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侍郎表麵恭敬,實則桀驁,對右相施施然一禮道
“卑職不敢,隻不過事有蹊蹺,難免令人生疑啊,想必不光是我等做臣子的有這般想法,帝君恐怕也有疑慮吧。”
“這麽說,在場的諸位都覺得此事,嶽某也摻雜其中?那麽敢問,嶽某在這朝堂之上這麽多年,何曾有過勾連之舉?”
右相此刻心中憤怒異常,朝中這些人什麽時候才能不相互拆台,攻訐?
什麽時候百官才能齊心協力?
想到這兒,右相衝帝君行禮道
“陛下,此時,當務之急,應該組織派遣人手,到揚州遍訪,查清事情原委,而不是在此地行黨爭攻訐之事。”
“若是所言虛假,無非事後處置官員,無端構陷同僚。”
“可若是事實,我們在此爭論不休,不知揚州有多少百姓,有凍餓死難之虞。”
右相痛心疾首,希望帝君能先以百姓為重。
不過,顯然禮部侍郎不準備將此事略過,他聲稱,事情可以隨時查證都可以,
但是,若是有人借機滋事,就這般翻篇過去,豈不是縱容惡人栽贓誣陷手段?務必要將右相和此次案情理清。
若真是與右相無關,正好可以還右相清白。
眾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右相徹底怒了,斥責禮部侍郎,不顧事情輕重緩急,身為朝廷命官,卻拿百姓性命視作兒戲。
隻見右相憤怒道
“那若是按禮部侍郎的意思,左相門生故吏遍布揚州,
要是有串通一氣的說法,也應該是左相和他下麵的人才是,畢竟揚州還是左相的門生故吏更多些,若想隻手遮天,豈是我與邱存合二人便能做到的。”
“你……”
禮部侍郎被右相頂到牆角,一時也說不出話來。
左相心中歎了口氣,垂著的眼瞼,此刻終於動了動,
即便禮部侍郎說錯了話,可畢竟也是自己這邊的人,該環護還是要環護的。
左相顫顫巍巍站起來道
“陛下,老臣有罪。”
“陛下任用老臣,處理朝政事物,老臣有負重托,引得下麵相互拆台攻訐不斷,是老臣禦下不嚴,老臣自請處置。”
帝君道
“左相言重了,整個帝國官員眾多,又豈是你一人能看顧過來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不過,朕倒是想聽聽,左相對揚州水患貪墨之事如何看?”
左相略微思索一番道
“老臣以為,右相之言甚是有理,我等與其在朝堂上爭論不休,何不如指派官員,到揚州那邊,巡視一番。”
“若是真如這位顧大人所說,該查查,該抓抓。”
“拾遺補缺,總之,絕不姑息這等為禍一方的貪官汙吏。”
“民為國之本,絕不能讓這些屍位素餐者,敗壞辱沒朝廷帝君的恩德。”
“所以,老臣十分讚同徹查此事。”
此話一出口,別說右相,就連李如璋都震驚了,這左相不應該是奸臣嗎?
這番話下來,義正嚴辭,哪有半點奸臣的樣子?
這不是妥妥的忠臣嗎?
不光是李如璋震驚,更震驚的反而是左相一派的其他朝臣,眾人皆不明白,左相這是何意,
明知道大家底子都不幹淨,彼此都有牽連其中,為何還敢支持右相徹查此事,莫非是準備將自己這些人摒棄掉?
帝君一聽左相這般說法,也是放心了不少,既然左相大力支持徹查此案,那就說明左相等人並沒有牽扯其中,若是有牽扯,豈會如此全力讚成?
既然這樣,那事情倒是好辦了,隻要牽扯官員不多,那徹查此案便是。
即便最後查出來一些人牽扯其中,也不至於引發朝堂動蕩。
想到這兒,帝君道
“既然,二相都同意徹查此事,那退朝以後,二相商議,擬定巡視查案人員,迴頭草擬奏章,朕來批紅。”
“臣遵旨。”
“微臣遵旨。”
左相和右相紛紛躬身領命,
李如璋居然沒想到,此事竟然這麽簡單就通過商議,並且提上章程了,屬實讓他感到意外。
然而,事情真就這麽簡單嗎?
