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一代人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天,淩晨時分,眾人就趕到黃山風景區蓮花峰西北麓的百步雲梯。
由於前一天準備的很充分,這場戲拍的很順利。
隻有在何翠姑開始跪著抬擔架上百步雲梯的時候,有一個側麵的全景鏡頭,這個時候曉慶姐就需要真正的用膝蓋來在台階上跪著爬行向上了。
這個鏡頭,曉慶姐一共拍了三條,過了。
剩下若幹個鏡頭,基本上就沒有膝蓋的鏡頭了,曉慶姐就在季大導演的要求下開始做戲。
季大導演的原話是:你是演員,戲是演出來的,而不是你再原樣複製一遍。否則的話,有很多戰爭片,那你就別拍了。難道你還真的要在戰場上跟著犧牲一遍嗎?
上天梯的時候,那擔架上的也是道具模型,不再是前世趙永生躺在上麵了。
前世季宇寧想想當初這場戲也挺有意思。趙永生就躺在擔架上,從淩晨一直拍到黃昏,而且他也沒露出臉來,所以實際上他這一天就是當了一個人形的道具。
而且是用一個活人來扮演一個道具,還有很大的受傷風險,也虧得當時的導演怎麽想出來的。
曉慶姐在天梯上的很多特寫鏡頭,隻要是鏡頭內沒有她的膝蓋,那她就不用跪在天梯上了。
他那磨破流血的膝蓋以及畫麵中天梯上的斑斑血跡,也是化妝師道具師做出來的。
當然當天下午拍完這場戲的時候,她的膝蓋也是紅腫不堪,也有一絲絲的血痕,不過比起前世可算是輕的多了。
季宇寧之前就說過,如果真的爬上天梯,把膝蓋磨出那麽大的傷口,在夏天,如果再感染了,也是很麻煩。而且即便不感染,也會影響未來幾天她的拍攝。
京城,朝陽區,北三裏屯。
中.國青年雜誌社編輯部。
嚴格說,中.國青年雜誌社現在的名字,應該叫中.國青年雜誌複刊籌備小組。
當然這個籌備小組隻是對外的名稱。
主編室裏,關主編正在伏案奮筆疾書。
自從今年5月初已經明確了這家雜誌社很快將會迎來曆史上的第3次複刊。他一直都感覺壓力山大。
這家雜誌已經停刊12年了,很多人都對這一次雜誌的複刊報以很大的期望。
因此,雜誌社全體同仁都在全力以赴,準備複刊第1期的內容。
從6月份開始,兩個月來,他也在不斷的拜訪一些老領導,希望得到各方麵的指示和幫助。
在8月初的這幾天,他已經從一些方麵得到消息,今年下半年的那次全國青年的大會,將會在10月份舉行,而他們雜誌社的複刊號也基本上已經確定,就在9月份出刊。
不過好在這第1期的要目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馬上,編輯部就要遵照送審程序的規定,將第1期複刊號的全部清樣向上報送審核。
門一響,伏案的關主編抬起頭來。
進來的,是負責這一期複刊號一個主要版麵朝華版麵的一位副主編。
“老關,你看看這篇稿子,這是季宇寧發過來的。”
“哦,老劉,你們聯係上季宇寧同誌了。”
之前在7月份組稿的時候,雜誌社也曾經去京城大學聯係過季宇寧約稿,但沒有聯係上他,因為6月底京城大學已經放假了。
而放假之後,季宇寧也是行蹤飄忽不定。
他那一陣子剛剛買了房,正是處於狡兔三窟的時候。
“不是,是季宇寧同誌從外地寄來的稿子,是投稿。他可能知道我們向他約稿,嗯,這稿子是他從皖省的黃山寄過來的,他正在那兒跟著北影廠的劇組拍戲呢。
老關,你先看稿子吧,稿子寫的特別好。尤其是其中的一首詩,把我們所有的編輯都感動了。”
關主編眼睛一亮,立即來了精神,接過稿子。
稿子不長,像是一篇散文。
展開一看,題目是:一代人的蹉跎歲月。
“……。
在人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的年代,就是黑夜。
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黑夜。
……就經曆過這樣的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黑夜。
