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選曲確定
非職業演員的音樂生涯 作者:達達利亞打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巧不巧,第二日,李爾接到了劉喜的電話。
“小李,電影的配樂基本上已經製作完成了,我把混音後的文件發給你聽聽,我剛才聽了之後就一個字——‘牛’”
“老師謬讚了”
說著李爾打開了劉喜發過來的文件,除了《我的父親母親》同名曲,還有穿插在各個場景之中的配樂。
不得不說,專業製作後的各種樂器音色真的非常貼合李爾想要的那種感覺,尤其是弦樂的情緒實在處理得太細膩了,各個聲部之間完全不打架,這混音的水平也很好,不愧是花了大價錢的。
可是遺憾就是同名曲中一直貫穿的長笛,雖然同樣婉轉悠揚,但到底與竹笛還是不同。
還有電影中母親等待父親的場景中,小提琴的獨奏也是過於華麗,與電影中那種質樸的表達不太相符。
“怎麽樣?”,劉喜問道。
“老師工作室的製作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但是不知可不可行?”
“你說”
“我想將同名曲中的長笛換成竹笛,以及把“等待”的小提琴換成二胡”
“這?”
劉喜被李爾這種想法驚到了,但他仔細想想,覺得李爾說得也沒錯,如果要找最貼合那個時代的聲音,沒有什麽比傳統的民樂更合適。
“隻是,這梁氏兄弟不知道肯不肯?”,劉喜說出自己的擔心。
這部電影是要送去各大電影節評審的,國外的可能還好,但在國內,如果影視劇中出現的民樂不是登記在冊的傳統曲目,那肯定會遭到民樂圈的抵製。
而他們又和文藝界的一些大佬交好,肯定會影響作品的評審客觀性。
“我會去試著說一說,但在這之前我先把二胡和竹笛的音軌發給你們,再弄出一版”,李爾說道。
“行,我們拭目以待”,劉喜應了下來。
。。。。。。
“巫巴,哥麻煩你一件事”
“哥,你有啥說啥,咱們之間還用得著客氣嗎?”
“幫我搞一支笛子迴來”
“沒問……搞什麽迴來?”,巫巴感覺自己好像聽錯了。
“笛子,竹笛,可以吹的那種”
“你要這東西幹嘛?”
“笛子不拿來吹,還能幹嘛?”
“你會吹笛子?”
“不會幹嘛讓你幫我搞一支”
看著李爾理所當然的樣子,巫巴迷惑了。
“我是說,哥,你是在哪兒學的笛子?”
李爾當然不能跟他說是在係統這兒學的,想了一下道:“國外,赫歪夷,那裏有些早些移民的華裔,跟著他們學了一些”
巫巴點了點頭,覺得確實有這種可能性,隻是笛子這種東西,不是民樂圈裏的人,別人也很難擁有。
在外麵的樂器商店更是買不到,因為需求量不大,所以每一種民樂幾乎都是手工打造,這就造成了每一件樂器的來曆都是有跡可循。
所以這還真有點為難巫巴,想了一下,巫巴想出一個方法。
他對著李爾說道:“那行,你放心吧,給我幾天時間,我去幫你搞定”
說完,巫巴直接風風火火地出門。
。。。。。。
因為巫巴去找笛子去了,所以今天下午就隻有李爾和聶堅誠兩人去平京的環星總部和公司的a&r一起商討專輯的企劃。
a&r是派來的代表是一個30來歲的男人,這次主要討論的是關於李爾的音樂和人物定位問題。
也就是說要從兩個方麵來談,一方麵是從李爾本人來談,另一方麵要從李爾的專輯來談。
“其實李老師是從《華夏好歌曲》的節目裏走出來的,因此原創歌手的屬性很明顯了,所以專輯裏麵個人原創應該要占多數”,那人道。
李爾對此表示同意,他也是這樣想的。
“所以我們得根據李爾老師的作品來談,不知李爾老師目前創作的歌曲有哪些?”
李爾拿出已經抽到的所有單曲的曲譜,放在桌上,然後說道:“我剛開始寫歌沒多久,所以產量也不算高,隻寫了這麽幾首”
a&r拿出其中的一份看,李爾則根據他拿的那一份,用旁邊的鍵盤演奏出來。
加上《飛兒樂團》中的十首歌曲,一共二十首。
a&r一遍初聽下來,隻覺得李爾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這各種風格,各種主題的歌曲都能寫得那麽好,大部分的歌曲屬於一聽就抓耳的那種,一看就是踩在流行音樂的命脈之上。
但是問題就來了,李爾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張有五首歌曲的迷你專輯。
何為專輯?
