體的學堂設置吧,\"範景文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作為開明派大臣,他一直在為教育改革奔走。
李修然展開一張詳細的規劃圖:\"我們計劃在南京、蘇州、揚州等地先設立十所新式學堂。除了傳統經史,還要開設算學、格物、醫術、工藝等課程。\"
\"師資從哪裏來?\"有大臣問道。
\"這正是我要說的,\"李修然轉向朱聿鍵,\"請陛下委派湯若望和艾儒略兩位神父協助培訓教師。同時,我們從各地推薦有實學專長的人才來授課。\"
\"異端之說!\"突然,一個尖銳的聲音響起。是禮部侍郎周明德,一個頑固的保守派。
\"周大人,\"李修然平靜地說,\"您可知道,就在我們還在爭論是否該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歐洲人已經發明了能看到月球表麵的望遠鏡?他們的船隻可以準確預知風向,他們的火炮射程是我們的三倍......\"
\"這......\"周明德一時語塞。
朱聿鍵適時開口:\"諸位愛卿,守成或許可保一時安寧,但變革才能帶來長久興盛。朕決定,即刻頒布新政第一條:設立實學院,廣納賢才。\"
範景文眼中閃過欣喜:\"陛下聖明!不過,除了教育,農工商各業的改革也很迫切。\"
\"正是,\"李修然取出另一份圖紙,\"這是新式水車的設計圖。用它灌溉,一個人就能完成以前十個人的工作。我建議在太湖流域先試行......\"
就在這時,一個小太監匆匆跑來:\"報!江南士紳聯名上書,反對新政!\"
大殿內氣氛驟然緊張。所有人都看向皇帝,等待他的反應。
朱聿鍵接過奏折,掃了一眼,突然笑了:\"他們說得對,改革確實會動搖既有秩序。但如果不改,等待我們的隻有衰落。\"
他轉向李修然:\"你說,該如何說服這些士紳?\"
\"與其說服,不如讓他們親眼看看,\"李修然胸有成竹地說,\"我建議邀請各地士紳代表來南京,參觀我們已經建成的示範工坊。\"
\"示範工坊?\"就連朱聿鍵也感到意外,\"你什麽時候建的?\"
李修然微笑道:\"就在秦淮河畔。這三個月來,我們悄悄改造了一座舊倉庫,請來了最好的工匠,用新式機械生產絲綢和瓷器。產量是傳統作坊的五倍,品質更好,成本反而更低。\"
\"這......\"周明德神色動搖,\"可是這些機械會奪走工人的飯碗啊!\"
\"恰恰相反,\"範景文接口道,\"我昨日剛去看過。因為產量提高,作坊反而雇傭了更多工人。而且,工人們學會使用新機械後,工錢也漲了一倍。\"
朱聿鍵眼睛一亮:\"這就是最好的說服方式。利益,永遠是最有力的論據。\"
\"不止於此,\"李修然繼續道,\"我們還在太湖邊建了一個農業示範園。新式水車、改良稻種、輪作法,樣樣俱全。去年的產量比周邊高出三成。\"
他轉向仍在猶豫的士紳們:\"諸位大人,我知道你們擔心改革會影響既得利益。但請想想,如果產量提高、利潤增加,你們的田產不是能獲得更多收益嗎?\"
一位年長的士紳若有所思:\"可是這些新式機械,造價一定不菲吧?\"
\"正是因為如此,\"李修然早有準備,\"朝廷準備設立''工商銀莊'',專門為改良生產提供借貸。隻要有可靠的產業計劃,就能獲得資金支持。\"
\"這倒是個好主意,\"那位士紳點點頭,\"但監管必須嚴格,否則......\"
\"自然,\"範景文說,\"我們已經起草了《銀莊章程》,建立了嚴格的審核和監督製度。\"
就在這時,又一個消息傳來:揚州鹽商集體表態,願意投資新式鹽場建設,還要捐資興辦工藝學堂。
\"這是個好兆頭,\"朱聿鍵欣慰地說,\"鹽商們向來最謹慎,他們都願意投資,說明新政確實有前景。\"
\"陛下,\"李修然說,\"不如我們去秦淮河畔看看?讓大家親眼見識新政帶來的變化。\"
片刻後,一行人來到秦淮河畔的示範工坊。工坊外牆麵一新,顯得格外氣派。但真正讓人驚訝的是裏麵的景象。
寬敞明亮的車間裏,十幾台嶄新的織機正在運轉。工人們不再需要用腳踩踏,隻要轉動手柄,織機就能自動運作。更令人驚歎的是,織出的花紋比傳統織機更加精美。
\"這是改良版的提花機,\"李修然向眾人介紹,\"由蘇州老匠人和西洋工匠共同研製。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能織出更複雜的圖案。\"
