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拿了別人的文運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隻是傳達8月8日講話的內容,但具體的高考的安排還沒定下來。
前世是要等到10月下旬,才在人民日報上發布出來正式的高考的安排。
不過今天老爸說的那個昨天剛剛出台的舉辦科學大會的通知,倒是給季宇寧提了個醒。
除了其中恢複技術職稱的內容外,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加緊落實知識分子的政策,另外就是明年年初舉辦科學大會的時間。
落實知識分子的政策,讓他想起了前世的那篇著名的小說人到中年,那部小說是在1980年1月發表在收獲雜誌上的,而作者諶容產生寫這部小說的創意的時間,據說就是在1978年的年底。
當時作者敏銳的注意到了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新舊交替的時期,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但是由於存在知識分子斷代問題,中年知識分子不得不承受幾代人的工作壓力。而就在他們為祖國發展嘔心瀝血時,政治地位、生活狀況卻遲遲得不到改善。
這篇小說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價值、貢獻與不相稱的社會待遇之間的矛盾,尖銳地批評了“左傾”思想對知識分子的冷漠與歧視,發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強烈唿籲。
作者並沒有作聳人聽聞的描繪,甚至沒有感歎和議論,她隻是如實地寫照了下來,就像仿佛一位成熟的外科醫生,把切除下來的壞死的肌肉或腫瘤全盤端到你麵前,悄然無語,讓你自己識辨,你不能不承認手術的精道準確。
這種寫法,季宇寧覺得對於現在這個時候的環境,整體的刺激並不大。因此寫這篇小說,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發表,風險並不大。
如果把小說發表在明年3月份全國科學大會期間,也許會造成比前世更加轟動的效果。
以前是作者在創作這篇小說的過程中醞釀的時間比較長,她自己還自學了眼科學,並通過熟人介紹,親身觀摩了醫院的眼科手術過程。
季宇寧要抄這篇小說,還是很有自己的優勢的,朱琳還有他母親都是協和醫學院的。
當然這篇6萬多字的中篇小說,季宇寧也不是全文照抄,裏麵有一些內容他也要調整,比如主人公陸文婷的那個閨蜜要出國的的內容放在1978年底以前就有一些不妥,恐怕他就要改一改了。
除了這篇小說,前世張賢亮在1984年發表的那篇中篇小說浪漫的黑炮,也是反映知識分子政策的問題,他覺得其實也可以拿出來,那篇小說裏麵用了很多黑色幽默的手法。
這兩篇小說前世之所以有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兩篇小說後來都被改編成了電影。
這也是他首先選擇這兩篇小說的原因,因為電影給他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起單純的小說要大得多。
類似這幾篇重磅的小說,他要提前開始準備了,因為他下個月的月初結婚,10月下旬以後,高考的具體消息就要發布出來,12月中旬就是高考的具體時間,在此之前他也要複習備考。
另外9月底如果他寫的那三個電影劇本過會,估計最快的在10月以後,就要開始籌備劇組了。
甚至從10月份開始,一直到明年的年初,那三個電影劇本都有可能開始開拍,那到時候他恐怕連寫小說的時間都沒有了。
從9月20日周二開始,他基本上白天更多的是在家裏麵開始寫這兩篇小說。
這兩篇小說加起來得有10萬字左右,就算是抄也要有一段時間的。
他這種先把小說準備出來,再找合適的時候和機會發表的做法,很有點兒像提前給自己準備幹糧似的。
9月21日,周三,下午。
東四8條52號。
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部。
“老崔,剛才打來電話的是誰呀?是給咱們投稿的作者嗎?”
問話的是王朝銀。
“這是以前跟我聯係過的一個作者,以前是寫兒童文學的,好像是當過老師,在中學教語文的,年初他曾經有一篇小說,寫的不太好。
他剛剛打電話說,他前兩天寄來了一篇小說,他自己覺得寫的還行。
就是剛剛我給你看的那篇短片小說班主任。
我在電話裏不好說什麽,隻能說是已經收到了,正準備看呢。”
說話的是同為小說組編輯的崔道儀,前世他就是那部短篇小說班主任的責編。
“哦,老崔,其實我覺得這篇小說班主任題材選的倒挺好。
就是感覺充滿說教,思想可以說是庸常,而且小說的結構和人物設定描寫都是落入俗套,還是我們這段時間常見的那種固定化和模式化,有點兒讀不下去。”
“嗯,我也是有這種感覺。和季宇寧的那篇小說傷痕比,這篇班主任就顯得庸常了。
題材選對了,同樣是很敏感的內容,但思想上和寫法上是放不開的,如果沒有那篇傷痕,那也許這篇班主任我們倒是可以改一改啊,因為它這個題材有修改基礎,但現在不行了。隻能是過幾天跟他說退稿了。”
“是啊,我們這段時間不能再重複發表這種太尖銳太敏感的小說了。
就像張主編說的,先發一部傷痕看看,如果有類似的其他的小說,先不發。發一部就夠了。
上次季宇寧來咱們這兒拿讀者來信的時候,我就跟他說了這個意思,就是可一而不可再。許以也跟他說過。
小季那人聰明的很,一聽就明白了。”
其實王朝銀即便不說這樣的話,季宇寧也明白。
他心裏很清楚,前世人民文學雜誌在77年11月那期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班主任以後,在其後的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就沒有再發表一篇類似的這種所謂傷痕小說,直到1978年8月,滬上的文匯報在報紙上發表了那篇傷痕小說。
他先把傷痕投稿給人民文學,實際上是拿走了別人的文運。
“對了,老崔,上次季宇寧來的時候還問我,問咱們人民文學這兒,是否能發表科幻小說。