肯定是有所聯係和主題的一個集合,那麽就不能把這些歌排列組合在一起,隨便地湊一張專輯。
最直接和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做一張李爾同名專輯。
一般同名專輯在唱片時代就相當於一個自我介紹,向樂壇宣告我來了。
最大的賣點就是歌手本人,像地球上就有不少著名的歌手發表過令人驚豔的同名專輯,如李爾抽到的《飛兒樂團》、周董的《jay》、麥當娜的第一張專輯《madonna》、中島美雪的《中島みゆき》……
a&r分析李爾的個人優勢,他作為歌手的條件絕對是得天獨厚的,無論是顏值和創作能力,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知名度。
如果是分析市場,如今流行抒情當道,李爾以這個為主打怕是競爭不過別人。
從他們的收集的粉絲群體畫像上看,李爾的粉絲各年齡段都有,但是未成年粉絲和成年粉絲的比例幾乎為一比一。
這說明了李爾至少有一半的粉絲的購買力不太行。
當然,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這是一批待成長的粉絲群體。
所以可以用“一個人的成長”為概念,正好可以概括大部分年齡階段的共鳴點。
a&r把各方麵的分析一一說給李爾聽,他們實際上幹的是服務行業,對李爾這種決策權在他自己手上的歌手而言,隻能提供一些信息和規劃,到底要怎麽做,還是由李爾決定。
李爾沉思了一下,看這a&r給他的幾個方案,斟酌了一下,覺得還是得體現“國風”,這是他最大的賣點之一。
如果以“一個人的成長”這個思路去做,那麽《爺爺泡的茶》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童年,《鳳凰花開的路口》寫的是畢業,《知足》、《情歌》、《年少有為》都可以表示情感階段,甚至都跟放手有關,最後再加上《蘭亭序》,一張專輯就湊出來了。
裏麵既有國風歌曲。也有抒情芭樂,基本上都是大熱曲,這樣的配置還能不爆嗎?
“小李,電影的配樂基本上已經製作完成了,我把混音後的文件發給你聽聽,我剛才聽了之後就一個字——‘牛’”
“老師謬讚了”
說著李爾打開了劉喜發過來的文件,除了《我的父親母親》同名曲,還有穿插在各個場景之中的配樂。
不得不說,專業製作後的各種樂器音色真的非常貼合李爾想要的那種感覺,尤其是弦樂的情緒實在處理得太細膩了,各個聲部之間完全不打架,這混音的水平也很好,不愧是花了大價錢的。
可是遺憾就是同名曲中一直貫穿的長笛,雖然同樣婉轉悠揚,但到底與竹笛還是不同。
還有電影中母親等待父親的場景中,小提琴的獨奏也是過於華麗,與電影中那種質樸的表達不太相符。
“怎麽樣?”,劉喜問道。
“老師工作室的製作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但是不知可不可行?”
“你說”
“我想將同名曲中的長笛換成竹笛,以及把“等待”的小提琴換成二胡”
“這?”
劉喜被李爾這種想法驚到了,但他仔細想想,覺得李爾說得也沒錯,如果要找最貼合那個時代的聲音,沒有什麽比傳統的民樂更合適。
“隻是,這梁氏兄弟不知道肯不肯?”,劉喜說出自己的擔心。
這部電影是要送去各大電影節評審的,國外的可能還好,但在國內,如果影視劇中出現的民樂不是登記在冊的傳統曲目,那肯定會遭到民樂圈的抵製。
而他們又和文藝界的一些大佬交好,肯定會影響作品的評審客觀性。
“我會去試著說一說,但在這之前我先把二胡和竹笛的音軌發給你們,再弄出一版”,李爾說道。
“行,我們拭目以待”,劉喜應了下來。
。。。。。。
“巫巴,哥麻煩你一件事”
“哥,你有啥說啥,咱們之間還用得著客氣嗎?”
“幫我搞一支笛子迴來”
“沒問……搞什麽迴來?”,巫巴感覺自己好像聽錯了。
“笛子,竹笛,可以吹的那種”
“你要這東西幹嘛?”
