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明人傑(3)
諸天爭霸,怎能少了我華夏人傑! 作者:花非花木非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啊?”
“這怎麽可能!?”
“這閻應元,也太厲害了吧?”
“如此之人,竟是區區一介典吏?”
就在諸界驚歎之時,金色榜單中低沉悲壯的聲音再次傳來:
『在此期間,閻應元智計百出,帶領著十萬軍民,連斬滿清三王十八將,並殲滅清兵數萬之多。』
『哪怕最終受傷被俘,麵對清廷的招攬,閻應元依舊破口大罵,隻求速死。』
『最終,閻應元死了,一同陪葬的,還有整座江陰。』
『史書記載,江陰城破,惱羞成怒的滿清下令屠城,數日後,發布安民告示時,整座縣城,隻剩下老幼五十三人......』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這是城破之後,閻應元的絕命詩,也代表著大明,或者說是漢人,最後的脊梁。至此之後,滿清的“剃發令”哄傳天下,再無人敢於抵抗。』
“壯哉!壯哉!!我大明有此人物,何其幸也!!”
朱棣看罷了金榜的介紹,尤其是那首蕩氣迴腸的絕命詩,忍不住雙目放光的來迴踱步,更是心潮澎湃的出聲讚道。
“臣恭喜陛下,得此良才!”
就在朱棣等人興高采烈之時,金榜的聲音再次傳來:
『恭喜閻應元,位列大明人傑之名臣,獎勵“造化洗髓卡”一張,“諸天令”一枚(已認主),《大日觀想法》一部,《浩然正氣訣》一部。』
『另外,檢測到閻應元不止存在於一個世界,現將其餘世界的閻應元與明太祖朱元璋世界的閻應元融合,成就唯一。』
“啊?”
眼睜睜看著閻應元被融合去了他老爹那裏,朱棣不禁是有些愕然,這才想起,當初的秦良玉,已經把整個明末世界都帶過去了。
“罷了,朕麾下已有了於謙、海瑞兩大名臣,這閻應元,就留給太祖吧。”
故作大氣的一擺手,朱棣淡淡的說道。
而此時的朱元璋世界,還沒有當上江陰典吏的閻應元,同樣是有些懵逼。
他之前,一度以為是有和他同名同姓之人,直到幾個自己被融合,獎勵到手,才總算迴過神來。
隻是不知,這位原本籍籍無名的底層小吏,接下來會迎來怎樣的人生呢?
......
『第六位:大明人傑之猛將,傅友德』
“唉。”
繼藍玉上榜之後,朱元璋看到金榜上的名字,不禁是再次歎了口氣,因為這傅友德的下場,同樣不好......
『傅友德,字惟學,早年參加起義軍,先後跟隨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等等,皆不得誌。』
『一直到其三十六歲那年,傅友德歸附朱元璋,這才終於一展宏圖,更被後世稱為常遇春之後的大明第一猛將。』
『事實上,若不是傅友德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時間稍晚,以其戰功之盛,也未必屈居“開國六國公”之下。』
『鄱陽湖大戰、武昌之戰、安陸之戰……在朱元璋定鼎江南的戰役中,傅友德無數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更兼勇猛無敵,身受數創而麵不改色。』
『北伐之戰,傅友德身為徐達的先鋒大將,如犁庭掃穴般,破沂州,下青州,取萊陽,攻東昌,勢不可擋。』
『順利攻克元大都之後,徐達令旗一揮,傅友德又馬不停蹄的向西進軍,一路取大同、下保定、破真定,守定州。略微休整,又攻入山西,拿下太原。』
『當時,大元最後的名將王保保擊敗湯和,誌得意滿,卻不想中了徐達之計,數萬大軍被圍。』
『這一戰,又是傅友德親率五十騎衝入敵陣,大殺四方,王保保狼狽而逃,再不複“名將”之號。』
『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戰功雖盛,卻因為從龍時間太短,隻得“穎川侯”之號,屈居“六國公”之下。』
『接下來,傅友德奉命西征,一戰而下巴蜀。』
『一年後,朱元璋以徐達為帥,再次北伐。』
『這一戰,大明兵分三路,中路、左路相繼失利的情況下,唯有右路軍高歌猛進,七戰七捷,而右路軍的先鋒大將,正是傅友德。』
『隨後幾年,傅友德曆次隨軍,多有斬獲,更是作為主將統領大軍攻入雲南,收複雲南全境。』
『終於,傅友德被封為“潁國公”,達到了人生巔峰。』
『此時,大明開國元勳之中,常遇春、李文忠、徐達等已經相繼去世,藍玉還未曾崛起,所以傅友德,便成為了此時大明軍中當之無愧的首席大將。』
『可惜啊,如此猛將、名將,卻在晚年,受“藍玉案”的牽連,被朱元璋無辜殺害,死不瞑目。』
“哈哈!又來了!”