不出意外,此事並非李如璋想的那麽簡單,奸臣其實並沒有那麽好當,
你若是阿諛諂媚,迎奉上意,也充其量也隻能說你是個合格的奸臣。
而真正的奸臣,應該是大奸似忠,明明全心全意謀取私利,但是在外人看來,反而是一心為朝廷國家著想。
這才是一個優秀的奸臣。
帝君見此間事了,心情似乎變得大好。
提議,今日由他主持宴會,自古以來,“武死戰,文死諫。”如今自己武有李如璋這顆武將新星。
文有顧延武這種微末官員,也敢直麵上諫的忠臣。
如此,何愁帝國不能興盛?
朝會進行到現在,已經將近正午時分,
於是,帝君便將宴會定在午間,意在體恤百官辛苦,下朝稍做休整,便可以直接參加宴飲。
右相下朝,原本想找左相商議,擬定南下揚州的巡查官員名單。
但是,卻被左相拒了,聲稱自己年邁體衰,實難支撐,需要稍作歇息,才能繼續議事。
右相一聽,便不再強求。
被底下眾人簇擁著迴到官廳,
剛一坐下,便被底下官員七嘴八舌詢問,為何左相要同意徹查揚州水患貪墨之事。
豈不是逼著底下人送死?
左相麵對眾人詢問,左相陷入沉思,手捧茶盞,如同老僧入定,茶盞熱氣蒸騰,映襯著左相,居然還有幾分仙風道骨之意。
一眾官員見狀,也不敢催促打擾,隻能在一旁焦急等待。
半晌,左相才放下茶盞道
“稍後,爾等與其中有瓜葛者,趕緊修書揚州方麵,讓那邊提早準備。
此次前去揚州巡視,其中必有右相那邊的人,”
然後,看著一眾驚魂未定的下屬,淡淡道
“爾等是否覺得老夫是在將你們往絕路上逼?
又或是準備不管爾等,任其自生自滅?”
底下官員,紛紛表示不敢,隻不過,實在不解其中道理,求左相解惑。
麵對眾人遲疑,左相反問道
“爾等莫非不懂未雨綢繆的道理?”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左相這話是什麽意思。
眼見眾人不懂,左相隻得不厭其煩道
“若是沒人將事情捅到帝君麵前,那此事便是小事,無非幾個災民受災。”
“但是,如今既然有人當堂告狀,事情又變得不一樣了,莫非你們還以為能咬死不認?”
“一旦事發,帝君追究起來,牽扯諸位與老夫,又豈能置身事外。”
“所以說有時候,以退為進,反而比針鋒相對要好,
老夫之所以大力支持徹查此案,難道你們以為是老夫真心想要如此?”
“對上,不如先應付帝君,使帝君不再起疑,牽扯太多。”
“然後,再從巡查的人選上做一些手段,盡量提舉一些我們自己的人,這樣對此次去揚州查訪,既是一種方便,也是將事情最大限度放在可控範圍之內。”
“若是下麵地方官府做的實在過了,正好可以借著巡視名義,將這些人,提點敲打一番,再將某些事按在州郡裏解決,不至於再像今日這般,捅到帝君麵前。”
“我等為人臣屬,替君分憂,乃是本分,今日之事,成何體統。”
“難道今日的當堂告狀,諸位覺得臉上有光?”
左相說到此處,再度端起茶盞,喝了一口茶,然後繼續道
“再者,若是此事最後真到了最壞的地步,真需要有人擔責的時候,屆時,推出幾人將事情攬下來,帝君再想起今日我等的態度,也不會懷疑諸位有包庇之嫌。
“如此這般,未雨綢繆,豈不是要比今日在朝堂上,強行開脫要來的好?”
