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老楊走街串巷賣豆腐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鄉下地方,有什麽營生?不過是迫不得已。
他讀書少,在私塾讀了兩年,就沒讀了。
為什麽?
因為老楊的父親死了。
老楊的父親,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為了謀生,去了香城的親戚那裏。
親戚是開武館的,那時候香城正是各個武館爭奪勢力的時候,經常有人上門踢館。
踢了館,就有了名氣,就可以收徒收學費。
所以,很多初出茅廬的武師,就會去找一些稍微有名氣的武館去踢館。
老楊的父親,也就是楊誌的爺爺,當年去了香城沒半年,就被上門踢館的人打成內傷。
抬迴來的時候,他已經是走不了路了。
在家躺了幾個月後,老楊的父親就沒了。
留下楊誌的奶奶一瓢眼淚哭光。
那個年代,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談何容易。
老楊也是排行老二。
老楊的大哥楊國華,他倒是幸運,趕在父親死之前結了婚成了家,單獨出去住了。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搬出去單獨成家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不用管寡母和兩個弟弟啊。
老楊的父親之所以去香城給親戚的武館打工,就是為了給老楊大哥攢結婚錢。
香城確實好掙錢,半年就攢夠了錢。
隻可惜錢夠了,人也走了。
當時老楊才八歲,下麵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楊國留。
大哥楊國華比他們大十歲,成家時已經是十八歲了。
成家沒多久,老楊的嫂子也懷了孕。
所以老楊大哥也無法照顧家裏。
成了家單獨出去住的,有十足的理由和借口不管家裏。
所以老楊的媽,哭光了眼淚之後,就讓老楊從私塾迴來,不再讀書。
迴家幹什麽?
照顧弟弟,幹農活,上山砍柴去賣!
老楊一直砍柴賣到二十歲,才攢了點錢,拜了個師傅,學了磨豆腐。
那個年代的學徒,沒有工資、不包吃住,還要供養師傅,交學費,還要熬。
每天伺候師傅吃喝拉撒,挨師傅的打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圖什麽?
圖的就是師傅能夠教他真材實料、真本事,這樣可以自立門戶。
再說了,人家憑啥教你?教會師傅,餓死徒弟。
也就看老楊可憐,而且說好了,出師之後,絕不和師傅爭地盤,那老頭才肯教的。
老楊一一答應,臥薪嚐膽,好不容易才熬到學會了一手磨豆腐的本領。
從那之後,他就天天挑著兩籮筐豆腐走街串巷,倒也結了婚、養活了寡母和一家老小。
順帶著,還幫自己的弟弟楊國留——也就是楊誌的三叔——成了家。
磨豆腐,需要每天晚上提前泡好豆子,到了淩晨三四點,就要開始起來磨豆,等到做成豆腐,天已經曉白。
到了這時,老楊就挑著兩擔豆腐出去,等到太陽偏西,豆腐也賣完了。
要是天氣好,就會先賣一桶豆腐花。
但是豆腐花不長做,因為不好賣。豆腐花隻能算是零嘴,沒那麽多人買。
不過,別看這賣豆腐聽上去好像是上不得台麵的營生,但是蒼蠅腿也是肉。
靠著賣豆腐,一分錢一分錢地攢,攢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直到五年前,他才攢夠錢,建了這所四房兩廳的僅有一層高的樓房。
又直到兩年前才給大兒子楊軍成了家。
建房花了2000塊,大兒子結婚花了1500塊。
那1500塊裏有1000塊外債還沒還清,那是他自己大哥借給他的錢。
所以現在他真的拿不出錢給二兒子楊誌結婚了。
老二這些天瞎忙活,他看在眼裏。所以這天早上他特意晚出門,就為了攔住老二。
“老二啊,要不跟爸賣豆腐吧。”
這不是疑問句,不是商量,雖然帶著點遲疑。
楊誌聽了,沉默了一下,也不反駁。
他不是沒想過。
但是他有他的擔憂。
這是父親的營生。
哪有兒子和父親搶營生的?
