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 瘟疫
女將在上:王爺放著我來 作者:淺淺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那不過是一個一兩歲的孩子啊,哪裏扛得住瘟疫的魔力,這眼看著就是進的氣多,出的氣少。
南雲菡心中一酸,趕忙蹲下身來,為眼前的小孩子診斷,然後帶著他們去那藥店裏買來了藥,然後為他們熬製,親手的為那個小孩子喝下去。
然後拓跋餘聶與趙晗便去尋了那邊陲管事的大人,告訴他要將這城中得了瘟疫的人都聚集到一起,免得在將這瘟疫擴大的更加嚴重。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轉眼便到了深夜,夜深如水,正如拓跋餘聶的心情一般寒冷。
拓跋餘聶靜靜的站在這小道上,看著那風吹過這片片樹葉,吹起了自己的一頭黑發,那背影顯得格外的寂寥,讓人忍不住的想要心疼。
南雲菡站在身後,嘴角微動,心中止不住的疼,慢慢的走上前去,將拓跋餘聶緊緊的環抱住。
“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要自責。”南雲菡將頭埋進拓跋餘聶的懷中,低聲說道。她知道拓跋餘聶心中的想法,可是這並不是拓跋餘聶的錯,她不想要拓跋餘聶有太多的心理負擔。
“父皇走了,這北侖王朝便變成了這般模樣,我沒有守護好父皇,如今連父皇的子民也沒有守護好。”
拓跋餘聶的聲音有些低沉,聲音中帶著一絲不容忽視的內疚。
“這不怪你,要怪就要怪拓跋臨韞那個混蛋,若不是他在這個時候,加重稅負,百姓們怎麽會沒有糧食,到這深山老林之中尋食物,若不是如此,也不會引發這種大規模的瘟疫。”
南雲菡定定的看著拓跋餘聶的眼睛,鄭重的說道。
“要是這北侖王朝的皇帝是我就好了,都怪我沒有用。”拓跋餘聶放開南雲菡,走到樹邊,狠狠的拍到樹上,那樹上的枝葉隨風落了一地。
“一個失去了民心的皇帝撐不了多久的,拓跋臨韞遲早會倒台。”南雲菡緊了緊握住拓跋餘聶的手,沉聲說道:
“如今,你也不要有太多的心裏負擔,現在你的身邊有這麽多支持你的人,不如好好籌劃一番,待一切準備妥當,便可以一舉取代拓跋臨韞。”
“如今也隻能如此了。”拓跋餘聶點了點頭,不再繼續這個話題,他雖然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也是如今唯一的辦法,但是他的心裏還是有一些障礙,總有一種謀朝篡位的感覺。
但是他並沒有說出來,他不願意南雲菡為自己操心,如今她日夜忙於瘟疫,已經夠辛苦來了,自己幫不了什麽忙,但是也不能添麻煩。
雖然他們幾人已經拚盡了全力,可是這城中感染瘟疫的人還是越來越多了。他們從北侖王朝的京城中趕過來,當時聽到這瘟疫的事情,他們的內心太過震驚,也太過擔憂,匆匆忙忙的趕來,倒是也沒有帶多少藥物,如今已經用去了大半。
若是在沒有藥物,隻怕他們也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出現在了這裏,那就是拓跋臨韞。
自從北侖邊陲突發瘟疫的事情傳到了皇宮中,拓跋臨韞便心情沉重,他知道這一切與自己是脫不了幹係的。
或者說,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可能更加確當一些吧。
他本不想要理會,但是想起自己剛剛登上帝位,民心本就有些不穩,然後自己就增加稅負,百姓們早就對自己心生不滿,若是此時此刻再不聊表心意,到時候,隻怕是要將民心失了個幹淨。
思來想去,便親自前來瘟疫爆發的地方,關心慰問一下他們,也算是表示自己的心中還是以百姓們為己任。
南雲菡微微看了一眼拓跋餘聶,心中微微有些緊張,不知道為什麽拓跋臨韞會到達這裏,但是不論如何,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拓跋臨韞識破他們的身份。
