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明清時期中國絲綢的形式特點和優點如下:
形式特點
- 品種豐富:絲綢品類多樣,有緞、絹、羅、紗、錦、綾等 ,其中,“綢”在明清時期成為絲織物的泛稱 。
- 工藝精湛:雲錦始於元而盛於明清,其紋樣精美、配色典麗、織造細致,采用通經斷緯工藝,能織出複雜圖案 。明代妝花技術發明,是絲織工藝重要成就,到清代又有發展 。
- 圖案精美:明清絲綢圖案題材豐富,寓意吉祥,如帝王服飾上有龍紋、“十二章”紋及五彩雲紋、蝙蝠、團壽字等 。
- 色彩絢麗:大量使用鮮豔、對比強烈的色彩,如清代帝王服飾以明黃色為主色調,搭配多種色彩,並用金色隔離對比色,使整體色彩華麗又和諧 。
優點
- 穿著舒適: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生物相容性好,表麵光滑,對人體摩擦刺激係數低,且能吸濕排汗,保持皮膚適當濕度 。
- 質地優良:質地柔軟,有獨特光澤,給人高貴之感,強度較高,耐用性好 。
- 健康環保:是天然材料,生產過程相對環保,對環境影響小,還能有效阻擋紫外線,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品種豐富多樣,以下是一些主要品種的具體解析:
錦
- 雲錦:產於南京,始於東晉,在元明清發展至鼎盛,是皇家禦用品。其圖案富麗堂皇,像五色彩雲,多采用挖梭工藝織出的妝花緞,色彩豐富,花紋絢麗,如“鏤金百蝶穿花大紅雲緞窄肩襖”等,常用於高級服飾.
- 宋錦:盛行於宋代,主要產於蘇州、湖州、杭州等地,是緯顯花品種。紋樣多為幾何紋、花卉紋等,色彩柔和,古樸典雅,常用於裝裱書畫、製作禮盒等.
- 蜀錦:產於四川成都,戰國時已具規模,唐後吸收緯顯花技藝。色彩以真紅為特點,圖案有團花、折枝、對龍、對鳳等,質地堅韌,富有光澤.
緞
緞紋經緯交織點少而分散,表麵光滑,光澤度好,手感柔軟,明清時大量生產,如蟒緞,是妝緞中織有龍蟒紋的一種,屬於高檔富貴的服飾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羅
羅織物有絞經地起出的各種花紋圖案,輕盈透亮,花紋豔麗。明清時有七絲羅、一三絲羅、生羅、金銀羅、秋羅、狀元羅等,暢銷海外.
紗
是一種輕盈平紋稀薄織物,經緯密度較小,質地輕薄,通風透氣,穿著涼爽,適合製作夏季服飾、刺繡坯料和裝飾品,如《紅樓夢》中提到的“軟煙羅”“霞影紗”.
綾
是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由綺演變而來,漢代開始露頭,南北朝成為達官貴人袍料,唐盛極一時,明清多用作裱畫材料.
緙絲
起源於唐代,采用通經斷緯工藝,能將複雜繪畫重現於織物上,顯現筆意和神韻,多用於製作高檔的藝術品和服飾,如“桃紅百子刻絲銀鼠襖子”.
縐
明清時,湖州等地以縐和花綢著稱,縐織物表麵有細小皺紋,光澤柔和,手感柔軟,富有彈性,如湖縐.
絨
元代出現剪絨,是現代天鵝絨的前身。明清時,漳州、泉州以絨聞名,絨織物表麵有聳立的茸毛或線圈,質地柔軟,保暖性好,花絨則是在織物表麵用細小線圈或豎立茸毛構成圖案.
濮綢
起始於宋代,興盛於明清,與杭紡、湖縐、菱緞並稱“江南四大名綢”,其製作工藝講究,質地細密,柔軟光滑,色彩鮮豔.
香雲紗
曆史可追溯到古代,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它是一種用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麵料,製作工藝獨特,具有防水、防曬、涼爽、易洗等優點,適合製作夏季服裝.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工藝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具體解析如下:
緙絲工藝
緙絲在元代繼承了宋代緙製佛像的傳統,並發展出緙製帝王後妃祖先像的新風格。明代創造了鳳尾戧等技法,使圖案更加細膩豐富。清代則出現雙麵緙、緙繡混色等技法,將緙絲、刺繡和彩繪相結合,使織物裝飾效果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織錦工藝
- 雲錦:在元明清達到鼎盛,是皇家禦用品。其采用大量金線勾邊或織金裝飾,圖案華麗莊重,色彩對比強烈,如明萬曆皇帝的“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運用了多種珍貴材料和複雜工藝,盡顯皇家奢華.
