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清明節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
- 清明節是在公曆4月4日 - 6日之間,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這個時候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習俗
- 掃墓祭祖:這是清明節最主要的習俗。人們會到祖先的墳墓前,清理雜草,添上新土,擺放鮮花、祭品等,以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思念。例如在很多地方,人們會帶上水果、糕點、酒等祭品,在墓前鞠躬行禮。
- 踏青:又叫春遊。在清明時節,大自然生機勃勃,人們會到郊外漫步遊玩,欣賞自然風光。像在江南地區,人們會去湖邊、山間踏青,感受春天的氣息。
- 插柳:有說法認為插柳可以辟邪。人們會把柳枝插在屋簷下或者頭上。
形式
- 掃墓祭祖形式:在儀式上,一般是先清掃墓地周圍,然後在墓前擺放祭品,可能會點香、燒紙(不過現在出於環保等因素,很多地方提倡文明祭祀,減少燒紙等行為),接著人們會按照長幼順序依次向祖先鞠躬或者磕頭,表達哀思。
- 踏青形式:通常是一家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去公園、郊外、山區等風景優美的地方。人們會漫步、拍照,有些還會進行野餐等活動。
- 插柳形式:直接折取柳枝,插入土中或者放在家中的花瓶等容器裏。
特點
- 兼具肅穆和歡樂:一方麵,清明節掃墓祭祖體現了對逝者的敬重和哀思,氛圍較為肅穆;另一方麵,踏青等活動又充滿了生機和歡樂,體現了人們對新生和大自然的喜愛。
- 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它承載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維係家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同時還融合了古代的曆法、自然觀念等諸多文化元素。
- 時令性強:和節氣緊密相連,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變化時期進行的活動,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季節的交替。
優點
- 文化傳承方麵:通過祭祖等習俗,能夠使孝道文化、家族觀念等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讓人們不忘根本。而且像踏青等習俗,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欣賞,有助於傳承親近自然的理念。
- 心理調節方麵:掃墓祭祖可以讓人抒發對逝者的思念,獲得情感上的慰藉。踏青等活動則能夠緩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放鬆身心。
- 社交方麵:清明節期間的活動,無論是家族一起掃墓還是和朋友一起踏青,都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增進親情和友情。
寓意
- 掃墓祭祖寓意:體現對祖先的感恩和追思,人們認為祖先的庇佑對於家族的延續和繁榮非常重要,通過祭祀來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平安健康、家族興旺。
- 踏青寓意:象征著對新生和希望的追求,在大自然複蘇的時節,人們通過踏青融入自然,寓意著順應自然規律,開啟新的生活階段。
- 插柳寓意:柳枝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著辟邪驅災,也象征著留住美好的事物,同時也有對生命的讚美和對春天的歡迎之意。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節氣演變
- 清明節最初是重要的節氣,標誌著仲春和暮春之交。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古人在這個時候進行農事活動,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與清明節相近,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風俗便逐漸融合,寒食節的一些習俗也被納入清明節。
紀念介子推
-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重耳餓暈時,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讓重耳喝下。重耳複國後成為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祿,攜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燒山,然而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抱樹而死。晉文公深感悔恨,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之後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融合,清明節便有了紀念祖先、緬懷先人的意義。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插柳外,清明節還有以下豐富活動:
- 放風箏:人們在風箏上寫祝福,放上天後剪斷引線,寓意除病消災,帶來好運。北京、濰坊等地,清明放風箏活動熱鬧非凡,樣式繁多的風箏翱翔天際。
- 蕩秋千:最初是為預防寒食節禁火冷餐傷身,後成為娛樂活動。如今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朝鮮族,姑娘們身著鮮豔服飾蕩秋千,身姿輕盈。
- 拔河:傳說源於春秋戰國,最初是軍隊訓練手段,後演變為民間習俗。在南方水鄉,清明時各村鎮常組織拔河比賽,眾人齊心協力,現場熱鬧。
- 吃青團:流行於江南,用艾草汁或其他綠色蔬菜汁與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等餡料蒸製而成。它不僅是應節美食,更承載遊子對家鄉的眷戀。
- 鬥雞:曆史悠久,清明時民間熱衷鬥雞。兩隻公雞激烈對抗,觀眾呐喊助威,氣氛熱烈。
清明節對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麵都有著深遠影響。
文化層麵
- 傳承傳統文化: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掃墓祭祖的習俗傳承了孝道文化。這種對祖先的敬重和追思,讓家族觀念、傳統禮儀得以延續,使人們銘記自己的根和文化淵源。同時,清明節包含的諸多習俗,如踏青、插柳等都有著古老的文化內涵,有利於民間文化的代代相傳。
- 豐富文學藝術創作素材:眾多文人墨客以清明節為主題進行創作。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成為千古名句。這些詩詞、繪畫等作品不僅豐富了藝術寶庫,也為後人了解古代社會風俗和人們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窗口。
社會層麵
- 增強民族凝聚力:清明節是全民族共同的節日,人們在這一時期共同緬懷祖先、紀念先烈。這種共同的情感和行為能夠跨越地域、年齡等差異,將人們緊密聯係在一起,強化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 促進社交互動:家族成員通常會在清明節相聚一起掃墓祭祖,加強了親屬之間的聯係和溝通。此外,踏青等活動也為朋友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增進了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經濟層麵
- 帶動旅遊業發展:清明假期期間,很多人會選擇外出旅遊,祭掃之餘到周邊景點遊玩。這促進了旅遊市場的繁榮,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景區等行業都會受益,對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刺激特色產品消費:如青團等傳統食品在清明節期間銷量大增,還有一些與清明習俗相關的工藝品,如風箏等也會迎來銷售旺季,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 清明節是在公曆4月4日 - 6日之間,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和暮春之交,這個時候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習俗
