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菅人命
[cǎo jiān rén ming]
漢語成語
“草菅人命”這一成語源自一段令人痛心的曆史故事。其相關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班固所著的《漢書·賈誼傳》之中。
所謂“草菅人命”,原本的含義是將殺人視作如同鏟除雜草一般輕而易舉,肆意地剝奪他人寶貴的生命。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對人類性命的極度漠視和踐踏,完全不把人的生死當迴事兒。它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輕視人命價值、兇殘無道之人,他們毫無顧忌地濫用權力或武力,殘忍地殺害無辜百姓。
在實際運用中,“草菅人命”這個詞語常常被用作謂語,表示某人實施了這種殘暴的行徑;也可用作賓語,例如“他竟敢如此草菅人命!”;還能當作定語來修飾名詞,比如“那是一個草菅人命的惡魔”。無論是哪種用法,都生動而深刻地描繪出了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惡劣行徑以及其所帶來的慘痛後果。
中文名
草菅人命
拚音
cǎo jiān rén ming
近義詞
濫殺無辜、生殺予奪、殺人如麻
反義詞
為民請命、為民除害
注音字母
ㄘㄠv ㄐ1ㄢ ㄖㄣˊ ㄇ1ㄥˋ
成語出處
《漢書·賈誼傳》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草菅人命”。1
成語典故
漢文帝時期,在洛陽這片古老而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上,誕生了一位名叫賈誼的傑出文人。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憑借著自身卓越的天賦與不懈的努力,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
由於其聲名遠揚,賈誼有幸受到漢文帝的召見,並被委以博士之職。在此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朝廷建言獻策,表現得極為出色。不久之後,因其才能備受賞識,賈誼再次得到晉升,擔任起太中大夫這一重要官職。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賈誼的才華橫溢引來了他人的嫉妒與陷害,最終導致他被貶謫至長沙,成為長沙王的太傅。
政治生涯中的這番挫折,令賈誼深感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他不禁想起了同樣命運多舛的古代文學家屈原,於是以屈原自比,揮筆寫下了感人至深的《吊屈原賦》以及其他一係列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作品不僅抒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苦悶與悲憤,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
時光荏苒,後來漢文帝念及賈誼之才,將他重新召迴宮中。這次歸來,賈誼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擔任梁王劉揖的太傅。梁王作為漢文帝最為疼愛的兒子,一直被寄予厚望,漢文帝期望他日後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君臨天下。因此,漢文帝特別囑咐賈誼,務必要讓梁王多讀聖賢之書,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麵對這一重任,賈誼經過深思熟慮後發表了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對於皇子的教育而言,教授其書本知識固然不可或缺,但相比之下,教會他如何成為一名正直善良、品德高尚之人則顯得更為關鍵。因為唯有擁有優良的品德與深厚的修養之人,才有能力承擔起治理國家、安定天下的重大責任,從而造福黎民百姓,開創出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倘若如同秦朝末年時期,趙高教導秦二世胡亥那般,向其傳授的盡是些殘酷嚴苛的刑法牢獄之事,所教授給他學習的不是砍頭、割掉鼻子之類的酷刑,便是株連九族、滿門抄斬等殘忍手段。如此一來,當胡亥登上皇位之後,便肆意妄為地胡亂殺戮,將殺人視作如同收割茅草一般稀鬆平常之事,絲毫不以為意。難道真能說胡亥天生就是個窮兇極惡之徒嗎?實則不然,他會變成這般模樣,歸根結底在於教導他的人未能正確引領他步入正途,這才是導致此種結果的根本緣由所在啊!