不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說幹就幹,也不遲疑。
所以在剩下的寒假裏,老二就跟著母親學做豆腐。
雖說老楊賣了一輩子豆腐,但是他們家五個小孩,沒一個學過。主要是老楊不想他們也賣豆腐。
至於楊誌,更多的是因為他要早起去學校教學,而磨豆腐得半夜三四點就起床開工。
豆腐分兩種,一種是水豆腐,也叫嫩豆腐。提不起來,手一戳就碎。但也是豆腐。
有些人家裏人多,就喜歡買這種,量大,管夠。這種要9分錢一斤。
另一種是老豆腐,實在,拿草繩一卷,還能提起來。
傳說中的拿豆腐上吊,估計就是用這種豆腐吧。
有些家庭殷實的,喜歡買這種豆腐炒著吃。這種要1角5分錢一斤。
一斤豆子能出4斤水豆腐,或者2斤老豆腐。
每天老楊就做兩籮筐,一筐水豆腐,一筐老豆腐。加起來有六七十斤。別說,挑著六七十斤走一天,還挺累的。
現在,楊誌跟著學做豆腐。
老楊媽負責燒火,老楊駕輕就熟,他手忙腳亂。
做豆腐不能心急,一心急,整盤豆腐就毀了。首先豆子要泡夠時間,放石膏的時候一定要掌控好分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烘培石膏的時候,燒得太生,做不成豆腐。燒得太熟的石膏撒進去,豆腐會發臭發苦。火也不能太猛,但是又不能不大。煮的時間太長或者溫度太低,都不行。
“真是不容易啊!一個人根本做不來啊!”
楊誌感慨道。
他爸不吭聲,他媽媽也默默地燒火。
老楊長期都是一個人忙活,因為楊誌媽身體不好,要是再早起或熬夜,就更差了。
所以,老楊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忙活。
這邊在燒火,那邊在涼漿。
這邊在擠水,那邊在放豆子。
楊誌心想:爸可真厲害,幾十年如一日地三四點起床做豆腐。要換自己,能行嗎?
等到天全亮了,豆腐也差不多做好了。
這迴是楊誌第一次出攤,所以整整做多了兩籮筐。
兩父子一人一擔豆腐,一前一後就出發了。
</p>
老楊走街串巷賣豆腐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鄉下地方,有什麽營生?不過是迫不得已。
他讀書少,在私塾讀了兩年,就沒讀了。
為什麽?
因為老楊的父親死了。
老楊的父親,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為了謀生,去了香城的親戚那裏。
親戚是開武館的,那時候香城正是各個武館爭奪勢力的時候,經常有人上門踢館。
踢了館,就有了名氣,就可以收徒收學費。
所以,很多初出茅廬的武師,就會去找一些稍微有名氣的武館去踢館。
老楊的父親,也就是楊誌的爺爺,當年去了香城沒半年,就被上門踢館的人打成內傷。
抬迴來的時候,他已經是走不了路了。
在家躺了幾個月後,老楊的父親就沒了。
留下楊誌的奶奶一瓢眼淚哭光。
那個年代,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談何容易。
老楊也是排行老二。
老楊的大哥楊國華,他倒是幸運,趕在父親死之前結了婚成了家,單獨出去住了。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搬出去單獨成家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不用管寡母和兩個弟弟啊。
老楊的父親之所以去香城給親戚的武館打工,就是為了給老楊大哥攢結婚錢。
香城確實好掙錢,半年就攢夠了錢。
隻可惜錢夠了,人也走了。
當時老楊才八歲,下麵還有一個三歲的弟弟楊國留。
大哥楊國華比他們大十歲,成家時已經是十八歲了。
成家沒多久,老楊的嫂子也懷了孕。
所以老楊大哥也無法照顧家裏。
成了家單獨出去住的,有十足的理由和借口不管家裏。
所以老楊的媽,哭光了眼淚之後,就讓老楊從私塾迴來,不再讀書。
迴家幹什麽?
照顧弟弟,幹農活,上山砍柴去賣!
老楊一直砍柴賣到二十歲,才攢了點錢,拜了個師傅,學了磨豆腐。
那個年代的學徒,沒有工資、不包吃住,還要供養師傅,交學費,還要熬。
每天伺候師傅吃喝拉撒,挨師傅的打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圖什麽?
