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雨別院的由來是在和當朝宰相霍千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原來,寧王造反那年,霍千川就是當時寧城的知府,龍衝潛當時想讓霍千川擔任自己身邊的吏部尚書,並且下了死命令,霍千川當時是寧死不從,而他因為為官清廉,治理有方,在民間聲望極高,龍衝潛本有殺他立威之意,手下人紛紛勸諫,才饒了霍千川一命,立時削職為民,而霍千川離開知府衙門就上了寧山,創了這樣一個書院。書院中大都是一些愛國誌士,在那些個晦暗的日子裏,這些人並沒有氣餒,反而為了救國救民,積極奔走,使得四方響應,在當時名操一時。
而這個紅雨別院原名為“青竹軒”,霍千川生來喜竹,無論是他的辦公所在,還是起居的地方,他都喜歡種一些綠竹,有一點兒“寧可食無肉,不能居無竹”之意。
而龍衝潛的叛軍隻支撐了三個多月就煙消雲散了,而龍衝潛最後一場殺戮就是在青竹軒,他為“青竹軒”這樣一個組織的存在大為光火,在他兵敗自殺之前,派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辛會來圍剿寧山青竹軒,那真是,書生文士皆作戰,獨夫百姓俱甲兵。那一戰,青竹軒死亡慘重,雖敗猶榮,而辛會來被這種凜然的氣勢所壓倒,他率兵殺人無數,卻始終殺不掉那種雖萬千人吾往矣的那份前赴後繼,甚至,後來辛會來的叛軍竟紛紛倒戈,這次事件,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寧王龍衝潛最後被圍寧城,自殺身亡。而青竹軒卻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戰事結束後,重整家園的工作就交給了剛剛升為鹹陽道總巡的霍千川身上,他為了紀念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英烈,就在青竹軒原址建了一所書院,而這個書院就有他親筆題為“紅雨別院”。
殷福平一行六人打馬馳上寧山,還未到紅雨別院,遠遠就聽到朗朗讀書聲---
“縱馬提刀人猶健,豐功偉業史留篇。
文起林錚納忠諫,武與鐵鏡闖雄關。
常謀秦斷稱盛世,風調雨順逢吉年。
四海稱臣天可汗,萬國來朝舉空前。”
這首詩寫的是龍朝開國皇帝東皇大帝當年的事跡,文中的林錚是禦史中丞,鐵鏡是上柱國將軍,而常謀秦斷是當時聞名的宰相常宇翔與秦叔遇。
殷福平一行六人分別是—殷福平,平如厚,雁揚天、葉楓、高升泰與平如厚手下的文書李如墨,這個李如墨三十四五歲,長得其貌不揚,一路走來,從言談舉止可以看出,倒是個很有才學的人。
六人到達別院之後,在院外,係好馬匹,輕易移碎步走入院中。嫩綠的竹枝搖曳中,有一條小徑直通別院深處,平如厚似是這裏的熟客,跟著他七饒八繞,就來到一個很是雅致的小庭當中,那個小庭現成的石椅石桌,小庭一旁有一塊木牌,寫著“青竹軒”三個大字,而此時在小庭中,有一胖一瘦二人正自品茗閑聊,石桌上尚有零落未收的棋子,想是二人剛剛是在下棋。
那二人聽到腳步一個迴頭驚“咦”一聲,一個卻是抬頭看到幾人後,連忙快步迎了上來,道:“如厚兄怎麽今日得閑,不請自來了。”
平如厚連忙介紹道:“大帥,這人就是我給你提起的沈儒濤沈先生。”然後,又指了一下那個端坐未動的胖子道:“那位仁兄是我們寧城的名士—東阿先生,我想大帥應該聽過他的名號吧?”