眾人聽左相這樣一說,這才恍然大悟,紛紛誇讚,果然還是左相考慮事情周到。
左相不以為意,隻讓底下人,好生研究此次巡視人選,以便他與右相商議。
午間,宴會如常。
讓李如璋感歎的是,果然帝王之家,奢靡無度。
玉石鋪地,金作頂,雕梁畫棟琉璃門扇,
絲竹聲樂,婉轉動人,
正所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舞姬更是姿色絕豔,長袖善舞,身軀妙曼。
帝君興致很好,一開宴,便連舉三杯。
這讓一些平時不善應酬的官員,苦不堪言。
“諸君為國操勞,寡人甚感欣慰。”
立馬有大臣站出來道
“全靠陛下英明神武,當為帝國萬世江山賀。”
被這一誇,帝君此刻已然誌得意滿,再度舉杯。
“諸君,飲甚。”
左相果然是善於揣度人心,已經明白,李如璋在帝君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左相不知道是為了迎奉上意拍馬,還是為何,
總之,左相將話題扯到了李如璋身上。
“聽聞李將軍,不光能征善戰,也深諳詩詞歌賦之道,今日恰逢帝君設宴,可否吟詩一首,讓大家開開眼界?”
聽到左相這樣說,李如璋心中有些不悅,倒不是說他不能再剽竊古人詩詞,
而是李如璋一直聽周澤和李少嚴所說,左相是個奸臣,不光溜須拍馬厲害,還時常打壓防備武將。
文官派係暫且不說,在李少嚴的描述中,左相根本就是武將對頭,
這會讓李如璋吟詩作賦,在李如璋看來,就是想試試他的水準,想讓他出醜。
所以心中很是不願,就在他準備出言推辭之時,帝君卻開口道
“嗯……,愛卿此話有理,朕都聽陳王說了,當初在宴會上,李卿可是獨占鼇頭啊。”
“聽說當時,李卿憑一人之力便直接將陳王手底下的一眾幕僚,逼到無一人敢應戰。”
“哈哈哈,有趣,實在有趣。”
“既然今日左相提議,不知李卿可否吟詩一首?
帝君心情極好,似乎朝會時候顧延武所說的揚州水患問題,已經不複存在。
李如璋心裏怒斥,吟你媽個頭啊,老子又不是猴子,專程逗你們開心是吧?
左相個你老不死的,專為了挑武將麻煩是吧?
果然是應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
其實,這件事李如璋還真就誤會左相了,單從左相的出發點而言,他是真沒有想讓李如璋出醜的想法。
真就純粹因為帝君寵幸李如璋,左相又為了迎奉聖意而為之。
隻是他不知道,李如璋已經在心底問候了他祖宗十八代。
李如璋心中這樣想,現實卻卑微到了極點,為了把帝君哄得更開心,他強扯著笑意道
“既然陛下金口玉言,微臣必定遵從,正好微臣之前在監牢裏麵,偶得一首詩,現在正好獻於陛下。”
“此詩也是微臣對帝君的一片忠心,且讓臣道來。”
“甚好,愛卿當日那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寡人很是喜歡,不知這次又給朕帶來什麽驚喜。”
聽到李如璋這樣說,帝君一下子來了興趣,當即表示讓李如璋快快吟詩,他要聽一聽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
事到如今,無非就是跪舔唄,想到這兒,李如璋一口飲盡杯中酒,邁步來到大殿中央。
此刻歌舞已經撤下,大殿空曠無比,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落在他一人身上。
《潼關之戰敬贈帝君》
潼關十月風似刀,
軍將戰馬凍縮毛。
征戰隻為帝君願,
敗得北虜夜遁逃。
旌旗翻卷將士歸,
三軍不慕朱紫貴。
希翼永為太平者,
聲震雲霄唿萬歲。
李如璋抑揚頓挫,將此詩念出來,
整個宴席,寂靜無聲,仿佛空氣凝滯了一般,莫非自己這首詩很差?
