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十二點的夜裏,打開手機裏的酷狗音樂。
開始循環播放半陽的《流浪》,一遍又一遍。
小時候
那一雙大手牽著溫柔的對我講
長大以後要去流浪
一定會看得到遠方
我的行囊
背上那沉重的夢想
是未來的方向
青春驕縱特別狂妄
為自由哀傷或迷茫
聽過很多流行歌
半步成詩的玫瑰破碎後
妄想去追
流不同的淚
垂涎迴憶的美
離開是一種韻味
嚐過喝醉的感覺
也問過自己的心
到底是什麽
想要的她是誰
夕陽笑著去流浪
月亮寂寞在路上
遇到誰家的姑娘
半生灑脫裝肩上
誰的地久配天長
獨愛情歌和海浪
人生走的太漫長
流浪到歲月枯黃
……
唱歌的人大都是有故事的人。
聽歌的人大都是能體會到歌詞裏故事的人。
如果換個名字,我們誰都是故事裏的人。
我跟所有那些從一開始熱血沸騰到最後慢慢被現實折騰的消磨殆盡的人們一樣,將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樂調成了禁音模式。似是繳械投降,似是無聲抵抗。自己都難以分辨。
我從一個鮮衣怒馬的少年變成了一個人未老,心已枯的少年。
那時候還沒辭職,還每個月都拿著五千塊一個月的固定工資,偶爾能跟朋友出去旅個遊,看看風景,再把照片整理整理,配上一兩句心靈雞湯的文案,在朋友圈的編輯處按發送鍵。看點讚的人有幾個。
再多的煩心事,再多過不去的坎兒都沒有一場旅行搞定不了的。
於是,我開始覺得普通人其實也沒什麽不好,跟著大部分人走的路也沒什麽不好,做不做自己又有什麽要緊的。反正,我還是我。
我甚至為此幾度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終於上了正軌。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那個曾滿懷鬥誌的少年似乎不見了。她去了哪兒?又是什麽時候不見的?眼前忽然一片茫然。我該去找她嗎?我還能找的迴她嗎?我找迴她之後呢?
一個人如果沒能如願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那真的很遺憾吧。
胖子說:“很多時候,即使機會放在你麵前,也不是你想選擇就可以選擇的,因為那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
她說她爸爸曾經有幾次機會可以出去見更大的世麵,看更多沒有看到過的一些事物,但是因為當時她的爺爺不同意,總覺得,出去幹嘛,為什麽不能好好的待在現在的地方安安穩穩的生活呢?當個官,穩穩妥妥的。既可以照顧到家裏人,又不用出去吃很多苦,冒很多風險。是啊,對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雖然不知道那一條路會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是走出去過的人生總是要比一輩子隻待在一個地方要精彩的多。很多時候,安穩給我們的是一個很單調的人生。
以前,我從不羨慕那些有所謂夢想的人。
就像,我從來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麽玩具,或者有什麽零食,以及有什麽我沒有的東西。
倒也並不是說他們有的我也有。隻是他們有的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都可有可無。
也或許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要的到底是什麽。你給我一個沒玩過的玩具我可以玩的很開心,如果你不給我,我也還是能在沒有玩具的情況下讓自己玩的很開心。所以我從來也不會去崇拜那些因為通過種種努力克服困難之後實現了自己夢想的人。我會因為看到一部腦殘的,不現實的,並且充滿各種狗血劇情的偶像劇而痛哭流涕,但我絕不會因為看某個夢想秀而流下感動的淚水。沒有鹿晗,楊洋那樣的小鮮肉,又沒有陳坤,胡歌,霍建華那樣的男神,我都不知道看點在哪兒……而且那時候我還覺得那些人挺傻的。但很多年後的今天我才知道,傻的是我自己。因為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麽。
換台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導師問台上的人:“你做這樣的選擇,你家裏人支持你嗎?有沒有反對啊?”因為自己從來也沒有去想過要完成什麽,做什麽。所以聽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基本上我也就是過耳,但不過腦。更談不上感同身受。
一個人隻有在碰到相同問題的情況下,才會開始認真思考,才會開始感同身受。否則不是別人走的比你快,就是你走的比別人慢。
如果十八歲是成年之路的開始,那麽25歲就即將為成熟拉開帷幕。
都說,25歲是一個分水嶺。它將年齡與現實劃分成一條鴻溝,一條必須跨過去的鴻溝。明明已經來到了該成熟的年紀,但是心卻仍然舍不得放棄青春期殘留下來的隨心所欲。
我看過很多這方麵的書,什麽《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或者是《25歲的你,該懂的一些事兒》,大概就是類似於這樣名字的一些書。而且這些書都是在我20歲的時候就已經買來看了,並且也都看完了,當然,我這種記性自然也已經忘完了。但我記得,我看的時候,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讓我整個人熱血沸騰,但書本合上的時候,我又冷靜下來了。
因為書合上了,隻記得大致的內容,讓人衝動努力的細節已經忘完了。所以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就過去了。按照我媽的話說:“你這記性,真的能讀書嗎?”我直白的翻譯為:“你這腦子,真的能讀書嗎?”