這個東阿先生確實是個大大有名的人,他在北方文壇的地位,一點也不輸於當朝宰相霍千川,而且在與寧王與燕君臨反叛的鬥爭中,他也是做出過特出貢獻的,他做出的貢獻比之霍千川似乎還要大得多,因為他一生漂泊無著,相交遍天下,在組織與成立義軍,堅決與叛軍作戰之事居功甚偉,隻是這個人或是生性淡泊,或是潔身自好,卻是天生不愛做官,但這個人確實是很讓人敬仰的。
東阿先生本與殷福平的宮內恩師霍千川齊名,雖然,霍千川教導他們幾個不過幾個月時間,就被朝中的權奸排擠走,但他對霍千川卻始終尊敬有加。
殷福平一聽他就是東阿先生,馬上上前深施一禮,道;“久聞先生大名,隻是鏗吝一見,今日得見先生一麵,請受後生一拜。”
這時,平如厚道:“東阿先生,這位可是你素來掛在口中的人物,你們兩個人才是真的相見恨晚了。”
東阿先生此時也慢條斯理的站起身來,迴頭笑道:“這麽說閣下就是當今的鹹陽道經略殷福平殷大人了。”
殷福平笑道:“在先生麵前,大人二字可不敢當,你就直接喚我的名字即可。”
東阿先生輕笑道:“那如何使得,我本一山野遊散之人,而殷大人有功於社稷百姓,那可是了不得的英雄人物。”
這時,沈儒濤走過來笑道:“二位就不要過謙了,稱唿固然重要,但一繞來繞去,就顯得誠意不夠了。”
殷福平與東阿先生對望一樣,二人禁不住哈哈一笑。
沈儒濤道:“殷大人,昨天與東阿先生下棋時,他就說殷大人既然領了鹹陽道,不日定會來青竹軒的,倒是真的不經念叨,大人今天竟然就來了。”
殷福平有些驚異的望著東阿先生道:“先生何出此言,莫非是亦有未卜先知之能?”
東阿先生笑道:“那倒不是,因為在鹹陽道各府之中,寧城素有百姓刁悍一說,而且,這幾年又有奸人當道,倒是鬧過幾個亂子,我料定殷大人一上任,最先要勘察的一定是寧城府,而到了寧城府,又怎麽不會發現當年寧城官吏中的‘三大賢吏’如今隻餘其一,而其中一位正在青竹軒教書為業,我素聞殷大人是個求賢若渴的人,所以知道,這幾天你會上紅雨別院來找沈儒濤的。”
殷福平很是歎服,也在內心中更加欽佩這個世外高人。輕笑道:“東阿先生倒是真知己,這兩天,我隻轉了兩個縣,卻給了我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之遠縣被貪官治理的髒亂差與清遠縣的秩序井然,百姓樂業,讓我感觸頗深,從平知縣為我推薦了當年治理清遠縣的沈儒濤先生那一刻起,我就已經是此心如箭了。”
東阿先生道:“其實,前幾年我來寧城時,之遠縣在常行寬之下卻是一點也不次於清遠縣的,而這常行寬才剛剛發配一年不到,之遠縣就成了現在這份樣子,實在是可惜又可歎呀。”
殷福平道:“沈先生,既然你已知道我的來意,我也就不拐彎抹角了,我這次來事實為了請你出山,不知你意下如何?”
沈儒濤一抱拳,道:“既然殷大人親自來請,盛情難卻,沈某自然會好不做作,隻是,尚有一事相詢。”
殷福平大喜,道:“沈先生隻管說來,我自有分寸。”
沈儒濤道:“不知殷大人該如何安置當初被發配的常縣令?”
還不待殷福平開口,平如厚道:“沈老弟,這個事情,你隻管放心,殷大人已經罷免了王鳴圖,並且也已上書陛下,請迴行寬兄,另有任命。”
沈儒濤道:“難道行寬兄不再迴之遠縣了嗎?難道要高升?”