就在李如璋四下環顧眾人呆愣的神情時,
突然,帝君一拍桌案,力道之大,震得桌上杯盤碟盞,一陣叮當作響。
“好啊!”
“好好好,李卿竟有如此文采,文武雙全,真是朕的才子武將,寡人真是福澤齊天,才有卿這等良臣。”
一想到李如璋這樣的人才,也要為自己所用,帝君更是得意洋洋。
“愛卿,衝著這首詩,朕還得賞你,此詩一出,誰又敢說你是個純粹武人?”
“明明就是文人墨客風流盡顯。”
“朕要賜你文配,日後你時常佩戴,便也能以文臣自居。”
嵩國文武皆佩戴象征權力身份的飾物,且都是朝廷頒發。
帝君口中所謂的文佩,多為玉器金銀所製,和武將所佩戴的魚符或是行軍腰牌一樣,都是代表身份一種象征。
隻不過文臣所佩戴的文佩,比之武將更尊貴稀有,
李如璋聽了,內心並沒有多少波動,透過事實看本質,這無非是一些收買人心的手段,
帝君此舉,為了籠絡一個對他有用的人,千方百計討好,卻對萬千黎民百姓苦難,視而不見。
可謂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左相還是一如既往的善於拍馬奉迎。
“臣恭賀陛下,喜得良臣,正所謂主明而臣忠,如今陛下恰好印證了此話。”
“這天下,也幸得陛下這等明主,臣為陛下賀。”
左相一邊說,一邊舉起手中酒杯,向帝君祝酒。
其他一眾大臣也紛紛效仿,為帝君祝賀,就連右相,此刻也無法辯駁。
帝君則是一副理所應當的得意神色,坦然受之。
仿佛真當他是一個當世明君一般。
李如璋強忍著惡心,扯起一副笑臉,一樣恭維著帝君,
心中卻不免對帝君失望至極,
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而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麵對別人的戲謔之言,他都會奉為圭臬。
可笑且可悲。
“卑職不敢,隻不過事有蹊蹺,難免令人生疑啊,想必不光是我等做臣子的有這般想法,帝君恐怕也有疑慮吧。”
“這麽說,在場的諸位都覺得此事,嶽某也摻雜其中?那麽敢問,嶽某在這朝堂之上這麽多年,何曾有過勾連之舉?”
右相此刻心中憤怒異常,朝中這些人什麽時候才能不相互拆台,攻訐?
什麽時候百官才能齊心協力?
想到這兒,右相衝帝君行禮道
“陛下,此時,當務之急,應該組織派遣人手,到揚州遍訪,查清事情原委,而不是在此地行黨爭攻訐之事。”
“若是所言虛假,無非事後處置官員,無端構陷同僚。”
“可若是事實,我們在此爭論不休,不知揚州有多少百姓,有凍餓死難之虞。”
右相痛心疾首,希望帝君能先以百姓為重。
不過,顯然禮部侍郎不準備將此事略過,他聲稱,事情可以隨時查證都可以,
但是,若是有人借機滋事,就這般翻篇過去,豈不是縱容惡人栽贓誣陷手段?務必要將右相和此次案情理清。
若真是與右相無關,正好可以還右相清白。
眾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右相徹底怒了,斥責禮部侍郎,不顧事情輕重緩急,身為朝廷命官,卻拿百姓性命視作兒戲。
隻見右相憤怒道
“那若是按禮部侍郎的意思,左相門生故吏遍布揚州,
要是有串通一氣的說法,也應該是左相和他下麵的人才是,畢竟揚州還是左相的門生故吏更多些,若想隻手遮天,豈是我與邱存合二人便能做到的。”
“你……”
禮部侍郎被右相頂到牆角,一時也說不出話來。
左相心中歎了口氣,垂著的眼瞼,此刻終於動了動,
即便禮部侍郎說錯了話,可畢竟也是自己這邊的人,該環護還是要環護的。
左相顫顫巍巍站起來道
“陛下,老臣有罪。”
“陛下任用老臣,處理朝政事物,老臣有負重托,引得下麵相互拆台攻訐不斷,是老臣禦下不嚴,老臣自請處置。”
帝君道
“左相言重了,整個帝國官員眾多,又豈是你一人能看顧過來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不過,朕倒是想聽聽,左相對揚州水患貪墨之事如何看?”