所以,你知道嗎?雞湯隻能是雞湯,或許它能填補你一時的空虛,讓你做一時的熱血青年,但它無法真正的解救你懶惰的靈魂。真正的努力,該看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枯燥的英語書,或者一些你看不懂卻能讓你有所進步的書。
微博上也有很多勵誌的故事,很多勵誌的鼓勵語,我也曾收藏了許許多多,但是我都已經不太記得了,也不會去收藏夾裏看,手機也換了好幾個了。我唯一會去收藏夾翻出來看的隻有言情小說。
那些勵誌的文章名字大多如出一轍。目的就是讓人眼前一亮。覺得生活充滿希望。但我一直認為隻有絕望的生活才會讓人想要讓它看起來充滿希望。
你看,人們總是知道如何粉飾太平。
比如:有一篇文章叫《你所能想到的30歲是什麽樣子》,還有《二十歲,告別自卑,擁抱更好的自己》。
再比如:“你無需告訴每個人,你一個個艱難的日子是如何熬過來的,大多數人隻看你飛得高不高,很少人在意你飛的累不累。”
這些文字總是讓人覺得仿佛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你會不自覺的就對號入座。但我認為,生活雖然不是那麽美好。但總不至於太糟糕。如果真的那麽糟糕,我覺得那怎麽走都是向上的了。
也許之前勵誌的量太多,用勁過猛,每一次鼎湖灌頂之後都是無疾而終。
如果讓我給二十歲的自己一個建議,那大概會是:請你用力去玩兒,去旅遊,去看看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去感受這邪惡與美好並存的世界。它的精彩是帶有彩色的泡沫,真實卻也虛幻。它能帶給你的震撼和成長絕不會輸給職場上的爾虞我詐。
開始循環播放半陽的《流浪》,一遍又一遍。
小時候
那一雙大手牽著溫柔的對我講
長大以後要去流浪
一定會看得到遠方
我的行囊
背上那沉重的夢想
是未來的方向
青春驕縱特別狂妄
為自由哀傷或迷茫
聽過很多流行歌
半步成詩的玫瑰破碎後
妄想去追
流不同的淚
垂涎迴憶的美
離開是一種韻味
嚐過喝醉的感覺
也問過自己的心
到底是什麽
想要的她是誰
夕陽笑著去流浪
月亮寂寞在路上
遇到誰家的姑娘
半生灑脫裝肩上
誰的地久配天長
獨愛情歌和海浪
人生走的太漫長
流浪到歲月枯黃
……
唱歌的人大都是有故事的人。
聽歌的人大都是能體會到歌詞裏故事的人。
如果換個名字,我們誰都是故事裏的人。
我跟所有那些從一開始熱血沸騰到最後慢慢被現實折騰的消磨殆盡的人們一樣,將自己所有的喜怒哀樂調成了禁音模式。似是繳械投降,似是無聲抵抗。自己都難以分辨。
我從一個鮮衣怒馬的少年變成了一個人未老,心已枯的少年。
那時候還沒辭職,還每個月都拿著五千塊一個月的固定工資,偶爾能跟朋友出去旅個遊,看看風景,再把照片整理整理,配上一兩句心靈雞湯的文案,在朋友圈的編輯處按發送鍵。看點讚的人有幾個。
再多的煩心事,再多過不去的坎兒都沒有一場旅行搞定不了的。
於是,我開始覺得普通人其實也沒什麽不好,跟著大部分人走的路也沒什麽不好,做不做自己又有什麽要緊的。反正,我還是我。
我甚至為此幾度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終於上了正軌。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那個曾滿懷鬥誌的少年似乎不見了。她去了哪兒?又是什麽時候不見的?眼前忽然一片茫然。我該去找她嗎?我還能找的迴她嗎?我找迴她之後呢?