\"這些工人......\"周明德注意到,\"怎麽有不少女子?\"
\"正是,\"一位女工站出來,\"以前我們在家織布,一天最多織兩尺。現在用新機器,不僅能織六七尺,工錢還更多。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有夜校,教我們認字讀書。\"
眾人又來到瓷器作坊。這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拉坯機。
\"傳統拉坯全靠腳力,很耗體力,\"李修然解釋,\"這台新機器采用水力驅動,匠人隻需專注於器型的塑造。現在我們的青花瓷已經能與景德鎮媲美了。\"
\"這些工匠,\"範景文問,\"都是從哪裏請來的?\"
\"有老匠人,也有新學徒,\"工坊主管答道,\"我們設立了學徒製,老匠人教技藝可以得到額外補貼。年輕人學得快,現在已經能獨立操作了。\"
正說著,一陣歡聲笑語傳來。原來是工坊旁的夜校下課了。十幾個年輕工人抱著書本走出來,還在熱烈討論著什麽。
\"他們在學什麽?\"朱聿鍵好奇地問。
\"除了認字讀書,還有算學和工藝製圖,\"一位年輕教師走上前來,正是艾儒略的學生,\"最近我們還加入了《格物入門》課程。\"
\"格物?\"周明德皺眉,\"這不是西洋之學麽?\"
\"大人有所不知,\"那教師恭敬地說,\"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比如,為什麽水能推動機器?為什麽不同的土壤長出不同的莊稼?這些知識,對改進生產大有幫助。\"
就在這時,一陣香氣飄來。眾人循著香氣來到工坊後院,看到一片整齊的試驗田。幾個農戶正在查看稻苗。
\"這是從江南各地收集的水稻品種,\"李修然介紹,\"我們在這裏試種,選出最適合本地的良種。去年光是這項改良,就讓周邊農戶的收成增加了兩成。\"
一位老農激動地說:\"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有了新法子,省力又高產。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也愛學這個,不用再像我們這樣麵朝黃土背朝天了。\"
朱聿鍵聽得連連點頭。他深深明白,真正的改革不是一紙命令,而是要讓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陛下,\"範景文說,\"臣建議將這些成功經驗編成冊子,發往各地推廣。\"
\"不夠,\"李修然說,\"光有冊子還不行。我們要在各府建立類似的示範點,讓百姓親眼看到,親手試試。要用事實說話。\"
\"說得好,\"朱聿鍵環視四周,目光中充滿堅定,\"這才是真正的新政——不是靠強迫,而是讓人心服口服。傳旨,即日起在江南各府推廣此法,所需經費由戶部專款支持。\"
周明德等保守派大臣麵麵相覷。他們不得不承認,眼前的一切遠比想象中更有說服力。
離開工坊時,天色已近黃昏。秦淮河上,畫舫紛紛亮起燈火。但今天的秦淮河畔,除了往日的歌舞笙簫,還多了幾分新氣象。
\"看,那是新建的天工閣,\"李修然指著河對岸一座雅致的建築,\"專門展示各種新發明和技術圖紙。現在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來這裏學習。\"
\"這倒是個新鮮事,\"朱聿鍵饒有興趣,\"不如我們也去看看?\"
天工閣裏,正在舉辦一場特別的展覽。牆上掛滿了各種機械圖紙,還有實物模型展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一個巨大沙盤,展示的是太湖水利新規劃。
\"這是我們的''興水利、除水患''計劃,\"一位年輕的水利師解釋道,\"結合新的測量技術和算學方法,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水情,提前做好防範。\"
\"有意思,\"周明德認真打量著沙盤,態度明顯軟化,\"這確實比傳統方法要科學得多。\"