左相略微思索一番道
“老臣以為,右相之言甚是有理,我等與其在朝堂上爭論不休,何不如指派官員,到揚州那邊,巡視一番。”
“若是真如這位顧大人所說,該查查,該抓抓。”
“拾遺補缺,總之,絕不姑息這等為禍一方的貪官汙吏。”
“民為國之本,絕不能讓這些屍位素餐者,敗壞辱沒朝廷帝君的恩德。”
“所以,老臣十分讚同徹查此事。”
此話一出口,別說右相,就連李如璋都震驚了,這左相不應該是奸臣嗎?
這番話下來,義正嚴辭,哪有半點奸臣的樣子?
這不是妥妥的忠臣嗎?
不光是李如璋震驚,更震驚的反而是左相一派的其他朝臣,眾人皆不明白,左相這是何意,
明知道大家底子都不幹淨,彼此都有牽連其中,為何還敢支持右相徹查此事,莫非是準備將自己這些人摒棄掉?
帝君一聽左相這般說法,也是放心了不少,既然左相大力支持徹查此案,那就說明左相等人並沒有牽扯其中,若是有牽扯,豈會如此全力讚成?
既然這樣,那事情倒是好辦了,隻要牽扯官員不多,那徹查此案便是。
即便最後查出來一些人牽扯其中,也不至於引發朝堂動蕩。
想到這兒,帝君道
“既然,二相都同意徹查此事,那退朝以後,二相商議,擬定巡視查案人員,迴頭草擬奏章,朕來批紅。”
“臣遵旨。”
“微臣遵旨。”
左相和右相紛紛躬身領命,
李如璋居然沒想到,此事竟然這麽簡單就通過商議,並且提上章程了,屬實讓他感到意外。
然而,事情真就這麽簡單嗎?
不出意外,此事並非李如璋想的那麽簡單,奸臣其實並沒有那麽好當,
你若是阿諛諂媚,迎奉上意,也充其量也隻能說你是個合格的奸臣。
而真正的奸臣,應該是大奸似忠,明明全心全意謀取私利,但是在外人看來,反而是一心為朝廷國家著想。
這才是一個優秀的奸臣。
帝君見此間事了,心情似乎變得大好。
提議,今日由他主持宴會,自古以來,“武死戰,文死諫。”如今自己武有李如璋這顆武將新星。
文有顧延武這種微末官員,也敢直麵上諫的忠臣。
如此,何愁帝國不能興盛?
朝會進行到現在,已經將近正午時分,
於是,帝君便將宴會定在午間,意在體恤百官辛苦,下朝稍做休整,便可以直接參加宴飲。
右相下朝,原本想找左相商議,擬定南下揚州的巡查官員名單。
但是,卻被左相拒了,聲稱自己年邁體衰,實難支撐,需要稍作歇息,才能繼續議事。
右相一聽,便不再強求。
被底下眾人簇擁著迴到官廳,
剛一坐下,便被底下官員七嘴八舌詢問,為何左相要同意徹查揚州水患貪墨之事。
豈不是逼著底下人送死?
左相麵對眾人詢問,左相陷入沉思,手捧茶盞,如同老僧入定,茶盞熱氣蒸騰,映襯著左相,居然還有幾分仙風道骨之意。
一眾官員見狀,也不敢催促打擾,隻能在一旁焦急等待。
半晌,左相才放下茶盞道
“稍後,爾等與其中有瓜葛者,趕緊修書揚州方麵,讓那邊提早準備。
此次前去揚州巡視,其中必有右相那邊的人,”
然後,看著一眾驚魂未定的下屬,淡淡道
“爾等是否覺得老夫是在將你們往絕路上逼?