在那個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裏都充滿了痛苦、迷惘、失落和懷疑。
我曾經在那個年月寫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現在,光明已經到來。我們這一代人經曆過蹉跎歲月後,仍將負有努力學習,致力於振興中華的曆史使命。”
“一代人,太好了,這首詩太好了。
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與誌向。
不愧是寫出了《遠和近》,寫出了《青春》,寫出了《致阿琳四首》,寫出了《月之故鄉》的大詩人。”
關主編一邊說,一邊不斷的吟詠《一代人》這兩句詩。
“老劉,這首詩來的正是時候。
他這篇文章,一代人的蹉跎歲月,以及文章中的那首詩,都可以登在你這個朝華版麵的頭條。
甚至如果有可能,我都想把這首詩放在這期雜誌的頭條。
這首詩太應景了。太符合我們雜誌的名稱和宗旨了。
現在的青年,隻要看到這首詩,就會在一瞬間被感動的 。”
這首讓關主編感動莫名的詩《一代人》,就是前世顧城在79年上半年寫的,並在80年正式發表在星星詩刊上的那首詩。
季宇寧知道,前世中.國青年的複刊號,將會在今年的9月11日發行。
所以他就把這首重磅的詩提前拿出來了。
前世9月11日發行的這期複刊號雜誌裏麵,還是有一些非常尖銳的文章的。
和那些文章相比,他這首詩,以及他寫的這篇文章,還真不算什麽。
也就是說,他這首詩在這個時候刊登出來風險不大,但是這首詩放在9月份這期雜誌上卻真的是正當其時。
這首詩出現在1978年的夏天,遠比它前世出現在1979年的上半年,影響要大得多。
從5月份開始大討論,前世到了9月份複刊的這期雜誌,無疑是達到了一個高潮。
這期雜誌,就像是一柄劍一樣。
這首詩也同樣尖銳。但同時也讓人感動,更讓人難忘。
季宇寧感覺,到時候他這兩句詩,也許會比他之前寫的所有的詩,以及所有的文章都要影響巨大。
由於前一天準備的很充分,這場戲拍的很順利。
隻有在何翠姑開始跪著抬擔架上百步雲梯的時候,有一個側麵的全景鏡頭,這個時候曉慶姐就需要真正的用膝蓋來在台階上跪著爬行向上了。
這個鏡頭,曉慶姐一共拍了三條,過了。
剩下若幹個鏡頭,基本上就沒有膝蓋的鏡頭了,曉慶姐就在季大導演的要求下開始做戲。
季大導演的原話是:你是演員,戲是演出來的,而不是你再原樣複製一遍。否則的話,有很多戰爭片,那你就別拍了。難道你還真的要在戰場上跟著犧牲一遍嗎?
上天梯的時候,那擔架上的也是道具模型,不再是前世趙永生躺在上麵了。
前世季宇寧想想當初這場戲也挺有意思。趙永生就躺在擔架上,從淩晨一直拍到黃昏,而且他也沒露出臉來,所以實際上他這一天就是當了一個人形的道具。
而且是用一個活人來扮演一個道具,還有很大的受傷風險,也虧得當時的導演怎麽想出來的。
曉慶姐在天梯上的很多特寫鏡頭,隻要是鏡頭內沒有她的膝蓋,那她就不用跪在天梯上了。
他那磨破流血的膝蓋以及畫麵中天梯上的斑斑血跡,也是化妝師道具師做出來的。
當然當天下午拍完這場戲的時候,她的膝蓋也是紅腫不堪,也有一絲絲的血痕,不過比起前世可算是輕的多了。
季宇寧之前就說過,如果真的爬上天梯,把膝蓋磨出那麽大的傷口,在夏天,如果再感染了,也是很麻煩。而且即便不感染,也會影響未來幾天她的拍攝。
京城,朝陽區,北三裏屯。
中.國青年雜誌社編輯部。
嚴格說,中.國青年雜誌社現在的名字,應該叫中.國青年雜誌複刊籌備小組。
當然這個籌備小組隻是對外的名稱。
主編室裏,關主編正在伏案奮筆疾書。
自從今年5月初已經明確了這家雜誌社很快將會迎來曆史上的第3次複刊。他一直都感覺壓力山大。
這家雜誌已經停刊12年了,很多人都對這一次雜誌的複刊報以很大的期望。
因此,雜誌社全體同仁都在全力以赴,準備複刊第1期的內容。