\"不止於此,\"那位水利師繼續說,\"我們還在研究如何利用水力推動機器。將來,這些技術可以用在紡織、碾米等各種工場。\"
正說著,一群身著學子服的年輕人走進來。讓人驚訝的是,其中還有幾位女子。
\"這是新設的女子學堂的學生,\"範景文解釋,\"專門培養女醫、女教習。最近還開設了算學和工藝課程。\"
\"女子也能習醫授徒?\"周明德有些震驚。
\"為什麽不能?\"一位女學生大膽答道,\"前朝不是有女醫談允賢,名滿天下嗎?我們現在學的《本草綱目》和《針灸大全》,不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
朱聿鍵聽得連連點頭:\"說得好!國家要強盛,就不能埋沒人才。不分男女,隻論才幹。\"
夜色漸深,一行人來到秦淮河畔的茶館。這是一座新開的\"文會館\",專供各界人士交流學問。此時館內正熱鬧非凡,幾張大桌前都圍滿了人。
\"這些都是什麽人?\"朱聿鍵好奇地問。
\"有工匠、商人、學子,還有一些閑賦在家的士紳,\"李修然說,\"他們經常在這裏討論新知識,交流心得。前幾日還有人提出了改良鹽井的新方法。\"
一位白發老者走過來,向眾人行禮。原來是當地著名的鹽商沈遠圖。
\"老朽原本也反對這些新政,\"沈遠圖坦言,\"但自從參加了幾次討論,才發現天下之大,學問之深,遠超想象。現在我們鹽場已經采用了新式提鹽法,不僅產量上去了,工人的日子也好過了。\"
\"說到工人,\"範景文問,\"聽說你們還辦了工傷互助會?\"
\"正是,\"沈遠圖答道,\"鹽場是高危作業,以前工人受傷就隻能自認倒黴。現在大家每月出一點錢,有人受傷就能得到幫助。這個主意就是在文會館討論時想出來的。\"
朱聿鍵深受觸動:\"這才是仁政,讓百姓互幫互助,共同富足。\"
\"陛下說得是,\"李修然道,\"新政的根本,就是要激發民間的活力。朝廷不必事事管控,隻要為百姓創造機會,他們自然會想出更好的辦法。\"
夜色中,秦淮河的波光粼粼,倒映著兩岸的燈火。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在座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強製改革,而是全民族的覺醒與奮進。
\"諸位,\"朱聿鍵舉起茶杯,\"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個新時代的到來。\"
眾人舉杯相應。這一刻,連一向守舊的周明德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修然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欣慰。他知道,真正的改革已經開始,而且將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這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新生,更是一個民族的覺醒。
朱聿鍵站在禦花園的九曲橋上,望著池中遊動的錦鯉,若有所思。作為南明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深知現在正是最關鍵的時刻。
\"陛下,\"李修然從園中小徑走來,\"清廷已經同意了和平協議。\"
\"很好,\"朱聿鍵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樣我們就能集中精力進行內部改革了。說說你的建議吧。\"
李修然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這是臣擬定的《天下新政十二條》,請陛下過目。\"
朱聿鍵接過奏折,仔細閱讀起來。他知道,這份改革方案將決定南明的未來走向。
\"先從科舉改革說起,\"李修然指著第一條,\"我建議增設實學科目,除了四書五經,還要考核算學、天文、水利等實用知識。\"
