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拚音:jiē lái zhi shi)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編撰的《禮記·檀弓下》。1


    該成語原指憫人饑餓,唿其來食,後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嗟來之食


    外文名


    a handout


    拚音


    jiē lái zhishi


    近義詞


    殘羹冷炙、盜泉之水


    反義詞


    自食其力


    出處


    《禮記·檀弓下》


    注音字母


    ㄐ1ㄝ ㄌㄞˊ ㄓ1 ㄕ1ˊ


    語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下》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3


    後來啊,人們依據上述所記載的這段史實,從中凝練出了一個成語——“嗟來之食”。接下來讓我們詳細講講這個有趣的成語故事。


    話說那是在風雲變幻的春秋戰國時期,某一年,齊國境內遭遇了一場極為嚴重的饑荒。這場饑荒導致糧食極度匱乏,價格飛漲,普通百姓根本無力購買足夠的口糧果腹。於是乎,大批窮苦人家因為缺少糧食和其他吃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饑餓一點點吞噬生命,最終悲慘地餓死街頭。


    就在這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之際,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動起了心思。他心想:“如今這世道艱難,我若能在此時施展出些許‘善心’,不僅可以幫助那些可憐的饑民,還能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呢。”於是,從某天開始,這位黔敖老爺每天一大清早都會親自駕著馬車來到大路邊,然後命人在路旁擺放上一些食物,就這麽靜靜地等待著那些餓著肚子的窮人們路過此處。一旦發現有饑腸轆轆之人經過,他便會慷慨地將準備好的食物施舍給對方,以此彰顯自己所謂的“仁慈之心”。


    就這樣過了好些日子。這天清晨,黔敖又如往常一樣早早地坐在路旁的馬車上,滿心期待地等待著過往行人。就在這時,一個身影遠遠地映入了他的眼簾。隻見來人衣衫襤褸、麵容憔悴,餓得都快不成人形了。他用一隻破舊的衣袖遮住臉,腳下拖拉著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雙眼微閉,腳步虛浮且踉踉蹌蹌,仿佛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在地。整個人看上去無比虛弱,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倒下。


    黔敖見到眼前這一幕,心中不由得一陣狂喜,暗自思忖道:“哈哈,真是天助我也!一直苦等的良機總算來臨,可以讓世人見識一下我偉大的‘仁愛之舉’啦!”念頭剛一閃過,隻見他動作迅速如閃電一般,左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地抓起一份香氣撲鼻的食物,而右手則穩穩當當地端起一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熱湯。接著,他將脖子伸得長長的,仿佛一隻長頸鹿,同時扯開嗓門兒,用一種極其傲慢且不可一世的聲調,對著那個正邁著沉重步伐、緩緩朝這邊走來的饑餓之人高聲吆喝道:“喂!那邊那個可憐蟲,還不快點滾過來吃點東西填飽肚子!”


    此時的黔敖,滿心歡喜地認為那個餓得麵黃肌瘦、腳步虛浮的人一定會對他感激涕零,千恩萬謝於他的好心腸與慷慨大方。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那個餓漢聽到他如此囂張跋扈的唿喊後,隻是微微抬起頭來,輕輕抖動了幾下自己那已經破爛不堪的衣袖,隨後用一種充滿蔑視與不屑的眼神狠狠地瞪了黔敖一眼,並冷冷地開口說道:“哼!我之所以會淪落到如今這般饑寒交迫的慘狀,恰恰就是因為堅決不肯食用像你這樣的所謂‘好心人’所給予的嗟來之食啊!難道在你們這些人的眼中,一個人隻要麵臨饑餓的威脅,就可以毫不猶豫地舍棄掉自己最為珍貴的尊嚴,去接受這種帶有明顯侮辱性質的施舍嗎?告訴你,少在這裏惺惺作態了,趕緊把你那套虛假偽善的把戲給我收起來吧!”


    黔敖聽到那番言辭後,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強烈的羞愧之情。他的臉色瞬間變得通紅,額頭上也冒出了細密的汗珠。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行為是多麽的不妥和不尊重他人,於是毫不猶豫地轉身快步跟上那個饑餓的人,嘴裏不停地說著道歉的話語。


    然而,無論黔敖如何誠懇地表達歉意,那個人始終緊閉雙唇,堅決不肯接受這份遲來的好意。他邁著堅定而緩慢的步伐繼續前行,仿佛已經下定決心不再與黔敖有任何瓜葛。盡管身體因為長時間的饑餓而虛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卻透露出一種不屈和決絕。


    就這樣,黔敖一路跟隨在後,不斷地試圖說服對方改變主意。但那個人心意已決,對黔敖的道歉充耳不聞,最終因過度饑餓而倒在了路邊,再也沒有起來。


    當曾子聽聞這件事情之後,不禁搖頭歎息,並發表了一番深刻的評論:“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啊!當初黔敖吆喝著讓你去吃飯時,你完全可以選擇離開不去理睬;但是後來他既然已經認識到錯誤並且主動向你道歉了,那麽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放下成見,接受他的好意才對啊!”