從6月份開始,兩個月來,他也在不斷的拜訪一些老領導,希望得到各方麵的指示和幫助。
在8月初的這幾天,他已經從一些方麵得到消息,今年下半年的那次全國青年的大會,將會在10月份舉行,而他們雜誌社的複刊號也基本上已經確定,就在9月份出刊。
不過好在這第1期的要目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
馬上,編輯部就要遵照送審程序的規定,將第1期複刊號的全部清樣向上報送審核。
門一響,伏案的關主編抬起頭來。
進來的,是負責這一期複刊號一個主要版麵朝華版麵的一位副主編。
“老關,你看看這篇稿子,這是季宇寧發過來的。”
“哦,老劉,你們聯係上季宇寧同誌了。”
之前在7月份組稿的時候,雜誌社也曾經去京城大學聯係過季宇寧約稿,但沒有聯係上他,因為6月底京城大學已經放假了。
而放假之後,季宇寧也是行蹤飄忽不定。
他那一陣子剛剛買了房,正是處於狡兔三窟的時候。
“不是,是季宇寧同誌從外地寄來的稿子,是投稿。他可能知道我們向他約稿,嗯,這稿子是他從皖省的黃山寄過來的,他正在那兒跟著北影廠的劇組拍戲呢。
老關,你先看稿子吧,稿子寫的特別好。尤其是其中的一首詩,把我們所有的編輯都感動了。”
關主編眼睛一亮,立即來了精神,接過稿子。
稿子不長,像是一篇散文。
展開一看,題目是:一代人的蹉跎歲月。
“……。
在人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的年代,就是黑夜。
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黑夜。
……就經曆過這樣的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黑夜。
在那個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裏都充滿了痛苦、迷惘、失落和懷疑。
我曾經在那個年月寫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現在,光明已經到來。我們這一代人經曆過蹉跎歲月後,仍將負有努力學習,致力於振興中華的曆史使命。”
“一代人,太好了,這首詩太好了。
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與誌向。
不愧是寫出了《遠和近》,寫出了《青春》,寫出了《致阿琳四首》,寫出了《月之故鄉》的大詩人。”
關主編一邊說,一邊不斷的吟詠《一代人》這兩句詩。
“老劉,這首詩來的正是時候。
他這篇文章,一代人的蹉跎歲月,以及文章中的那首詩,都可以登在你這個朝華版麵的頭條。
甚至如果有可能,我都想把這首詩放在這期雜誌的頭條。
這首詩太應景了。太符合我們雜誌的名稱和宗旨了。
現在的青年,隻要看到這首詩,就會在一瞬間被感動的 。”
這首讓關主編感動莫名的詩《一代人》,就是前世顧城在79年上半年寫的,並在80年正式發表在星星詩刊上的那首詩。
季宇寧知道,前世中.國青年的複刊號,將會在今年的9月11日發行。
所以他就把這首重磅的詩提前拿出來了。
前世9月11日發行的這期複刊號雜誌裏麵,還是有一些非常尖銳的文章的。
和那些文章相比,他這首詩,以及他寫的這篇文章,還真不算什麽。
也就是說,他這首詩在這個時候刊登出來風險不大,但是這首詩放在9月份這期雜誌上卻真的是正當其時。
這首詩出現在1978年的夏天,遠比它前世出現在1979年的上半年,影響要大得多。
從5月份開始大討論,前世到了9月份複刊的這期雜誌,無疑是達到了一個高潮。
這期雜誌,就像是一柄劍一樣。
這首詩也同樣尖銳。但同時也讓人感動,更讓人難忘。
季宇寧感覺,到時候他這兩句詩,也許會比他之前寫的所有的詩,以及所有的文章都要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