殷福平道:“寧城三賢之名,我也是近日才知,我今天早上已經上書,以八百裏加急送往龍城,鹹陽道以寧、漢二城最為難治,民間常有此二地多刁民之說,可是退一步說話,刁民起於暴政,沒有暴政,何來刁民?所以,我的意思是由沈先生你與常先生分別為寧城、漢城知府,而有平大人擔任鹹陽道巡案,卻是以寧、漢二城治理為重,隻有興隆寧、漢兩城,才能發達整個鹹陽道。”
東阿先生拍手叫好。
平如厚微微頷首。
沈儒濤深深感動。
東阿先生道:“既然殷大人如此通達,有一件事我卻不得不說了。”
殷福平道:“東阿先生但講無妨,小生洗耳恭聽。”
東阿先生道:“我原與和郡王素有交情,而常行寬又被發配到他治下極寒之地,去年冬季,因為常行寬這個南蠻子難以挨過苦寒,居然染病,而我其時正在郡王府做客。出於惻隱之心,我已把常行寬悄悄接迴寧城青竹軒靜養,為了不讓好友承擔幹係,還要請殷大人設法周旋。”
殷福平笑道:“東阿先生為我送來人才,這個小生自當效命,隻是不知常先生身體恢複的怎麽樣了?”
東阿先生道:“常行寬的傷勢和我一樣,都是因塞北極寒之地風寒所致,都是腿有小疾,隻不過他的腿要稍稍嚴重一些,恐怕還要修養十餘日方能走路。”
殷福平對沈儒濤說道:“既然如此,沈先生,我們這就去探望一下他,如何?”
沈儒濤道:“殷大人所請,幸何如之,我這就頭前帶路,我們現在就去青竹居。”
去看望病人,人一多了,自然不好,於是,雁揚天,葉楓,高升泰,李如墨四人留在青竹軒陪東阿先生,殷福平、平如厚在沈儒濤帶領下朝竹林深處走去。
一路上依舊是七繞八繞,直到看到有一排木屋呈現於眼前時,沈儒濤才說道:“殷大人,這就是青竹居。常兄就在這裏暫住。”
殷福平看了二人幾眼,心下很是感慨,從一進紅雨別院平如厚帶路,到現在沈儒濤領道,都是七拐八繞,想來是怕打擾前院那些書生學習的原因,這份對讀書人慎重珍視的姿態令殷福平很是感動,他們被人稱作“寧城三賢”倒是一點不虛的。
走到中間一間木屋前,沈儒濤竟連招唿也不打,竟已推門而入,想來,兩個人相交一定極是熟稔,而屋中,竟也極是簡陋,這是一間客廳兼做飯堂的小屋,屋內除了幾隻木椅一張圓木桌以外,竟是別無長物,這時,木椅上正坐著一位中年書生,正自專注的讀書,聽到開門聲才緩緩抬起頭,一張黝黑而又端正的麵目呈現在三人眼簾,一見到三人,他衝裏屋輕聲喊道:‘清茹,來客人了,沏一壺好茶過來。’然後,又對沈儒濤道:“儒濤兄,來了貴客怎麽還不趕快介紹給小弟知曉。”
沈儒濤道:“這位大人就是昨天我們剛剛說過的鹹陽道經略殷大人,這位平兄就不用小弟介紹了吧。”後一句話沈儒濤是對殷福平說的。
常行寬輕聲道:“殷大人,常某有疾在身,確實不能跟你行大禮了,還請大人原諒則個。”
殷福平搖了搖頭,走上一步,卻是衝常行寬深深一躬,道:“常先生秉公執法,卻遭小人陷害,這份委屈與折磨,實在是朝廷有愧於你,我在這裏,先代表鹹陽道對你表示深深的歉意。”
常行寬道:“這如何使得,沈兄,平兄還不快快攙住殷大人就坐。”
沈儒濤、平如厚二人急忙攙住殷福平,在常行寬對麵坐下,這時,卻見裏屋走出一位相貌清秀的少婦,手中端著茶具,卻是舉止娉婷,巧笑嫣然。常行寬道:“殷大人,這是拙荊許清茹。”然後,又對那女子說道:“清茹,這位就是我常常對你提起的少年英雄殷大人。”
那少婦立時放下托盤,衝殷福平福了褔,脆聲道:“賤妾許清茹拜見殷大人。”
殷福平趕忙說道:“嫂夫人不必多禮。”
許清茹為幾個人倒好茶水便徑自退下,殷福平此時才看到常行寬放在桌上那本書,書名是“青竹詞”,便開口問道:“常先生,這是哪位的大作,可否讓小弟一觀。”
常行寬順手把書遞給殷福平道:“這是東阿先生,沈兄與我閑暇時乘興收集的舊作,還請殷大人指正。”
殷福平隨手翻開一頁,卻是一位名為南湖散人寫的一首小詞,名為“更在斜陽外”,原詞如下----
秋去冬來事頻頻,
別鄉幽居待好音。
悲從風中嘯,
人與江湖老。
老來愁病吟,
歲月未留痕。
隻留一身債,
更在斜陽外。
看到“更在斜陽外”那句之時,殷福平眉頭輕皺,問道:“且不知南湖散人是那位仁兄,而這‘隻留一身債,更在斜陽外’又有何解?”