看到傅友德的結局,李世民、趙匡胤等幾位前代皇帝都是同時笑出了聲。
話說,這是第幾個了?
“唉,是咱錯了。”
與之對應的,自然是再次黑了臉的朱元璋。
尤其是,不同於咎由自取的藍玉,連神榜都說了,傅友德是遭受牽連,無辜被殺,可想而知此刻朱元璋的心情了。
『雖不得善終,但以傅友德之勇武、戰功,位列大明人傑,卻絕對是實至名歸。』
『恭喜傅友德,位列大明人傑之猛將,獎勵“造化洗髓卡”一張,“諸天令”一枚(已認主),《九劫戰體》一部,《玄重劍訣》一套。』
“末將傅友德,拜謝神榜!”
跟藍玉一樣領兵在北的傅友德,麵無表情的躬身行禮,也不知道心中在想些什麽。
......
『第七位:大明人傑之文豪,楊慎。』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等,更被後世譽為明代三才子之首。』
『與諸多文豪前輩一樣,楊慎的一生並不順遂。』
『年僅二十三歲便狀元及第的他,可謂是才名滿天下。』
『可在隨後的日子裏,卻因何罪皇帝,被貶謫雲南三十年之久,一直到其七十二歲病逝,也終究未能起複。』
『不過官場失意的楊慎,卻有超過兩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更被後世《明史》譽為“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慎為第一。”』
“這怎麽可能!?”
“這閻應元,也太厲害了吧?”
“如此之人,竟是區區一介典吏?”
就在諸界驚歎之時,金色榜單中低沉悲壯的聲音再次傳來:
『在此期間,閻應元智計百出,帶領著十萬軍民,連斬滿清三王十八將,並殲滅清兵數萬之多。』
『哪怕最終受傷被俘,麵對清廷的招攬,閻應元依舊破口大罵,隻求速死。』
『最終,閻應元死了,一同陪葬的,還有整座江陰。』
『史書記載,江陰城破,惱羞成怒的滿清下令屠城,數日後,發布安民告示時,整座縣城,隻剩下老幼五十三人......』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這是城破之後,閻應元的絕命詩,也代表著大明,或者說是漢人,最後的脊梁。至此之後,滿清的“剃發令”哄傳天下,再無人敢於抵抗。』
“壯哉!壯哉!!我大明有此人物,何其幸也!!”
朱棣看罷了金榜的介紹,尤其是那首蕩氣迴腸的絕命詩,忍不住雙目放光的來迴踱步,更是心潮澎湃的出聲讚道。
“臣恭喜陛下,得此良才!”
就在朱棣等人興高采烈之時,金榜的聲音再次傳來:
『恭喜閻應元,位列大明人傑之名臣,獎勵“造化洗髓卡”一張,“諸天令”一枚(已認主),《大日觀想法》一部,《浩然正氣訣》一部。』
『另外,檢測到閻應元不止存在於一個世界,現將其餘世界的閻應元與明太祖朱元璋世界的閻應元融合,成就唯一。』
“啊?”
眼睜睜看著閻應元被融合去了他老爹那裏,朱棣不禁是有些愕然,這才想起,當初的秦良玉,已經把整個明末世界都帶過去了。
“罷了,朕麾下已有了於謙、海瑞兩大名臣,這閻應元,就留給太祖吧。”
故作大氣的一擺手,朱棣淡淡的說道。
而此時的朱元璋世界,還沒有當上江陰典吏的閻應元,同樣是有些懵逼。
他之前,一度以為是有和他同名同姓之人,直到幾個自己被融合,獎勵到手,才總算迴過神來。
隻是不知,這位原本籍籍無名的底層小吏,接下來會迎來怎樣的人生呢?
