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沒有解決,終究不是辦法。
帝君既擔心北虜反悔,又擔心自家這邊大臣反對。
原本三日一朝的朝會,第二日又召集了大臣議事,勢要將談和之事,議論出一個章程。
左相和右相依舊是各執己見。
並且,從兩方說辭而言,雙方考慮的都有道理。
最終,大家又把決定權交給了帝君。
其實,大家從帝君這麽急切的態度,也大概能明白很多東西。
所以,朝堂上支持盡快談和的唿聲,遠遠多於不願談和的一方。
大家覺得,如今勝了,對方也低頭做小了,
何不順水推舟,花些銀錢,將那二郡買迴,了卻此間事情,
留下更多精力,應對帝國內的其他災禍動蕩?
沒了外患,再安心修補內憂,豈不正好?
而且,了卻了此次談和之事,豈不是又可以高枕無憂,四海升平了?
這個觀點,有些誅心,但是,四海升平不好嗎?
不用再打仗死人了,就不用再給百姓加賦了,也不用擔心官逼民反了,百姓的生活必定也能得到極大緩解了。
再緩個幾年,囤積物資,整軍備戰,屆時用以北伐。
幾全齊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然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這些文官沒有說出來。
此前一仗,雖然全靠將士用命,取得了對北虜首勝。
直接打破了北虜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固然是好事一樁,
但是,武將不可重用,正所謂,軍國重器,不可擅動,且武人桀驁,反複無常,一旦掌握不好,便會反噬自身。
如果這些武將,長此以往,屢戰屢勝還好,萬一後麵遭逢大敗呢?
那時候整個帝國,一個不小心,便有傾覆之險。
可反過來,如果對北虜的戰爭中,這些武將就算是屢戰屢勝,那豈不是又讓這些武將做大。
到時候,武將做大,文官們又如何應對?
帝君,若是越發器重這些武將,那他們這些文臣的地位怕是……
自家帝君還沒有強大到,能合理的把控文武之道,所以,他們這些文臣,便要替帝君,維持這江山社稷,拾遺補缺,遏製武官集團崛起,避免釀成大禍。
所以,當務之急,是馬上和北虜談和,避免再起兵禍,再生枝節。
帝君從心底裏,也是想盡快解決此事,然後束之高閣,繼續當他的安樂帝王。
於是,最終兩邊不謀而合,帝君便同意了左相及一眾臣屬的提議。
右相見勸不住帝君,隻得跪地磕頭,苦苦勸諫。
但是,帝君仍然沒有改變心意的意思,任性妄為至此。
後史書記載
“帝欲和,獨右相不許,以頭搶地,悲悵大唿,欲使帝改其意,帝無視,複走之。”
朝會解散,眾人紛紛走出大殿,
隻有右相及其一眾支持者停留大殿,右相更是以頭杵地,啜泣不止,久久不願起身。
此間事,不合章程也不合乎禮法。
帝君所作所為,如何麵對天下悠悠眾口。
又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和前線拚死禦敵的將士?
後世史書,又會如何記載他們這些君臣?
怕不是遺臭萬年吧。
想到這些,右相一度心如刀絞。
久久不願起身。
長跪不起也不是辦法,一眾官員架起心如死灰的右相,往大殿外走去。
走到途中,竟然被左相車輦攔住去路。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道左相是何意,不過自家右相如今這樣,全是拜左相集團所賜,
所以右相這邊,不少人義憤填膺,對著左相怒目而視。
禮部尚書準備上前詢問,左相何意,還未開口。
右相卻先擺了擺手,示意其他人先行退下。
右相追隨者,隻得聽從。
右相方才有些耗費心神,失去了攙扶,變得有些踉蹌,險些站不住,
於是,便幹脆舍了右相的身份,席地而坐開口道
“為何要鼓動帝君,鼓動帝君簽署如此喪權辱國的和議書?”
“諸位貪墨,禍亂朝政,魚肉百姓也便罷了,為何這般枉顧這大好河山,陷落敵手?”
“就這般容不得武將?”
“縱使武將崛起,對文官利益有所威脅,但是,若是能光複嵩國大好河山,給他們分潤一些權利又如何?”
莫非真不怕禦史言官,有筆如刀,惶惶史冊,留不下你賈相的罵名!!?”
