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小花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季宇寧走後。
“這孩子的學習進度真讓我吃驚。很少有人願意直接讀古英語的那些史詩。
很多人都是願意讀莎士比亞,等到有點兒弄不明白的時候,才轉過頭來讀古英語和中古英語,但又不願意深入進去。畢竟那太艱澀,太枯燥了。
這孩子挺有意思,他是直接從源頭開始讀起,可能他現在對莎士比亞,對彌爾頓,對18世紀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並沒有了解太多,但這並不要緊。
未來他完全可以全麵的理解。
我聽說這孩子還精通甲骨文,寫了不少甲骨文的書法作品。能用甲骨文字體書寫幾十乃至上百字的長篇。
看來他學英語跟學漢字是一個路數。
我一直都說,我們應該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來學好英語。”
季宇寧可不知道李老師對他有這麽高的評價。
他出了燕東園,興奮的騎車就像一道煙似的來到了俄文樓的自習教室。
他把剛剛老師的解答像過電影一樣又過了一遍。他覺得這樣挺好,他自學,存疑,然後,老師答疑,解惑。
晚上10點,自習教室熄燈。
他又迴到宿舍樓,剛到1樓門口。看電話的老大爺叫住了他,給了他一個電話留言的紙條。
這個電話是幾個小時前北影廠的謝添謝大爺打來的。
電影甜蜜的事業的剪輯已經最終定稿了,明天下午,將要在北影廠裏的審片室播放這個最終定稿,讓他到時候也過來。
第2天,3月11日,星期六。
季宇寧在食堂吃完中午飯,就騎車離開京城大學,正好下午的講座,他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到北影廠的時候,看看時間還早,他就直接去謝添老爺子家。
他是要跟謝老爺子提前商量一下,這部電影在下一階段,也就是錄音階段的安排。畢竟他本人既有原聲配音,也有配樂,還有主題歌的演唱。
“謝導,您想把這篇長篇小說桐柏英雄拍成電影啊。”
在謝導書房的大書桌正中,他看見一部翻開扣在桌麵上的小說,封麵赫然是桐柏英雄4個字。
“嗯,咱們這部電影甜蜜的事業的後期製作,估計很快也就完成了,我在考慮下一部電影。
小季啊,我以前拍過洪湖赤衛隊。現在還想再拍一部戰爭片。
所以對這篇小說中描寫的豫南地區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也挺感興趣的。”
“謝導,這篇小說桐柏英雄倒是挺出名的,我記得我小時候還在廣播裏聽過小說連播呢。”
前世謝導就是在78年初,先進行的這部電影桐柏英雄的電影項目,劇本都已經出來了。
隻是後來他又看到了劇本甜蜜的事業,他就把電影桐柏英雄這個項目放下,轉而去拍電影甜蜜的事業了。
之後桐柏英雄這個電影劇本,給了一直跟謝導合作的張錚導演。
張導在1978年根據這個劇本拍出的電影,就是那部非常出名的電影小花。
前世1979年10月份首映的電影小花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在1979年獲得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而且在1980年3月1日第三屆百花獎的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四項大獎。
想到此,季宇寧覺得,也許他可以跟謝導繼續合作拍這部電影小花。
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難得的好片子。
季宇寧記得前世這部電影小花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很有戲劇性。
最初劇本的內容是大場景、大製作,是按照拍攝傳統的戰爭片的路子走的。
在拍攝過程中,當時劇組的一位攝影師建議改為“小切口大視角”,以表現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為主,而不是把它純拍成一部戰爭片。
由於該片的投入不大,而且導演張錚也是首次單獨執導。所以北影廠對於這部電影並不是特別重視。
由於當時膠片緊張,拍攝時廠子裏給的是黑白膠片。
劇組中實際掌鏡的攝影師雲文耀不甘心把此片拍成黑白電影。於是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把製片廠庫存的彩色膠片搭配黑白膠片一起都用上呢?