我告訴他,說咱們人民文學其實是有發表科幻小說的傳統的,隻要這個科幻小說有很強的文學性就行。”
前世是要等到10月下旬,才在人民日報上發布出來正式的高考的安排。
不過今天老爸說的那個昨天剛剛出台的舉辦科學大會的通知,倒是給季宇寧提了個醒。
除了其中恢複技術職稱的內容外,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加緊落實知識分子的政策,另外就是明年年初舉辦科學大會的時間。
落實知識分子的政策,讓他想起了前世的那篇著名的小說人到中年,那部小說是在1980年1月發表在收獲雜誌上的,而作者諶容產生寫這部小說的創意的時間,據說就是在1978年的年底。
當時作者敏銳的注意到了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新舊交替的時期,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但是由於存在知識分子斷代問題,中年知識分子不得不承受幾代人的工作壓力。而就在他們為祖國發展嘔心瀝血時,政治地位、生活狀況卻遲遲得不到改善。
這篇小說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價值、貢獻與不相稱的社會待遇之間的矛盾,尖銳地批評了“左傾”思想對知識分子的冷漠與歧視,發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強烈唿籲。
作者並沒有作聳人聽聞的描繪,甚至沒有感歎和議論,她隻是如實地寫照了下來,就像仿佛一位成熟的外科醫生,把切除下來的壞死的肌肉或腫瘤全盤端到你麵前,悄然無語,讓你自己識辨,你不能不承認手術的精道準確。
這種寫法,季宇寧覺得對於現在這個時候的環境,整體的刺激並不大。因此寫這篇小說,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發表,風險並不大。
如果把小說發表在明年3月份全國科學大會期間,也許會造成比前世更加轟動的效果。
以前是作者在創作這篇小說的過程中醞釀的時間比較長,她自己還自學了眼科學,並通過熟人介紹,親身觀摩了醫院的眼科手術過程。
季宇寧要抄這篇小說,還是很有自己的優勢的,朱琳還有他母親都是協和醫學院的。
當然這篇6萬多字的中篇小說,季宇寧也不是全文照抄,裏麵有一些內容他也要調整,比如主人公陸文婷的那個閨蜜要出國的的內容放在1978年底以前就有一些不妥,恐怕他就要改一改了。
除了這篇小說,前世張賢亮在1984年發表的那篇中篇小說浪漫的黑炮,也是反映知識分子政策的問題,他覺得其實也可以拿出來,那篇小說裏麵用了很多黑色幽默的手法。
這兩篇小說前世之所以有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兩篇小說後來都被改編成了電影。
這也是他首先選擇這兩篇小說的原因,因為電影給他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起單純的小說要大得多。
類似這幾篇重磅的小說,他要提前開始準備了,因為他下個月的月初結婚,10月下旬以後,高考的具體消息就要發布出來,12月中旬就是高考的具體時間,在此之前他也要複習備考。
另外9月底如果他寫的那三個電影劇本過會,估計最快的在10月以後,就要開始籌備劇組了。
甚至從10月份開始,一直到明年的年初,那三個電影劇本都有可能開始開拍,那到時候他恐怕連寫小說的時間都沒有了。
從9月20日周二開始,他基本上白天更多的是在家裏麵開始寫這兩篇小說。
這兩篇小說加起來得有10萬字左右,就算是抄也要有一段時間的。
他這種先把小說準備出來,再找合適的時候和機會發表的做法,很有點兒像提前給自己準備幹糧似的。
9月21日,周三,下午。
東四8條52號。
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部。
“老崔,剛才打來電話的是誰呀?是給咱們投稿的作者嗎?”
問話的是王朝銀。
“這是以前跟我聯係過的一個作者,以前是寫兒童文學的,好像是當過老師,在中學教語文的,年初他曾經有一篇小說,寫的不太好。
他剛剛打電話說,他前兩天寄來了一篇小說,他自己覺得寫的還行。
就是剛剛我給你看的那篇短片小說班主任。
我在電話裏不好說什麽,隻能說是已經收到了,正準備看呢。”
說話的是同為小說組編輯的崔道儀,前世他就是那部短篇小說班主任的責編。
“哦,老崔,其實我覺得這篇小說班主任題材選的倒挺好。
就是感覺充滿說教,思想可以說是庸常,而且小說的結構和人物設定描寫都是落入俗套,還是我們這段時間常見的那種固定化和模式化,有點兒讀不下去。”
“嗯,我也是有這種感覺。和季宇寧的那篇小說傷痕比,這篇班主任就顯得庸常了。
題材選對了,同樣是很敏感的內容,但思想上和寫法上是放不開的,如果沒有那篇傷痕,那也許這篇班主任我們倒是可以改一改啊,因為它這個題材有修改基礎,但現在不行了。隻能是過幾天跟他說退稿了。”
“是啊,我們這段時間不能再重複發表這種太尖銳太敏感的小說了。
就像張主編說的,先發一部傷痕看看,如果有類似的其他的小說,先不發。發一部就夠了。
上次季宇寧來咱們這兒拿讀者來信的時候,我就跟他說了這個意思,就是可一而不可再。許以也跟他說過。
小季那人聰明的很,一聽就明白了。”
其實王朝銀即便不說這樣的話,季宇寧也明白。
他心裏很清楚,前世人民文學雜誌在77年11月那期雜誌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班主任以後,在其後的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就沒有再發表一篇類似的這種所謂傷痕小說,直到1978年8月,滬上的文匯報在報紙上發表了那篇傷痕小說。
他先把傷痕投稿給人民文學,實際上是拿走了別人的文運。
“對了,老崔,上次季宇寧來的時候還問我,問咱們人民文學這兒,是否能發表科幻小說。
我告訴他,說咱們人民文學其實是有發表科幻小說的傳統的,隻要這個科幻小說有很強的文學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