右相一口氣說了這麽多,一抒胸中惡氣,便靜等左相自辯。
左相低眉順眼,垂著眼瞼,仿佛在思索,
接著嘿嘿一笑,然後抬了抬眼皮道
“老夫年逾古稀,如今已有七十有二啦,爭權奪利?
貪贓枉法?
惠及子孫?
我時常在想,人啊,三兩口粟米便已足矣,當多大的官才是個頭啊?”
“論官位,帝君之下便是我,便是你右相,也不及我頗多。”
嶽文謙沒有說話,這點他無法反駁,左相是三朝元老,能施加的恩寵,官職,都已經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左相沒有理會嶽文謙的思緒紛飛。
自顧自接著說道
“右相總是疑我貪墨,以諞視聽,縱容下屬,毀壞國事,
殊不知,你我皆是人臣,莫非真以為能左右帝君言行?
右相你忠心為國,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你卻缺少對帝王的服從,朝臣是用來輔佐帝王的,真要到朝臣可以左右帝王之時……恐怕,
朝臣這個稱謂已經不夠用了,該改為權臣逆臣才更合適。”
“老朽如今,年邁昏聵,為何帝君不讓他人替代我的位置?
不是老夫理政多麽出色,也不是老夫不可替代。
究起原因,乃是老夫懂帝君心意,何可為,何不可為,能體會帝君心意,將凡事盡可能兩全。
為公事惡了帝君與諸位同僚,有何益處?
憑白惹人厭惡罷了。
右相是否覺得奸臣必定受萬世唾罵?
可老夫覺得,孤臣就算想要作為,也是孤掌難鳴。
做事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嶽文謙冷笑一聲怒斥道
“哼!左相真是好人啊,在帝君麵前阿諛奉承,迎奉上意。如今又在嶽某這邊,苦口婆心,充當好人。當真以為這天下沒有忠臣清流了嗎?”
“這天下,還沒到你們可以隻手遮天的地步,隻要我嶽文謙有一天在朝堂,你們就休想!!!”
左相直視嶽文謙緊追不舍道
“何為忠臣,清流?忠臣清流,就一定是能臣幹吏?
文謙啊,論年歲,你當是我子侄輩,今日,老夫也當一迴忠臣,有幾句忠言說與你聽。”
“文謙,你自問自帝君登基以來,大小諸事,有幾件是采納過你的諫言和提議的?”
“你的忠心,天地可鑒,然而帝君不納,你又當如何?”
“上有所好,下必所效,”
“你與其說是與老夫等人鬥,何不如說,是在與帝君鬥?”
“再說老夫誆諞聖聽,老夫哪件事言行不對?不是在為國分憂?奈何國情如此,
這帝國,冗病已久,已然病入肺腑,非大刀闊斧,猛劑良藥不可醫,
然正所謂,國情如此,宛若累卵,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如今,內憂外患,如何敢大動幹戈?”
“此前,你遞上去的折子,我也看了,安撫百姓,裁撤冗雜,編練新軍,無一不是興國之策。”
然而,空談誤國,錢財從何而來?”
“百官貪墨,土地兼並,階層固化,無稅可征,種種問題難道是本朝才產生的?”
正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裏,
如今的局麵,早就在前朝,甚至在更早之前,便已注定。
“如今,外患剛好安定,何須再重用武人?
“這些武賊軍頭,向來不知恩義,動輒反複,一著不慎,便被反噬,屆時,內憂外患,又該如何?”
不如,維持現狀,沒了外患,再專心撫平內亂,待內亂平定,也能給帝國以喘息之機,
屆時,待國富民強,兵精糧足之時,再橫掃六合,北虜又何足道哉?”
“再說貪,老夫的確算不上清白,黃白金銀之物,老夫多少也是收過一些。”
“然官場本就如此,大家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莫說我及一眾臣僚,就算你右相不貪不墨,你能保證你底下的人,個個如你一般清廉?你能約束他們?”
“有些時候,糊塗一點比剛正不阿也許會更好一些。”
“當然,老夫也可以做到不貪墨,甚至還可以嚴峻法度,禁絕貪墨,無非就是底下彈章不斷,最後,追隨我的這些個朝臣,與我離心離德,再上奏章彈劾於我,帝君換個人來做左相這個位置。”
“老夫自認為,沒有潑天大功,但這幾十年裏,一力維持朝堂安定,多少還是有幾分微末功勞的,”
我若是倒下了,朝堂免不了又是一陣動蕩,屆時時局是更好還是變壞?誰又知道?”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文謙啊,你錯了,其實你哪裏是在和老夫鬥,你是在和整個嵩國官場鬥,是在和人性鬥。”
“文謙,聽我一句勸,別再攪和了好嗎,穩定朝堂,去病抽絲,慢慢來吧!”