沈儒濤道:“那個南湖散人就是常兄的尊號,至於這首詩的出處,倒是說來話長了,這首詩原與寧城首富高靜梓員外有關。”
殷福平輕笑道:“還望沈先生知無不言,小弟願聞其詳。”
沈儒濤道:“這個高靜梓原是之遠縣人士,此人是個儒商,最是樂善好施,別說鄉裏鄉親,即使過路之人得到他好處的都不在少數,這個紅雨別院就經他就擴建過幾次,才有如今的規模。他與秦國銘原也是不算遠的鄰居,這是前幾年,有一個名叫方子虛的相士再給秦家看風水時,說秦家風水遠不如左近的高家發旺。這個秦國銘就此記在心裏,後來與官府上下勾結,居然逼的高家家破人亡,平兄的降職,常兄的發配與我的憤而辭職皆由此事引起,常兄和那個高靜梓很是交好,當時寧城許多縣學、府學以致醫學院都曾得到過高靜梓的資助,常兄就覺得太過對他不起,而之遠縣更有許多人家被秦家欺淩,常兄也都記在心上,認為都是自己當官無能所致,這個債既是欠高靜梓的,也有欠之遠百姓的。”
殷福平道:“那個高靜梓家如今還有什麽人?”
平如厚道:“我府中聽差的高升泰原就是高府的護院,詳情想必他一定知曉。”
殷福平輕歎一聲,道:“這個秦家,到底什麽來頭,居然如此目無法紀,還逍遙至今?”
平如厚道:“據說秦家的老爺子‘追雲叟’秦放原在秦王殿下效命,他的幾個弟子也很受秦王賞識,大人前任的鹹陽道潘大人與如今的製台唿延大人都是秦王得力的手下,自是與這秦家沆瀣一氣,同流合汙,倒是實令我輩難做。”
殷福平一聽此言,已知自己與這位秦王殿下將是越走越遠,隔閡也會越來越深,當下卻毫不猶豫,凜然道:“皇上的批示馬上就會下達,平先生如果做了巡案之職,我希望你與沈先生、常先生通力合作,就從秦府查起,就從你們所知的他家所有的犯罪事實入手,此案無論牽扯到誰,該抓就抓,改判就判,該殺就殺,要做到秉公執法,鐵腕治貪,毫不手軟。”
平如厚三人心中大喜,等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有這麽一句話,其實,無論用在何時都是有效的,那就是無論邪惡如何猖狂,正義都會來臨的。
幾個人又閑談了一會兒,殷福平怕耽誤常行寬靜養,就帶著二人先行告辭出來。而一來到青竹軒,殷福平首先就問高升泰,道:“之遠縣高靜梓家現在還有什麽人?”
