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發展曆程如下:


    - 起源與早期發展(秦漢時期):


    - 行書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是在具有草書筆意的新隸體基礎上形成的手寫字體。也有學者認為行書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漸演變的過程,在劉德升之前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劉德升是對行書正式形成貢獻最突出的一位書法家。


    - 秦漢時脫胎於隸書的“行書”,因保留相當多隸書因素,被後人稱為“行隸”。如秦朝的《天水放馬灘日書秦簡》和《雲夢睡地虎秦簡》已有“行隸”之美。


    - 成熟與興盛(魏晉時期):


    - 魏初有鍾繇、胡昭為行書名家,但在西晉時行書地位依舊遜於隸書,擅行書者也沒有很大突破。


    - 東晉時期,行書藝術成就最為突出,凡善書者皆工行書。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作為代表的妍美書風,成為行書史上的首座高峰。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代表作還有《姨母帖》《孔侍中帖》《平安三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王獻之的書法也獨具風格。


    - 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專門描述行書的書論——王瑉《行書狀》。傳世所見魏晉時期的行書尺牘和手卷,最早呈現了行書尺牘和手卷的章法,其特點為有行無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齊,布局齊整;行間則隨形布勢,欹正相生,自然妥帖。


    - 風格轉變與發展(唐朝):


    -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議》中說:“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返圓,在乎季孟之間”。


    - 唐以“身、言、書、判”為標準銓選官員,楷書成為官方字體,人們多追求“楷法遒美”,行書由“尚韻”轉變為“尚法”,表現出雄渾勁健的風格。


    - 唐太宗李世民偏愛王羲之,使二王體係的行書風靡朝野,他的《溫泉銘》是第一塊將行書運用到碑版上的刻石。此後還有僧懷仁奉皇帝之命集王羲之行書勒石刻《聖教序》等。


    - 李邕、顏真卿等書法家另辟蹊徑,承二王書風而獨創豐腴雄健的陽剛風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其代表作還有《爭座位帖》等。


    - 多元發展(宋元時期):


    - 宋代重文輕武,形成尚意文風,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為蔡京)應時而生,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代表作還有《蜀素帖》《醉翁亭記》等;黃庭堅的代表作有《鬆風閣詩卷》等;米芾的代表作有《蜀素帖》等;蔡襄的代表作有《虹縣帖》等。


    - 元代趙孟頫倡導全麵迴歸魏晉,行書嚴謹之風,建行書規範之法,深得王右軍堂奧,其代表作有《洛神賦》《前後赤壁賦》《蘭亭十三跋》等。與趙孟頫齊名的鮮於樞,以行草書著稱,代表作品有《韓文公進學解》《蘇軾海棠詩卷》等;蒙古族書法家康裏巎巎,以草書著稱於世,其行草代表作《歸去來兮辭》《唐詩卷》也深得鍾王筆意。


    - 繼承與創新(明清時期):


    - 明代沿襲唐、宋、元帖學,早期“館閣體”始興,行書基本上在趙孟頫的籠罩之下,中期以後出現了一批有個性的書家,如文征明、唐寅、董其昌、傅山、八大山人、王鐸、何紹基、祝允明等,他們的行書或端莊有度,或秀潤典雅,或縱橫奔騰,或金石碑刻融入帖碑結合,浪漫主義風行,開一代先河。


    - 清代文化呈多元發展,書法也現百花齊放態勢。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麵成就斐然,他們的行書作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藝術價值。


    - 近現代的傳承與發展:


    - 辛亥革命以後,鋼筆等硬筆極大地衝擊了毛筆的書寫,用毛筆書寫的人越來越少,但潘伯鷹、沈尹默、於右任、馬一浮、張大千、沙孟海、啟功等書法家,堅持書法繼承與創新,使書法這門傳統藝術得到了發展。


    - 當今,書法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部分縣市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書法之鄉”,部分高校開設書法專業,中國書法家協會和省市書協成為領導書法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有許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在不斷探索和實踐行書的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和個人風格,推動行書藝術的不斷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北溫帶的貓並收藏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