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國服飾具有形式多樣、中西合璧的特點,以下是具體解析:


    1. 男子服飾:


    - 長袍馬褂:


    - 形式:馬褂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長衫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通常馬褂和長衫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等深色係為主,但便服的顏色沒有太大限製。


    - 特點:這是民國初期男子的常見裝束,具有濃厚的傳統色彩,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它穿著舒適、方便,適合日常活動和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在中年人和公務人員中較為流行,展現出一種穩重、端莊的氣質。


    - 中山裝:


    - 形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有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麵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下麵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


    - 特點:中山裝是在西裝基礎上揉合了中國的傳統意識而形成的服裝,因孫中山先生的提倡而逐漸流行起來。它既保留了西裝的一些特點,如立體的裁剪、挺拔的版型,又融入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如立領、門襟的紐扣設計等,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穿著穩重大方,成為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之一。


    - 西裝:


    - 形式:一般為西式的裁剪,包括上衣、褲子和配套的襯衫、領帶、皮鞋等。上衣多為單排扣或雙排扣,褲子為直筒型。顏色以深色為主,如黑色、灰色、深藍色等。


    - 特點:19世紀40年代前後傳入中國,在留學的中國人以及一些與西方接觸較多的人群中首先流行起來。穿西裝在當時是一種文化地位的象征,代表著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體現出時尚、洋氣的特點,也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的開放和對外交流的增加。


    2. 女子服飾:


    - 襖裙:


    - 形式:上衣有衫、襖、背心等,款式多樣,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領、袖、襟、擺等處多鑲滾花邊,或加刺繡紋飾;衣擺有方有圓。下身搭配黑色長裙,裙子長及腳踝。


    - 特點:民國初年受留日學生的影響較大,這種服飾被視為區別於清代服飾的“文明新裝”。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服飾的一些元素,如上衣的各種襟型和刺繡裝飾等,又在款式上進行了簡化和改良,體現出一定的時代新意,展現出女性的端莊、文雅和樸素之美。


    - 旗袍:


    - 形式:最初為滿族女子的長袍,經過不斷改良,逐漸成為能夠展現女性曲線美的時尚單品。其領、袖和衣長等方麵不斷變化,如領子從高領到低領,直至最後去掉領子;袖子有長袖、短袖、喇叭袖等;衣長可長可短;開衩的高度也有所不同,一般開衩到膝蓋或膝蓋以上。


    - 特點: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子國服,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它能夠很好地展現女性的身材曲線,體現出女性的優雅、性感和自信。在民國時期,上海的服裝界對旗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各種時尚元素不斷融入,使其成為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裝。


    3. 學生裝:


    - 形式:女生校服有兩種,一種是藍色長袍,齊領(立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另一種是襖和裙,襖為淺藍色,長度剛剛過腰,袖長剛過肘,敞口呈喇叭狀,裙為黑色,長及腳踝。男生校服則是立領上衣、筆挺西褲,全身上下都是黑色。


    - 特點:學生裝體現了民國時期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具有簡潔、樸素、大方的特點,展現了學生群體的青春活力和對知識的追求。它既融合了中國傳統服飾的立領元素,又借鑒了西方服飾的裁剪和款式,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學生群體的崛起。


    民國時期有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服飾及相關人物:


    1. 旗袍:


    - 代表人物及解析:


    - 宋美齡:她是旗袍的積極推廣者和穿著典範。宋美齡的衣櫃裏有眾多旗袍,她會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旗袍。比如她在1943年赴美國演講時所穿的黑色金絲絨旗袍,胸前別有中國空軍徽章,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將旗袍穿到國際舞台,對旗袍的國際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讓世界看到了東方女性的魅力和旗袍的獨特之美。


    - 張愛玲:她對旗袍癡迷成癮,不僅自己大量購買、穿著旗袍,還親自畫圖定製。她對筆下人物的旗袍穿著也精心設計,每個女性角色所穿的旗袍都不相同。她的這種對旗袍的熱愛和獨特理解,使旗袍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也從文化層麵推動了旗袍的發展。她與上海知名裁縫張兆春先生合作,其定製的旗袍成為當時上海“私人訂製”的高級代表。