一個人如果沒能如願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那真的很遺憾吧。
胖子說:“很多時候,即使機會放在你麵前,也不是你想選擇就可以選擇的,因為那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
她說她爸爸曾經有幾次機會可以出去見更大的世麵,看更多沒有看到過的一些事物,但是因為當時她的爺爺不同意,總覺得,出去幹嘛,為什麽不能好好的待在現在的地方安安穩穩的生活呢?當個官,穩穩妥妥的。既可以照顧到家裏人,又不用出去吃很多苦,冒很多風險。是啊,對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雖然不知道那一條路會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是走出去過的人生總是要比一輩子隻待在一個地方要精彩的多。很多時候,安穩給我們的是一個很單調的人生。
以前,我從不羨慕那些有所謂夢想的人。
就像,我從來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麽玩具,或者有什麽零食,以及有什麽我沒有的東西。
倒也並不是說他們有的我也有。隻是他們有的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都可有可無。
也或許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要的到底是什麽。你給我一個沒玩過的玩具我可以玩的很開心,如果你不給我,我也還是能在沒有玩具的情況下讓自己玩的很開心。所以我從來也不會去崇拜那些因為通過種種努力克服困難之後實現了自己夢想的人。我會因為看到一部腦殘的,不現實的,並且充滿各種狗血劇情的偶像劇而痛哭流涕,但我絕不會因為看某個夢想秀而流下感動的淚水。沒有鹿晗,楊洋那樣的小鮮肉,又沒有陳坤,胡歌,霍建華那樣的男神,我都不知道看點在哪兒……而且那時候我還覺得那些人挺傻的。但很多年後的今天我才知道,傻的是我自己。因為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麽。
換台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導師問台上的人:“你做這樣的選擇,你家裏人支持你嗎?有沒有反對啊?”因為自己從來也沒有去想過要完成什麽,做什麽。所以聽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基本上我也就是過耳,但不過腦。更談不上感同身受。
一個人隻有在碰到相同問題的情況下,才會開始認真思考,才會開始感同身受。否則不是別人走的比你快,就是你走的比別人慢。
如果十八歲是成年之路的開始,那麽25歲就即將為成熟拉開帷幕。
都說,25歲是一個分水嶺。它將年齡與現實劃分成一條鴻溝,一條必須跨過去的鴻溝。明明已經來到了該成熟的年紀,但是心卻仍然舍不得放棄青春期殘留下來的隨心所欲。
我看過很多這方麵的書,什麽《對自己狠一點,離成功近一點》,或者是《25歲的你,該懂的一些事兒》,大概就是類似於這樣名字的一些書。而且這些書都是在我20歲的時候就已經買來看了,並且也都看完了,當然,我這種記性自然也已經忘完了。但我記得,我看的時候,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讓我整個人熱血沸騰,但書本合上的時候,我又冷靜下來了。
因為書合上了,隻記得大致的內容,讓人衝動努力的細節已經忘完了。所以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就過去了。按照我媽的話說:“你這記性,真的能讀書嗎?”我直白的翻譯為:“你這腦子,真的能讀書嗎?”
所以,你知道嗎?雞湯隻能是雞湯,或許它能填補你一時的空虛,讓你做一時的熱血青年,但它無法真正的解救你懶惰的靈魂。真正的努力,該看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枯燥的英語書,或者一些你看不懂卻能讓你有所進步的書。
微博上也有很多勵誌的故事,很多勵誌的鼓勵語,我也曾收藏了許許多多,但是我都已經不太記得了,也不會去收藏夾裏看,手機也換了好幾個了。我唯一會去收藏夾翻出來看的隻有言情小說。
那些勵誌的文章名字大多如出一轍。目的就是讓人眼前一亮。覺得生活充滿希望。但我一直認為隻有絕望的生活才會讓人想要讓它看起來充滿希望。
你看,人們總是知道如何粉飾太平。
比如:有一篇文章叫《你所能想到的30歲是什麽樣子》,還有《二十歲,告別自卑,擁抱更好的自己》。
再比如:“你無需告訴每個人,你一個個艱難的日子是如何熬過來的,大多數人隻看你飛得高不高,很少人在意你飛的累不累。”
這些文字總是讓人覺得仿佛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你會不自覺的就對號入座。但我認為,生活雖然不是那麽美好。但總不至於太糟糕。如果真的那麽糟糕,我覺得那怎麽走都是向上的了。
也許之前勵誌的量太多,用勁過猛,每一次鼎湖灌頂之後都是無疾而終。
如果讓我給二十歲的自己一個建議,那大概會是:請你用力去玩兒,去旅遊,去看看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去感受這邪惡與美好並存的世界。它的精彩是帶有彩色的泡沫,真實卻也虛幻。它能帶給你的震撼和成長絕不會輸給職場上的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