    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成語寓意十分深遠。它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無論是給予他人幫助還是接受他人的幫助,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即使一個人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如果表現出來的方式方法不當或者缺乏應有的尊重,那麽很有可能會事與願違,使得原本美好的願望無法得以實現。因此,學會尊重他人、以禮待人是非常關鍵且必不可少的品質。隻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建立起真正良好和諧的關係,社會也才能充滿溫暖和關愛。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她那輕柔的聲音仿佛帶著一種魔力,將我的思緒緩緩地帶入到那個久遠而又深刻的故事之中。漸漸地,一幅畫麵在我眼前清晰地浮現開來。


    我看到了那位餓者堅毅的麵龐,他的眼神堅定而不屈,盡管饑餓已經折磨得他麵容憔悴,但那份對尊嚴的執著卻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在他眼中熊熊燃燒。與之相對的,是黔敖那張充滿懊悔的臉,他的表情痛苦而自責,似乎對於自己之前傲慢無禮的行為感到無比悔恨。


    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如果當時處在那樣艱難困境下的人是我,我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是像那位餓者一樣,堅守住內心最後的底線與尊嚴,哪怕餓死也絕不低頭;還是會在黔敖誠摯的道歉之後,選擇放下過往,接受那能夠延續生命的食物,堅強地活下去?這個問題猶如一道沉重的枷鎖,緊緊地束縛住了我的思維,讓我無法輕易得出答案。


    正當我沉浸於這番深思之際,一陣清脆悅耳的下課鈴聲驟然響起,將我從遙遠的思緒中猛地拉迴現實。我如夢初醒一般,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緩緩走出教室。此時,溫暖的陽光毫不吝嗇地傾灑在我的身上,帶來絲絲縷縷的暖意,但我的思緒卻依然固執地停留在那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裏,久久不能自拔。


    就在這時,我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學校門口,隻見那裏正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在行乞。他弓著身子,伸出一隻瘦骨嶙峋的手,向路過的人們卑微地討要著什麽。而在他身旁不遠處,站著一個身著校服的同學,手裏拿著一塊麵包,臉上掛著戲謔的笑容,大聲喊道:“嘿,要飯的,快過來吃呀!”聽到這話,那乞丐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眸瞬間燃起怒火,他怒目圓睜,狠狠地瞪著那個同學,嘴裏發出一聲低沉的怒吼,其神情竟與故事中的餓者如出一轍。


    目睹這一幕,我心中不由得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憤怒和憐憫之情。沒有絲毫遲疑,我快步走上前去,從那位同學手中買下了那塊麵包。然後,我輕輕地走到乞丐麵前,蹲下身子,用盡可能溫和的語氣說道:“先生,這塊麵包請您收下吧。生活不易,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望您不要把剛剛的那些話放在心上。”說完,我便將麵包遞到了他的麵前。


    那乞丐先是微微一愣,有些詫異地看了我一眼。隨後,他的目光在我和麵包之間來迴遊移了幾下,似乎在猶豫是否應該接受這份好意。終於,經過短暫的掙紮,他緩緩地伸出顫抖的雙手,小心翼翼地接過了麵包,並壓低嗓音,輕輕地對我說了一句“謝謝”。


    看著他狼吞虎咽地吃下麵包的樣子,我的心情變得格外複雜。在這一刻,我深深地明白,雖然時代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性深處對於尊嚴的渴望以及善良的本質從未改變。無論是古代的餓者,還是現代社會中的這些弱勢群體,他們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去關愛。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比珍貴的存在。要有尊嚴,也要懂得變通,尊重與善意並存才能讓社會更加美好。


    這個成語深刻地向人們揭示了一個道理:當我們去救濟和幫助他人時,必須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切不可自命不凡,將自己視作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因為真正的善舉應當源自內心深處的善良與關愛,而非出於炫耀或自我滿足。


    對於那些出自善意的援助之手,我們完全可以欣然接納,並心懷感激之情。然而,如果遭遇那類傲慢無禮之人所給予的所謂“嗟來之食”——即帶著侮辱性質的施舍,那麽我們就應如同那位極具骨氣的饑民一般,勇敢地予以迴絕。無論身處怎樣艱難困苦的境地,每個人都務必堅守住自身的尊嚴底線。這種自尊自重的精神,乃是人類最為珍貴且不可或缺的品質之一。


    在日常寫作當中,此成語通常采用偏正式的結構來表達其含義。具體而言,它常在句子裏充當主語、賓語或者定語等成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該成語往往用於形容那些具有侮辱意味的施舍行為,所以整體呈現出一定的貶義色彩。1


    運用示例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八十五迴:“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二七迴:“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2


    現代·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麽人願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2


    參考資料


    [1] 嗟來之食 · 漢典 [引用日期2012-12-18]


    [2] 王濤等 · 中國成語大辭典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2007:518


    [3] 陳濤 · 四書五經 · 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 2011.08:326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