後來,賈誼被派往梁國出任太傅一職,他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地輔導著梁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梁王竟在一次騎馬時不幸意外墜馬身亡。賈誼深感自己未能完全盡到身為太傅應有的職責,於是自此以後整日都憂心忡忡、悶悶不樂,時常以淚洗麵,就這樣僅僅過了一年時間,賈誼便與世長辭了,離世之時年僅 33 歲。盡管賈誼英年早逝,但值得慶幸的是,他那段關於治國理政和人才培養的精彩論述卻得以流傳後世,為後人所傳頌借鑒。
成語寓意
好的,以下是根據你提供的信息擴寫而成的一段文字:
胡亥此人驕奢淫逸且草菅人命,他肆意妄為地剝奪他人生命,視百姓如螻蟻般任意殺戮。正是由於這種慘無人道的行徑,使得秦朝這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大廈最終走向崩塌與覆滅。
需知,人生而平等,無論貧富貴賤,皆應受到同等的對待和尊重。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當我們心懷敬畏去尊重他人時,自然能贏得他人的敬重;反之,如果總是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待人接物,那麽換來的必然隻會是他人的冷眼相待。
這種相互尊重的觀念應當從孩提時代起便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心間,成為伴隨一生的處世準則。唯有如此,社會方能和諧有序,人間才能充滿溫暖與善意。
運用示例
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1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迴:“像某人這樣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1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二六迴》:“況且內中有人到過雲南,曉得那裏官府待百姓的暴虐,……這些話說說,也教官府聽見,怕人家不服,不至依然草菅人命。”1
成語辨析
草菅人命—視如草芥
“視如草芥”這個成語意味著將他人或者某種事物視作微不足道的小草般對待,充分展現出對其極其輕視的態度。它與“草菅人命”這一表述存在相似之處,即二者均傳遞了極度輕蔑和不屑的意味。然而,它們之間仍具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從適用範圍來看,“草菅人命”僅僅適用於描述對人的輕視行為,而無法應用於其他非人類的物體;相比之下,“視如草芥”不僅可以針對人來使用,還能夠延伸至各種物品、情況等方麵,其適用範疇更為廣泛。
其次,就語義強度而言,“草菅人命”所表達的輕視程度要遠遠高於“視如草芥”。前者側重於強調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踐踏,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後者雖然也是輕視之意,但相對較為溫和一些。
此外,在語法功能上,“草菅人命”更多地被用作謂語成分,同時也經常充當定語角色;而“視如草芥”同樣以謂語形式出現居多,不過通常不會用作定語。當“視如草芥”作為謂語時,其前麵往往會伴有用來指明對象的介詞短語充當狀語,例如:“他竟將別人的努力視如草芥。”但“草菅人命”則一般不存在這樣的用法。
最後,從結構特點上來看,“視如草芥”的結構較為靈活,可以進一步拓展成“視……如草芥”的形式,比如“視名利如草芥”;反觀“草菅人命”,並不具備這種擴展方式。
綜上所述,盡管“視如草芥”和“草菅人命”都體現了對人或事物的輕視態度,但在具體運用時需要根據語境和想要表達的含義來準確選擇合適的詞匯,以確保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和生動性。
參考資料
[1] 草菅人命 · 漢典 [引用日期2019-11-26]
[2] 湯木編著. 成語故事[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03:34-35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醜惡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33
在那個黑暗的朝代更迭之後,民間興起了一股神秘力量。這股力量由一群智者組成,他們深知“草菅人命”帶來的災難,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名為“護生堂”。
護生堂的成員們遊走在世間各個角落,監督著官員和平民的行為。他們一旦發現有草菅人命的跡象,就會暗中收集證據並公之於眾。
