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治十四年的這一年中大明在風雨變幻中,皇宮內卻有著別樣的氛圍。


    弘治皇帝朱佑樘一心想要培養太子,還有徐誌道、張侖這兩個他看中的年輕人。


    他深知,大明的江山未來需要有卓越見識的君主和能臣。


    每次內閣議政之時,那莊嚴的殿堂內,弘治皇帝都會讓太子和徐誌道、張侖悄悄地站在屏風之後。


    那屏風上精致的花紋似乎都在聆聽著朝堂上的聲音。


    議政的內容從各地的災情賑濟,如陝西地震、河南水災、遼東大饑,到邊患問題,像火篩諸部在固原、寧夏、遼東等地的侵犯,還有內部的軍政管理,如清理屯田、招募士兵等。


    張侖總是認真地聽著,時而眉頭微皺,時而若有所思,待眾人議論過後,他便會朱佑樘發表自己的見解,條理清晰,讓弘治皇帝暗暗點頭。


    太子也展現出不凡的睿智,從民生到軍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


    然而,徐誌道卻不同。


    他每次站在屏風後,都神色複雜。


    廷議過後每每想發表自己的意見時,都會想起那日定國公徐永寧曾對他說的話。


    “朝堂之事,錯綜複雜,不可輕言,以免禍從口出。”


    於是,徐誌道總是雙唇緊閉,一言不發。


    隻會頻頻點頭稱讚。


    弘治皇帝看在眼裏,心中有些失望。


    他本對徐誌道寄予厚望,希望能聽到這個年輕人與眾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處理陝西、山西等地的物料稅糧減免與邊餉供應這樣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上,可徐誌道的沉默讓他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一日,議政結束後,弘治皇帝單獨留下了徐誌道。


    宮殿中靜謐得隻聽見兩人的唿吸聲,弘治皇帝目光溫和卻帶著一絲探究。


    “朕知你有才華,可為何在罰你抄書之後從不言語?


    可是怪罪於朕?


    朕想聽一聽你的想法,莫要再沉默。”


    徐誌道聽後,身體微微一顫,不知該如何迴答這位明君。


    徐誌道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額頭觸地,半晌才低聲說道。


    “陛下,臣惶恐。


    朝堂之事牽連甚廣,臣資曆尚淺,怕一言不慎,累及自身事小,影響朝廷決策事大。”


    弘治皇帝微微皺眉,緩聲道。


    “朕讓你等在屏風後聆聽,便是要你等學習,有想法便說,朕自會斟酌,若因噎廢食,豈不枉費朕的苦心?”


    徐誌道心中一震,他深知皇帝此舉是對自己的特殊栽培,可一年以來的謹慎讓他難以即刻改變。


    他抬起頭,看著弘治皇帝,眼中滿是掙紮。


    “陛下,邊事、民政、軍政皆為國家根本,臣擔心所言之見太過淺薄,反而誤導聖聽。”


    弘治皇帝起身,走到徐誌道麵前,輕輕扶起他。


    “朕讓你說,並非要你即刻決斷,隻是想聽聽你的心中所想,你若一直如此,如何能成大器?


    你作為朕唯一承認的學生,朕對你寄予厚望,一切有朕給你撐腰,你有何顧慮?”


    徐誌道嘴唇顫抖,似是下了極大的決心。


    “陛下,就如陝西、山西物料稅糧減免一事,臣以為當按災情輕重分而處之,受災極重之地可全免,稍輕之地可緩征,以保民生,亦不致太倉空虛。


    邊餉供應,可在屯田之外,鼓勵商民運送物資,朝廷給予相應利惠,多方並舉。”


    弘治皇帝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拍了拍徐誌道的肩膀。


    “此見甚好,朕讓你等在此,便是要聽這些肺腑之言,日後不可再沉默。”


    自弘治十五年起,徐誌道仿若一顆璀璨之星在閃耀。


    他沉寂一年後的一鳴驚人,讓朱佑樘對其刮目相看。


    每當日內閣議政結束,徐誌道都會恭敬地向弘治皇帝闡述自己的見解。


    在商議各地民生問題時,他提出應以地方實際情況為準,靈活調整稅賦政策。


    對於受災頻繁之地,不僅要減免稅糧,更應組織民眾興修水利等防災工程,此建議深得弘治皇帝之心,皇帝當即下令相關部門著手籌備。


    在軍事方麵,針對邊境局勢,徐誌道主張加強情報收集網絡。


    他認為應在邊鎮培養專業的情報人員,給予優厚待遇,同時建立一套高效的情報傳遞係統,以便朝廷能及時掌握敵軍動態。


    朱佑樘認可了這個想法,並開始在部分邊鎮試行,效果初顯。


    對於吏治,徐誌道諫言建立更完善的官員考核體係,除了考察政績,還要注重民間對官員的風評。


    在他的推動下,朝廷開始重視百姓對地方官的評價,一些貪官汙吏無所遁形,官場風氣逐漸清正。


    隨著徐誌道的建議不斷被采納和實施,對於朱佑樘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成為弘治皇帝內閣議政後詢問的第一幕僚,他的建議也為大明的穩定和發展持續注入新的活力。


    弘治十五年正月,朝會過後。


    徐誌道針對朱暉還朝一事發表自己的見解。


    “陛下,臣以為朱暉帥師還朝一事,需慎重考量。


    朱將軍此番戰功赫赫,自當重賞其軍功,此乃對將士們浴血奮戰之肯定。


    然臣懇請陛下,亦要細細察其在邊作為是否得當,有無可改進之處啊。


    邊境之事,關乎大明之安危,猶如大廈之根基。


    咱們可遣專人深入了解,看其軍事行動是否契合兵法與邊境實情,有無過度消耗當地資源,或是影響邊民生活。


    如此一來,日後再有邊事,方能有備無患。”


    朱佑樘微微點頭。


    同年五月湖廣兩地災害頻發。


    下朝後朱佑樘詢問徐誌道此事何解。


    徐誌道思考半個時辰對朱佑樘道。


    “陛下,應賑貧民,彰顯陛下仁愛之心,此乃萬民之福。


    然臣以為,僅賑濟尚不足夠,當謀長久之法。


    或可效仿古人,興工以代賑,比如修繕城牆、整治河道等工程,讓貧民有力可使,有錢可賺。


    亦或教之以技藝,如紡織、木工之類,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日後能自給自足。


    再者,湖廣免被災秋糧、南畿免災糧,此等恤民之舉,可安百姓之心。


    然災年之後,當有相應措施鼓勵百姓複耕複產,可派農官指導,發放種子農具,助百姓恢複生產。”


    朱佑樘聽後略有所思,第二日便召內閣閣老,按此施行,效果俱佳。


    同年十二月,朝堂上下喜氣洋洋。


    修訂多年的《大明會典》完成了,同時下令妥善安排《大明會典》的頒布與施行事宜。


    “陛下,《大明會典》成,此乃國家盛典啊!


    這部會典可令天下臣民知朝廷之法、之規,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臣民言行。


    有助於國家之治理,可大力宣揚,讓人人遵之。“


    群臣慷慨激昂表達著喜悅。


    然而再次舉國歡騰的日子,徐誌道卻未發表任何自己的意見,隻是默默的幫久病纏身的朱佑樘,拍了拍後背。


    “陛下,還望切莫操勞,需保重龍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酉並收藏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