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捷的戰功第一時間傳訊帝都。
朝廷確定戰功屬實的第一時間,便往軍中送了酒肉犒賞三軍。
最近的日子,是所有軍將過得最幸福的日子,
不光每天能吃到肉,偶爾還能喝到酒,
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
大家都明白,這一切都多虧了李如璋,若不是這個少年,運籌帷幄,哪能守住潼關?
所以,他當之無愧,為頭功,
慶功宴上,李如璋真正見識了觥籌交錯是什麽樣子,幸好李如璋從後世而來,否則都不知道被灌趴下多少次了
實際上,李如璋不愛喝酒,曾經,他和自己的朋友喝點時候多,穿越以後,除了必要場合,他一般不喝酒,
而且,如今隻是戰事暫停,北虜並未退兵,大家都縱情歡快了,總得有人值哨掌管全軍安危吧。
於是,他便主動承擔起了,巡視大營和城頭的責任,
這日,他正在城頭巡查。
城頭士兵,見他到來,紛紛行禮。
李如璋也是點頭示意,
巡視到中途時
他竟然,遠遠看到河岸兩邊,有三三兩兩的不明人員出現。
當即驚的他一身冷汗,
就在他催促身邊將士趕緊去擊鼓傳訊的時候,
城頭士兵告訴他,那些人不是北虜,
是之前失了家園的老百姓。
已經出現好幾天,
此刻在野地裏的田邊地角刨吃的,
若不是害怕他們這些大兵,
說不準早就踅摸到城樓下都說不準,
李如璋大感意外,
這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的,土地凍的邦硬,能從地裏找到什麽吃的?
他追問到身邊軍士,莫不是北虜的碟子,喬裝打扮刺探軍情
旁邊有軍士解釋道
之前他們已經出城打探過了,並且還抓了幾個人盤問,可以確定是周邊百姓。
李如璋又詢問軍士,如何知道對方是在尋找吃食?
說到這個,旁邊有個士兵來勁了,
他對李如璋解釋道,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過來的,
自打他記事起,家中便一直窮困,平日賦稅上交以後,家裏糧食總是不夠吃,
其他季節,可以在田間地頭,挖野菜,逮魚摸蝦。
冬日沒吃這些,怎麽辦?
那就逮田鼠,掏田鼠窩
他說,有時候,運氣好掏到一個好的田鼠窩
能抓一窩田鼠,拿迴家一家老小煮鍋肉湯不說。
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從田鼠窩裏,掏出好些糧食
混著雜糧米糠
能夠一家老小,吃好幾天飽飯。
說完這些,那位軍士又怯怯說道
河對麵的那些人,
多半是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因為他們失了家園不說,糧食也一粒都沒有,
沒有官府救濟,明年春耕的種子也沒有,隻能是餓死,
其他士兵,好多也是紛紛點頭讚同,或是,搖頭歎息。
城頭上氣氛一下變得悲涼,連帶冰冷的空氣都凝窒了一般,
李如璋打斷那位軍士,追問道
“為何官府不納這些災民?”
旁邊另一個軍士撇了撇嘴道
“將軍,恕小的直言,不是誰家都像將軍你一樣,菩薩心腸,官府不納有幾個方麵,”
“一方麵是怕有碟子混雜其中,州郡不比軍中,出了亂子不好鎮壓。”
“再一方麵,這些失了家園的流民,一無所有,救濟了又能如何?為州郡繳納不了賦稅,反而要花錢米去救濟,如今這世道,官員為了政績好看,哪裏會白白浪費米糧?
“所以,一麵是不管就不會不錯,一麵是管了,反而麻煩不斷。所以……”
李如璋,此刻心裏也是苦澀至極,
百姓活的這叫什麽?
活的豬狗不如!!!