    - 郭婉瑩:作為上海永安百貨董事長的千金,她的人生經曆豐富。無論是富貴時還是遭遇變故後,她始終保持著優雅,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也堅持穿著旗袍。她的氣質和對旗袍的堅持,體現了旗袍所代表的高貴、優雅的品質,也展現了民國時期名媛對旗袍的喜愛和旗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2. 中山裝:


    - 代表人物及解析:


    - 孫中山:中山裝因孫中山先生而得名。關於中山裝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活動期間委托華僑張方誠設計了草圖,返迴上海後由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照圖紙生產出來;另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先生在廣東任中華民國政府海陸大元帥時,以南洋華僑所時興的“企領文裝”為上衣基樣設計,並由老裁縫黃隆生協助製成。孫中山先生對中山裝的推廣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經常穿著中山裝出席各種場合,使中山裝成為一種具有政治意義和民族精神象征的服裝,也引領了當時的服裝潮流。


    3. 學生裝:


    - 代表人物及解析:民國時期的學生群體是學生裝的主要穿著者和推廣者。學生裝既融合了中國傳統服飾的立領元素,又借鑒了西方服飾的裁剪和款式,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開放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學生們穿著學生裝,展現出青春活力和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成為民國時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反映了當時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群體的崛起。


    民國時期,中國服飾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1. 文化方麵:


    -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民國時期的服飾是中西方文化合璧的產物。例如旗袍,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領、斜襟、盤扣等元素,同時又加入了西方的裁剪和審美元素,如收腰、收袖等,成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典範。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中國服飾的文化內涵,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 女性文化的崛起:在封建時期,女性的穿著較為保守,社會地位較低。民國時期,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服飾發生了巨大變化。旗袍的流行讓女性能夠大膽地展現自己的身材和魅力,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女性應該遵守繁文縟節、守在閨閣的觀念,使女性能夠與男性一樣參與公共活動,接受文化的洗禮,這是女性文化崛起的重要體現。


    2. 社會方麵:


    - 階層分化的體現:從服飾款型能看出經濟實力與文化思潮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階層的分化。上層人士如官員、商人、知識分子等,穿著較為講究,如穿西服、中山裝、高檔絲綢做成的長袍馬褂等;而普通勞動大眾則穿著較為樸素,多為粗布衫。這種階層差異在服飾上的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和階層結構。


    - 審美觀念的轉變:民國之前,中國傳統審美強調女性的保守和內斂。西方文化的衝擊使得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注重展現個性和身材曲線。旗袍從直板、寬敞逐漸改良為修身、塑形的款式,展現出女性的身材之美,這種對“曲線美”的追求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推動了審美觀念的現代化進程。


    3. 經濟方麵:


    - 紡織業的推動:民國時期紡織工業的發展為服飾的變革提供了基礎。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推動以及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國人能夠生產出質量較好的布匹,服飾的製作有了更多材質的選擇。同時,國內出現了很多銷售商,銷售商之間的競爭也側麵推動了中國服飾的改革與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繁榮。


    - 時尚產業的興起:隨著服飾文化的發展,一些時尚潮流開始湧現,如上海成為當時的時尚中心,各種款式的服飾“爭奇鬥巧,別出心裁”。服裝秀和選美活動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服裝的變革,也為時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平台,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如服裝設計、服裝製作、美容美發等。


    4. 政治方麵:


    - 身份認同的象征:服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身份的象征。例如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流行的學生製服基礎上改良而成,後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穿著中山裝代表著對革命精神的認同和對國家的熱愛。而長袍馬褂則更多地體現了傳統的文化和身份認同。這種服飾上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政治立場和文化觀念的人群之間的區別。


    - 革命思想的傳播:一些具有革命意義的服飾,如學生裝,體現了青年學生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和對革命的向往。學生們穿著學生裝,積極參與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重要力量,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北溫帶的貓並收藏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