高升泰道:“高家尚有小主人高亙依舊蟄伏在之遠縣,我曾數次去之遠縣接他,都被嚴詞拒絕了,他說,如果不看到秦家倒台,為高家找迴公道,他是寧死也不離開本土的。”。
殷福平聽著“高亙”這個名字有點耳熟,好像是在茶坊聽韓二提起過,當機立斷,馬上道:“那就勞煩高捕頭馬上去之遠縣,我已委派賀總兵帶兵去那裏押解秦氏父子與王鳴圖去秦城,你把高亙尋來,讓他當庭指認秦國銘父子,這樣禍國殃民的敗類,需先除之而後快。”
高升泰自是滿口答應,立時,起身而去。
而這個紅雨別院原名為“青竹軒”,霍千川生來喜竹,無論是他的辦公所在,還是起居的地方,他都喜歡種一些綠竹,有一點兒“寧可食無肉,不能居無竹”之意。
而龍衝潛的叛軍隻支撐了三個多月就煙消雲散了,而龍衝潛最後一場殺戮就是在青竹軒,他為“青竹軒”這樣一個組織的存在大為光火,在他兵敗自殺之前,派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辛會來圍剿寧山青竹軒,那真是,書生文士皆作戰,獨夫百姓俱甲兵。那一戰,青竹軒死亡慘重,雖敗猶榮,而辛會來被這種凜然的氣勢所壓倒,他率兵殺人無數,卻始終殺不掉那種雖萬千人吾往矣的那份前赴後繼,甚至,後來辛會來的叛軍竟紛紛倒戈,這次事件,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寧王龍衝潛最後被圍寧城,自殺身亡。而青竹軒卻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戰事結束後,重整家園的工作就交給了剛剛升為鹹陽道總巡的霍千川身上,他為了紀念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英烈,就在青竹軒原址建了一所書院,而這個書院就有他親筆題為“紅雨別院”。
殷福平一行六人打馬馳上寧山,還未到紅雨別院,遠遠就聽到朗朗讀書聲---
“縱馬提刀人猶健,豐功偉業史留篇。
文起林錚納忠諫,武與鐵鏡闖雄關。
常謀秦斷稱盛世,風調雨順逢吉年。
四海稱臣天可汗,萬國來朝舉空前。”
這首詩寫的是龍朝開國皇帝東皇大帝當年的事跡,文中的林錚是禦史中丞,鐵鏡是上柱國將軍,而常謀秦斷是當時聞名的宰相常宇翔與秦叔遇。
殷福平一行六人分別是—殷福平,平如厚,雁揚天、葉楓、高升泰與平如厚手下的文書李如墨,這個李如墨三十四五歲,長得其貌不揚,一路走來,從言談舉止可以看出,倒是個很有才學的人。
六人到達別院之後,在院外,係好馬匹,輕易移碎步走入院中。嫩綠的竹枝搖曳中,有一條小徑直通別院深處,平如厚似是這裏的熟客,跟著他七饒八繞,就來到一個很是雅致的小庭當中,那個小庭現成的石椅石桌,小庭一旁有一塊木牌,寫著“青竹軒”三個大字,而此時在小庭中,有一胖一瘦二人正自品茗閑聊,石桌上尚有零落未收的棋子,想是二人剛剛是在下棋。
那二人聽到腳步一個迴頭驚“咦”一聲,一個卻是抬頭看到幾人後,連忙快步迎了上來,道:“如厚兄怎麽今日得閑,不請自來了。”
平如厚連忙介紹道:“大帥,這人就是我給你提起的沈儒濤沈先生。”然後,又指了一下那個端坐未動的胖子道:“那位仁兄是我們寧城的名士—東阿先生,我想大帥應該聽過他的名號吧?”