再度勉力軍士用心守城以後,
當下,便折身迴營,
又請來其他幾部主帥商議,
李如璋的意思,從軍中先拿出一部分錢糧。
先幫這些百姓渡過難關
李少嚴和秦彝表示讚同
反而是耿平瀚這個文人表示反對
這也讓李如璋大感意外,
耿平瀚隨後的解釋,讓李如璋也沉默了,
軍中職責,本就是驅逐北虜,用心兵事,現在插手民事,一個處理不好,出了岔子,反而要問責軍中,費力不討好。
再則,亂世中,這種事太多了,也太正常了
救不過來的
耿平瀚甚至直言,若是要救,除非將北虜徹底趕出去,消滅他們,否則,自己這邊有多少糧食,就會有多少災民。
真要救,也隻能救一些青壯,作為軍中兵員補充作用
然後順帶救一下這些人的家眷,
隻能說盡力而為
要想一個不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李如璋明白,耿平瀚所說的,一點不假,說白了,如今情形,如同治病一般,要追本溯源,治病不斷根,隻能常年抱著藥罐子。
隻不過,他實在是於心不忍,畢竟,這都是活生生的人,能力範圍之內,能多救一個也好。
正所謂,悲天憫人是我,無能為力也是我,
就好像一個人,遍施廣義於天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發點是好的,可一個人的能力又怎麽可能呢?往往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反而更為真實。
最終,李如璋又提出來
軍中收留選拔青壯
其餘老弱婦孺,由當地州治安置,軍中再貼補一些糧米,
另外,軍中沒有婚配的,也可以婚配一些女子,
前提是以自願為原則
這個提議,其他幾部軍將倒是沒什麽異議,
耿虎笑稱,
這些流民,真是命好,這是遇到了李如璋活菩薩,管吃管住還管姻緣。
耿平瀚則是,認真嚴肅的給李如璋行了大禮,
感謝他心係百姓
表示,一切所需物資,他盡力負責補充。
商議已定,李如璋當下便吩咐士兵,隔河喊話,
但是一開始,這些流民還不敢相信,來的人並不多。
後來李如璋又吩咐士兵用食物引誘,每天城下幾口大翁煮著米粥,粥少了加米,米多了加水,柴火一直就沒斷過。
這些難民餓急了,有了食物的引誘,這些流民,才一個一個越來越多,匯集城下。
果然如耿平瀚所說,太多了
真的太多了
官府收納流民的消息,四散開來,引得四麵八方的流民都匯集到了潼關城下
如今,整個城下,烏泱泱一片,大致估算,已經不下萬人。
有好多甚至是從北虜所占領的州縣,
逃過來的,
按李如璋他們此前商議的,
選拔青壯加入軍中,選拔軍士這期間還真揪出了幾個冒充災民的北虜探子,最後都被斬首示眾。
女子生在亂世本就是個悲劇,絕大多數女人,為了一口吃的,都選擇嫁給軍中這些軍漢,不論她們是否是真心實意,亂世都容不得她們有更多的抉擇。
當然,是分開居住,士兵休假的時候,才可以團聚。
至於剩下的老弱病殘,本來潼關州郡,一開始不太願意接手,
最後被耿平瀚當地軍事領袖的身份一頓苦口婆心,加上李如璋他們的恩威並施之下,
再按照,軍中貼一部分糧食,州縣再出一部分糧食,朝廷再出一部分糧食的方案,
當地州縣好說歹說,終於也是咬著牙認可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因素,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背井離鄉,
所以,大多數流民,還是選擇了加入雍州軍,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加入了益州軍,這兩部好歹是本地軍隊,
反而是李如璋他們的幽州軍,加入的青壯極少,
因為李如璋他們是客軍,遲早要迴去的,千裏迢迢,背井離鄉,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加入幽州軍。
隻有極少數,無牽無掛的青壯,也許羨慕幽州軍的強悍,也許是想換個地方生活,才加入了他們。
不過這都不是重要的,讓李如璋慰藉的是,最起碼這些多災多難的難民在這風雨飄搖的世道,能有個暫時的庇護之所。
至於這種短暫的和平,能持續多久呢?誰也不知道。
朝廷確定戰功屬實的第一時間,便往軍中送了酒肉犒賞三軍。
最近的日子,是所有軍將過得最幸福的日子,
不光每天能吃到肉,偶爾還能喝到酒,
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
大家都明白,這一切都多虧了李如璋,若不是這個少年,運籌帷幄,哪能守住潼關?