“也讓老夫安心的走完這最後仕途,不至於在任期間,當個亡國之臣如何?”
“罷了,今天說的話太多了些,比我平時數十日講的還要多……,嗬嗬
“言盡於此,右相好生斟酌吧。”
說完這些,左相召來下人,抬著他緩緩而去。
嶽文謙坐在地上,一動不動,如老僧入定。
左相的話,如同洪鍾大鼓,每一句都敲擊在他心上。
許久,嶽文謙才痛苦的閉上了眼,仰天長歎。
左相說的對,幾乎可以說半點不差,
先帝在世時,諸多事務,還會垂詢於他,
然而新帝登基以後,漸漸的變得和自己離心離德。
正如當年自己老師評價自己那般,
自己是個諄諄君子,道德典範,卻不見得能在官場如魚得水。
今日,讓他更為絕望的是,自己的政敵將自己看的透徹不說,還將帝國其他痹症全部點中。
知其症,而不得其法,
這讓右相如何會不絕望,就如同駕馭車馬,衝下懸崖一般,明知道最終是死路一條,你卻不能製止,自己還得跟隨一起陪葬。
這種感覺,換誰都難以接受。
這一刻,他甚至想辭官而去,去過那鄉野田園,閑雲野鶴的日子,那般得多麽的自在逍遙。
可自己一走了之,誰還會真的憐惜天下百姓?
看著右相久久呆坐不動,
最終,他這邊的臣屬,湧過來,眾人不知道左相說了什麽,為何讓自家領袖般失魂落魄,
於是,一陣七嘴八舌詢問的同時,有人將他攙扶起來,也有人細心替他撫去官袍上的塵土。
嶽文謙悵然若失,什麽話也不說,隻是擺了擺手,示意諸位大臣自去。
自己則一步一步踉蹌著向外走去,
原本高大的身形,不知為何仿佛塌了一般,整個人身形蕭瑟搖擺……
“噠噠噠”的腳步聲,悵然而孤獨……
帝君既擔心北虜反悔,又擔心自家這邊大臣反對。
原本三日一朝的朝會,第二日又召集了大臣議事,勢要將談和之事,議論出一個章程。
左相和右相依舊是各執己見。
並且,從兩方說辭而言,雙方考慮的都有道理。
最終,大家又把決定權交給了帝君。
其實,大家從帝君這麽急切的態度,也大概能明白很多東西。
所以,朝堂上支持盡快談和的唿聲,遠遠多於不願談和的一方。
大家覺得,如今勝了,對方也低頭做小了,
何不順水推舟,花些銀錢,將那二郡買迴,了卻此間事情,
留下更多精力,應對帝國內的其他災禍動蕩?
沒了外患,再安心修補內憂,豈不正好?
而且,了卻了此次談和之事,豈不是又可以高枕無憂,四海升平了?
這個觀點,有些誅心,但是,四海升平不好嗎?
不用再打仗死人了,就不用再給百姓加賦了,也不用擔心官逼民反了,百姓的生活必定也能得到極大緩解了。
再緩個幾年,囤積物資,整軍備戰,屆時用以北伐。
幾全齊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然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這些文官沒有說出來。
此前一仗,雖然全靠將士用命,取得了對北虜首勝。
直接打破了北虜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固然是好事一樁,
但是,武將不可重用,正所謂,軍國重器,不可擅動,且武人桀驁,反複無常,一旦掌握不好,便會反噬自身。
如果這些武將,長此以往,屢戰屢勝還好,萬一後麵遭逢大敗呢?
那時候整個帝國,一個不小心,便有傾覆之險。
可反過來,如果對北虜的戰爭中,這些武將就算是屢戰屢勝,那豈不是又讓這些武將做大。
到時候,武將做大,文官們又如何應對?