\"這會遇到很大阻力,\"朱聿鍵皺眉,\"那些老學究們恐怕不會輕易接受。\"
\"正因如此,\"李修然正色道,\"我們更要堅持。現在的世界已經變了,隻有掌握實學,才能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就在這時,幾位大臣匆匆趕來。為首的是新任首輔範景文,他是支持改革的開明派。
\"陛下,\"範景文行禮道,\"江南士紳對新政有些異議。他們擔心......\"
朱聿鍵擺擺手:\"朕知道他們擔心什麽。不就是怕打破舊秩序,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嗎?\"
\"不僅如此,\"李修然補充,\"他們更擔心新式學堂的設立會動搖科舉地位。但這正是我們要做的——讓更多有才能的人才有出路。\"
\"說說具體的學堂設置吧,\"範景文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作為開明派大臣,他一直在為教育改革奔走。
李修然展開一張詳細的規劃圖:\"我們計劃在南京、蘇州、揚州等地先設立十所新式學堂。除了傳統經史,還要開設算學、格物、醫術、工藝等課程。\"
\"師資從哪裏來?\"有大臣問道。
\"這正是我要說的,\"李修然轉向朱聿鍵,\"請陛下委派湯若望和艾儒略兩位神父協助培訓教師。同時,我們從各地推薦有實學專長的人才來授課。\"
\"異端之說!\"突然,一個尖銳的聲音響起。是禮部侍郎周明德,一個頑固的保守派。
\"周大人,\"李修然平靜地說,\"您可知道,就在我們還在爭論是否該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歐洲人已經發明了能看到月球表麵的望遠鏡?他們的船隻可以準確預知風向,他們的火炮射程是我們的三倍......\"
\"這......\"周明德一時語塞。
朱聿鍵適時開口:\"諸位愛卿,守成或許可保一時安寧,但變革才能帶來長久興盛。朕決定,即刻頒布新政第一條:設立實學院,廣納賢才。\"
範景文眼中閃過欣喜:\"陛下聖明!不過,除了教育,農工商各業的改革也很迫切。\"
\"正是,\"李修然取出另一份圖紙,\"這是新式水車的設計圖。用它灌溉,一個人就能完成以前十個人的工作。我建議在太湖流域先試行......\"
就在這時,一個小太監匆匆跑來:\"報!江南士紳聯名上書,反對新政!\"
大殿內氣氛驟然緊張。所有人都看向皇帝,等待他的反應。
朱聿鍵接過奏折,掃了一眼,突然笑了:\"他們說得對,改革確實會動搖既有秩序。但如果不改,等待我們的隻有衰落。\"
他轉向李修然:\"你說,該如何說服這些士紳?\"
\"與其說服,不如讓他們親眼看看,\"李修然胸有成竹地說,\"我建議邀請各地士紳代表來南京,參觀我們已經建成的示範工坊。\"
\"示範工坊?\"就連朱聿鍵也感到意外,\"你什麽時候建的?\"
李修然微笑道:\"就在秦淮河畔。這三個月來,我們悄悄改造了一座舊倉庫,請來了最好的工匠,用新式機械生產絲綢和瓷器。產量是傳統作坊的五倍,品質更好,成本反而更低。\"
\"這......\"周明德神色動搖,\"可是這些機械會奪走工人的飯碗啊!\"
\"恰恰相反,\"範景文接口道,\"我昨日剛去看過。因為產量提高,作坊反而雇傭了更多工人。而且,工人們學會使用新機械後,工錢也漲了一倍。\"
朱聿鍵眼睛一亮:\"這就是最好的說服方式。利益,永遠是最有力的論據。\"
\"不止於此,\"李修然繼續道,\"我們還在太湖邊建了一個農業示範園。新式水車、改良稻種、輪作法,樣樣俱全。去年的產量比周邊高出三成。\"
他轉向仍在猶豫的士紳們:\"諸位大人,我知道你們擔心改革會影響既得利益。但請想想,如果產量提高、利潤增加,你們的田產不是能獲得更多收益嗎?\"
一位年長的士紳若有所思:\"可是這些新式機械,造價一定不菲吧?\"
\"正是因為如此,\"李修然早有準備,\"朝廷準備設立''工商銀莊'',專門為改良生產提供借貸。隻要有可靠的產業計劃,就能獲得資金支持。\"
\"這倒是個好主意,\"那位士紳點點頭,\"但監管必須嚴格,否則......\"
