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的古典音樂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古典音樂有多種形式,包括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每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表現方式。以下是中國古典音樂的一些常見形式、特點、優點和影響:
- 形式:
- 雅樂:通常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朝會儀禮等,具有莊重、肅穆的風格,強調禮儀和秩序。
- 燕樂:是中國隋唐時期到宋朝時期的宮廷宴請所用的歌舞音樂,娛樂欣賞性強,由聲樂、舞蹈、百戲、器樂等多種音樂形式組成。在隋唐時期,舞蹈、歌唱音樂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燕樂中使用的樂器有箜篌、方響、篳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 特點:
- 旋律與節奏:旋律是中國古典音樂的靈魂,它通常具有優美、婉轉、悠長的特點,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節奏方麵,相對較為自由靈活,不像西方古典音樂那樣嚴格遵循節拍規律,而是更注重音樂的自然流動和韻味。
- 和聲:中國古典音樂的和聲運用相對較為簡潔,不像西方古典音樂那樣複雜和豐富。它更強調旋律的主導地位,和聲主要起到襯托和豐富旋律的作用。
- 音色:中國古典音樂注重樂器的音色表現,不同的樂器具有獨特的音色特點,如古箏的清脆悅耳、二胡的悠揚婉轉、笛子的明亮空靈等。演奏者通過巧妙運用各種樂器的音色,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氛圍。
- 曲式結構:常見的曲式結構有一段體、二段體、三段體等,也有一些較為複雜的曲式,如變奏曲式、迴旋曲式等。這些曲式結構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中靈活運用,使音樂具有豐富的變化和層次感。
- 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常常表達出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觀念,以及對自然、人生、愛情等主題的感悟和思考。例如,《高山流水》表達了知音難覓的情感,《梅花三弄》體現了梅花的高潔品質。
- 優點:
- 情感表達細膩:能夠深入地表達人類的各種情感,如喜悅、悲傷、憂愁、思念等,而且表達得非常細膩和含蓄,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 意境營造優美:善於通過音樂來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人物的情感世界等。例如,《春江花月夜》通過音樂描繪了春江潮水、月夜美景,給人以寧靜、悠遠的感受。
- 提升審美素養: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有助於提升人們的審美素養,培養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欣賞中國古典音樂可以讓人領略到不同的藝術魅力,豐富精神世界。
- 傳承文化傳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通過欣賞和學習中國古典音樂,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促進身心健康:一些研究表明,欣賞古典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改善睡眠等,對身心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中國古典音樂的舒緩節奏和優美旋律,能夠讓人放鬆身心,減輕焦慮和疲勞。
- 影響:
- 對音樂發展的影響:中國古典音樂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許多現代音樂作品中都融入了中國古典音樂的元素。同時,中國古典音樂的理論和演奏技巧也對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對文化傳承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傳承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口傳心授、樂譜傳承等方式,中國古典音樂得以代代相傳,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 對世界音樂的影響: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古典音樂逐漸走向世界舞台,受到越來越多外國聽眾的喜愛和認可。它為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古典音樂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作為一種休閑娛樂方式,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鬆和享受;也可以用於教育領域,培養人們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如婚禮、慶典等,中國古典音樂也常常被演奏,增添喜慶和莊重的氛圍。
中國古典音樂有許多經典之作,以下是一些廣為人知的代表作:
1.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該曲有琴曲和箏曲兩種版本,兩者同名異曲,風格不同。其旋律優美,寓意知己或知音難覓,也比喻樂曲高妙。
2. 《梅花三弄》:此曲係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
3. 《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是古典民樂的代表作之一。該曲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春江花月夜名。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也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 **《漢宮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也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演奏形式。其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5. **《陽春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相傳是春秋時期“樂聖”晉國的師曠師曠。《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後傳入楚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楚國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易懂的文學藝術。