- 宋錦:在明清時不斷發展,圖案多采用幾何紋、花卉紋等,色彩柔和古樸。其製作工藝嚴謹,需經過多道工序,如染色、織造等,常用於書畫裝裱和高檔服飾.
- 蜀錦:明清時期,蜀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織錦的優點,圖案更加多樣化,色彩鮮豔。其織造工藝獨特,采用經向彩條起彩、緯向組織起花的方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緞織工藝
緞紋組織在元代出現,明清時成為絲織物的主流。其織造時絲線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麵,使織物表麵光滑、光澤亮麗、質地厚密、紋路精細,可用於製作高檔服飾、鞋、包、絲巾等。如五枚暗花緞,即使是素色或暗花,也別具風味,有獨特的質感.
羅織工藝
羅織物在元明清時期依舊流行,其通過絞經地起出各種花紋圖案,質地輕盈透亮,花紋豔麗。明代有七絲羅、一三絲羅等多種品類,清代的羅織物在工藝和圖案上更加精細複雜,常被用於製作夏季服飾和裝飾品.
紗織工藝
紗是一種輕薄平紋織物,元明清時期的紗織物經緯密度更小,質地更輕薄,通風透氣性能更好,穿著涼爽舒適,如《紅樓夢》中提到的“軟煙羅”“霞影紗”等,體現了當時紗織工藝的高超水平.
印染工藝
- 染色:這一時期的染色技術更加成熟,可染出豐富色彩。明代《天工開物》記載了多種植物染料和染色方法,如用紅花染紅色、靛藍染藍色等。
- 印花:常用直印、拔印、防染等印花工藝。直印是色漿直接通過篩網印花版印在絲織品上;拔染印花是先用染料染色,再用雕白劑拔染;防染印花則是先印上防染劑,再進行染色,可印製出色彩鮮豔、圖案精美的絲綢織物.
元明清時期緙絲技術的傳承與發展如下:
元代
繼承了宋代緙製佛像的傳統,並形成緙製帝王後妃祖先像的新風,使緙絲在宗教和宮廷肖像領域得到傳承與發展,如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等作品,其工藝精湛,色彩豐富.
明代
- 技術傳承與創新:一方麵繼承了宋元的緙絲技法,另一方麵創造了裝飾意味濃鬱的鳳尾戧等技法。如明代緙絲《鳳穿牡丹團花》,運用“摜緙”“勾緙”和“木梳戧”等技法,使作品構圖飽滿、配色雅致.
- 應用範圍拓展:用途廣泛,不僅用於帝王貴族的服裝,還用於書畫裝裱。江南絲織業的發展推動了緙絲業的繁榮,蘇州成為緙絲業的重要中心.
- 對外傳播交流: 緙絲技術傳播到日本、西歐等國,深受歡迎,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日本民間稱緙絲和服帶為“中國明綴帶”.
清代
- 工藝技法豐富:出現雙麵緙、緙繡混色等技法,把緙絲、刺繡和彩繪三者相結合,豐富了織物的裝飾效果,如清乾隆朝的“無量壽尊佛”織錦圖軸,工藝登峰造極.
- 配色風格獨特:喜用三藍、水墨、三色金等配色,風格典雅,如“三藍緙”“水墨緙”,使緙絲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
- 宮廷壟斷加強:緙絲多用於宮廷服飾、宗教畫、屏風等昂貴的物品製作,宮廷對緙絲的需求和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緙絲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但也限製了其在民間的傳播.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圖案豐富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如下:
動物圖案
- 龍紋:元明清時期龍紋是皇家專用圖案,形態上元代龍紋頭小、頸細、身體修長,明清龍紋則更加粗壯、威嚴。如明代龍袍上的龍紋,五爪金龍張牙舞爪,氣勢磅礴,象征著帝王的權威.
- 鳳紋:多與龍紋搭配,寓意龍鳳呈祥。其造型在明清時更加華麗,羽毛等細節描繪細膩,色彩鮮豔,常出現在後妃等女性的服飾及宮廷用品上,展現高貴身份。
- 蝙蝠紋:因“蝠”與“福”諧音,在明清絲綢圖案中被廣泛應用,常與雲紋、壽字等組合,寓意福澤深厚、洪福齊天等.