......
『第六位:大明人傑之猛將,傅友德』
“唉。”
繼藍玉上榜之後,朱元璋看到金榜上的名字,不禁是再次歎了口氣,因為這傅友德的下場,同樣不好......
『傅友德,字惟學,早年參加起義軍,先後跟隨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等等,皆不得誌。』
『一直到其三十六歲那年,傅友德歸附朱元璋,這才終於一展宏圖,更被後世稱為常遇春之後的大明第一猛將。』
『事實上,若不是傅友德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時間稍晚,以其戰功之盛,也未必屈居“開國六國公”之下。』
『鄱陽湖大戰、武昌之戰、安陸之戰……在朱元璋定鼎江南的戰役中,傅友德無數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更兼勇猛無敵,身受數創而麵不改色。』
『北伐之戰,傅友德身為徐達的先鋒大將,如犁庭掃穴般,破沂州,下青州,取萊陽,攻東昌,勢不可擋。』
『順利攻克元大都之後,徐達令旗一揮,傅友德又馬不停蹄的向西進軍,一路取大同、下保定、破真定,守定州。略微休整,又攻入山西,拿下太原。』
『當時,大元最後的名將王保保擊敗湯和,誌得意滿,卻不想中了徐達之計,數萬大軍被圍。』
『這一戰,又是傅友德親率五十騎衝入敵陣,大殺四方,王保保狼狽而逃,再不複“名將”之號。』
『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戰功雖盛,卻因為從龍時間太短,隻得“穎川侯”之號,屈居“六國公”之下。』
『接下來,傅友德奉命西征,一戰而下巴蜀。』
『一年後,朱元璋以徐達為帥,再次北伐。』
『這一戰,大明兵分三路,中路、左路相繼失利的情況下,唯有右路軍高歌猛進,七戰七捷,而右路軍的先鋒大將,正是傅友德。』
『隨後幾年,傅友德曆次隨軍,多有斬獲,更是作為主將統領大軍攻入雲南,收複雲南全境。』
『終於,傅友德被封為“潁國公”,達到了人生巔峰。』
『此時,大明開國元勳之中,常遇春、李文忠、徐達等已經相繼去世,藍玉還未曾崛起,所以傅友德,便成為了此時大明軍中當之無愧的首席大將。』
『可惜啊,如此猛將、名將,卻在晚年,受“藍玉案”的牽連,被朱元璋無辜殺害,死不瞑目。』
“哈哈!又來了!”
看到傅友德的結局,李世民、趙匡胤等幾位前代皇帝都是同時笑出了聲。
話說,這是第幾個了?
“唉,是咱錯了。”
與之對應的,自然是再次黑了臉的朱元璋。
尤其是,不同於咎由自取的藍玉,連神榜都說了,傅友德是遭受牽連,無辜被殺,可想而知此刻朱元璋的心情了。
『雖不得善終,但以傅友德之勇武、戰功,位列大明人傑,卻絕對是實至名歸。』
『恭喜傅友德,位列大明人傑之猛將,獎勵“造化洗髓卡”一張,“諸天令”一枚(已認主),《九劫戰體》一部,《玄重劍訣》一套。』
“末將傅友德,拜謝神榜!”
跟藍玉一樣領兵在北的傅友德,麵無表情的躬身行禮,也不知道心中在想些什麽。
......
『第七位:大明人傑之文豪,楊慎。』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等,更被後世譽為明代三才子之首。』
『與諸多文豪前輩一樣,楊慎的一生並不順遂。』
『年僅二十三歲便狀元及第的他,可謂是才名滿天下。』
『可在隨後的日子裏,卻因何罪皇帝,被貶謫雲南三十年之久,一直到其七十二歲病逝,也終究未能起複。』
『不過官場失意的楊慎,卻有超過兩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更被後世《明史》譽為“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慎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