“笛子不拿來吹,還能幹嘛?”
“你會吹笛子?”
“不會幹嘛讓你幫我搞一支”
看著李爾理所當然的樣子,巫巴迷惑了。
“我是說,哥,你是在哪兒學的笛子?”
李爾當然不能跟他說是在係統這兒學的,想了一下道:“國外,赫歪夷,那裏有些早些移民的華裔,跟著他們學了一些”
巫巴點了點頭,覺得確實有這種可能性,隻是笛子這種東西,不是民樂圈裏的人,別人也很難擁有。
在外麵的樂器商店更是買不到,因為需求量不大,所以每一種民樂幾乎都是手工打造,這就造成了每一件樂器的來曆都是有跡可循。
所以這還真有點為難巫巴,想了一下,巫巴想出一個方法。
他對著李爾說道:“那行,你放心吧,給我幾天時間,我去幫你搞定”
說完,巫巴直接風風火火地出門。
。。。。。。
因為巫巴去找笛子去了,所以今天下午就隻有李爾和聶堅誠兩人去平京的環星總部和公司的a&r一起商討專輯的企劃。
a&r是派來的代表是一個30來歲的男人,這次主要討論的是關於李爾的音樂和人物定位問題。
也就是說要從兩個方麵來談,一方麵是從李爾本人來談,另一方麵要從李爾的專輯來談。
“其實李老師是從《華夏好歌曲》的節目裏走出來的,因此原創歌手的屬性很明顯了,所以專輯裏麵個人原創應該要占多數”,那人道。
李爾對此表示同意,他也是這樣想的。
“所以我們得根據李爾老師的作品來談,不知李爾老師目前創作的歌曲有哪些?”
李爾拿出已經抽到的所有單曲的曲譜,放在桌上,然後說道:“我剛開始寫歌沒多久,所以產量也不算高,隻寫了這麽幾首”
a&r拿出其中的一份看,李爾則根據他拿的那一份,用旁邊的鍵盤演奏出來。
加上《飛兒樂團》中的十首歌曲,一共二十首。
a&r一遍初聽下來,隻覺得李爾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這各種風格,各種主題的歌曲都能寫得那麽好,大部分的歌曲屬於一聽就抓耳的那種,一看就是踩在流行音樂的命脈之上。
但是問題就來了,李爾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張有五首歌曲的迷你專輯。
何為專輯?
肯定是有所聯係和主題的一個集合,那麽就不能把這些歌排列組合在一起,隨便地湊一張專輯。
最直接和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做一張李爾同名專輯。
一般同名專輯在唱片時代就相當於一個自我介紹,向樂壇宣告我來了。
最大的賣點就是歌手本人,像地球上就有不少著名的歌手發表過令人驚豔的同名專輯,如李爾抽到的《飛兒樂團》、周董的《jay》、麥當娜的第一張專輯《madonna》、中島美雪的《中島みゆき》……
a&r分析李爾的個人優勢,他作為歌手的條件絕對是得天獨厚的,無論是顏值和創作能力,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知名度。
如果是分析市場,如今流行抒情當道,李爾以這個為主打怕是競爭不過別人。
從他們的收集的粉絲群體畫像上看,李爾的粉絲各年齡段都有,但是未成年粉絲和成年粉絲的比例幾乎為一比一。
這說明了李爾至少有一半的粉絲的購買力不太行。
當然,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這是一批待成長的粉絲群體。
所以可以用“一個人的成長”為概念,正好可以概括大部分年齡階段的共鳴點。
a&r把各方麵的分析一一說給李爾聽,他們實際上幹的是服務行業,對李爾這種決策權在他自己手上的歌手而言,隻能提供一些信息和規劃,到底要怎麽做,還是由李爾決定。
李爾沉思了一下,看這a&r給他的幾個方案,斟酌了一下,覺得還是得體現“國風”,這是他最大的賣點之一。
如果以“一個人的成長”這個思路去做,那麽《爺爺泡的茶》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童年,《鳳凰花開的路口》寫的是畢業,《知足》、《情歌》、《年少有為》都可以表示情感階段,甚至都跟放手有關,最後再加上《蘭亭序》,一張專輯就湊出來了。
裏麵既有國風歌曲。也有抒情芭樂,基本上都是大熱曲,這樣的配置還能不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