這個東阿先生確實是個大大有名的人,他在北方文壇的地位,一點也不輸於當朝宰相霍千川,而且在與寧王與燕君臨反叛的鬥爭中,他也是做出過特出貢獻的,他做出的貢獻比之霍千川似乎還要大得多,因為他一生漂泊無著,相交遍天下,在組織與成立義軍,堅決與叛軍作戰之事居功甚偉,隻是這個人或是生性淡泊,或是潔身自好,卻是天生不愛做官,但這個人確實是很讓人敬仰的。
東阿先生本與殷福平的宮內恩師霍千川齊名,雖然,霍千川教導他們幾個不過幾個月時間,就被朝中的權奸排擠走,但他對霍千川卻始終尊敬有加。
殷福平一聽他就是東阿先生,馬上上前深施一禮,道;“久聞先生大名,隻是鏗吝一見,今日得見先生一麵,請受後生一拜。”
這時,平如厚道:“東阿先生,這位可是你素來掛在口中的人物,你們兩個人才是真的相見恨晚了。”
東阿先生此時也慢條斯理的站起身來,迴頭笑道:“這麽說閣下就是當今的鹹陽道經略殷福平殷大人了。”
殷福平笑道:“在先生麵前,大人二字可不敢當,你就直接喚我的名字即可。”
東阿先生輕笑道:“那如何使得,我本一山野遊散之人,而殷大人有功於社稷百姓,那可是了不得的英雄人物。”
這時,沈儒濤走過來笑道:“二位就不要過謙了,稱唿固然重要,但一繞來繞去,就顯得誠意不夠了。”
殷福平與東阿先生對望一樣,二人禁不住哈哈一笑。
沈儒濤道:“殷大人,昨天與東阿先生下棋時,他就說殷大人既然領了鹹陽道,不日定會來青竹軒的,倒是真的不經念叨,大人今天竟然就來了。”
殷福平有些驚異的望著東阿先生道:“先生何出此言,莫非是亦有未卜先知之能?”
東阿先生笑道:“那倒不是,因為在鹹陽道各府之中,寧城素有百姓刁悍一說,而且,這幾年又有奸人當道,倒是鬧過幾個亂子,我料定殷大人一上任,最先要勘察的一定是寧城府,而到了寧城府,又怎麽不會發現當年寧城官吏中的‘三大賢吏’如今隻餘其一,而其中一位正在青竹軒教書為業,我素聞殷大人是個求賢若渴的人,所以知道,這幾天你會上紅雨別院來找沈儒濤的。”
殷福平很是歎服,也在內心中更加欽佩這個世外高人。輕笑道:“東阿先生倒是真知己,這兩天,我隻轉了兩個縣,卻給了我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之遠縣被貪官治理的髒亂差與清遠縣的秩序井然,百姓樂業,讓我感觸頗深,從平知縣為我推薦了當年治理清遠縣的沈儒濤先生那一刻起,我就已經是此心如箭了。”
東阿先生道:“其實,前幾年我來寧城時,之遠縣在常行寬之下卻是一點也不次於清遠縣的,而這常行寬才剛剛發配一年不到,之遠縣就成了現在這份樣子,實在是可惜又可歎呀。”
殷福平道:“沈先生,既然你已知道我的來意,我也就不拐彎抹角了,我這次來事實為了請你出山,不知你意下如何?”
沈儒濤一抱拳,道:“既然殷大人親自來請,盛情難卻,沈某自然會好不做作,隻是,尚有一事相詢。”
殷福平大喜,道:“沈先生隻管說來,我自有分寸。”
沈儒濤道:“不知殷大人該如何安置當初被發配的常縣令?”
還不待殷福平開口,平如厚道:“沈老弟,這個事情,你隻管放心,殷大人已經罷免了王鳴圖,並且也已上書陛下,請迴行寬兄,另有任命。”
沈儒濤道:“難道行寬兄不再迴之遠縣了嗎?難道要高升?”
殷福平道:“寧城三賢之名,我也是近日才知,我今天早上已經上書,以八百裏加急送往龍城,鹹陽道以寧、漢二城最為難治,民間常有此二地多刁民之說,可是退一步說話,刁民起於暴政,沒有暴政,何來刁民?所以,我的意思是由沈先生你與常先生分別為寧城、漢城知府,而有平大人擔任鹹陽道巡案,卻是以寧、漢二城治理為重,隻有興隆寧、漢兩城,才能發達整個鹹陽道。”
東阿先生拍手叫好。
平如厚微微頷首。
沈儒濤深深感動。
東阿先生道:“既然殷大人如此通達,有一件事我卻不得不說了。”
殷福平道:“東阿先生但講無妨,小生洗耳恭聽。”
東阿先生道:“我原與和郡王素有交情,而常行寬又被發配到他治下極寒之地,去年冬季,因為常行寬這個南蠻子難以挨過苦寒,居然染病,而我其時正在郡王府做客。出於惻隱之心,我已把常行寬悄悄接迴寧城青竹軒靜養,為了不讓好友承擔幹係,還要請殷大人設法周旋。”
殷福平笑道:“東阿先生為我送來人才,這個小生自當效命,隻是不知常先生身體恢複的怎麽樣了?”