植物圖案
- 牡丹紋:素有“花中之王”美譽,元明清絲綢中,其圖案造型飽滿,色彩豐富,常以折枝、纏枝等形式出現,象征富貴榮華。
- 蓮花紋:因寓意“出淤泥而不染”而受喜愛,圖案有寫實和寫意之分,常與魚紋組合成“連年有餘”,或與童子組合成“連生貴子”等,表達美好願望。
- 梅花紋:在明清絲綢圖案中較常見,花朵形態各異,枝幹蒼勁有力,常與喜鵲等組合,寓意喜上眉梢,體現文人雅士的情趣和對高潔品質的追求。
幾何圖案
- 八達暈紋:以垂直、水平、對角線按“米”字格式畫出骨架,在交叉點套幾何圖形框架,線與線相互溝通,朝八方輻射,寓意四通八達、財路亨通,常見於宋錦,元明清時期繼續沿用並有所發展.
- 卍字紋:因形似“卍”字得名,有吉祥、萬福萬壽之意,常作為地紋或骨架,與其他圖案組合,如與花卉圖案組合成“萬字錦地花卉紋”,增添華麗感和美好寓意.
- 龜背紋:以六邊形為基礎單元,形似龜背,寓意長壽吉祥,在元明清絲綢中常作為地紋或裝飾邊框,使圖案更具層次感和穩定性.
人物圖案
- 八仙紋:以道教八仙為題材,圖案中八仙人物各持法寶,姿態各異,周圍配以雲紋等裝飾,常見於明清華美織物,寓意長壽、吉祥和超凡脫俗。
- 嬰戲紋:描繪兒童嬉戲場景,如放風箏、捉迷藏等,兒童形象天真可愛,畫麵生動活潑,表達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等美好願望,多出現在民間絲綢製品上。
文字圖案
- 壽字紋:有長壽、延年益壽之意,其字形變化多樣,如團壽、長壽等,常與其他圖案組合,如與蝙蝠紋組合成“五福捧壽”圖案,常見於服飾、家紡等絲綢用品上.
- 喜字紋:象征吉祥喜慶,多用於婚禮等喜慶場合的絲綢製品,如喜字錦緞被麵等,文字與花卉等圖案搭配,營造出熱烈歡快的氛圍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色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下是具體解析:
皇家專用色彩
- 明黃色:在明清時期,明黃色成為皇家專用色彩,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如清代皇帝的吉服、朝服等多采用明黃色,其色彩鮮豔、明亮,視覺衝擊力強,彰顯皇家的尊貴與威嚴.
- 龍袍色彩搭配:以明黃色為底色,搭配石青色的領、袖及鑲邊,再繡上金色的龍紋和五彩祥雲等圖案,色彩對比強烈,華麗而莊重,體現了皇家的奢華與大氣.
傳統正色的運用
- 紅色:紅色係包括水紅、魚紅、桃紅、大紅等,常被用於喜慶場合的絲綢製品,如婚禮服飾等。其中,大紅顏色鮮豔奪目,富有活力,是傳統吉祥色彩之一.
- 藍色:藍色係有魚白、玉色、淺藍、月白、深藍、寶藍等,藍色給人以寧靜、深邃之感,常被用於製作官服、禮服等。如清代的石青色褂,顏色沉穩大氣,體現了莊重與嚴肅.
- 綠色:綠色係有鬆綠、砂綠、水綠等,多作為日常服裝的局部點綴,為服飾增添清新自然之感.
- 紫色:紫色係如紫紅、真紫等,因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常被視為高貴、神秘的象征,多用於宮廷服飾或貴族服飾.
間色及複色的發展
元明清時期,在正色基礎上調配出的間色和複色更為豐富多樣,如天青、湖藍、草綠、銀紅、藕荷色等,這些色彩的出現使絲綢色彩更加絢麗多彩,滿足了不同階層、不同場合的需求,體現了當時染色技術的高超水平。
色彩搭配與寓意表達
- 對比色搭配:常采用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黃等,通過巧妙的搭配,使圖案更加鮮明突出,富有視覺張力。這種對比色的運用,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念,也蘊含著陰陽平衡、相生相克等傳統文化理念.
- 同類色搭配: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搭配不同深淺的同類色,如深藍、淺藍與月白的組合,使色彩層次更加豐富,營造出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展現出細膩、典雅的審美情趣。
- 寓意性搭配:色彩搭配還注重寓意表達,如“紅男綠女”,紅色代表男性的陽剛之氣,綠色代表女性的柔美之態;“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也會根據主題選擇相應的色彩組合,以表達美好的祝願和期望 。
元明清時期有諸多傑出的絲綢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及相關解析:
元代紅地龜背團龍鳳紋納石失披肩
- 作品特色:由織金靈鷲紋錦、織金團花龍鳳龜子紋錦、織金纏枝寶相花錦拚縫而成,金線粗,花紋大,露地少,金光奪目.