有一天,一個惡霸在小鎮上橫行霸道,隨意毆打百姓致死,仿佛視人命如草芥。護生堂的一位年輕弟子阿離聽聞此事,趕到小鎮。阿離喬裝打扮接近惡霸,搜集到足夠的證據後,趁著夜色將證據張貼在小鎮的各處。民眾看到證據群情激憤,聯合起來將惡霸扭送到衙門。衙門見證據確鑿,不得不嚴懲惡霸。
這件事傳遍四方,許多潛在的作惡者有所收斂。護生堂也不斷發展壯大,他們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逐漸明白生命的珍貴,“草菅人命”的事情越來越少,世間慢慢變得更加公正平和。
[cǎo jiān rén ming]
漢語成語
“草菅人命”這一成語源自一段令人痛心的曆史故事。其相關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班固所著的《漢書·賈誼傳》之中。
所謂“草菅人命”,原本的含義是將殺人視作如同鏟除雜草一般輕而易舉,肆意地剝奪他人寶貴的生命。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對人類性命的極度漠視和踐踏,完全不把人的生死當迴事兒。它形象地比喻了那些輕視人命價值、兇殘無道之人,他們毫無顧忌地濫用權力或武力,殘忍地殺害無辜百姓。
在實際運用中,“草菅人命”這個詞語常常被用作謂語,表示某人實施了這種殘暴的行徑;也可用作賓語,例如“他竟敢如此草菅人命!”;還能當作定語來修飾名詞,比如“那是一個草菅人命的惡魔”。無論是哪種用法,都生動而深刻地描繪出了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惡劣行徑以及其所帶來的慘痛後果。
中文名
草菅人命
拚音
cǎo jiān rén ming
近義詞
濫殺無辜、生殺予奪、殺人如麻
反義詞
為民請命、為民除害
注音字母
ㄘㄠv ㄐ1ㄢ ㄖㄣˊ ㄇ1ㄥˋ
成語出處
《漢書·賈誼傳》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草菅人命”。1
成語典故
漢文帝時期,在洛陽這片古老而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上,誕生了一位名叫賈誼的傑出文人。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憑借著自身卓越的天賦與不懈的努力,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
由於其聲名遠揚,賈誼有幸受到漢文帝的召見,並被委以博士之職。在此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朝廷建言獻策,表現得極為出色。不久之後,因其才能備受賞識,賈誼再次得到晉升,擔任起太中大夫這一重要官職。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賈誼的才華橫溢引來了他人的嫉妒與陷害,最終導致他被貶謫至長沙,成為長沙王的太傅。
政治生涯中的這番挫折,令賈誼深感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他不禁想起了同樣命運多舛的古代文學家屈原,於是以屈原自比,揮筆寫下了感人至深的《吊屈原賦》以及其他一係列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作品不僅抒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苦悶與悲憤,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
時光荏苒,後來漢文帝念及賈誼之才,將他重新召迴宮中。這次歸來,賈誼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擔任梁王劉揖的太傅。梁王作為漢文帝最為疼愛的兒子,一直被寄予厚望,漢文帝期望他日後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君臨天下。因此,漢文帝特別囑咐賈誼,務必要讓梁王多讀聖賢之書,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麵對這一重任,賈誼經過深思熟慮後發表了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對於皇子的教育而言,教授其書本知識固然不可或缺,但相比之下,教會他如何成為一名正直善良、品德高尚之人則顯得更為關鍵。因為唯有擁有優良的品德與深厚的修養之人,才有能力承擔起治理國家、安定天下的重大責任,從而造福黎民百姓,開創出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倘若如同秦朝末年時期,趙高教導秦二世胡亥那般,向其傳授的盡是些殘酷嚴苛的刑法牢獄之事,所教授給他學習的不是砍頭、割掉鼻子之類的酷刑,便是株連九族、滿門抄斬等殘忍手段。如此一來,當胡亥登上皇位之後,便肆意妄為地胡亂殺戮,將殺人視作如同收割茅草一般稀鬆平常之事,絲毫不以為意。難道真能說胡亥天生就是個窮兇極惡之徒嗎?實則不然,他會變成這般模樣,歸根結底在於教導他的人未能正確引領他步入正途,這才是導致此種結果的根本緣由所在啊!