6. 《漁樵問答》: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曆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蕭鸞的《杏莊太音續譜》。樂曲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樵夫話,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7. **《胡笳胡笳十八拍??是由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蔡邕兒蔡琰蔡琰姬),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而作。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該曲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8.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多數琴家按照聶政聶政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此曲。據《琴操琴操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聶政為報父仇,學琴十年後刺殺韓王韓王後毀容自盡。該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
9. **《平沙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其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自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毛敏仲芝翁之說,也有說是明代朱權朱權,因無可靠史料,難以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10. **《十麵十麵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楚漢戰爭下垓下決戰的情景,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當時項羽項羽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麵,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名作之一。
此外,還有《彩雲追月》《二泉二泉映月也都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經典作品,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在多個方麵存在區別:
1. 曆史文化背景:
- 中國古典音樂紮根於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響深刻,強調和諧、意境,與中國的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緊密相連,常用來表達情感、描繪自然景色或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內涵。
- 西方古典音樂則是在西方特定的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下發展起來,受古希臘哲學、基督教文化影響,注重對人性、情感、理性等方麵的探索和表達,追求音樂的邏輯性、結構性和戲劇性。
2. 音樂結構:
- 中國古典音樂多為散體性結構,是一種線性結構、多段連綴體結構,不追求內在張力,主要利用多段連綴原則,靠情感的發展變化來達到統一,表現出一種自然的例如《十麵埋伏》,幾段音樂各不相同,每段有獨立的音樂表現方式,通過音樂之間的關聯來整合,這種關聯並非邏輯關聯,而是基於情感。
- 西方古典音樂結構強調邏輯性,建立在對立統一的體係中,富有哲理。最高的曲式形式之一是“奏鳴曲式”,其結構原則是對立統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激化和解決的過程中,如柴可夫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樂》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焦躁、不安,副部主題抒情,形成材料和調性的對比;還有“迴旋曲結構”,不斷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變化,體現對比與統一;“變奏曲結構”則是在核心音調或特征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發展與變化,展現作曲家的才能。
3. 調式與調性:
- 中國古典音樂強調調式變化,以“五聲調式”為主,即宮、商、角、徵、羽,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主音,如“宮調式”以1為主音,“商調式”以2為主音等,音樂發展建立在調式變化的基礎上,強調橫向關係,利用音順與主次變化來體現音高關係。
- 西方古典音樂強調“調性”變化,“調性”是“調式”的音高變化。比如同是 c 大調,c 大調上方 5 度是 g 大調,下方 5 度是 f 大調,這種轉調方式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
4. 和聲:
- 西方古典音樂十分注重和聲,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就對和聲學進行深入研究,和聲是音響科學和音樂審美體驗的結合,即使是一首歌曲也有豐富的和聲,比如鋼琴注重橫向和聲的變化。西方音樂若缺乏和聲,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會大打折扣。例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引子,就體現了豐富的和聲效果。