- 作者:是由被元朝統治者俘虜和征調的工匠製作,包括江南的絲織工匠以及從中亞擄來的穆斯林工匠.
清代黃紗繡彩雲金龍單龍袍
- 作品特色:質地為紗,紗地花紋使用了納紗繡、穿紗地絨繡等繡法,其中龍紋和團壽字紋使用赤圓、紫赤圓、淡圓金,以平金繡的方式繡製,整件朝袍主要使用刺繡手工藝,並根據花紋的變化使用不同的刺繡方法,使花紋和紗質地形成疏密和凹凸的變化,富有立體感.
- 作者:由眾多宮廷工匠共同製作完成,經過挑花匠編出提花時用的花本,絲線染色後,由經絲牽軸再經過穿綜穿筘,與花本連接,形成精美的提花麵料.
清代《大呂星迴》宋錦
- 作品特色:花型是清代畫家餘省《十二禁禦圖之大呂星迴》的衍生創意之作,以冬日禁宮之景中的鬆樹、梅丫、叢林等組成“歲寒三友”,采用重金宋錦織造工藝,黑、白與金三色搭配,體現高潔堅毅恢弘之態,細節描繪精巧細致.
- 作者:是由掌握宋錦織造工藝的工匠們製作而成,雖無明確個體作者,但體現了當時工匠群體的高超技藝和藝術創造力.
緙絲作品
- 作品特色:緙絲在明清時期更為精湛,其製作精良、渾樸高雅、豔中且秀,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成,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麵,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呈現出小空或斷痕,如緙絲龍袍,除去接袖沒有紋樣外,其他部位布滿了龍紋和雲紋圖案,紋樣製作精細,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 作者:明清時期出現了諸多緙絲名家,如明代的朱良棟、吳圻等,清代的王際華、沈初、王文治等,他們的作品用色豐富、緙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從古至今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具體如下:
- 經濟方麵:在古代,絲綢是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元明清時期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明顯,海外貿易發展迅速,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還推動了相關產業如蠶桑養殖、紡織工具製造等的發展,帶動了大量人口就業.
- 文化方麵:絲綢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其製作工藝如緙絲、刺繡等都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此外,絲綢上的圖案和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如龍鳳、牡丹等傳統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審美和文化觀念,對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科技方麵:元明清時期絲綢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如織造工具的改進、染色工藝的提高等,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古代紡織科技的進步。同時,絲綢的貿易和交流也促進了中外科技的相互傳播與借鑒,例如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傳入日本、歐洲等地,對當地的紡織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西方的一些紡織機械和化學染料等技術在近代也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絲綢產業的近代化轉型.
- 社會方麵:絲綢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級的人穿著不同質地、圖案的絲綢服飾,這種等級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如今,絲綢服飾仍然是人們在正式場合和特殊節日穿著的高檔服裝,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 國際交流方麵:古代絲綢之路使中國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絲綢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繼續在促進中外友好關係、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
元明清時期絲綢的海外貿易對世界文化交流貢獻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 傳播中華文化:絲綢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精美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提花、刺繡、緙絲等,隨著貿易傳播到海外,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了各國對中國的了解與認知.