- 掃墓祭祖:這是清明節最主要的習俗。人們會到祖先的墳墓前,清理雜草,添上新土,擺放鮮花、祭品等,以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思念。例如在很多地方,人們會帶上水果、糕點、酒等祭品,在墓前鞠躬行禮。
- 踏青:又叫春遊。在清明時節,大自然生機勃勃,人們會到郊外漫步遊玩,欣賞自然風光。像在江南地區,人們會去湖邊、山間踏青,感受春天的氣息。
- 插柳:有說法認為插柳可以辟邪。人們會把柳枝插在屋簷下或者頭上。
形式
- 掃墓祭祖形式:在儀式上,一般是先清掃墓地周圍,然後在墓前擺放祭品,可能會點香、燒紙(不過現在出於環保等因素,很多地方提倡文明祭祀,減少燒紙等行為),接著人們會按照長幼順序依次向祖先鞠躬或者磕頭,表達哀思。
- 踏青形式:通常是一家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去公園、郊外、山區等風景優美的地方。人們會漫步、拍照,有些還會進行野餐等活動。
- 插柳形式:直接折取柳枝,插入土中或者放在家中的花瓶等容器裏。
特點
- 兼具肅穆和歡樂:一方麵,清明節掃墓祭祖體現了對逝者的敬重和哀思,氛圍較為肅穆;另一方麵,踏青等活動又充滿了生機和歡樂,體現了人們對新生和大自然的喜愛。
- 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它承載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維係家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同時還融合了古代的曆法、自然觀念等諸多文化元素。
- 時令性強:和節氣緊密相連,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變化時期進行的活動,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季節的交替。
優點
- 文化傳承方麵:通過祭祖等習俗,能夠使孝道文化、家族觀念等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讓人們不忘根本。而且像踏青等習俗,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欣賞,有助於傳承親近自然的理念。
- 心理調節方麵:掃墓祭祖可以讓人抒發對逝者的思念,獲得情感上的慰藉。踏青等活動則能夠緩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放鬆身心。
- 社交方麵:清明節期間的活動,無論是家族一起掃墓還是和朋友一起踏青,都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增進親情和友情。
寓意
- 掃墓祭祖寓意:體現對祖先的感恩和追思,人們認為祖先的庇佑對於家族的延續和繁榮非常重要,通過祭祀來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平安健康、家族興旺。
- 踏青寓意:象征著對新生和希望的追求,在大自然複蘇的時節,人們通過踏青融入自然,寓意著順應自然規律,開啟新的生活階段。
- 插柳寓意:柳枝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著辟邪驅災,也象征著留住美好的事物,同時也有對生命的讚美和對春天的歡迎之意。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節氣演變
- 清明節最初是重要的節氣,標誌著仲春和暮春之交。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古人在這個時候進行農事活動,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日)與清明節相近,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風俗便逐漸融合,寒食節的一些習俗也被納入清明節。
紀念介子推
-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他國,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重耳餓暈時,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讓重耳喝下。重耳複國後成為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祿,攜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燒山,然而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抱樹而死。晉文公深感悔恨,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之後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融合,清明節便有了紀念祖先、緬懷先人的意義。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插柳外,清明節還有以下豐富活動:
- 放風箏:人們在風箏上寫祝福,放上天後剪斷引線,寓意除病消災,帶來好運。北京、濰坊等地,清明放風箏活動熱鬧非凡,樣式繁多的風箏翱翔天際。
- 蕩秋千:最初是為預防寒食節禁火冷餐傷身,後成為娛樂活動。如今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朝鮮族,姑娘們身著鮮豔服飾蕩秋千,身姿輕盈。
- 拔河:傳說源於春秋戰國,最初是軍隊訓練手段,後演變為民間習俗。在南方水鄉,清明時各村鎮常組織拔河比賽,眾人齊心協力,現場熱鬧。
- 吃青團:流行於江南,用艾草汁或其他綠色蔬菜汁與糯米粉混合,包上豆沙等餡料蒸製而成。它不僅是應節美食,更承載遊子對家鄉的眷戀。
- 鬥雞:曆史悠久,清明時民間熱衷鬥雞。兩隻公雞激烈對抗,觀眾呐喊助威,氣氛熱烈。
清明節對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麵都有著深遠影響。
文化層麵
- 傳承傳統文化: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掃墓祭祖的習俗傳承了孝道文化。這種對祖先的敬重和追思,讓家族觀念、傳統禮儀得以延續,使人們銘記自己的根和文化淵源。同時,清明節包含的諸多習俗,如踏青、插柳等都有著古老的文化內涵,有利於民間文化的代代相傳。
- 豐富文學藝術創作素材:眾多文人墨客以清明節為主題進行創作。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成為千古名句。這些詩詞、繪畫等作品不僅豐富了藝術寶庫,也為後人了解古代社會風俗和人們的思想情感提供了窗口。
社會層麵
- 增強民族凝聚力:清明節是全民族共同的節日,人們在這一時期共同緬懷祖先、紀念先烈。這種共同的情感和行為能夠跨越地域、年齡等差異,將人們緊密聯係在一起,強化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 促進社交互動:家族成員通常會在清明節相聚一起掃墓祭祖,加強了親屬之間的聯係和溝通。此外,踏青等活動也為朋友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增進了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經濟層麵
- 帶動旅遊業發展:清明假期期間,很多人會選擇外出旅遊,祭掃之餘到周邊景點遊玩。這促進了旅遊市場的繁榮,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景區等行業都會受益,對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刺激特色產品消費:如青團等傳統食品在清明節期間銷量大增,還有一些與清明習俗相關的工藝品,如風箏等也會迎來銷售旺季,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