所以,他當之無愧,為頭功,
慶功宴上,李如璋真正見識了觥籌交錯是什麽樣子,幸好李如璋從後世而來,否則都不知道被灌趴下多少次了
實際上,李如璋不愛喝酒,曾經,他和自己的朋友喝點時候多,穿越以後,除了必要場合,他一般不喝酒,
而且,如今隻是戰事暫停,北虜並未退兵,大家都縱情歡快了,總得有人值哨掌管全軍安危吧。
於是,他便主動承擔起了,巡視大營和城頭的責任,
這日,他正在城頭巡查。
城頭士兵,見他到來,紛紛行禮。
李如璋也是點頭示意,
巡視到中途時
他竟然,遠遠看到河岸兩邊,有三三兩兩的不明人員出現。
當即驚的他一身冷汗,
就在他催促身邊將士趕緊去擊鼓傳訊的時候,
城頭士兵告訴他,那些人不是北虜,
是之前失了家園的老百姓。
已經出現好幾天,
此刻在野地裏的田邊地角刨吃的,
若不是害怕他們這些大兵,
說不準早就踅摸到城樓下都說不準,
李如璋大感意外,
這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的,土地凍的邦硬,能從地裏找到什麽吃的?
他追問到身邊軍士,莫不是北虜的碟子,喬裝打扮刺探軍情
旁邊有軍士解釋道
之前他們已經出城打探過了,並且還抓了幾個人盤問,可以確定是周邊百姓。
李如璋又詢問軍士,如何知道對方是在尋找吃食?
說到這個,旁邊有個士兵來勁了,
他對李如璋解釋道,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過來的,
自打他記事起,家中便一直窮困,平日賦稅上交以後,家裏糧食總是不夠吃,
其他季節,可以在田間地頭,挖野菜,逮魚摸蝦。
冬日沒吃這些,怎麽辦?
那就逮田鼠,掏田鼠窩
他說,有時候,運氣好掏到一個好的田鼠窩
能抓一窩田鼠,拿迴家一家老小煮鍋肉湯不說。
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從田鼠窩裏,掏出好些糧食
混著雜糧米糠
能夠一家老小,吃好幾天飽飯。
說完這些,那位軍士又怯怯說道
河對麵的那些人,
多半是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因為他們失了家園不說,糧食也一粒都沒有,
沒有官府救濟,明年春耕的種子也沒有,隻能是餓死,
其他士兵,好多也是紛紛點頭讚同,或是,搖頭歎息。
城頭上氣氛一下變得悲涼,連帶冰冷的空氣都凝窒了一般,
李如璋打斷那位軍士,追問道
“為何官府不納這些災民?”
旁邊另一個軍士撇了撇嘴道
“將軍,恕小的直言,不是誰家都像將軍你一樣,菩薩心腸,官府不納有幾個方麵,”
“一方麵是怕有碟子混雜其中,州郡不比軍中,出了亂子不好鎮壓。”
“再一方麵,這些失了家園的流民,一無所有,救濟了又能如何?為州郡繳納不了賦稅,反而要花錢米去救濟,如今這世道,官員為了政績好看,哪裏會白白浪費米糧?
“所以,一麵是不管就不會不錯,一麵是管了,反而麻煩不斷。所以……”
李如璋,此刻心裏也是苦澀至極,
百姓活的這叫什麽?
活的豬狗不如!!!