- 促進審美融合:中國絲綢色彩鮮豔、圖案豐富,寓意深刻,像龍鳳、牡丹等傳統圖案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這些圖案和色彩觀念隨著絲綢貿易傳入其他國家,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影響了當地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創作,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 推動技術交流: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已相當成熟,隨著絲綢海外貿易的發展,相關技術也逐漸外傳。如日本的“博多織”絲織技術就是在鐮倉時期受宋朝中國絲織技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同時,國外的一些紡織技術和工藝也傳入中國,如明代末期福建漳泉地區的絨緞生產就受到了外來技術的影響,促進了中國絲綢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 增進宗教與思想交流:在絲綢貿易過程中,各國商人、使者頻繁往來,也促進了宗教和思想的傳播。 例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而中國的儒家思想和道教等也隨著貿易交流向外擴散,增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 帶動相關文化交流:絲綢海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文化產品和技藝的傳播,如與絲綢服飾搭配的玉器、瓷器等工藝品,以及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都隨著絲綢貿易的渠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更廣泛的交流與傳播,進一步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形式特點
- 品種豐富:絲綢品類多樣,有緞、絹、羅、紗、錦、綾等 ,其中,“綢”在明清時期成為絲織物的泛稱 。
- 工藝精湛:雲錦始於元而盛於明清,其紋樣精美、配色典麗、織造細致,采用通經斷緯工藝,能織出複雜圖案 。明代妝花技術發明,是絲織工藝重要成就,到清代又有發展 。
- 圖案精美:明清絲綢圖案題材豐富,寓意吉祥,如帝王服飾上有龍紋、“十二章”紋及五彩雲紋、蝙蝠、團壽字等 。
- 色彩絢麗:大量使用鮮豔、對比強烈的色彩,如清代帝王服飾以明黃色為主色調,搭配多種色彩,並用金色隔離對比色,使整體色彩華麗又和諧 。
優點
- 穿著舒適:由蛋白纖維組成,與人體生物相容性好,表麵光滑,對人體摩擦刺激係數低,且能吸濕排汗,保持皮膚適當濕度 。
- 質地優良:質地柔軟,有獨特光澤,給人高貴之感,強度較高,耐用性好 。
- 健康環保:是天然材料,生產過程相對環保,對環境影響小,還能有效阻擋紫外線,減少對皮膚的傷害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品種豐富多樣,以下是一些主要品種的具體解析:
錦
- 雲錦:產於南京,始於東晉,在元明清發展至鼎盛,是皇家禦用品。其圖案富麗堂皇,像五色彩雲,多采用挖梭工藝織出的妝花緞,色彩豐富,花紋絢麗,如“鏤金百蝶穿花大紅雲緞窄肩襖”等,常用於高級服飾.
- 宋錦:盛行於宋代,主要產於蘇州、湖州、杭州等地,是緯顯花品種。紋樣多為幾何紋、花卉紋等,色彩柔和,古樸典雅,常用於裝裱書畫、製作禮盒等.
- 蜀錦:產於四川成都,戰國時已具規模,唐後吸收緯顯花技藝。色彩以真紅為特點,圖案有團花、折枝、對龍、對鳳等,質地堅韌,富有光澤.
緞
緞紋經緯交織點少而分散,表麵光滑,光澤度好,手感柔軟,明清時大量生產,如蟒緞,是妝緞中織有龍蟒紋的一種,屬於高檔富貴的服飾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羅
羅織物有絞經地起出的各種花紋圖案,輕盈透亮,花紋豔麗。明清時有七絲羅、一三絲羅、生羅、金銀羅、秋羅、狀元羅等,暢銷海外.
紗
是一種輕盈平紋稀薄織物,經緯密度較小,質地輕薄,通風透氣,穿著涼爽,適合製作夏季服飾、刺繡坯料和裝飾品,如《紅樓夢》中提到的“軟煙羅”“霞影紗”.
綾
是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由綺演變而來,漢代開始露頭,南北朝成為達官貴人袍料,唐盛極一時,明清多用作裱畫材料.
緙絲
起源於唐代,采用通經斷緯工藝,能將複雜繪畫重現於織物上,顯現筆意和神韻,多用於製作高檔的藝術品和服飾,如“桃紅百子刻絲銀鼠襖子”.
縐
明清時,湖州等地以縐和花綢著稱,縐織物表麵有細小皺紋,光澤柔和,手感柔軟,富有彈性,如湖縐.
絨
元代出現剪絨,是現代天鵝絨的前身。明清時,漳州、泉州以絨聞名,絨織物表麵有聳立的茸毛或線圈,質地柔軟,保暖性好,花絨則是在織物表麵用細小線圈或豎立茸毛構成圖案.
濮綢
起始於宋代,興盛於明清,與杭紡、湖縐、菱緞並稱“江南四大名綢”,其製作工藝講究,質地細密,柔軟光滑,色彩鮮豔.
香雲紗
曆史可追溯到古代,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和應用。它是一種用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麵料,製作工藝獨特,具有防水、防曬、涼爽、易洗等優點,適合製作夏季服裝.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工藝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具體解析如下:
緙絲工藝
緙絲在元代繼承了宋代緙製佛像的傳統,並發展出緙製帝王後妃祖先像的新風格。明代創造了鳳尾戧等技法,使圖案更加細膩豐富。清代則出現雙麵緙、緙繡混色等技法,將緙絲、刺繡和彩繪相結合,使織物裝飾效果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織錦工藝
- 雲錦:在元明清達到鼎盛,是皇家禦用品。其采用大量金線勾邊或織金裝飾,圖案華麗莊重,色彩對比強烈,如明萬曆皇帝的“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運用了多種珍貴材料和複雜工藝,盡顯皇家奢華.
