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一支難忘的歌,季宇寧把歌詞進行了若幹修改和調整。


    前世這首電視劇蹉跎歲月的主題歌,主歌部分隻有一段,就是一支深情的歌這一段。而季宇寧則加了兩段,變成三段,前麵還有一支低沉的歌和一支振作的歌兩段。


    前世季宇寧就總覺得這首一支難忘的歌,曲調非常動人,但歌詞卻太簡單了。隻有那麽一段,也就是歌詞並不能涵蓋蹉跎歲月要表達的內容,所以他又在主歌部分加上了兩段。


    這樣就使得這首歌要表達的意思更加深刻、充分和飽滿。青春有憂鬱和迷茫,憧憬和向往,還有幸福和歡樂。青春的歌既是低沉的,也是正做的,同時也是深情的。


    季宇寧在現場唱這首歌的時候,把他的嗓音的音色之美充分的發揮出來了。


    前世這首歌是女中音演唱的,關牧村是靠這首歌成名的,其實這首歌也有一些男聲演唱,但總覺得不如女中音唱的好。


    他一曲歌罷,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深深的感動了。


    他看見很多人的眼角都有了淚痕。


    這時,華夏廣播電台的一個副台長走過來。對季宇寧說:


    “季宇寧同誌,你這首歌真是太感人了,隻有那第1句就把所有人的心弦扣住了。


    我覺得這首歌將不僅會讓廣大青年同誌們喜愛,尤其是曾經經曆過上山下鄉的一代人。而且其他的年齡層次,不論男女老少,也會為這首歌而吸引,而感動的。


    我今天聽說你過來,還特地過來錄音棚這邊看看,你這連續幾周,每周都給我們電台一首好歌,你這都快成了每周一歌了。


    我看以後咱們文藝部的廣播歌曲節目,可以改成每周一歌節目了。”


    這領導的水平就是高,可惜季宇寧可不一定每周都能拿出一首好歌了。


    領導發話了,文藝部和錄音棚就趕緊要準備下一步的編曲、伴奏和這首歌的錄音了。估計季宇寧很快就要再次來錄這首歌了。


    金老師也過來和季宇寧談起這首歌剛才的唱法。


    “小季啊,你這嗓音條件是越來越讓我驚訝了,前幾次主要是看你的高音好,那個叫什麽高音逢高不擋。


    今天看你的低音和中音更好,音色特別美,特別好聽。這首歌和那首故鄉的歌,原本是女中音演唱效果更好,可是你唱來,比女中音的效果還好。”


    不僅金老師驚訝,季宇寧今天心裏也有點驚訝,他還在想,難道是跟朱琳有了那一次以後,自己的聲帶都變的更好了。


    上滬市,巨鹿路675號。


    這裏是一處民國時代就有的花園別墅。


    因為後花園有一處噴泉的雕塑,是愛神主題的一組雕塑,所以這處花園住宅,也被稱為愛神花園。


    從50年代開始,這處花園住宅的使用者,始終是上滬市的作協,以及作協下屬的上滬文藝和收獲等雜誌社的編輯部。


    此時花園主體建築三層的一個房間內,正在進行一場爭論。


    爭論的主題,就是關於季宇寧的小說。


    而爭論的雙方,其中一方,正是向季宇寧電話約稿的茹誌娟。


    “老茹,我承認那首以青春為名的詩非常優秀,那個甚至放在頭條,我沒有太大的異議。


    但是那篇短篇小說,我曾經生活的地方,整體基調太冷了,我看完感覺有種悲涼徹骨的感覺,這太悲觀了。而且放在我們創刊號的頭條,乃至於放在創刊號的目錄裏麵,我都覺得不太妥當。”


    “其實啊,我反而覺得季宇寧的這三篇文章,三個作品中,最好的就是你說的那篇短篇小說,我曾經生活的地方。


    那是我這幾年看到的描寫知青生活的小說裏最好的,這個最好沒有之一。


    不瞞你們說,我上禮拜接到小季的投稿信,我看完這篇小說的時候,眼淚怎麽也控製不住。


    我想到當年我們家安憶,那麽小的年齡,連自己生活都不會照顧的歲數,就要去那麽遠的地方,那麽艱苦的地方去下鄉插隊。


    我想到了和她同樣的那一代人,他們這些年的生活可不就是這篇小說裏體現出來的那樣嗎?這才是最真實、最感人的生活。


    這一個短篇小說,好就好在,在現在的很多知青小說的普遍的宏大敘事的整體氛圍裏,卻是以個人經驗的視角呈現出了獨特的麵貌。


    它並不負起對這場運動的價值評定和社會批判,它關心隻在其中的人,個別的,渺小的人,在他們根本無法知情的曆史中,微如草芥的人的歡喜和悲哀。


    生活的嚴肅性並不因此放過他們,他們依然麵臨了愛、生存與死亡的這種人生的大事情。


    這是對知青生活的審視中一雙別樣的目光, 它著眼點不大,但是深邃。極為深邃。


    而正是唯其深邃,所以才感人肺腑。


    你說的那種悲涼徹骨,那種冷,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也感覺到了。


    但並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不把它登載在我們的雜誌上。


    我們雜誌的宗旨,並不是隻登那些暖的小說,隻登那些溫暖的,熱烈的,正麵的文章。


    而且他那篇小說,給兒子,那篇超短篇小說,或者叫微型小說,卻是寫得非常溫暖,非常的情深意切。同樣也是感人至深。


    我們可以把這兩篇小說放在一起。先是冷的,後是暖的。


    這樣,更能給我們的讀者以深刻的感受。”


    “可是這樣,我們的創刊號,有一位作者,一共有三篇文章登在上麵,這合適嗎?


    我們為這次上滬文藝的複刊,去各處征求稿件,許多老同誌,老的作家都寫來了一些文章,像巴老也寫了一篇楊林同誌。


    我們這樣明顯的,或者可以說是大張旗鼓的推薦一個年輕人,一個還沒有什麽小說作品出現在我們麵前的年輕人,這樣會不會讓那些老同誌反感呢。今後我們雜誌的出版發行,還需要那些老作家老同誌的支持啊。”


    房間裏的眾多編輯,基本上也就是這兩種意見。


    大家討論的結果是最終也不能形成統一的意見。


    “那這樣吧,既然大家最終也不能形成一致意見,那就把這個問題提交給巴老來決定吧,畢竟巴老才是上滬文藝的主編。


    等一會兒,我聯係一下巴老,看看哪天,我們去巴老家,然後我們一起向巴老做一個專門的匯報。”


    巴老雖然是上滬文藝的主編,但更多的是一種掛名,他一般也不到上滬文藝雜誌社的編輯部來,他平常都是在自己武康路的家裏寫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宇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宇寧並收藏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