- 中國古典音樂總體上以“單聲結構”為主,雖也有多音表現,但這種表現缺乏功能性,沒有形成和聲體係支撐,是一種自然的多聲結合。像民樂中的笙、古箏等樂器,雖有多個聲音同時發響,但和聲僅僅是一種陪襯,沒有和聲的緊張力度,也不需要去解決和變化。
5. 複調:
- 西方古典音樂中,複調音樂具有重要地位,是其展開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交響樂的高潮往往出現在多聲部,即賦格,這是複調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曲賦格現了音和音之間的追趕以及各自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是西方音樂結構的重要特征。例如歐洲“複調”大師巴赫的巴赫,就充分展現了複調音樂的魅力。
- 中國古典音樂從總體上看是單聲部,中國的音樂思維是線性思維,也存在多種樂器合奏,如《江南絲竹》等,但這種合奏往往是在相同的旋律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加花變化,叫做“支聲複調”。所以中國傳統的“複調”概念被稱為“支聲複調”。
6. 音樂觀念:
- 西方古典音樂有大量的無標題音樂,如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組曲、變奏曲等本身就是作品的名稱,在十九世紀浪漫派標題音樂出現之前,絕大多數音樂都是純器樂,強調絕對音樂和純音樂的概念,注重音樂本身的形式和結構。
- 中國古典音樂從古至今,絕大多數都帶有文學性標題,如古琴的古譜,都有題解、文字標明、標示、標題等,如《高山流水》《寒鴉戲水》等,以自娛性為主,修身養性,中國樂器沒有形成純音樂的題材,與西方的純音樂概念不同。音樂常與文學、詩詞等相結合,通過音樂來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強調音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的表達。
7. 音樂審美:
- 中國古典音樂以線性思維為主的音樂審美形態,古代移宮轉調理論發達,但未形成係統的作曲理論,多以旋律表現為主,即便存在“複調”多聲部,也是“支聲複調”,缺少多種聲部的結構。注重營造“重情”“重心”和虛的意境,如琵琶、古箏等樂器,音和音之間似乎不連貫,留有距離和空間,讓聽眾去想象、體驗,需要用心感受、填補真實音響的空白,體現出儒家的審美理想,追求美和善的統一,以及禮樂思想,將道德規範與藝術、文化相結合。
- 西方古典音樂的審美注重音樂的形式美、結構美和邏輯美,強調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追求音響的厚實、豐滿和立體感,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通過複雜的音樂結構、豐富的和聲和多樣的演奏技巧,展現音樂的藝術魅力,體現出對理性和數學的尊崇,這與西方自古希臘開始的思想傳統中對理性的讚美密切相關。例如鋼琴從構造到樂音的表達都體現著數字之美,幾個稍有差別的琴鍵組合,就能展示截然不同的音樂世界。
8. 樂器使用:
- 中國古典音樂的樂器多為單音旋律樂器,結構相對簡單,如古箏、二胡、笛子等,通常不能演奏和聲,注重發揮樂器的獨特音色和韻味。中國的樂器演奏多采用獨奏和幾樣樂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形式,以突出樂器的個性和情感表達。
- 西方古典音樂的樂器多為和聲樂器,結構精細繁複,如鋼琴、鋼琴琴、管風琴等,能夠演奏和聲,適合表現多聲部的音樂作品。西方音樂多采用大型的交響樂、奏鳴曲、協奏曲等形式,使用多種樂器組成的大型樂隊,追求旋律進行時的縱橫交錯、網狀鋪疊的立體效果。
- 形式:
- 雅樂:通常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朝會儀禮等,具有莊重、肅穆的風格,強調禮儀和秩序。
- 燕樂:是中國隋唐時期到宋朝時期的宮廷宴請所用的歌舞音樂,娛樂欣賞性強,由聲樂、舞蹈、百戲、器樂等多種音樂形式組成。在隋唐時期,舞蹈、歌唱音樂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燕樂中使用的樂器有箜篌、方響、篳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 特點:
- 旋律與節奏:旋律是中國古典音樂的靈魂,它通常具有優美、婉轉、悠長的特點,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節奏方麵,相對較為自由靈活,不像西方古典音樂那樣嚴格遵循節拍規律,而是更注重音樂的自然流動和韻味。
- 和聲:中國古典音樂的和聲運用相對較為簡潔,不像西方古典音樂那樣複雜和豐富。它更強調旋律的主導地位,和聲主要起到襯托和豐富旋律的作用。
- 音色:中國古典音樂注重樂器的音色表現,不同的樂器具有獨特的音色特點,如古箏的清脆悅耳、二胡的悠揚婉轉、笛子的明亮空靈等。演奏者通過巧妙運用各種樂器的音色,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氛圍。
- 曲式結構:常見的曲式結構有一段體、二段體、三段體等,也有一些較為複雜的曲式,如變奏曲式、迴旋曲式等。這些曲式結構在不同的音樂作品中靈活運用,使音樂具有豐富的變化和層次感。
- 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常常表達出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觀念,以及對自然、人生、愛情等主題的感悟和思考。例如,《高山流水》表達了知音難覓的情感,《梅花三弄》體現了梅花的高潔品質。
- 優點:
- 情感表達細膩:能夠深入地表達人類的各種情感,如喜悅、悲傷、憂愁、思念等,而且表達得非常細膩和含蓄,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 意境營造優美:善於通過音樂來營造出優美的意境,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人物的情感世界等。例如,《春江花月夜》通過音樂描繪了春江潮水、月夜美景,給人以寧靜、悠遠的感受。
- 提升審美素養: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有助於提升人們的審美素養,培養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欣賞中國古典音樂可以讓人領略到不同的藝術魅力,豐富精神世界。
- 傳承文化傳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通過欣賞和學習中國古典音樂,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促進身心健康:一些研究表明,欣賞古典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改善睡眠等,對身心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中國古典音樂的舒緩節奏和優美旋律,能夠讓人放鬆身心,減輕焦慮和疲勞。