東阿先生道:“常行寬的傷勢和我一樣,都是因塞北極寒之地風寒所致,都是腿有小疾,隻不過他的腿要稍稍嚴重一些,恐怕還要修養十餘日方能走路。”
殷福平對沈儒濤說道:“既然如此,沈先生,我們這就去探望一下他,如何?”
沈儒濤道:“殷大人所請,幸何如之,我這就頭前帶路,我們現在就去青竹居。”
去看望病人,人一多了,自然不好,於是,雁揚天,葉楓,高升泰,李如墨四人留在青竹軒陪東阿先生,殷福平、平如厚在沈儒濤帶領下朝竹林深處走去。
一路上依舊是七繞八繞,直到看到有一排木屋呈現於眼前時,沈儒濤才說道:“殷大人,這就是青竹居。常兄就在這裏暫住。”
殷福平看了二人幾眼,心下很是感慨,從一進紅雨別院平如厚帶路,到現在沈儒濤領道,都是七拐八繞,想來是怕打擾前院那些書生學習的原因,這份對讀書人慎重珍視的姿態令殷福平很是感動,他們被人稱作“寧城三賢”倒是一點不虛的。
走到中間一間木屋前,沈儒濤竟連招唿也不打,竟已推門而入,想來,兩個人相交一定極是熟稔,而屋中,竟也極是簡陋,這是一間客廳兼做飯堂的小屋,屋內除了幾隻木椅一張圓木桌以外,竟是別無長物,這時,木椅上正坐著一位中年書生,正自專注的讀書,聽到開門聲才緩緩抬起頭,一張黝黑而又端正的麵目呈現在三人眼簾,一見到三人,他衝裏屋輕聲喊道:‘清茹,來客人了,沏一壺好茶過來。’然後,又對沈儒濤道:“儒濤兄,來了貴客怎麽還不趕快介紹給小弟知曉。”
沈儒濤道:“這位大人就是昨天我們剛剛說過的鹹陽道經略殷大人,這位平兄就不用小弟介紹了吧。”後一句話沈儒濤是對殷福平說的。
常行寬輕聲道:“殷大人,常某有疾在身,確實不能跟你行大禮了,還請大人原諒則個。”
殷福平搖了搖頭,走上一步,卻是衝常行寬深深一躬,道:“常先生秉公執法,卻遭小人陷害,這份委屈與折磨,實在是朝廷有愧於你,我在這裏,先代表鹹陽道對你表示深深的歉意。”
常行寬道:“這如何使得,沈兄,平兄還不快快攙住殷大人就坐。”
沈儒濤、平如厚二人急忙攙住殷福平,在常行寬對麵坐下,這時,卻見裏屋走出一位相貌清秀的少婦,手中端著茶具,卻是舉止娉婷,巧笑嫣然。常行寬道:“殷大人,這是拙荊許清茹。”然後,又對那女子說道:“清茹,這位就是我常常對你提起的少年英雄殷大人。”
那少婦立時放下托盤,衝殷福平福了褔,脆聲道:“賤妾許清茹拜見殷大人。”
殷福平趕忙說道:“嫂夫人不必多禮。”
許清茹為幾個人倒好茶水便徑自退下,殷福平此時才看到常行寬放在桌上那本書,書名是“青竹詞”,便開口問道:“常先生,這是哪位的大作,可否讓小弟一觀。”
常行寬順手把書遞給殷福平道:“這是東阿先生,沈兄與我閑暇時乘興收集的舊作,還請殷大人指正。”
殷福平隨手翻開一頁,卻是一位名為南湖散人寫的一首小詞,名為“更在斜陽外”,原詞如下----
秋去冬來事頻頻,
別鄉幽居待好音。
悲從風中嘯,
人與江湖老。
老來愁病吟,
歲月未留痕。
隻留一身債,
更在斜陽外。
看到“更在斜陽外”那句之時,殷福平眉頭輕皺,問道:“且不知南湖散人是那位仁兄,而這‘隻留一身債,更在斜陽外’又有何解?”