- 宋錦:在明清時不斷發展,圖案多采用幾何紋、花卉紋等,色彩柔和古樸。其製作工藝嚴謹,需經過多道工序,如染色、織造等,常用於書畫裝裱和高檔服飾.
- 蜀錦:明清時期,蜀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織錦的優點,圖案更加多樣化,色彩鮮豔。其織造工藝獨特,采用經向彩條起彩、緯向組織起花的方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緞織工藝
緞紋組織在元代出現,明清時成為絲織物的主流。其織造時絲線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麵,使織物表麵光滑、光澤亮麗、質地厚密、紋路精細,可用於製作高檔服飾、鞋、包、絲巾等。如五枚暗花緞,即使是素色或暗花,也別具風味,有獨特的質感.
羅織工藝
羅織物在元明清時期依舊流行,其通過絞經地起出各種花紋圖案,質地輕盈透亮,花紋豔麗。明代有七絲羅、一三絲羅等多種品類,清代的羅織物在工藝和圖案上更加精細複雜,常被用於製作夏季服飾和裝飾品.
紗織工藝
紗是一種輕薄平紋織物,元明清時期的紗織物經緯密度更小,質地更輕薄,通風透氣性能更好,穿著涼爽舒適,如《紅樓夢》中提到的“軟煙羅”“霞影紗”等,體現了當時紗織工藝的高超水平.
印染工藝
- 染色:這一時期的染色技術更加成熟,可染出豐富色彩。明代《天工開物》記載了多種植物染料和染色方法,如用紅花染紅色、靛藍染藍色等。
- 印花:常用直印、拔印、防染等印花工藝。直印是色漿直接通過篩網印花版印在絲織品上;拔染印花是先用染料染色,再用雕白劑拔染;防染印花則是先印上防染劑,再進行染色,可印製出色彩鮮豔、圖案精美的絲綢織物.
元明清時期緙絲技術的傳承與發展如下:
元代
繼承了宋代緙製佛像的傳統,並形成緙製帝王後妃祖先像的新風,使緙絲在宗教和宮廷肖像領域得到傳承與發展,如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等作品,其工藝精湛,色彩豐富.
明代
- 技術傳承與創新:一方麵繼承了宋元的緙絲技法,另一方麵創造了裝飾意味濃鬱的鳳尾戧等技法。如明代緙絲《鳳穿牡丹團花》,運用“摜緙”“勾緙”和“木梳戧”等技法,使作品構圖飽滿、配色雅致.
- 應用範圍拓展:用途廣泛,不僅用於帝王貴族的服裝,還用於書畫裝裱。江南絲織業的發展推動了緙絲業的繁榮,蘇州成為緙絲業的重要中心.
- 對外傳播交流: 緙絲技術傳播到日本、西歐等國,深受歡迎,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日本民間稱緙絲和服帶為“中國明綴帶”.
清代
- 工藝技法豐富:出現雙麵緙、緙繡混色等技法,把緙絲、刺繡和彩繪三者相結合,豐富了織物的裝飾效果,如清乾隆朝的“無量壽尊佛”織錦圖軸,工藝登峰造極.
- 配色風格獨特:喜用三藍、水墨、三色金等配色,風格典雅,如“三藍緙”“水墨緙”,使緙絲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
- 宮廷壟斷加強:緙絲多用於宮廷服飾、宗教畫、屏風等昂貴的物品製作,宮廷對緙絲的需求和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緙絲技術的提高和發展,但也限製了其在民間的傳播.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圖案豐富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具體如下:
動物圖案
- 龍紋:元明清時期龍紋是皇家專用圖案,形態上元代龍紋頭小、頸細、身體修長,明清龍紋則更加粗壯、威嚴。如明代龍袍上的龍紋,五爪金龍張牙舞爪,氣勢磅礴,象征著帝王的權威.
- 鳳紋:多與龍紋搭配,寓意龍鳳呈祥。其造型在明清時更加華麗,羽毛等細節描繪細膩,色彩鮮豔,常出現在後妃等女性的服飾及宮廷用品上,展現高貴身份。
- 蝙蝠紋:因“蝠”與“福”諧音,在明清絲綢圖案中被廣泛應用,常與雲紋、壽字等組合,寓意福澤深厚、洪福齊天等.