好在他們一直倒有偽裝,倒是不至於一下子就暴露身份。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南雲菡想要與病人住的更近一些,這樣方便照顧病人,但是拓跋餘聶實在是不放心,十分堅持讓南雲菡和自己住在感染幾率更小的地方。
南雲菡嘴角微微扯出一絲微笑,心中暖暖的,知道拓跋餘聶是因為擔心自己,所以便也就聽從拓跋餘聶的話。
現在,正好亞蓮迴去取藥,所以當拓跋臨韞出現在這裏的時候,就隻剩下了拓跋餘聶和南雲菡。
“你們是什麽人?”拓跋臨韞看到這兩人,有些疑惑的問道。
“啟稟皇上,我們是附近的大夫,聽說這裏發生了瘟疫,便想著要盡自己的力所能及,為這北侖做一點事情。”
南雲菡緩緩的上前幾步,將拓跋餘聶護在身後,低著頭,稍稍偽裝了一下聲音,沉聲說道。拓跋臨韞自小便與拓跋餘聶生活在一起,對拓跋餘聶自然是十分熟悉。
“如此不求迴報,倒是難得的緊。”臨韞死死的盯著南雲菡的頭頂,輕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不可忽視的懷疑。
其實這也不能怪臨韞,如今他已經是驚弓之鳥,神經緊繃的很。隻要是有一些風吹草動,他便要查個究竟。
也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會做這般不求迴報的事情,便認為別人也不會做。
這裏瘟疫橫行,一個不小心就會感染上,到時候便會丟了性命,若不是為了安民心,她才不會來這麽邊遠的地方,太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了。
卻沒有想到剛剛才走到門口,便發現了這兩個人,直覺便是這兩人事邪族的人,是來確定自己有沒有按他們說的做,或者說這瘟疫便是邪族之人一手策劃而成。
“身為北侖子民,為北侖分憂是我們應該做的。”南雲菡頭低的越發的很,心情十分的緊張,害怕臨韞識破他們的身份。
“說的也是,不過朕還是覺得很欣慰,你們姓甚名誰,來自何方,一一道來,等到這次瘟疫事件結束之後,朕便對你們進行嘉獎,也算是鼓勵這北侖王朝的萬千百姓都要有此覺悟。”
南雲菡心中一酸,趕忙蹲下身來,為眼前的小孩子診斷,然後帶著他們去那藥店裏買來了藥,然後為他們熬製,親手的為那個小孩子喝下去。
然後拓跋餘聶與趙晗便去尋了那邊陲管事的大人,告訴他要將這城中得了瘟疫的人都聚集到一起,免得在將這瘟疫擴大的更加嚴重。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轉眼便到了深夜,夜深如水,正如拓跋餘聶的心情一般寒冷。
拓跋餘聶靜靜的站在這小道上,看著那風吹過這片片樹葉,吹起了自己的一頭黑發,那背影顯得格外的寂寥,讓人忍不住的想要心疼。
南雲菡站在身後,嘴角微動,心中止不住的疼,慢慢的走上前去,將拓跋餘聶緊緊的環抱住。
“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要自責。”南雲菡將頭埋進拓跋餘聶的懷中,低聲說道。她知道拓跋餘聶心中的想法,可是這並不是拓跋餘聶的錯,她不想要拓跋餘聶有太多的心理負擔。
“父皇走了,這北侖王朝便變成了這般模樣,我沒有守護好父皇,如今連父皇的子民也沒有守護好。”
拓跋餘聶的聲音有些低沉,聲音中帶著一絲不容忽視的內疚。
“這不怪你,要怪就要怪拓跋臨韞那個混蛋,若不是他在這個時候,加重稅負,百姓們怎麽會沒有糧食,到這深山老林之中尋食物,若不是如此,也不會引發這種大規模的瘟疫。”
南雲菡定定的看著拓跋餘聶的眼睛,鄭重的說道。
“要是這北侖王朝的皇帝是我就好了,都怪我沒有用。”拓跋餘聶放開南雲菡,走到樹邊,狠狠的拍到樹上,那樹上的枝葉隨風落了一地。
“一個失去了民心的皇帝撐不了多久的,拓跋臨韞遲早會倒台。”南雲菡緊了緊握住拓跋餘聶的手,沉聲說道:
“如今,你也不要有太多的心裏負擔,現在你的身邊有這麽多支持你的人,不如好好籌劃一番,待一切準備妥當,便可以一舉取代拓跋臨韞。”