沈儒濤道:“那個南湖散人就是常兄的尊號,至於這首詩的出處,倒是說來話長了,這首詩原與寧城首富高靜梓員外有關。”
殷福平輕笑道:“還望沈先生知無不言,小弟願聞其詳。”
沈儒濤道:“這個高靜梓原是之遠縣人士,此人是個儒商,最是樂善好施,別說鄉裏鄉親,即使過路之人得到他好處的都不在少數,這個紅雨別院就經他就擴建過幾次,才有如今的規模。他與秦國銘原也是不算遠的鄰居,這是前幾年,有一個名叫方子虛的相士再給秦家看風水時,說秦家風水遠不如左近的高家發旺。這個秦國銘就此記在心裏,後來與官府上下勾結,居然逼的高家家破人亡,平兄的降職,常兄的發配與我的憤而辭職皆由此事引起,常兄和那個高靜梓很是交好,當時寧城許多縣學、府學以致醫學院都曾得到過高靜梓的資助,常兄就覺得太過對他不起,而之遠縣更有許多人家被秦家欺淩,常兄也都記在心上,認為都是自己當官無能所致,這個債既是欠高靜梓的,也有欠之遠百姓的。”
殷福平道:“那個高靜梓家如今還有什麽人?”
平如厚道:“我府中聽差的高升泰原就是高府的護院,詳情想必他一定知曉。”
殷福平輕歎一聲,道:“這個秦家,到底什麽來頭,居然如此目無法紀,還逍遙至今?”
平如厚道:“據說秦家的老爺子‘追雲叟’秦放原在秦王殿下效命,他的幾個弟子也很受秦王賞識,大人前任的鹹陽道潘大人與如今的製台唿延大人都是秦王得力的手下,自是與這秦家沆瀣一氣,同流合汙,倒是實令我輩難做。”
殷福平一聽此言,已知自己與這位秦王殿下將是越走越遠,隔閡也會越來越深,當下卻毫不猶豫,凜然道:“皇上的批示馬上就會下達,平先生如果做了巡案之職,我希望你與沈先生、常先生通力合作,就從秦府查起,就從你們所知的他家所有的犯罪事實入手,此案無論牽扯到誰,該抓就抓,改判就判,該殺就殺,要做到秉公執法,鐵腕治貪,毫不手軟。”
平如厚三人心中大喜,等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有這麽一句話,其實,無論用在何時都是有效的,那就是無論邪惡如何猖狂,正義都會來臨的。
幾個人又閑談了一會兒,殷福平怕耽誤常行寬靜養,就帶著二人先行告辭出來。而一來到青竹軒,殷福平首先就問高升泰,道:“之遠縣高靜梓家現在還有什麽人?”
高升泰道:“高家尚有小主人高亙依舊蟄伏在之遠縣,我曾數次去之遠縣接他,都被嚴詞拒絕了,他說,如果不看到秦家倒台,為高家找迴公道,他是寧死也不離開本土的。”。
殷福平聽著“高亙”這個名字有點耳熟,好像是在茶坊聽韓二提起過,當機立斷,馬上道:“那就勞煩高捕頭馬上去之遠縣,我已委派賀總兵帶兵去那裏押解秦氏父子與王鳴圖去秦城,你把高亙尋來,讓他當庭指認秦國銘父子,這樣禍國殃民的敗類,需先除之而後快。”
高升泰自是滿口答應,立時,起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