帝君,若是越發器重這些武將,那他們這些文臣的地位怕是……
自家帝君還沒有強大到,能合理的把控文武之道,所以,他們這些文臣,便要替帝君,維持這江山社稷,拾遺補缺,遏製武官集團崛起,避免釀成大禍。
所以,當務之急,是馬上和北虜談和,避免再起兵禍,再生枝節。
帝君從心底裏,也是想盡快解決此事,然後束之高閣,繼續當他的安樂帝王。
於是,最終兩邊不謀而合,帝君便同意了左相及一眾臣屬的提議。
右相見勸不住帝君,隻得跪地磕頭,苦苦勸諫。
但是,帝君仍然沒有改變心意的意思,任性妄為至此。
後史書記載
“帝欲和,獨右相不許,以頭搶地,悲悵大唿,欲使帝改其意,帝無視,複走之。”
朝會解散,眾人紛紛走出大殿,
隻有右相及其一眾支持者停留大殿,右相更是以頭杵地,啜泣不止,久久不願起身。
此間事,不合章程也不合乎禮法。
帝君所作所為,如何麵對天下悠悠眾口。
又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和前線拚死禦敵的將士?
後世史書,又會如何記載他們這些君臣?
怕不是遺臭萬年吧。
想到這些,右相一度心如刀絞。
久久不願起身。
長跪不起也不是辦法,一眾官員架起心如死灰的右相,往大殿外走去。
走到途中,竟然被左相車輦攔住去路。
眾人麵麵相覷,不知道左相是何意,不過自家右相如今這樣,全是拜左相集團所賜,
所以右相這邊,不少人義憤填膺,對著左相怒目而視。
禮部尚書準備上前詢問,左相何意,還未開口。
右相卻先擺了擺手,示意其他人先行退下。
右相追隨者,隻得聽從。
右相方才有些耗費心神,失去了攙扶,變得有些踉蹌,險些站不住,
於是,便幹脆舍了右相的身份,席地而坐開口道
“為何要鼓動帝君,鼓動帝君簽署如此喪權辱國的和議書?”
“諸位貪墨,禍亂朝政,魚肉百姓也便罷了,為何這般枉顧這大好河山,陷落敵手?”
“就這般容不得武將?”
“縱使武將崛起,對文官利益有所威脅,但是,若是能光複嵩國大好河山,給他們分潤一些權利又如何?”
莫非真不怕禦史言官,有筆如刀,惶惶史冊,留不下你賈相的罵名!!?”
右相一口氣說了這麽多,一抒胸中惡氣,便靜等左相自辯。
左相低眉順眼,垂著眼瞼,仿佛在思索,
接著嘿嘿一笑,然後抬了抬眼皮道
“老夫年逾古稀,如今已有七十有二啦,爭權奪利?
貪贓枉法?
惠及子孫?
我時常在想,人啊,三兩口粟米便已足矣,當多大的官才是個頭啊?”
“論官位,帝君之下便是我,便是你右相,也不及我頗多。”
嶽文謙沒有說話,這點他無法反駁,左相是三朝元老,能施加的恩寵,官職,都已經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左相沒有理會嶽文謙的思緒紛飛。
自顧自接著說道
“右相總是疑我貪墨,以諞視聽,縱容下屬,毀壞國事,
殊不知,你我皆是人臣,莫非真以為能左右帝君言行?
右相你忠心為國,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你卻缺少對帝王的服從,朝臣是用來輔佐帝王的,真要到朝臣可以左右帝王之時……恐怕,
朝臣這個稱謂已經不夠用了,該改為權臣逆臣才更合適。”
“老朽如今,年邁昏聵,為何帝君不讓他人替代我的位置?
不是老夫理政多麽出色,也不是老夫不可替代。
究起原因,乃是老夫懂帝君心意,何可為,何不可為,能體會帝君心意,將凡事盡可能兩全。
為公事惡了帝君與諸位同僚,有何益處?
憑白惹人厭惡罷了。
右相是否覺得奸臣必定受萬世唾罵?
可老夫覺得,孤臣就算想要作為,也是孤掌難鳴。
做事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嶽文謙冷笑一聲怒斥道
“哼!左相真是好人啊,在帝君麵前阿諛奉承,迎奉上意。如今又在嶽某這邊,苦口婆心,充當好人。當真以為這天下沒有忠臣清流了嗎?”
“這天下,還沒到你們可以隻手遮天的地步,隻要我嶽文謙有一天在朝堂,你們就休想!!!”
左相直視嶽文謙緊追不舍道
“何為忠臣,清流?忠臣清流,就一定是能臣幹吏?
文謙啊,論年歲,你當是我子侄輩,今日,老夫也當一迴忠臣,有幾句忠言說與你聽。”
“文謙,你自問自帝君登基以來,大小諸事,有幾件是采納過你的諫言和提議的?”