“如今也隻能如此了。”拓跋餘聶點了點頭,不再繼續這個話題,他雖然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也是如今唯一的辦法,但是他的心裏還是有一些障礙,總有一種謀朝篡位的感覺。
但是他並沒有說出來,他不願意南雲菡為自己操心,如今她日夜忙於瘟疫,已經夠辛苦來了,自己幫不了什麽忙,但是也不能添麻煩。
雖然他們幾人已經拚盡了全力,可是這城中感染瘟疫的人還是越來越多了。他們從北侖王朝的京城中趕過來,當時聽到這瘟疫的事情,他們的內心太過震驚,也太過擔憂,匆匆忙忙的趕來,倒是也沒有帶多少藥物,如今已經用去了大半。
若是在沒有藥物,隻怕他們也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出現在了這裏,那就是拓跋臨韞。
自從北侖邊陲突發瘟疫的事情傳到了皇宮中,拓跋臨韞便心情沉重,他知道這一切與自己是脫不了幹係的。
或者說,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可能更加確當一些吧。
他本不想要理會,但是想起自己剛剛登上帝位,民心本就有些不穩,然後自己就增加稅負,百姓們早就對自己心生不滿,若是此時此刻再不聊表心意,到時候,隻怕是要將民心失了個幹淨。
思來想去,便親自前來瘟疫爆發的地方,關心慰問一下他們,也算是表示自己的心中還是以百姓們為己任。
南雲菡微微看了一眼拓跋餘聶,心中微微有些緊張,不知道為什麽拓跋臨韞會到達這裏,但是不論如何,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拓跋臨韞識破他們的身份。
好在他們一直倒有偽裝,倒是不至於一下子就暴露身份。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南雲菡想要與病人住的更近一些,這樣方便照顧病人,但是拓跋餘聶實在是不放心,十分堅持讓南雲菡和自己住在感染幾率更小的地方。
南雲菡嘴角微微扯出一絲微笑,心中暖暖的,知道拓跋餘聶是因為擔心自己,所以便也就聽從拓跋餘聶的話。
現在,正好亞蓮迴去取藥,所以當拓跋臨韞出現在這裏的時候,就隻剩下了拓跋餘聶和南雲菡。
“你們是什麽人?”拓跋臨韞看到這兩人,有些疑惑的問道。
“啟稟皇上,我們是附近的大夫,聽說這裏發生了瘟疫,便想著要盡自己的力所能及,為這北侖做一點事情。”
南雲菡緩緩的上前幾步,將拓跋餘聶護在身後,低著頭,稍稍偽裝了一下聲音,沉聲說道。拓跋臨韞自小便與拓跋餘聶生活在一起,對拓跋餘聶自然是十分熟悉。
“如此不求迴報,倒是難得的緊。”臨韞死死的盯著南雲菡的頭頂,輕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不可忽視的懷疑。
其實這也不能怪臨韞,如今他已經是驚弓之鳥,神經緊繃的很。隻要是有一些風吹草動,他便要查個究竟。
也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會做這般不求迴報的事情,便認為別人也不會做。
這裏瘟疫橫行,一個不小心就會感染上,到時候便會丟了性命,若不是為了安民心,她才不會來這麽邊遠的地方,太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了。
卻沒有想到剛剛才走到門口,便發現了這兩個人,直覺便是這兩人事邪族的人,是來確定自己有沒有按他們說的做,或者說這瘟疫便是邪族之人一手策劃而成。
“身為北侖子民,為北侖分憂是我們應該做的。”南雲菡頭低的越發的很,心情十分的緊張,害怕臨韞識破他們的身份。
“說的也是,不過朕還是覺得很欣慰,你們姓甚名誰,來自何方,一一道來,等到這次瘟疫事件結束之後,朕便對你們進行嘉獎,也算是鼓勵這北侖王朝的萬千百姓都要有此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