植物圖案
- 牡丹紋:素有“花中之王”美譽,元明清絲綢中,其圖案造型飽滿,色彩豐富,常以折枝、纏枝等形式出現,象征富貴榮華。
- 蓮花紋:因寓意“出淤泥而不染”而受喜愛,圖案有寫實和寫意之分,常與魚紋組合成“連年有餘”,或與童子組合成“連生貴子”等,表達美好願望。
- 梅花紋:在明清絲綢圖案中較常見,花朵形態各異,枝幹蒼勁有力,常與喜鵲等組合,寓意喜上眉梢,體現文人雅士的情趣和對高潔品質的追求。
幾何圖案
- 八達暈紋:以垂直、水平、對角線按“米”字格式畫出骨架,在交叉點套幾何圖形框架,線與線相互溝通,朝八方輻射,寓意四通八達、財路亨通,常見於宋錦,元明清時期繼續沿用並有所發展.
- 卍字紋:因形似“卍”字得名,有吉祥、萬福萬壽之意,常作為地紋或骨架,與其他圖案組合,如與花卉圖案組合成“萬字錦地花卉紋”,增添華麗感和美好寓意.
- 龜背紋:以六邊形為基礎單元,形似龜背,寓意長壽吉祥,在元明清絲綢中常作為地紋或裝飾邊框,使圖案更具層次感和穩定性.
人物圖案
- 八仙紋:以道教八仙為題材,圖案中八仙人物各持法寶,姿態各異,周圍配以雲紋等裝飾,常見於明清華美織物,寓意長壽、吉祥和超凡脫俗。
- 嬰戲紋:描繪兒童嬉戲場景,如放風箏、捉迷藏等,兒童形象天真可愛,畫麵生動活潑,表達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等美好願望,多出現在民間絲綢製品上。
文字圖案
- 壽字紋:有長壽、延年益壽之意,其字形變化多樣,如團壽、長壽等,常與其他圖案組合,如與蝙蝠紋組合成“五福捧壽”圖案,常見於服飾、家紡等絲綢用品上.
- 喜字紋:象征吉祥喜慶,多用於婚禮等喜慶場合的絲綢製品,如喜字錦緞被麵等,文字與花卉等圖案搭配,營造出熱烈歡快的氛圍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色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下是具體解析:
皇家專用色彩
- 明黃色:在明清時期,明黃色成為皇家專用色彩,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如清代皇帝的吉服、朝服等多采用明黃色,其色彩鮮豔、明亮,視覺衝擊力強,彰顯皇家的尊貴與威嚴.
- 龍袍色彩搭配:以明黃色為底色,搭配石青色的領、袖及鑲邊,再繡上金色的龍紋和五彩祥雲等圖案,色彩對比強烈,華麗而莊重,體現了皇家的奢華與大氣.
傳統正色的運用
- 紅色:紅色係包括水紅、魚紅、桃紅、大紅等,常被用於喜慶場合的絲綢製品,如婚禮服飾等。其中,大紅顏色鮮豔奪目,富有活力,是傳統吉祥色彩之一.
- 藍色:藍色係有魚白、玉色、淺藍、月白、深藍、寶藍等,藍色給人以寧靜、深邃之感,常被用於製作官服、禮服等。如清代的石青色褂,顏色沉穩大氣,體現了莊重與嚴肅.
- 綠色:綠色係有鬆綠、砂綠、水綠等,多作為日常服裝的局部點綴,為服飾增添清新自然之感.
- 紫色:紫色係如紫紅、真紫等,因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常被視為高貴、神秘的象征,多用於宮廷服飾或貴族服飾.
間色及複色的發展
元明清時期,在正色基礎上調配出的間色和複色更為豐富多樣,如天青、湖藍、草綠、銀紅、藕荷色等,這些色彩的出現使絲綢色彩更加絢麗多彩,滿足了不同階層、不同場合的需求,體現了當時染色技術的高超水平。
色彩搭配與寓意表達
- 對比色搭配:常采用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黃等,通過巧妙的搭配,使圖案更加鮮明突出,富有視覺張力。這種對比色的運用,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念,也蘊含著陰陽平衡、相生相克等傳統文化理念.
- 同類色搭配: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搭配不同深淺的同類色,如深藍、淺藍與月白的組合,使色彩層次更加豐富,營造出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展現出細膩、典雅的審美情趣。
- 寓意性搭配:色彩搭配還注重寓意表達,如“紅男綠女”,紅色代表男性的陽剛之氣,綠色代表女性的柔美之態;“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也會根據主題選擇相應的色彩組合,以表達美好的祝願和期望 。
元明清時期有諸多傑出的絲綢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及相關解析:
元代紅地龜背團龍鳳紋納石失披肩
- 作品特色:由織金靈鷲紋錦、織金團花龍鳳龜子紋錦、織金纏枝寶相花錦拚縫而成,金線粗,花紋大,露地少,金光奪目.
