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繪了古代中國七夕節的情景。?詩中寫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這首詩通過描繪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場景,展現了古代人們在七夕節乞巧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智慧和巧手的追求。?12


    在古代中國,七夕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乞巧節”。在這一天,婦女們會進行各種活動以乞求智慧和技巧,其中最典型的習俗是對月穿針。如果線能夠順利穿過針孔,就意味著獲得了巧手和智慧,因此這個節日也被稱為“乞巧節”。


    林傑(831—847),字智周,是唐代的一位詩人和書法家。他自幼聰明,六歲便能賦詩,下筆成章,且精通書法和棋藝,被譽為神童。他的作品《全唐詩》中僅存兩首詩,其中《乞巧》是其代表作之一。


    《乞巧》是唐朝詩人林傑的詩,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間,表達了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作品原文


    乞巧1


    (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2,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3。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3幾萬條:比喻多。2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對月穿針),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3


    創作背景


    幼年時的林傑,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深遠的夜空裏燦爛的天河,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待看到這兩顆星的相聚,於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4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5


    名家鑒賞


    唐·唐扶讚曰:“詩、書並佳,實在難得!”6


    作者簡介


    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死時年僅十七歲。《全唐詩》存其詩兩首。5


    說文解物


    乞巧,唐代神童的詩歌,古老的民間傳統


    參考資料


    [1] 姚伍秋編著,詩詞曲聯寫作基礎知識,嶽麓書社,2009.09,第113頁


    [2] 毓明笠,劉卓娟主編,中學生古典詩詞賞讀金典,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11,第212頁


    [3] 劉聲鍔,苗林,李農等主編,精選古詩詞解讀 含中小學生必背的全部古詩詞,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07,第144頁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著課文,我麵前呈現出——一幅幅古代人們過七夕節的畫麵。熱鬧的集市上,到處都是售賣乞巧物品的小攤,姑娘們穿著色彩鮮豔的衣裳穿梭其中。有的拿著精致的彩線,打算迴去編織成漂亮的飾品;有的聚在一起討論著如何才能在晚上向織女星乞求到更多的巧智。


    終於下課鈴聲響起,我迫不及待地趴在桌上,閉上眼睛,想要再次迴到那個充滿古韻的七夕場景。思緒漸漸飄遠,我又站在了那座庭院之中,月光灑在身上,涼涼的。此時,旁邊的女孩輕輕拉了拉我的衣袖,笑著說:“姐姐,聽聞今夜若將心願寫於帕子之上,置於河中,心願便能成真。”我心中一動,便隨著她們一同取來帕子和筆墨。我思考片刻,寫下希望家人健康幸福的願望,哪怕母親已不在身邊。


    正當我們走向河邊時,突然聽到一聲嗬斥。原來是管家模樣的人前來阻止,說是此舉不合規矩。大家頓時慌了神,我心裏正著急,卻感覺有人推了我一把,眼前一黑。再睜眼時,又迴到了教室,同桌正好奇地看著我。我笑了笑,心想這奇妙的遐想之旅總是如此短暫又迷人,不過迴憶中的溫暖和剛剛幻想的美好,足夠慰藉此刻平凡又有點孤單的自己了。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需要將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講解和注釋一字不落地抄寫到課文的空白之處。然而,這可不是一項輕鬆的任務,因為每一次抄寫都會讓整整一頁紙被填滿,而後麵還有大量的內容等待著我去記錄。麵對這種情況,我不得不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決定嚐試把字寫得更小一些,這樣或許就能在有限的空間裏容納更多的文字。於是,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筆,努力控製著手腕的力度和筆尖與紙麵的接觸麵積,盡可能地縮小每個字的大小。盡管一開始有些不太習慣,但隨著不斷練習,我的小字越寫越工整、越寫越小巧,終於能夠在原本已經寫滿的頁麵附近找到一處相近的空白地方,順利地完成了後續的續寫工作。