\"自然,\"範景文說,\"我們已經起草了《銀莊章程》,建立了嚴格的審核和監督製度。\"
就在這時,又一個消息傳來:揚州鹽商集體表態,願意投資新式鹽場建設,還要捐資興辦工藝學堂。
\"這是個好兆頭,\"朱聿鍵欣慰地說,\"鹽商們向來最謹慎,他們都願意投資,說明新政確實有前景。\"
\"陛下,\"李修然說,\"不如我們去秦淮河畔看看?讓大家親眼見識新政帶來的變化。\"
片刻後,一行人來到秦淮河畔的示範工坊。工坊外牆麵一新,顯得格外氣派。但真正讓人驚訝的是裏麵的景象。
寬敞明亮的車間裏,十幾台嶄新的織機正在運轉。工人們不再需要用腳踩踏,隻要轉動手柄,織機就能自動運作。更令人驚歎的是,織出的花紋比傳統織機更加精美。
\"這是改良版的提花機,\"李修然向眾人介紹,\"由蘇州老匠人和西洋工匠共同研製。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能織出更複雜的圖案。\"
\"這些工人......\"周明德注意到,\"怎麽有不少女子?\"
\"正是,\"一位女工站出來,\"以前我們在家織布,一天最多織兩尺。現在用新機器,不僅能織六七尺,工錢還更多。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有夜校,教我們認字讀書。\"
眾人又來到瓷器作坊。這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拉坯機。
\"傳統拉坯全靠腳力,很耗體力,\"李修然解釋,\"這台新機器采用水力驅動,匠人隻需專注於器型的塑造。現在我們的青花瓷已經能與景德鎮媲美了。\"
\"這些工匠,\"範景文問,\"都是從哪裏請來的?\"
\"有老匠人,也有新學徒,\"工坊主管答道,\"我們設立了學徒製,老匠人教技藝可以得到額外補貼。年輕人學得快,現在已經能獨立操作了。\"
正說著,一陣歡聲笑語傳來。原來是工坊旁的夜校下課了。十幾個年輕工人抱著書本走出來,還在熱烈討論著什麽。
\"他們在學什麽?\"朱聿鍵好奇地問。
\"除了認字讀書,還有算學和工藝製圖,\"一位年輕教師走上前來,正是艾儒略的學生,\"最近我們還加入了《格物入門》課程。\"
\"格物?\"周明德皺眉,\"這不是西洋之學麽?\"
\"大人有所不知,\"那教師恭敬地說,\"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比如,為什麽水能推動機器?為什麽不同的土壤長出不同的莊稼?這些知識,對改進生產大有幫助。\"
就在這時,一陣香氣飄來。眾人循著香氣來到工坊後院,看到一片整齊的試驗田。幾個農戶正在查看稻苗。
\"這是從江南各地收集的水稻品種,\"李修然介紹,\"我們在這裏試種,選出最適合本地的良種。去年光是這項改良,就讓周邊農戶的收成增加了兩成。\"
一位老農激動地說:\"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有了新法子,省力又高產。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也愛學這個,不用再像我們這樣麵朝黃土背朝天了。\"
朱聿鍵聽得連連點頭。他深深明白,真正的改革不是一紙命令,而是要讓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陛下,\"範景文說,\"臣建議將這些成功經驗編成冊子,發往各地推廣。\"
\"不夠,\"李修然說,\"光有冊子還不行。我們要在各府建立類似的示範點,讓百姓親眼看到,親手試試。要用事實說話。\"
\"說得好,\"朱聿鍵環視四周,目光中充滿堅定,\"這才是真正的新政——不是靠強迫,而是讓人心服口服。傳旨,即日起在江南各府推廣此法,所需經費由戶部專款支持。\"
周明德等保守派大臣麵麵相覷。他們不得不承認,眼前的一切遠比想象中更有說服力。
離開工坊時,天色已近黃昏。秦淮河上,畫舫紛紛亮起燈火。但今天的秦淮河畔,除了往日的歌舞笙簫,還多了幾分新氣象。