他跑到片庫裏自己找。沒想到,居然翻出了三大盒比利時膠片,14小盒富士膠片。雲文耀樂壞了,再加上廠裏給的黑白膠片進行穿插,肯定能拍攝一個“黑白彩色穿插”的電影。
後來,四個品牌膠片拚湊出來的電影,居然為影片增添了許多魅力。
電影中沒有按照傳統的敘事手法和時空概念,而是將兄妹三人的情感和迴憶交織敘述,來表現劇情。
比如趙小花迴憶當年哥哥被抓壯丁逃走時,用的就是黑白鏡頭。
這樣,在電影中,現在與過去、彩色與黑白縱橫穿插貫穿,讓人耳目一新的拍攝模式誕生了,而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華夏電影史上的經典。
當時電影小花的第一批樣片從黃山寄迴北影廠,負責審查的是一位著名導演。他審查之後認為:“戰爭片不像戰爭片,像是山水風光片,像神話故事片,建議重拍”。
這位審片者既是藝術片專家,也是戰爭片專家,代表著領導的意見。
接到北影廠的電報之後,劇組的幾位主要成員都很緊張,不敢跟其他攝製組人員說。
他們的迴電是:鑒於季節已過,重拍再議。
影片全部拍攝完成之後,北影廠內部來了個“三堂會審”。領導們大多不能接受這種陌生的創作手法。
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一會黑白,一會彩色,看的讓人頭都疼。
這時北影廠汪廠長經過考慮後發話了。他說,電影小花劇組拍的東西有點先進,大家不接受沒關係,讓老中青專家都來看看吧。
廠裏又請來鍾惦斐、李陀、鄭洞天等影評家。
看過之後,他們跟北影廠的意見完全相反,叫好聲一片。
這時這部電影的名字還不叫小花,而是就一個字,覓。
大家都對“覓”這個名字不太滿意。於是,導演張錚隻能向鍾惦斐求助。在鍾老家,他沉思良久,突然抬頭看見窗台上的花。他說,不如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華夏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這一世,電影小花的名字不會那麽曲折了。
季宇寧準備把劇本的名字直接就寫成小花了。
“這孩子的學習進度真讓我吃驚。很少有人願意直接讀古英語的那些史詩。
很多人都是願意讀莎士比亞,等到有點兒弄不明白的時候,才轉過頭來讀古英語和中古英語,但又不願意深入進去。畢竟那太艱澀,太枯燥了。
這孩子挺有意思,他是直接從源頭開始讀起,可能他現在對莎士比亞,對彌爾頓,對18世紀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並沒有了解太多,但這並不要緊。
未來他完全可以全麵的理解。
我聽說這孩子還精通甲骨文,寫了不少甲骨文的書法作品。能用甲骨文字體書寫幾十乃至上百字的長篇。
看來他學英語跟學漢字是一個路數。
我一直都說,我們應該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來學好英語。”
季宇寧可不知道李老師對他有這麽高的評價。
他出了燕東園,興奮的騎車就像一道煙似的來到了俄文樓的自習教室。
他把剛剛老師的解答像過電影一樣又過了一遍。他覺得這樣挺好,他自學,存疑,然後,老師答疑,解惑。
晚上10點,自習教室熄燈。
他又迴到宿舍樓,剛到1樓門口。看電話的老大爺叫住了他,給了他一個電話留言的紙條。
這個電話是幾個小時前北影廠的謝添謝大爺打來的。
電影甜蜜的事業的剪輯已經最終定稿了,明天下午,將要在北影廠裏的審片室播放這個最終定稿,讓他到時候也過來。
第2天,3月11日,星期六。
季宇寧在食堂吃完中午飯,就騎車離開京城大學,正好下午的講座,他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到北影廠的時候,看看時間還早,他就直接去謝添老爺子家。
他是要跟謝老爺子提前商量一下,這部電影在下一階段,也就是錄音階段的安排。畢竟他本人既有原聲配音,也有配樂,還有主題歌的演唱。
“謝導,您想把這篇長篇小說桐柏英雄拍成電影啊。”
在謝導書房的大書桌正中,他看見一部翻開扣在桌麵上的小說,封麵赫然是桐柏英雄4個字。
“嗯,咱們這部電影甜蜜的事業的後期製作,估計很快也就完成了,我在考慮下一部電影。
小季啊,我以前拍過洪湖赤衛隊。現在還想再拍一部戰爭片。