    下課後,我抱著書本向圖書角走去。路上,一片枯黃的樹葉打著旋兒落在我的腳邊,就像我那迴不去的舊時光。走進圖書角,裏麵彌漫著紙張特有的陳舊氣息。我在角落裏找到一本古籍,上麵記載著各種古老的習俗。翻著翻著,竟看到有關七夕祈願儀式的更多說法,其中提到有一種特殊的祈願石,如果能找到並按照特定儀式祈願,或許真能改變命運。我不禁心動起來,也許我可以借此再次感受媽媽的愛或者彌補曾經的遺憾。於是我決定根據書中線索尋找這塊祈願石。接下來的日子,我利用課餘時間四處探尋。一天,在學校廢棄的花園角落,我發現一塊石頭隱隱散發著微光,形狀和書上描繪的極為相似。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按照古籍所述準備儀式所需物品,滿心期待著即將到來的神奇轉變,不知道這一次,命運是否會眷顧我。


    而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跟著一群同齡的女孩走進一座古雅的庭院。庭院裏擺著一張大桌子,上麵放滿了瓜果點心。我們學著大人的樣子,對著月亮鞠躬許願,手中緊緊握著紅線。就在這時,一陣風吹來,周圍的景象變得模糊起來。我猛地迴過神,發現自己還在教室裏,同學們都在安靜地聽講,隻有我沉浸在剛剛幻想的世界裏。老師投來疑惑的目光,我趕緊坐直身子,心中卻暗暗期待著下課之後,可以再一次迴味那段奇妙的穿越般的遐想之旅。


    依稀記得,幼時母親尚在時,每逢此日,便會為我和弟弟烙製小果子。清晨時分,母親便開始發麵,精心烙製出各式各樣的動物形狀或樹葉形狀的小果子,這些小果子沒有絲毫甜味,亦無其他添加的味道。母親將烙好的小果子用粗棉線串成一串,掛在弟弟的脖頸上,讓他戴著去玩耍時享用,而我則是在母親遞過來後,才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咀嚼。盡管這些小果子遠不及現今五花八門的餅幹或點心那般美味可口,但它們卻是我當年唯一的零食。後來母親離世,我便再未品嚐過如此別有風味的小果子了。再後來,稍長幾歲的我開始嚐試自己製作小果子,隻可惜屢屢失敗。家中的模具雖仍在,卻已無人再去製作那充滿迴憶的小果子了。下課鈴聲一響,我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本子,將記憶中那小果子的模樣栩栩如生地畫下來,還有那些童年七夕節的美好迴憶。正畫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張望,我便向她講述起了小果子的故事。


    待周末歸家,我翻找出那陳舊的模具,毅然決定再次嚐試製作小果子。我依著記憶中母親的手法,如行雲流水般一點點揉麵、塑形。盡管經曆了數次失敗,但最終還是成功做出了幾個略具雛形的小果子。我輕輕咬下一口,那熟悉的味道如潮水般湧上心頭,雖然口感不如母親所做的那般細膩,但那溫暖的感覺卻如冬日的暖陽,久久不散。


    傍晚時分,我來到院子裏,像小時候那樣對著天上的星星發呆。恍惚間,我好像看到媽媽微笑的臉。突然,我想到可以按照以前七夕節的方式來過這個夜晚。我找來一些瓜果擺在桌上,拿著紅線,閉上眼睛默默許願,希望能找迴曾經的美好時光。當我睜開眼睛,月光灑在小果子上,那一刻,我仿佛感覺到媽媽的溫暖又迴來了,而那些關於過去的珍貴記憶永遠留在心中不會消逝。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臉上,我帶著剩下的小果子去學校。課間休息時,我分給同學們吃。同學們一開始隻是好奇,嚐過後紛紛露出驚喜的表情。大家圍坐在一起,聽我講更多關於小果子背後的故事,關於我的母親,以及那個年代獨特的風情。


    此後,我經常製作小果子分享給大家,小果子成了連接我和同學們感情的紐帶。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種獨特的小果子,甚至有同學建議我開一家小店專門售賣。


    我心動了,但現在我太小了。後來長大了,我經過一番籌備,一個小小的專售小果子的店開業了。店裏裝飾得很溫馨,擺著許多老物件,就像家裏的角落。每天來買小果子的顧客絡繹不絕,每賣出一份小果子,我都會附帶一張卡片,上麵寫著小果子背後的故事。就這樣,小果子承載的不僅僅是兒時的迴憶,更成為一種傳承,那份屬於母親和那個年代的溫暖,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流淌下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