又或是準備不管爾等,任其自生自滅?”
底下官員,紛紛表示不敢,隻不過,實在不解其中道理,求左相解惑。
麵對眾人遲疑,左相反問道
“爾等莫非不懂未雨綢繆的道理?”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左相這話是什麽意思。
眼見眾人不懂,左相隻得不厭其煩道
“若是沒人將事情捅到帝君麵前,那此事便是小事,無非幾個災民受災。”
“但是,如今既然有人當堂告狀,事情又變得不一樣了,莫非你們還以為能咬死不認?”
“一旦事發,帝君追究起來,牽扯諸位與老夫,又豈能置身事外。”
“所以說有時候,以退為進,反而比針鋒相對要好,
老夫之所以大力支持徹查此案,難道你們以為是老夫真心想要如此?”
“對上,不如先應付帝君,使帝君不再起疑,牽扯太多。”
“然後,再從巡查的人選上做一些手段,盡量提舉一些我們自己的人,這樣對此次去揚州查訪,既是一種方便,也是將事情最大限度放在可控範圍之內。”
“若是下麵地方官府做的實在過了,正好可以借著巡視名義,將這些人,提點敲打一番,再將某些事按在州郡裏解決,不至於再像今日這般,捅到帝君麵前。”
“我等為人臣屬,替君分憂,乃是本分,今日之事,成何體統。”
“難道今日的當堂告狀,諸位覺得臉上有光?”
左相說到此處,再度端起茶盞,喝了一口茶,然後繼續道
“再者,若是此事最後真到了最壞的地步,真需要有人擔責的時候,屆時,推出幾人將事情攬下來,帝君再想起今日我等的態度,也不會懷疑諸位有包庇之嫌。
“如此這般,未雨綢繆,豈不是要比今日在朝堂上,強行開脫要來的好?”
眾人聽左相這樣一說,這才恍然大悟,紛紛誇讚,果然還是左相考慮事情周到。
左相不以為意,隻讓底下人,好生研究此次巡視人選,以便他與右相商議。
午間,宴會如常。
讓李如璋感歎的是,果然帝王之家,奢靡無度。
玉石鋪地,金作頂,雕梁畫棟琉璃門扇,
絲竹聲樂,婉轉動人,
正所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舞姬更是姿色絕豔,長袖善舞,身軀妙曼。
帝君興致很好,一開宴,便連舉三杯。
這讓一些平時不善應酬的官員,苦不堪言。
“諸君為國操勞,寡人甚感欣慰。”
立馬有大臣站出來道
“全靠陛下英明神武,當為帝國萬世江山賀。”
被這一誇,帝君此刻已然誌得意滿,再度舉杯。
“諸君,飲甚。”
左相果然是善於揣度人心,已經明白,李如璋在帝君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左相不知道是為了迎奉上意拍馬,還是為何,
總之,左相將話題扯到了李如璋身上。
“聽聞李將軍,不光能征善戰,也深諳詩詞歌賦之道,今日恰逢帝君設宴,可否吟詩一首,讓大家開開眼界?”
聽到左相這樣說,李如璋心中有些不悅,倒不是說他不能再剽竊古人詩詞,
而是李如璋一直聽周澤和李少嚴所說,左相是個奸臣,不光溜須拍馬厲害,還時常打壓防備武將。
文官派係暫且不說,在李少嚴的描述中,左相根本就是武將對頭,
這會讓李如璋吟詩作賦,在李如璋看來,就是想試試他的水準,想讓他出醜。
所以心中很是不願,就在他準備出言推辭之時,帝君卻開口道
“嗯……,愛卿此話有理,朕都聽陳王說了,當初在宴會上,李卿可是獨占鼇頭啊。”
“聽說當時,李卿憑一人之力便直接將陳王手底下的一眾幕僚,逼到無一人敢應戰。”
“哈哈哈,有趣,實在有趣。”
“既然今日左相提議,不知李卿可否吟詩一首?