所以對這篇小說中描寫的豫南地區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也挺感興趣的。”
“謝導,這篇小說桐柏英雄倒是挺出名的,我記得我小時候還在廣播裏聽過小說連播呢。”
前世謝導就是在78年初,先進行的這部電影桐柏英雄的電影項目,劇本都已經出來了。
隻是後來他又看到了劇本甜蜜的事業,他就把電影桐柏英雄這個項目放下,轉而去拍電影甜蜜的事業了。
之後桐柏英雄這個電影劇本,給了一直跟謝導合作的張錚導演。
張導在1978年根據這個劇本拍出的電影,就是那部非常出名的電影小花。
前世1979年10月份首映的電影小花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在1979年獲得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而且在1980年3月1日第三屆百花獎的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四項大獎。
想到此,季宇寧覺得,也許他可以跟謝導繼續合作拍這部電影小花。
因為這部電影是一部難得的好片子。
季宇寧記得前世這部電影小花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很有戲劇性。
最初劇本的內容是大場景、大製作,是按照拍攝傳統的戰爭片的路子走的。
在拍攝過程中,當時劇組的一位攝影師建議改為“小切口大視角”,以表現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為主,而不是把它純拍成一部戰爭片。
由於該片的投入不大,而且導演張錚也是首次單獨執導。所以北影廠對於這部電影並不是特別重視。
由於當時膠片緊張,拍攝時廠子裏給的是黑白膠片。
劇組中實際掌鏡的攝影師雲文耀不甘心把此片拍成黑白電影。於是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把製片廠庫存的彩色膠片搭配黑白膠片一起都用上呢?
他跑到片庫裏自己找。沒想到,居然翻出了三大盒比利時膠片,14小盒富士膠片。雲文耀樂壞了,再加上廠裏給的黑白膠片進行穿插,肯定能拍攝一個“黑白彩色穿插”的電影。
後來,四個品牌膠片拚湊出來的電影,居然為影片增添了許多魅力。
電影中沒有按照傳統的敘事手法和時空概念,而是將兄妹三人的情感和迴憶交織敘述,來表現劇情。
比如趙小花迴憶當年哥哥被抓壯丁逃走時,用的就是黑白鏡頭。
這樣,在電影中,現在與過去、彩色與黑白縱橫穿插貫穿,讓人耳目一新的拍攝模式誕生了,而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華夏電影史上的經典。
當時電影小花的第一批樣片從黃山寄迴北影廠,負責審查的是一位著名導演。他審查之後認為:“戰爭片不像戰爭片,像是山水風光片,像神話故事片,建議重拍”。
這位審片者既是藝術片專家,也是戰爭片專家,代表著領導的意見。
接到北影廠的電報之後,劇組的幾位主要成員都很緊張,不敢跟其他攝製組人員說。
他們的迴電是:鑒於季節已過,重拍再議。
影片全部拍攝完成之後,北影廠內部來了個“三堂會審”。領導們大多不能接受這種陌生的創作手法。
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一會黑白,一會彩色,看的讓人頭都疼。
這時北影廠汪廠長經過考慮後發話了。他說,電影小花劇組拍的東西有點先進,大家不接受沒關係,讓老中青專家都來看看吧。
廠裏又請來鍾惦斐、李陀、鄭洞天等影評家。
看過之後,他們跟北影廠的意見完全相反,叫好聲一片。
這時這部電影的名字還不叫小花,而是就一個字,覓。
大家都對“覓”這個名字不太滿意。於是,導演張錚隻能向鍾惦斐求助。在鍾老家,他沉思良久,突然抬頭看見窗台上的花。他說,不如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華夏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這一世,電影小花的名字不會那麽曲折了。
季宇寧準備把劇本的名字直接就寫成小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