“你的忠心,天地可鑒,然而帝君不納,你又當如何?”
“上有所好,下必所效,”
“你與其說是與老夫等人鬥,何不如說,是在與帝君鬥?”
“再說老夫誆諞聖聽,老夫哪件事言行不對?不是在為國分憂?奈何國情如此,
這帝國,冗病已久,已然病入肺腑,非大刀闊斧,猛劑良藥不可醫,
然正所謂,國情如此,宛若累卵,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如今,內憂外患,如何敢大動幹戈?”
“此前,你遞上去的折子,我也看了,安撫百姓,裁撤冗雜,編練新軍,無一不是興國之策。”
然而,空談誤國,錢財從何而來?”
“百官貪墨,土地兼並,階層固化,無稅可征,種種問題難道是本朝才產生的?”
正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裏,
如今的局麵,早就在前朝,甚至在更早之前,便已注定。
“如今,外患剛好安定,何須再重用武人?
“這些武賊軍頭,向來不知恩義,動輒反複,一著不慎,便被反噬,屆時,內憂外患,又該如何?”
不如,維持現狀,沒了外患,再專心撫平內亂,待內亂平定,也能給帝國以喘息之機,
屆時,待國富民強,兵精糧足之時,再橫掃六合,北虜又何足道哉?”
“再說貪,老夫的確算不上清白,黃白金銀之物,老夫多少也是收過一些。”
“然官場本就如此,大家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莫說我及一眾臣僚,就算你右相不貪不墨,你能保證你底下的人,個個如你一般清廉?你能約束他們?”
“有些時候,糊塗一點比剛正不阿也許會更好一些。”
“當然,老夫也可以做到不貪墨,甚至還可以嚴峻法度,禁絕貪墨,無非就是底下彈章不斷,最後,追隨我的這些個朝臣,與我離心離德,再上奏章彈劾於我,帝君換個人來做左相這個位置。”
“老夫自認為,沒有潑天大功,但這幾十年裏,一力維持朝堂安定,多少還是有幾分微末功勞的,”
我若是倒下了,朝堂免不了又是一陣動蕩,屆時時局是更好還是變壞?誰又知道?”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文謙啊,你錯了,其實你哪裏是在和老夫鬥,你是在和整個嵩國官場鬥,是在和人性鬥。”
“文謙,聽我一句勸,別再攪和了好嗎,穩定朝堂,去病抽絲,慢慢來吧!”
“也讓老夫安心的走完這最後仕途,不至於在任期間,當個亡國之臣如何?”
“罷了,今天說的話太多了些,比我平時數十日講的還要多……,嗬嗬
“言盡於此,右相好生斟酌吧。”
說完這些,左相召來下人,抬著他緩緩而去。
嶽文謙坐在地上,一動不動,如老僧入定。
左相的話,如同洪鍾大鼓,每一句都敲擊在他心上。
許久,嶽文謙才痛苦的閉上了眼,仰天長歎。
左相說的對,幾乎可以說半點不差,
先帝在世時,諸多事務,還會垂詢於他,
然而新帝登基以後,漸漸的變得和自己離心離德。
正如當年自己老師評價自己那般,
自己是個諄諄君子,道德典範,卻不見得能在官場如魚得水。
今日,讓他更為絕望的是,自己的政敵將自己看的透徹不說,還將帝國其他痹症全部點中。
知其症,而不得其法,
這讓右相如何會不絕望,就如同駕馭車馬,衝下懸崖一般,明知道最終是死路一條,你卻不能製止,自己還得跟隨一起陪葬。
這種感覺,換誰都難以接受。
這一刻,他甚至想辭官而去,去過那鄉野田園,閑雲野鶴的日子,那般得多麽的自在逍遙。
可自己一走了之,誰還會真的憐惜天下百姓?
看著右相久久呆坐不動,
最終,他這邊的臣屬,湧過來,眾人不知道左相說了什麽,為何讓自家領袖般失魂落魄,
於是,一陣七嘴八舌詢問的同時,有人將他攙扶起來,也有人細心替他撫去官袍上的塵土。
嶽文謙悵然若失,什麽話也不說,隻是擺了擺手,示意諸位大臣自去。
自己則一步一步踉蹌著向外走去,
原本高大的身形,不知為何仿佛塌了一般,整個人身形蕭瑟搖擺……
“噠噠噠”的腳步聲,悵然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