後來,賈誼被派往梁國出任太傅一職,他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地輔導著梁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梁王竟在一次騎馬時不幸意外墜馬身亡。賈誼深感自己未能完全盡到身為太傅應有的職責,於是自此以後整日都憂心忡忡、悶悶不樂,時常以淚洗麵,就這樣僅僅過了一年時間,賈誼便與世長辭了,離世之時年僅 33 歲。盡管賈誼英年早逝,但值得慶幸的是,他那段關於治國理政和人才培養的精彩論述卻得以流傳後世,為後人所傳頌借鑒。
成語寓意
好的,以下是根據你提供的信息擴寫而成的一段文字:
胡亥此人驕奢淫逸且草菅人命,他肆意妄為地剝奪他人生命,視百姓如螻蟻般任意殺戮。正是由於這種慘無人道的行徑,使得秦朝這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大廈最終走向崩塌與覆滅。
需知,人生而平等,無論貧富貴賤,皆應受到同等的對待和尊重。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當我們心懷敬畏去尊重他人時,自然能贏得他人的敬重;反之,如果總是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待人接物,那麽換來的必然隻會是他人的冷眼相待。
這種相互尊重的觀念應當從孩提時代起便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心間,成為伴隨一生的處世準則。唯有如此,社會方能和諧有序,人間才能充滿溫暖與善意。
運用示例
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1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迴:“像某人這樣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1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二六迴》:“況且內中有人到過雲南,曉得那裏官府待百姓的暴虐,……這些話說說,也教官府聽見,怕人家不服,不至依然草菅人命。”1
成語辨析
草菅人命—視如草芥
“視如草芥”這個成語意味著將他人或者某種事物視作微不足道的小草般對待,充分展現出對其極其輕視的態度。它與“草菅人命”這一表述存在相似之處,即二者均傳遞了極度輕蔑和不屑的意味。然而,它們之間仍具有明顯的差異。
首先,從適用範圍來看,“草菅人命”僅僅適用於描述對人的輕視行為,而無法應用於其他非人類的物體;相比之下,“視如草芥”不僅可以針對人來使用,還能夠延伸至各種物品、情況等方麵,其適用範疇更為廣泛。
其次,就語義強度而言,“草菅人命”所表達的輕視程度要遠遠高於“視如草芥”。前者側重於強調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踐踏,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後者雖然也是輕視之意,但相對較為溫和一些。
此外,在語法功能上,“草菅人命”更多地被用作謂語成分,同時也經常充當定語角色;而“視如草芥”同樣以謂語形式出現居多,不過通常不會用作定語。當“視如草芥”作為謂語時,其前麵往往會伴有用來指明對象的介詞短語充當狀語,例如:“他竟將別人的努力視如草芥。”但“草菅人命”則一般不存在這樣的用法。
最後,從結構特點上來看,“視如草芥”的結構較為靈活,可以進一步拓展成“視……如草芥”的形式,比如“視名利如草芥”;反觀“草菅人命”,並不具備這種擴展方式。
綜上所述,盡管“視如草芥”和“草菅人命”都體現了對人或事物的輕視態度,但在具體運用時需要根據語境和想要表達的含義來準確選擇合適的詞匯,以確保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和生動性。
參考資料
[1] 草菅人命 · 漢典 [引用日期2019-11-26]
[2] 湯木編著. 成語故事[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03:34-35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醜惡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33
在那個黑暗的朝代更迭之後,民間興起了一股神秘力量。這股力量由一群智者組成,他們深知“草菅人命”帶來的災難,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名為“護生堂”。
護生堂的成員們遊走在世間各個角落,監督著官員和平民的行為。他們一旦發現有草菅人命的跡象,就會暗中收集證據並公之於眾。
有一天,一個惡霸在小鎮上橫行霸道,隨意毆打百姓致死,仿佛視人命如草芥。護生堂的一位年輕弟子阿離聽聞此事,趕到小鎮。阿離喬裝打扮接近惡霸,搜集到足夠的證據後,趁著夜色將證據張貼在小鎮的各處。民眾看到證據群情激憤,聯合起來將惡霸扭送到衙門。衙門見證據確鑿,不得不嚴懲惡霸。
這件事傳遍四方,許多潛在的作惡者有所收斂。護生堂也不斷發展壯大,他們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逐漸明白生命的珍貴,“草菅人命”的事情越來越少,世間慢慢變得更加公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