- 作者:是由被元朝統治者俘虜和征調的工匠製作,包括江南的絲織工匠以及從中亞擄來的穆斯林工匠.
清代黃紗繡彩雲金龍單龍袍
- 作品特色:質地為紗,紗地花紋使用了納紗繡、穿紗地絨繡等繡法,其中龍紋和團壽字紋使用赤圓、紫赤圓、淡圓金,以平金繡的方式繡製,整件朝袍主要使用刺繡手工藝,並根據花紋的變化使用不同的刺繡方法,使花紋和紗質地形成疏密和凹凸的變化,富有立體感.
- 作者:由眾多宮廷工匠共同製作完成,經過挑花匠編出提花時用的花本,絲線染色後,由經絲牽軸再經過穿綜穿筘,與花本連接,形成精美的提花麵料.
清代《大呂星迴》宋錦
- 作品特色:花型是清代畫家餘省《十二禁禦圖之大呂星迴》的衍生創意之作,以冬日禁宮之景中的鬆樹、梅丫、叢林等組成“歲寒三友”,采用重金宋錦織造工藝,黑、白與金三色搭配,體現高潔堅毅恢弘之態,細節描繪精巧細致.
- 作者:是由掌握宋錦織造工藝的工匠們製作而成,雖無明確個體作者,但體現了當時工匠群體的高超技藝和藝術創造力.
緙絲作品
- 作品特色:緙絲在明清時期更為精湛,其製作精良、渾樸高雅、豔中且秀,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成,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麵,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呈現出小空或斷痕,如緙絲龍袍,除去接袖沒有紋樣外,其他部位布滿了龍紋和雲紋圖案,紋樣製作精細,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 作者:明清時期出現了諸多緙絲名家,如明代的朱良棟、吳圻等,清代的王際華、沈初、王文治等,他們的作品用色豐富、緙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絲綢從古至今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具體如下:
- 經濟方麵:在古代,絲綢是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元明清時期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明顯,海外貿易發展迅速,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還推動了相關產業如蠶桑養殖、紡織工具製造等的發展,帶動了大量人口就業.
- 文化方麵:絲綢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其製作工藝如緙絲、刺繡等都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此外,絲綢上的圖案和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如龍鳳、牡丹等傳統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審美和文化觀念,對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 科技方麵:元明清時期絲綢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如織造工具的改進、染色工藝的提高等,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古代紡織科技的進步。同時,絲綢的貿易和交流也促進了中外科技的相互傳播與借鑒,例如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傳入日本、歐洲等地,對當地的紡織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西方的一些紡織機械和化學染料等技術在近代也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絲綢產業的近代化轉型.
- 社會方麵:絲綢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級的人穿著不同質地、圖案的絲綢服飾,這種等級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如今,絲綢服飾仍然是人們在正式場合和特殊節日穿著的高檔服裝,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 國際交流方麵:古代絲綢之路使中國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絲綢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繼續在促進中外友好關係、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
元明清時期絲綢的海外貿易對世界文化交流貢獻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 傳播中華文化:絲綢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精美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提花、刺繡、緙絲等,隨著貿易傳播到海外,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了各國對中國的了解與認知.
- 促進審美融合:中國絲綢色彩鮮豔、圖案豐富,寓意深刻,像龍鳳、牡丹等傳統圖案蘊含著吉祥美好的寓意。這些圖案和色彩觀念隨著絲綢貿易傳入其他國家,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影響了當地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創作,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 推動技術交流: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已相當成熟,隨著絲綢海外貿易的發展,相關技術也逐漸外傳。如日本的“博多織”絲織技術就是在鐮倉時期受宋朝中國絲織技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同時,國外的一些紡織技術和工藝也傳入中國,如明代末期福建漳泉地區的絨緞生產就受到了外來技術的影響,促進了中國絲綢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 增進宗教與思想交流:在絲綢貿易過程中,各國商人、使者頻繁往來,也促進了宗教和思想的傳播。 例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而中國的儒家思想和道教等也隨著貿易交流向外擴散,增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 帶動相關文化交流:絲綢海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文化產品和技藝的傳播,如與絲綢服飾搭配的玉器、瓷器等工藝品,以及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都隨著絲綢貿易的渠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更廣泛的交流與傳播,進一步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