帝君心情極好,似乎朝會時候顧延武所說的揚州水患問題,已經不複存在。
李如璋心裏怒斥,吟你媽個頭啊,老子又不是猴子,專程逗你們開心是吧?
左相個你老不死的,專為了挑武將麻煩是吧?
果然是應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
其實,這件事李如璋還真就誤會左相了,單從左相的出發點而言,他是真沒有想讓李如璋出醜的想法。
真就純粹因為帝君寵幸李如璋,左相又為了迎奉聖意而為之。
隻是他不知道,李如璋已經在心底問候了他祖宗十八代。
李如璋心中這樣想,現實卻卑微到了極點,為了把帝君哄得更開心,他強扯著笑意道
“既然陛下金口玉言,微臣必定遵從,正好微臣之前在監牢裏麵,偶得一首詩,現在正好獻於陛下。”
“此詩也是微臣對帝君的一片忠心,且讓臣道來。”
“甚好,愛卿當日那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寡人很是喜歡,不知這次又給朕帶來什麽驚喜。”
聽到李如璋這樣說,帝君一下子來了興趣,當即表示讓李如璋快快吟詩,他要聽一聽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
事到如今,無非就是跪舔唄,想到這兒,李如璋一口飲盡杯中酒,邁步來到大殿中央。
此刻歌舞已經撤下,大殿空曠無比,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落在他一人身上。
《潼關之戰敬贈帝君》
潼關十月風似刀,
軍將戰馬凍縮毛。
征戰隻為帝君願,
敗得北虜夜遁逃。
旌旗翻卷將士歸,
三軍不慕朱紫貴。
希翼永為太平者,
聲震雲霄唿萬歲。
李如璋抑揚頓挫,將此詩念出來,
整個宴席,寂靜無聲,仿佛空氣凝滯了一般,莫非自己這首詩很差?
就在李如璋四下環顧眾人呆愣的神情時,
突然,帝君一拍桌案,力道之大,震得桌上杯盤碟盞,一陣叮當作響。
“好啊!”
“好好好,李卿竟有如此文采,文武雙全,真是朕的才子武將,寡人真是福澤齊天,才有卿這等良臣。”
一想到李如璋這樣的人才,也要為自己所用,帝君更是得意洋洋。
“愛卿,衝著這首詩,朕還得賞你,此詩一出,誰又敢說你是個純粹武人?”
“明明就是文人墨客風流盡顯。”
“朕要賜你文配,日後你時常佩戴,便也能以文臣自居。”
嵩國文武皆佩戴象征權力身份的飾物,且都是朝廷頒發。
帝君口中所謂的文佩,多為玉器金銀所製,和武將所佩戴的魚符或是行軍腰牌一樣,都是代表身份一種象征。
隻不過文臣所佩戴的文佩,比之武將更尊貴稀有,
李如璋聽了,內心並沒有多少波動,透過事實看本質,這無非是一些收買人心的手段,
帝君此舉,為了籠絡一個對他有用的人,千方百計討好,卻對萬千黎民百姓苦難,視而不見。
可謂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左相還是一如既往的善於拍馬奉迎。
“臣恭賀陛下,喜得良臣,正所謂主明而臣忠,如今陛下恰好印證了此話。”
“這天下,也幸得陛下這等明主,臣為陛下賀。”
左相一邊說,一邊舉起手中酒杯,向帝君祝酒。
其他一眾大臣也紛紛效仿,為帝君祝賀,就連右相,此刻也無法辯駁。
帝君則是一副理所應當的得意神色,坦然受之。
仿佛真當他是一個當世明君一般。
李如璋強忍著惡心,扯起一副笑臉,一樣恭維著帝君,
心中卻不免對帝君失望至極,
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而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麵對別人的戲謔之言,他都會奉為圭臬。
可笑且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