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曆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更是傳誦千古。
今天所學的這篇課文呀,那真可謂是朗朗上口!當我開始抄寫它的時候,那些優美的詞句仿佛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裏跳躍、盤旋。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麵,引領著我走進作者所描繪的那個獨特世界。
我一邊抄寫,一邊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這美妙的詩詞意境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春日裏綻放的花朵,嬌豔欲滴;聽到了夏日裏清脆的蟬鳴,此起彼伏;感受到了秋日裏涼爽的微風,輕輕拂過麵龐;領略到了冬日裏皚皚的白雪,銀裝素裹。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
而且,隨著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感受,這種意境變得越發清晰和深刻起來。我似乎能夠觸摸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與他們一同經曆喜怒哀樂。這樣的體驗讓我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強烈的共鳴和喜愛之情。
作品名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品別名
草、古原草、鹹陽原上草
作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枯:枯萎。榮:昌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野火:焚燒荒野枯草的火。
5遠芳:草香遠播。芳,指野草那濃鬱的香氣。侵:侵占,長滿。
6晴翠:草原明麗翠綠。一說陽光照耀下的嫩綠色。
7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8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2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古原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昌榮。
原野的大火也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遠處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連著荒城。
我又在這裏送友人遠去,萋萋芳草盡是離別之情。3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三年(787)間,是白居易少年時準備應試的試帖詩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試帖詩,命題“古原草送別”。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此詩寫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還寫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題麵“古原草”三字。“離離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開作“秋來深徑裏”(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複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麵。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隻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複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迴答火的淩虐。那“離離原上草”,就像是綠色的勝利旗幟。“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唱歎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麽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晴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麵“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複了青春。比較“亂蛩鳴古塹,殘日照荒台”(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遠處,一位老者牽著牛緩緩走來。他看到這片生機盎然的草地,眼中滿是感慨。“這古原啊,曆經多少歲月,隻有這草兒年年歲歲總是這般頑強。”他輕聲呢喃著。
旁邊跟著的小娃子好奇地問:“爺爺,為啥這裏這麽多草呀?”老者笑了笑,蹲下身子指著草說:“娃子,這草就像咱老百姓嘞,不管經曆啥磨難,都會活下去。就像以前鬧饑荒,日子苦得很,但是大家還是咬著牙撐過來了,就跟這草被火燒了還能長一樣哩。”
小娃子懵懂地點點頭,眼睛亮晶晶的。這時,一陣風吹過,草叢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老者站起身,帶著小娃子沿著古道慢慢走遠,隻留下那片生機勃勃的古原草在風中搖曳,見證著時光的流轉,歲月的更迭,它們依然用旺盛的生命力詮釋著這片土地的堅韌與希望。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迴,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麽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麽富於詩意嗬。“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裏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這結尾意味深長。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4
白居易選入課本的一首詩,當時才16歲,成了傳之千古的經典作品。
多年後,小娃子長大了。每當迴憶起兒時與老者在古原草邊的情景,心中便滿是感慨。他也經曆了無數次的離別,每次離別時,眼前總會浮現出那片隨風搖曳的古原草。
一日,他偶然間又來到這片古原。此時的他已飽經滄桑,而那片草地卻依舊如初。他蹲下身子,輕輕撫摸著草葉,思緒飄遠。他想起老者說過的話,這片草曆經磨難仍生生不息,正如人們在艱難歲月中的堅守。
他望著遠方,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和老者遠去的背影。此刻,他明白了當年老者帶他來此的深意。離別固然充滿哀愁,但生命的延續和傳承如同這古原草一般不可阻擋。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將這份堅韌與希望傳遞下去,無論未來還要麵對多少分別,這片古原草永遠生長在他心間,成為他麵對人生起伏的力量源泉。
唐代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曆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更是傳誦千古。
今天所學的這篇課文呀,那真可謂是朗朗上口!當我開始抄寫它的時候,那些優美的詞句仿佛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裏跳躍、盤旋。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麵,引領著我走進作者所描繪的那個獨特世界。
我一邊抄寫,一邊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這美妙的詩詞意境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春日裏綻放的花朵,嬌豔欲滴;聽到了夏日裏清脆的蟬鳴,此起彼伏;感受到了秋日裏涼爽的微風,輕輕拂過麵龐;領略到了冬日裏皚皚的白雪,銀裝素裹。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
而且,隨著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感受,這種意境變得越發清晰和深刻起來。我似乎能夠觸摸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與他們一同經曆喜怒哀樂。這樣的體驗讓我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強烈的共鳴和喜愛之情。
作品名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品別名
草、古原草、鹹陽原上草
作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枯:枯萎。榮:昌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野火:焚燒荒野枯草的火。
5遠芳:草香遠播。芳,指野草那濃鬱的香氣。侵:侵占,長滿。
6晴翠:草原明麗翠綠。一說陽光照耀下的嫩綠色。
7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8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2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古原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昌榮。
原野的大火也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遠處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連著荒城。
我又在這裏送友人遠去,萋萋芳草盡是離別之情。3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三年(787)間,是白居易少年時準備應試的試帖詩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試帖詩,命題“古原草送別”。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此詩寫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還寫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題麵“古原草”三字。“離離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開作“秋來深徑裏”(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複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麵。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隻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複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迴答火的淩虐。那“離離原上草”,就像是綠色的勝利旗幟。“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唱歎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麽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晴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麵“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複了青春。比較“亂蛩鳴古塹,殘日照荒台”(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遠處,一位老者牽著牛緩緩走來。他看到這片生機盎然的草地,眼中滿是感慨。“這古原啊,曆經多少歲月,隻有這草兒年年歲歲總是這般頑強。”他輕聲呢喃著。
旁邊跟著的小娃子好奇地問:“爺爺,為啥這裏這麽多草呀?”老者笑了笑,蹲下身子指著草說:“娃子,這草就像咱老百姓嘞,不管經曆啥磨難,都會活下去。就像以前鬧饑荒,日子苦得很,但是大家還是咬著牙撐過來了,就跟這草被火燒了還能長一樣哩。”
小娃子懵懂地點點頭,眼睛亮晶晶的。這時,一陣風吹過,草叢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老者站起身,帶著小娃子沿著古道慢慢走遠,隻留下那片生機勃勃的古原草在風中搖曳,見證著時光的流轉,歲月的更迭,它們依然用旺盛的生命力詮釋著這片土地的堅韌與希望。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迴,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麽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麽富於詩意嗬。“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裏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這結尾意味深長。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4
白居易選入課本的一首詩,當時才16歲,成了傳之千古的經典作品。
多年後,小娃子長大了。每當迴憶起兒時與老者在古原草邊的情景,心中便滿是感慨。他也經曆了無數次的離別,每次離別時,眼前總會浮現出那片隨風搖曳的古原草。
一日,他偶然間又來到這片古原。此時的他已飽經滄桑,而那片草地卻依舊如初。他蹲下身子,輕輕撫摸著草葉,思緒飄遠。他想起老者說過的話,這片草曆經磨難仍生生不息,正如人們在艱難歲月中的堅守。
他望著遠方,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和老者遠去的背影。此刻,他明白了當年老者帶他來此的深意。離別固然充滿哀愁,但生命的延續和傳承如同這古原草一般不可阻擋。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將這份堅韌與希望傳遞下去,無論未來還要麵對多少分別,這片古原草永遠生長在他心間,成為他麵對人生起伏的力量源泉。