圖的就是師傅能夠教他真材實料、真本事,這樣可以自立門戶。
再說了,人家憑啥教你?教會師傅,餓死徒弟。
也就看老楊可憐,而且說好了,出師之後,絕不和師傅爭地盤,那老頭才肯教的。
老楊一一答應,臥薪嚐膽,好不容易才熬到學會了一手磨豆腐的本領。
從那之後,他就天天挑著兩籮筐豆腐走街串巷,倒也結了婚、養活了寡母和一家老小。
順帶著,還幫自己的弟弟楊國留——也就是楊誌的三叔——成了家。
磨豆腐,需要每天晚上提前泡好豆子,到了淩晨三四點,就要開始起來磨豆,等到做成豆腐,天已經曉白。
到了這時,老楊就挑著兩擔豆腐出去,等到太陽偏西,豆腐也賣完了。
要是天氣好,就會先賣一桶豆腐花。
但是豆腐花不長做,因為不好賣。豆腐花隻能算是零嘴,沒那麽多人買。
不過,別看這賣豆腐聽上去好像是上不得台麵的營生,但是蒼蠅腿也是肉。
靠著賣豆腐,一分錢一分錢地攢,攢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直到五年前,他才攢夠錢,建了這所四房兩廳的僅有一層高的樓房。
又直到兩年前才給大兒子楊軍成了家。
建房花了2000塊,大兒子結婚花了1500塊。
那1500塊裏有1000塊外債還沒還清,那是他自己大哥借給他的錢。
所以現在他真的拿不出錢給二兒子楊誌結婚了。
老二這些天瞎忙活,他看在眼裏。所以這天早上他特意晚出門,就為了攔住老二。
“老二啊,要不跟爸賣豆腐吧。”
這不是疑問句,不是商量,雖然帶著點遲疑。
楊誌聽了,沉默了一下,也不反駁。
他不是沒想過。
但是他有他的擔憂。
這是父親的營生。
哪有兒子和父親搶營生的?
不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說幹就幹,也不遲疑。
所以在剩下的寒假裏,老二就跟著母親學做豆腐。
雖說老楊賣了一輩子豆腐,但是他們家五個小孩,沒一個學過。主要是老楊不想他們也賣豆腐。
至於楊誌,更多的是因為他要早起去學校教學,而磨豆腐得半夜三四點就起床開工。
豆腐分兩種,一種是水豆腐,也叫嫩豆腐。提不起來,手一戳就碎。但也是豆腐。
有些人家裏人多,就喜歡買這種,量大,管夠。這種要9分錢一斤。
另一種是老豆腐,實在,拿草繩一卷,還能提起來。
傳說中的拿豆腐上吊,估計就是用這種豆腐吧。
有些家庭殷實的,喜歡買這種豆腐炒著吃。這種要1角5分錢一斤。
一斤豆子能出4斤水豆腐,或者2斤老豆腐。
每天老楊就做兩籮筐,一筐水豆腐,一筐老豆腐。加起來有六七十斤。別說,挑著六七十斤走一天,還挺累的。
現在,楊誌跟著學做豆腐。
老楊媽負責燒火,老楊駕輕就熟,他手忙腳亂。
做豆腐不能心急,一心急,整盤豆腐就毀了。首先豆子要泡夠時間,放石膏的時候一定要掌控好分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烘培石膏的時候,燒得太生,做不成豆腐。燒得太熟的石膏撒進去,豆腐會發臭發苦。火也不能太猛,但是又不能不大。煮的時間太長或者溫度太低,都不行。
“真是不容易啊!一個人根本做不來啊!”
楊誌感慨道。
他爸不吭聲,他媽媽也默默地燒火。
老楊長期都是一個人忙活,因為楊誌媽身體不好,要是再早起或熬夜,就更差了。
所以,老楊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忙活。
這邊在燒火,那邊在涼漿。
這邊在擠水,那邊在放豆子。
楊誌心想:爸可真厲害,幾十年如一日地三四點起床做豆腐。要換自己,能行嗎?
等到天全亮了,豆腐也差不多做好了。
這迴是楊誌第一次出攤,所以整整做多了兩籮筐。
兩父子一人一擔豆腐,一前一後就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