\"看,那是新建的天工閣,\"李修然指著河對岸一座雅致的建築,\"專門展示各種新發明和技術圖紙。現在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來這裏學習。\"
\"這倒是個新鮮事,\"朱聿鍵饒有興趣,\"不如我們也去看看?\"
天工閣裏,正在舉辦一場特別的展覽。牆上掛滿了各種機械圖紙,還有實物模型展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一個巨大沙盤,展示的是太湖水利新規劃。
\"這是我們的''興水利、除水患''計劃,\"一位年輕的水利師解釋道,\"結合新的測量技術和算學方法,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水情,提前做好防範。\"
\"有意思,\"周明德認真打量著沙盤,態度明顯軟化,\"這確實比傳統方法要科學得多。\"
\"不止於此,\"那位水利師繼續說,\"我們還在研究如何利用水力推動機器。將來,這些技術可以用在紡織、碾米等各種工場。\"
正說著,一群身著學子服的年輕人走進來。讓人驚訝的是,其中還有幾位女子。
\"這是新設的女子學堂的學生,\"範景文解釋,\"專門培養女醫、女教習。最近還開設了算學和工藝課程。\"
\"女子也能習醫授徒?\"周明德有些震驚。
\"為什麽不能?\"一位女學生大膽答道,\"前朝不是有女醫談允賢,名滿天下嗎?我們現在學的《本草綱目》和《針灸大全》,不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
朱聿鍵聽得連連點頭:\"說得好!國家要強盛,就不能埋沒人才。不分男女,隻論才幹。\"
夜色漸深,一行人來到秦淮河畔的茶館。這是一座新開的\"文會館\",專供各界人士交流學問。此時館內正熱鬧非凡,幾張大桌前都圍滿了人。
\"這些都是什麽人?\"朱聿鍵好奇地問。
\"有工匠、商人、學子,還有一些閑賦在家的士紳,\"李修然說,\"他們經常在這裏討論新知識,交流心得。前幾日還有人提出了改良鹽井的新方法。\"
一位白發老者走過來,向眾人行禮。原來是當地著名的鹽商沈遠圖。
\"老朽原本也反對這些新政,\"沈遠圖坦言,\"但自從參加了幾次討論,才發現天下之大,學問之深,遠超想象。現在我們鹽場已經采用了新式提鹽法,不僅產量上去了,工人的日子也好過了。\"
\"說到工人,\"範景文問,\"聽說你們還辦了工傷互助會?\"
\"正是,\"沈遠圖答道,\"鹽場是高危作業,以前工人受傷就隻能自認倒黴。現在大家每月出一點錢,有人受傷就能得到幫助。這個主意就是在文會館討論時想出來的。\"
朱聿鍵深受觸動:\"這才是仁政,讓百姓互幫互助,共同富足。\"
\"陛下說得是,\"李修然道,\"新政的根本,就是要激發民間的活力。朝廷不必事事管控,隻要為百姓創造機會,他們自然會想出更好的辦法。\"
夜色中,秦淮河的波光粼粼,倒映著兩岸的燈火。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在座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強製改革,而是全民族的覺醒與奮進。
\"諸位,\"朱聿鍵舉起茶杯,\"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個新時代的到來。\"
眾人舉杯相應。這一刻,連一向守舊的周明德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修然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欣慰。他知道,真正的改革已經開始,而且將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這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新生,更是一個民族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