- 影響:
- 對音樂發展的影響:中國古典音樂為現代音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許多現代音樂作品中都融入了中國古典音樂的元素。同時,中國古典音樂的理論和演奏技巧也對現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對文化傳承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傳承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口傳心授、樂譜傳承等方式,中國古典音樂得以代代相傳,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 對世界音樂的影響: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古典音樂逐漸走向世界舞台,受到越來越多外國聽眾的喜愛和認可。它為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古典音樂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作為一種休閑娛樂方式,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鬆和享受;也可以用於教育領域,培養人們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如婚禮、慶典等,中國古典音樂也常常被演奏,增添喜慶和莊重的氛圍。
中國古典音樂有許多經典之作,以下是一些廣為人知的代表作:
1.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該曲有琴曲和箏曲兩種版本,兩者同名異曲,風格不同。其旋律優美,寓意知己或知音難覓,也比喻樂曲高妙。
2. 《梅花三弄》:此曲係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
3. 《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是古典民樂的代表作之一。該曲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春江花月夜名。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也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 **《漢宮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也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演奏形式。其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5. **《陽春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相傳是春秋時期“樂聖”晉國的師曠師曠。《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後傳入楚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楚國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易懂的文學藝術。
6. 《漁樵問答》: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曆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蕭鸞的《杏莊太音續譜》。樂曲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樵夫話,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7. **《胡笳胡笳十八拍??是由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蔡邕兒蔡琰蔡琰姬),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而作。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該曲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8.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多數琴家按照聶政聶政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此曲。據《琴操琴操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聶政為報父仇,學琴十年後刺殺韓王韓王後毀容自盡。該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
9. **《平沙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其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自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毛敏仲芝翁之說,也有說是明代朱權朱權,因無可靠史料,難以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10. **《十麵十麵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楚漢戰爭下垓下決戰的情景,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當時項羽項羽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麵,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名作之一。
此外,還有《彩雲追月》《二泉二泉映月也都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經典作品,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在多個方麵存在區別:
1. 曆史文化背景:
- 中國古典音樂紮根於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響深刻,強調和諧、意境,與中國的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緊密相連,常用來表達情感、描繪自然景色或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內涵。
- 西方古典音樂則是在西方特定的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下發展起來,受古希臘哲學、基督教文化影響,注重對人性、情感、理性等方麵的探索和表達,追求音樂的邏輯性、結構性和戲劇性。
2. 音樂結構:
- 中國古典音樂多為散體性結構,是一種線性結構、多段連綴體結構,不追求內在張力,主要利用多段連綴原則,靠情感的發展變化來達到統一,表現出一種自然的例如《十麵埋伏》,幾段音樂各不相同,每段有獨立的音樂表現方式,通過音樂之間的關聯來整合,這種關聯並非邏輯關聯,而是基於情感。
- 西方古典音樂結構強調邏輯性,建立在對立統一的體係中,富有哲理。最高的曲式形式之一是“奏鳴曲式”,其結構原則是對立統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激化和解決的過程中,如柴可夫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樂》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焦躁、不安,副部主題抒情,形成材料和調性的對比;還有“迴旋曲結構”,不斷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變化,體現對比與統一;“變奏曲結構”則是在核心音調或特征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發展與變化,展現作曲家的才能。
3. 調式與調性:
- 中國古典音樂強調調式變化,以“五聲調式”為主,即宮、商、角、徵、羽,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主音,如“宮調式”以1為主音,“商調式”以2為主音等,音樂發展建立在調式變化的基礎上,強調橫向關係,利用音順與主次變化來體現音高關係。
- 西方古典音樂強調“調性”變化,“調性”是“調式”的音高變化。比如同是 c 大調,c 大調上方 5 度是 g 大調,下方 5 度是 f 大調,這種轉調方式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
4. 和聲:
- 西方古典音樂十分注重和聲,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就對和聲學進行深入研究,和聲是音響科學和音樂審美體驗的結合,即使是一首歌曲也有豐富的和聲,比如鋼琴注重橫向和聲的變化。西方音樂若缺乏和聲,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會大打折扣。例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引子,就體現了豐富的和聲效果。
- 中國古典音樂總體上以“單聲結構”為主,雖也有多音表現,但這種表現缺乏功能性,沒有形成和聲體係支撐,是一種自然的多聲結合。像民樂中的笙、古箏等樂器,雖有多個聲音同時發響,但和聲僅僅是一種陪襯,沒有和聲的緊張力度,也不需要去解決和變化。
5. 複調:
- 西方古典音樂中,複調音樂具有重要地位,是其展開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交響樂的高潮往往出現在多聲部,即賦格,這是複調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曲賦格現了音和音之間的追趕以及各自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是西方音樂結構的重要特征。例如歐洲“複調”大師巴赫的巴赫,就充分展現了複調音樂的魅力。
- 中國古典音樂從總體上看是單聲部,中國的音樂思維是線性思維,也存在多種樂器合奏,如《江南絲竹》等,但這種合奏往往是在相同的旋律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加花變化,叫做“支聲複調”。所以中國傳統的“複調”概念被稱為“支聲複調”。
6. 音樂觀念:
- 西方古典音樂有大量的無標題音樂,如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組曲、變奏曲等本身就是作品的名稱,在十九世紀浪漫派標題音樂出現之前,絕大多數音樂都是純器樂,強調絕對音樂和純音樂的概念,注重音樂本身的形式和結構。
- 中國古典音樂從古至今,絕大多數都帶有文學性標題,如古琴的古譜,都有題解、文字標明、標示、標題等,如《高山流水》《寒鴉戲水》等,以自娛性為主,修身養性,中國樂器沒有形成純音樂的題材,與西方的純音樂概念不同。音樂常與文學、詩詞等相結合,通過音樂來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強調音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的表達。
7. 音樂審美:
- 中國古典音樂以線性思維為主的音樂審美形態,古代移宮轉調理論發達,但未形成係統的作曲理論,多以旋律表現為主,即便存在“複調”多聲部,也是“支聲複調”,缺少多種聲部的結構。注重營造“重情”“重心”和虛的意境,如琵琶、古箏等樂器,音和音之間似乎不連貫,留有距離和空間,讓聽眾去想象、體驗,需要用心感受、填補真實音響的空白,體現出儒家的審美理想,追求美和善的統一,以及禮樂思想,將道德規範與藝術、文化相結合。
- 西方古典音樂的審美注重音樂的形式美、結構美和邏輯美,強調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追求音響的厚實、豐滿和立體感,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通過複雜的音樂結構、豐富的和聲和多樣的演奏技巧,展現音樂的藝術魅力,體現出對理性和數學的尊崇,這與西方自古希臘開始的思想傳統中對理性的讚美密切相關。例如鋼琴從構造到樂音的表達都體現著數字之美,幾個稍有差別的琴鍵組合,就能展示截然不同的音樂世界。
8. 樂器使用:
- 中國古典音樂的樂器多為單音旋律樂器,結構相對簡單,如古箏、二胡、笛子等,通常不能演奏和聲,注重發揮樂器的獨特音色和韻味。中國的樂器演奏多采用獨奏和幾樣樂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形式,以突出樂器的個性和情感表達。
- 西方古典音樂的樂器多為和聲樂器,結構精細繁複,如鋼琴、鋼琴琴、管風琴等,能夠演奏和聲,適合表現多聲部的音樂作品。西方音樂多采用大型的交響樂、奏鳴曲、協奏曲等形式,使用多種樂器組成的大型樂隊,追求旋律進行時的縱橫交錯、網狀鋪疊的立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