再度勉力軍士用心守城以後,
當下,便折身迴營,
又請來其他幾部主帥商議,
李如璋的意思,從軍中先拿出一部分錢糧。
先幫這些百姓渡過難關
李少嚴和秦彝表示讚同
反而是耿平瀚這個文人表示反對
這也讓李如璋大感意外,
耿平瀚隨後的解釋,讓李如璋也沉默了,
軍中職責,本就是驅逐北虜,用心兵事,現在插手民事,一個處理不好,出了岔子,反而要問責軍中,費力不討好。
再則,亂世中,這種事太多了,也太正常了
救不過來的
耿平瀚甚至直言,若是要救,除非將北虜徹底趕出去,消滅他們,否則,自己這邊有多少糧食,就會有多少災民。
真要救,也隻能救一些青壯,作為軍中兵員補充作用
然後順帶救一下這些人的家眷,
隻能說盡力而為
要想一個不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李如璋明白,耿平瀚所說的,一點不假,說白了,如今情形,如同治病一般,要追本溯源,治病不斷根,隻能常年抱著藥罐子。
隻不過,他實在是於心不忍,畢竟,這都是活生生的人,能力範圍之內,能多救一個也好。
正所謂,悲天憫人是我,無能為力也是我,
就好像一個人,遍施廣義於天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發點是好的,可一個人的能力又怎麽可能呢?往往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反而更為真實。
最終,李如璋又提出來
軍中收留選拔青壯
其餘老弱婦孺,由當地州治安置,軍中再貼補一些糧米,
另外,軍中沒有婚配的,也可以婚配一些女子,
前提是以自願為原則
這個提議,其他幾部軍將倒是沒什麽異議,
耿虎笑稱,
這些流民,真是命好,這是遇到了李如璋活菩薩,管吃管住還管姻緣。
耿平瀚則是,認真嚴肅的給李如璋行了大禮,
感謝他心係百姓
表示,一切所需物資,他盡力負責補充。
商議已定,李如璋當下便吩咐士兵,隔河喊話,
但是一開始,這些流民還不敢相信,來的人並不多。
後來李如璋又吩咐士兵用食物引誘,每天城下幾口大翁煮著米粥,粥少了加米,米多了加水,柴火一直就沒斷過。
這些難民餓急了,有了食物的引誘,這些流民,才一個一個越來越多,匯集城下。
果然如耿平瀚所說,太多了
真的太多了
官府收納流民的消息,四散開來,引得四麵八方的流民都匯集到了潼關城下
如今,整個城下,烏泱泱一片,大致估算,已經不下萬人。
有好多甚至是從北虜所占領的州縣,
逃過來的,
按李如璋他們此前商議的,
選拔青壯加入軍中,選拔軍士這期間還真揪出了幾個冒充災民的北虜探子,最後都被斬首示眾。
女子生在亂世本就是個悲劇,絕大多數女人,為了一口吃的,都選擇嫁給軍中這些軍漢,不論她們是否是真心實意,亂世都容不得她們有更多的抉擇。
當然,是分開居住,士兵休假的時候,才可以團聚。
至於剩下的老弱病殘,本來潼關州郡,一開始不太願意接手,
最後被耿平瀚當地軍事領袖的身份一頓苦口婆心,加上李如璋他們的恩威並施之下,
再按照,軍中貼一部分糧食,州縣再出一部分糧食,朝廷再出一部分糧食的方案,
當地州縣好說歹說,終於也是咬著牙認可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因素,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背井離鄉,
所以,大多數流民,還是選擇了加入雍州軍,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加入了益州軍,這兩部好歹是本地軍隊,
反而是李如璋他們的幽州軍,加入的青壯極少,
因為李如璋他們是客軍,遲早要迴去的,千裏迢迢,背井離鄉,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加入幽州軍。
隻有極少數,無牽無掛的青壯,也許羨慕幽州軍的強悍,也許是想換個地方生活,才加入了他們。
不過這都不是重要的,讓李如璋慰藉的是,最起碼這些多災多難的難民在這風雨飄搖的世道,能有個暫時的庇護之所。
至於這種短暫的和平,能持續多久呢?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